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线条表现物体形状,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线条表现物体的形状,体验绘画的乐趣。 难点:掌握绕线涂绘的技巧。

小学美术课一年级教案

教学准备: 准备各种颜*和质地的线材、范品、学生用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规范美术学习习惯的基础上,组织好教学秩序。

二、导入新课:

展示一堆杂乱的各种线材料(各*、各质地的线): 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整理线材,并自由讨论:

让学生感知各类线的特点:如毛线、丝线、塑料线等。

探讨各类线的形态特征:直的、曲的、硬的、软的等。

分享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拉链、蛇、盘发、蚊帐等形象。

揭示课题:

三、欣赏感知:

欣赏学生成功整理的线团(规则形):

分析线团的形状特征。

将线团想象成不同的物体,并添加细节,如将线团组合成葡萄等。

感知未整理的杂线(不规则形):

启发学生想象杂乱线条的形象特征。

游戏:

老师用线绕成图形,学生猜猜线条所表现的是什么,锻炼他们捕捉特征的能力。

四、学生作业: 在大纸上绘制自己的轮廓,并使用线条表现自我形象,老师则以同样方式绘制自己,最后合成师生合影,背景添加个人喜爱的元素。

五、教师巡回辅导:

及时反馈和纠正学生作品。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克服难点。

积极参与学生的绘画过程。

六、课堂小结:

展示学生的作品。

学生分享他们的绘画心得和感受。

小学六年级美术教案2

深入动物世界,捕捉动态之美:一节别开生面的美术课

这节课以“动物的动态”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分析和表现动物的动态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思维。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精巧,内容丰富,环环相扣,充满趣味*和启发*。

一、资料赏析:打开观察之窗,感受动态魅力

课堂伊始,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动物动态的表现技巧,而是选择了以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作为切入点,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动物世界的观察之窗。豹子和老虎追捕猎物时身体呈现出的“S”形曲线、马、斑马和驴子各具特*的奔跑姿态、熊跳跃时的力量感、大象奔跑时的震撼感、长颈鹿走路时的优雅姿态……这些生动的画面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动物世界。

教师通过引导*的提问,鼓励学生们仔细观察动物运动时的姿态特点,并尝试用语言描述或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例如,“你能说说它们运动时有什么特点吗?”、“你能试着画出它们最精彩的动作吗?”等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表达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作技巧:掌握表现方法,激发创作热情

在学生对动物动态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理解后,教师进一步介绍了多种表现动物动态的方法。例如,线条的粗细变化可以表现动物运动的节奏感和力量感;*彩的冷暖对比可以突出动物的动感;夸张和变形可以强化动物的个*特征等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教师还展示了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并对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点评,例如:

王春雨的钢笔速写作品《鸡》,通过对鸡弯颈张嘴、收胸腹、挺腰和垂尾等动作的准确描绘,生动地展现了鸡的形态和神态。

小狗、猫和老鼠的速写作品,通过对动物奔跑时身体和脚形成的“小弧线”的刻画,展现了动物竞速的紧张刺激感。

两头牛搏斗的速写作品,通过对牛向下冲、向上顶、高翘的尾巴、高耸的脊背和八条腿的姿态的描绘,展现了动物搏斗的激烈场面。

斑马黏土作品,通过对斑马奔跑时四肢动态的塑造,展现了斑马的矫健和灵动。

小青虫爬行时的动态变化作品,通过对小青虫身体呈现出的“S”形、“拱”形和“直”形的描绘,展现了小青虫爬行的趣味*和可爱感。

这些优秀作品的展示和分析,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不同表现方法的效果,也为他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三、作品展示:分享创作成果,体验成功喜悦

通过作品展示和交流,学生们不仅获得了展示自我、互相学习的机会,也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作业设计:拓展学习空间,培养探究精神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教师还布置了课后作业:

1. 欣赏影视或图片中动物的运动姿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2. 尝试用剪贴、纸版、泥塑、废旧材料等多种方法表现动物的动态。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为他们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课后拓展:关注生活,热爱自然

课堂的最后,教师并没有局限于动物动态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生活,鼓励他们关注身边的事物,热爱自然,与动物*相处。

总而言之,这节“动物的动态”美术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实践、充满趣味,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动物动态的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六年级美术活动课教案3

小学的美术课如何设计教案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

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

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

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

2、射灯

3、静物台

4、范画两幅

5、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

学具准备:

开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师: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出示课题)

(二)新授: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师: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学生上台演示)

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师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师: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

师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

师: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

师总结: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三)观察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

总结: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

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

(四)主动参与

(设计意图:演示绘画方法,给学生直观印象。)

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

1、第一步是整体观察分析,要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

2、观察好了就可以起稿了,用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接着画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3、然后就可以铺大*调了,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注意近实远虚。)

4、最后进行细致刻画: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二、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作业设计:

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四、欣赏讲评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

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六、拓展:

观察其他几何体在光照射下其结构特点及明暗变化,并进行写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