原文

唐临为万泉丞。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令惧其逸,不许。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令因请假归乡。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临由是知名。译文唐临当上万泉县令的从属官员。县里有十几个囚犯,都是因为未交税而被关押的。适逢暮春时节的雨季,正是耕种的好日子。唐临禀报县令:“囚犯也有妻子孩子,不能耕种与收获怎么养活他们,请把他们放出来。”县令害怕他们逃跑,不肯。唐临说:“大人如果有所顾忌,我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于是县令请假回家。唐临把囚犯全部召集起来让他们回家耕种,并且和他们约定:春种结束,都要回到监狱里去。囚犯们感激唐临的恩情,到时候全部集中在县的监狱里了。唐临就从此出名了。

唐临为官的原文及注释

注释

1、会:适逢(正赶上)

2、白:禀告

3、逸:逃跑

4、悉:都

5、丞:县令的属官

6、稼穑:田间劳作

7、毕:结束

8、系:拘囚

9、为:做

10、皆:都

11、耕:耕作

12、活:使……活下来

13、由是:从此文言知识

毕。上文有两个“毕”,含义不同:“农事毕”中的“毕”,指“结束”,意为农忙结束;“至时毕集县狱”中的“毕”,指“全部”、“都”,意为到时候全部集中在县的监狱里。又,“少长毕至”,意味年轻的年长的都到了。

百官见宰相原文注释及翻译2

百官见宰相

【原文】

百官于中书见宰相,九卿①而下,即省吏高声唱一声屈躬②,趋③而入。宰相揖及进茶,皆抗声赞喝④,谓之屈揖。待制⑤以上见,则言请某官,更不屈揖,临退仍进汤⑥。皆于席南横设百官之位,升朝⑦则坐,京官⑧以下皆立。后殿引臣寮⑨,则待制已上宣名拜舞⑩;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中书略贵,示与之抗也;上前则略微者,杀礼也。

【注释】

①九卿:泛指**各部门长官。

②唱:犹喝,高喊。屈躬:表示趋进时身体略前倾的称谓。

③趋:以小碎步向前行走。古人以此表示恭敬。

④抗声:高声。抗,通亢。赞喝:一作赞唱,赞礼喊号。古代称辅助行礼或辅助行礼的人为赞,即司仪。

⑤待制:宋代于文臣正式官职之外所加的一种衔名,地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此种衔名率系于诸阁,如天章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等,为文臣清贵之选。

⑥临退仍进汤:指直到离去之前仍然上茶。汤,茶水,古人称茶汤。

⑦升朝:指升朝官,又称朝官或常参官。宋代将常朝日参见皇帝的高级官员称为常参官,有一定的官阶规定。

⑧京官:宋代宫阶在升朝官以下的官员称京官,即常参官以外的未常参者。亦有一定的官阶规定。

⑨后殿:指皇宫内举行常朝的正殿(又称正衙、前殿)之后的殿庭。皇帝常于后殿办公及接见臣下。臣寮:同臣僚。

⑩宣名拜舞:指自报官职姓名并行拜见舞蹈的礼节。古人正规行礼时手舞足蹈,称拜舞或舞蹈。

庶官:众官。此指待制以下的官员。

中书略贵:指百官在中书省见宰相略显得受到尊重。实指礼节较简化。贵,尊重。

抗:对等,平等。

微:低微。

杀:减,降低等次。

【译文】

朝廷百官拜见宰相于中书省,凡各部门长官以下的官员,待中书省吏人高喊一声屈躬,即小碎步趋前进入。宰相向来者作揖并上茶水,司仪都高唱口号,称为屈揖(来者屈身还揖)。有待制以上衔名的高级官员来见,则吏人只传请某官,更不行屈揖之礼,而直到会见结束前还不断上茶。会见时,宰相都在座席的南面横向设置百官的座位,来者若为升朝官则坐,若为京官以下官员则站立。皇帝在后殿接见臣僚,凡有待制以上衔名的官员都自报官职姓名并行拜舞之礼;其余众官则但行拜见礼,既不自报官职姓名,也不舞蹈。百官在中书省见宰相礼仪较简,略显得受到尊重,这是表示同为朝廷官员的身份是平等的;在皇帝面前则礼仪较繁,身份略显得低微,这是根据礼制规定而降低等次的做法。

《临洞庭上张丞相》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3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文解释】

八月洞庭水满,河岸边几乎相平,湖水空明,与蓝天相接。云梦泽上蒸腾像雾一样的水汽,湖中波涛澎湃动荡摇撼岳阳城。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圣明时代无事可做,感到羞愧。坐着观看垂钓的人,只是空有对鱼的羡慕之情。

【词语解释】

涵虚:水汽浩茫。

云梦泽:古大泽名。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面。

济:渡过。

端居:闲居。

坐:因为。

徒:徒然。

背景:

此诗旧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相时,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引荐。然有人说733年孟浩然在长安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张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孟浩然此次未见到张九龄。二人之相会当在张贬荆州长史时。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浩然28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使期间。""张丞相当指张说"。

【诗文赏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来到长安,并赠给当时宰相张九龄一首诗。这是一首他在游历洞庭湖时写的。诗人借洞庭湖起兴,描写了洞庭湖壮丽的景*,进而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抱负,希望有人引见的心情。这首诗写得得体,有分寸,同时也没有失了自己的身份,不着痕迹,流露心迹。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另类题材的佳作。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阔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该诗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诗人选取洞庭湖为切入点,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浑然。一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的雄浑壮观,表现了一种汪洋恣肆、海纳百川的意境。

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抱。这使读者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是一个人的力量。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就不会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这里妙笔生花,一语惊人,是千古名句。

颈联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这两句用了类比的手法,先说诗人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诗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荐举出仕。“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婉曲传旨。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进一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愿,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诗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慕清高又想求仕而以启齿的复杂心理。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逸”于言表。

诗人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诗人的逸士风神,正是“笔墨之外,自具*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