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诗名叫《上元竹枝词》,是符曾写元宵节的。(上元节,就是元宵节。)这不,新年的热闹刚刚过去,元宵节就要来了。元宵节的习俗是要吃元宵的,利用空余时间,我跟着奶奶学会了做元宵。
元宵也叫“汤圆”、“圆子”。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了元宵。据说宫中有一个宫女也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所以,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
做元宵的过程非常“烦”。我们先准备好了米粉、豆沙馅、开水、面盆。接着把米粉倒入面盆,倒入开水,调和成面团。注意,水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适中。然后,从大面团上扯下一点儿面饨,再把它搓成圆,放入馅就好了。可是刚揉好的面粉团好象非要和我做对似的,好不容易搓到一起,又马上裂开了,害得我费了好大劲。终于可以装馅了,可是那豆沙馅又喜欢和我作对,我放少了,它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如果放多了,又撑破了肚皮,还弄得元宵外面都是豆沙。哎,一个白元宵成了花元宵了!
煮元宵也非常有趣。刚下到锅里的元宵都沉在锅底。随着水的沸腾,元宵一个个浮在水面上,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元宵做好了,尝一口自己做的元宵,润滑滑的,香甜可口,真好吃!
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2
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源远流长,它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又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说,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起源于古代。在宋代,人们已经开始以“元宵”为食品,这种新奇的食品最早被称为“浮元子”,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元宵”,甚至还有生意人将其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其可口的味道和多样的馅料而闻名,包括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制作工艺也多样化,可汤煮、油炸、蒸食,象征着团圆美满之意。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起源,民间传说不一。有一说是春秋时期楚国昭王复国归途中,发现长江中漂浮着一种白*微黄,内有红*瓤的物体,味道甜美,被孔子认定为吉兆,并以此为原型仿制了元宵。还有一种说法是元宵原名为“汤元”,后来汉武帝时期,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擅长制作汤元,因而元宵就以这位宫女的名字命名。但这些说法缺乏史料记载,真实*存疑。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在宋代已有记载,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成为了人们欢庆节日的一部分。姜白石的诗中提及元宵的珍贵,而元宵也成为了宋代人们庆祝的重要物品之一。
如今,元宵的制作方法和口味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南北方制作的方式和馅料都有所不同。无论是实心还是带馅的元宵,都有着丰富多样的选择。此外,元宵的吃法也多种多样,可以水煮、炒、油炸、蒸等,而实心的小元宵配以酒酿、白糖、桂花煮食更是别具风味。
除了元宵之外,各地还有许多其他的应节食品,如浙江浦江一带的馒头、麦饼,台州一带的糟羹等,每种食品都承载着特定的寓意和文化传承。江北地区还有民谚说“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元宵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家人团聚、共享团圆之乐的象征。
做元宵托班教案3
彩泥颜*丰富多彩,当不同颜*的彩泥混合在一起时,会产生全新的*彩,这为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创意可能*。彩泥的环保特*也让人放心,孩子们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创造各种有趣的作品。因此,彩泥不仅是一种玩具,更是一种益智工具。
今天的美术课活动是“彩泥做元宵”,旨在让孩子们在元宵节来临之前,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煮好的元宵,让他们品尝并探讨元宵的意义和制作方法。孩子们对美食总是充满好奇和热情,这也是他们纯真的特点。我借此机会向他们介绍了元宵的文化背景和制作过程,让他们在玩乐中学到了更多。
在活动的前半段,我与孩子们分享了关于元宵的知识,让他们对这个节日有了更深的了解。孩子们纷纷表示喜欢吃元宵,还把它比作了馅饺子,这展现了他们天真可爱的一面。接着,我邀请他们一起动手包元宵,用彩泥模拟真实的制作过程。孩子们学得认真投入,不仅展现出了良好的动手能力,还创造出各种形态各异的元宵作品,我与他们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随后,我们共同动手煮元宵,并进行品尝游戏。整个活动在孩子们欢乐的氛围中结束,他们对于参与其中充满了满足和愉悦。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应当贴近生活、贴近孩子,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教育的可能*。通过活动,我希望能够激发孩子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