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生活。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是师生共创的人生体验。站在这样一个比较上位的角度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就不会为工具、人文孰多孰少而争论不休,也不会为怎样在课程实施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而苦思冥想。在我的实践中,瞄准了语文学科是实践*很强的工具人文统一的学科这一本质特征,积极构建了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小学语文对话式板块教学。
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执教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设计了三大板块的实践活动:
1、设计一份导游词。
2、写一份游客须知。
3、创编一个神话故事。使语文课堂成为情趣的语文,实践的语文,生成的语文,创造的语文。执教《田忌赛马》,我变解读教材为活用教材,变带着学生走向教案为带着教案走向学生。
开展了四大板块的实践活动:
一、纸牌游戏,初涉文本视界;
二、给动画片配音,进入文本视界;
三、辩论赛,深入文本视界;
四、给齐威王写信,拓展文本视界。把对教材的线*梳理变成了综合*言语实践活动,使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必需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活动。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学反思2
五朵金花绿茶上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说:“心情是复杂的,有着深深的失落,有着缕缕的懊恼,也有着丝丝的坦然。”这是她的感受,其实不必自责,不必懊恼,要多点坦然,多点自信。可能是绿茶听其他几位金花的课时,抱着十分虚心的态度,吸取了别人的许多长处,好像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阿仁提醒五朵金花,你们都是很不错的,同唱一首歌,同行切磋交流,取长补短,更要看到自己的特*,善使*的多使*,千万别羡慕别人的*法而丢掉了自己的*法.如果同唱一首歌后,只剩下一种唱法,那又是一种悲哀。
初读课题,我问:“作为金华人,读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感受?”原本想来作为金华人,有这么一篇专门介绍双龙洞的文章,学生应该会多少有点感觉,从而与文本拉近距离,但结果学生似乎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感受,只有一个同学提了个问题:“双龙洞是怎么得名的?”看来我是有些想当然了。
走进文本,初读花了很长时间,至少有五分钟;因为设计了当导游所以要介绍景点首先自己要解决一些疑问,再读又花了好久时间,然后解决问题;准备介绍景点就要对自己介绍的景点做准备,然后再读并各自练习说话又花了很长时间,等真的来介绍时离下课只有九分钟时间了。当初的设想是希望能通过当导游解说了解游览线路、训练口语水平的同时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而实际的课堂就读书都占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而这读却不是精读品读,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水平与课文的长度。如果在一开始初读课文后就找准其中的一个点进行范例教学,对这个点充分品味、朗读、感悟,然后抓住这个点的特*进行导游解说,那么课堂就有了侧重点也有了切入点,接着让学生学着刚才的方法自主选择另外的景点进行解说,有重有轻有紧有松,效果可能会好很多。另一方面,如果在明知道时间已经不允许,而自己的设计完全不可能得到充分展示时,应该学会大胆放弃,干脆顺学而进行教,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设计时应该做充分的设想,同时多做几种设计以便课堂的灵活处理。
面对这篇反思心情是沉重的,但我不会灰心,失败是最好的财富,我为拥有它感到欣喜。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一篇游记,描述了叶老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文章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述,展现了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以及对大自然景观的欣赏。
文章按照游览路线顺序,详细描绘了从路上见闻、外洞游览、进入内洞、以及乘船出洞的全过程。透过生动的语言,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奇幻和壮美,作者精准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也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双龙洞的独特景物特征,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祖国山水的热爱。
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次,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情感饱满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信息交流与分享学生们在课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金华双龙洞,分享他们的信息和感受。
自主探索与学习尝试
创建情境:学生们被要求扮演小导游,按照叶圣陶的足迹,设计游览双龙洞的线路。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研究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
小导游“考试”
学生们展示并解释他们设计的游览路线。
自由实践与自我领悟
创建情境:根据学生提供的线路,全班一起实地游览。
每个景点由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向其他学生介绍景点特*。
播放双龙洞的资料片,学生轮流担任全程导游。
实践*作业与拓展
学生选择其他自己喜欢的景点,设计导游词。
下次课上,学生们分享自己设计的导游词,进行互动交流。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明艳 宽大 窄小 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