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度过了一个非常快乐的下午,在田地里,我体会到了来自劳动的那最真挚的喜悦。

午睡后,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阿婆的老家挖番薯。扛上锄头,带上篮子,负上扁担,我们便出发了。在穿过半个村庄,走过一座小桥后,我们来到一块番薯地前,阿婆用锄头锄去番薯藤,然后把锄头给我,让我试着挖番薯。

田园杂记优秀作文

我接过锄头便开始挖起来,我双手紧握锄头柄,高高地抡起锄头,使劲地往下锄,结果只挖出几块泥土,不见番薯的影儿。我又抡起锄头,奋力往下锄,这一次是挖出了番薯,只不过番薯被锄头横"腰"截断,露出了白白嫩嫩的“肉”。妈妈惋惜地说:“这个番薯就这样被你摧残了,多可惜呀!还是让我来挖吧!”我便把锄头递给妈妈,让妈妈挖。

只见妈妈两只脚前后叉开,两只手一前一后地握着锄柄,抡起锄头啪地一声,锄头就深深地钻进泥土里。妈妈不似我一般将土拉出来,而是将锄柄轻轻往上一提,泥土就被掀在一边,再抡锄下去,又一提,一个红红的番薯宝宝就出现在眼前。妈妈得意极了,又连着挖了好几个。

我看着可不服气了,于是抢过妈妈手中的锄头挖起番薯来,可是我手下的番薯没有一个完好无缺的,总是"缺胳膊少腿"的,真叫人失望。这时,站在一旁的爸爸沉不住气了,也想显摆显摆自己,只可惜他挥锄下去,却将地里唯一一个圆滚滚、光溜溜的番薯劈成了两半,我哈哈大笑,抢过锄头又去挖,这一次我运气很好,挖到了一个完好无缺的"葫芦号"番薯,站在一旁默不作声的阿婆直夸我技术大有长进。

时间伴着一声声锄声与欢笑声默默流逝。很快的地,一轮火红的太阳傍着小山打算"回家",我们也扛着汗水换来的成果—一篮红番薯回家了。

坐在回家的车上,我想:劳动之后是非常疲劳的,劳动的过程是十分快乐的!但收获了劳动的成果,就更让人心情愉悦了!而且在劳动中,我还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与经验!哦,劳动真好!

归园田居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本课是学生入学后学习古代诗歌的开始,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具体地说,一是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二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如果在今后一年乃至两年的时间里切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可以说是极大的成功这将给以后的诗歌鉴赏训练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学生在当前的年龄段上记忆力强,又习惯于快读,读上四五遍即可成诵;一旦成诵,诵读的兴趣往往消退,对诗中某些词语的意思乃至全诗的内容大意也欠缺认真的思索,这就不利于上述习惯的养成。教师应针对这种状况采用灵活的教法,耐心加以引导。

教初一学生学古诗,居第一位的是诵读,但讲解也不可废,主要是讲词义和诗句大意,内容稍深一点的也要讲讲背景,但所有这些只宜点到为止,切忌展开。学诗,重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大致说出一点即可,用不着去归纳什么中心意思;诗的内容可以多解,因此不必强求统一。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可以用散文改写诗(全诗或局部),也可以运用启发提问。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说明]以下内容是按水平较高的教学班的要求写的,水平一般的教学班可据此作适当的调整,少提问,多诵读,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进行教学,或增加默写练习。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一、导入。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做过几任小官,41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63岁去世。这首涛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附带说一下,在封建时代,皇帝及大臣死后朝廷都要根据他们的行事给一个谥号;陶渊明不是大臣,靖节这个谥号是他死后朋友和门人私下给的,为的是表彰他高尚的节*,可以叫私谥。

二、读读讲讲问问。

问: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问: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讲:诗的前四句只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i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今语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穢),本作,是草字头,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扛(按: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问: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问: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讲: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三、总结。(含背诵检查、默写)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

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五年级语文四时田园杂兴教案3

教学设计: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认识诗人范成大,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诗歌学习的方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在朗读、吟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描绘的江南初夏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体会诗歌意境,感受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和诗人闲适的心情。

三、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的深刻含义,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

四、 教学时数: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江南水乡的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景*。

2. 教师提问:

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

你认为江南水乡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3. 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8分钟)

1. 检查预习效果:

指名学生朗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学生认真听并纠正错误。

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进行简要评价,并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停顿。

2. 自学探究:

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古诗,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3. 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推选代表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三)细读赏析,品味语言(15分钟)

1. 知诗人,解诗题:

教师介绍诗人范成大的生平及创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题“四时田园杂兴”,了解诗歌的主题是描写田园生活。

2. 明诗意,感情读:

第一、二句: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体会江南初夏景*。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彩的运用,感受诗歌的画面感。

学生分组朗读第一、二句诗,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第三、四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日长篱落无人过”?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唯有蜻蜓蛱蝶飞”的含义,体会诗歌的宁静和闲适。

学生齐读第三、四句诗,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悟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追求。

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运用(10分钟)

1. 背诵古诗: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背诵古诗,例如:反复朗读法、关键词记忆法、故事联想法等。

学生自由选择背诵方法,并进行背诵比赛。

2. 拓展阅读:

教师推荐范成大的其他田园诗歌,例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四时田园杂兴(其七十四)》等,供学生课后阅读。

教师鼓励学生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词,并进行整理和积累。

3. 仿写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进行仿写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并展示作品。

(五)课堂小结(2分钟)

六、 板书设计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知诗人:范成大,南宋诗人,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解诗题:描写江南初夏田园风光,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明诗意:

梅子金黄,杏子肥美,麦花雪白,菜花稀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白天变长,农民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舞,展现出田园生活的宁静和闲适。

悟诗情:热爱田园生活,追求宁静、闲适的生活方式。

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注重语言的锤炼和情感的渲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