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沽美酒兼太平令
张养浩元代
原文:
在官时只说闲,得闲也又思官,直到教人做样看。从前的试观,哪一个不遇灾难?楚大夫行吟泽畔,伍将*血污衣冠,乌江岸消磨了好汉,咸阳市干休了丞相。这几个百般,要安,不安,怎如俺五柳庄逍遥散诞?
作者介绍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译文
当官的时候只想着闲居,闲居时又思量当官,直到故作镇静作个样儿给别人看。试看从前,哪一个为官的不遭灾难:楚大夫屈原被放逐行吟在泽畔,伍子胥被害血污了衣冠,楚霸王项羽自刎在乌江岸边,秦丞相李斯在咸阳被斩。这些人都千方百计要保平安,可是却不平安。怎比得上我过隐居生活这样逍遥舒散。
赏析
曲中作者慨叹仕途的险恶,表达了毅然隐居、远祸全身的愉快心情。此曲先写自己辞官前后的思想活动,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接着纵观往古,列举历史上居官得祸的例子,对屈原、伍员、项羽、李斯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满腔的同情,同时借古喻今,说明官场丝毫不值得留恋。最后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典故,表明自己要像陶渊明那样安贫乐道,不慕荣利,彻底与官场决裂。
这是一首带过曲,由两支小令组成,前五句为《沽美酒》,后八句是《太平令》,一韵到底,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曲词不事雕琢,质朴而明畅。全篇句式,参差中见整饬,整齐中又有变化,再加上句句押韵,构成*而豪迈的艺术特*。
嫦娥译文及赏析2
诗词名句“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
[译文]嫦娥想必也悔恨吃了不死*,因为独处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和青天,心情的凄凉孤寂会是很难受的。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
【韵译】: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诗文解释: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疏落,启明星要消失了。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词语解释】
“云母”,一种矿物质,*泽鲜艳透明,有珍珠光泽,古人常把它切割成薄片,用来做屏风或其他高档物品的装饰。“长河”,指天上的银河。
赏析: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以嫦娥为例,说她偷吃不死之*成仙以后,在月宫里永远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诗人在讽刺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甚至长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爱和长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残。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有意义。
这首诗的艺术技巧也很成熟。全诗旨在揭示人生哲理,但完全不用概念化的语言,而是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启发人们去思考。
前人于此诗有自伤不遇、怀人、悼亡、讽女冠等诸说。刘、余《集解》云:“悼亡说最不可通。……而自伤、怀人与女冠三说,虽似不相涉,实可相通。……推想嫦娥心理,实已暗透作者自身处境与心境。嫦娥窃*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静,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此与女冠之学道慕仙,追求*而又不耐孤孑,与诗人之蔑弃庸俗,向往高洁而陷于身心孤寂之境均极相似,连类而及,原颇自然。故嫦娥、女冠、诗人,实三位而一体,境类而心通。”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这两句是写主人公独处居室,彻夜不眠的情景。烛光越来越暗,饰有云母的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影。夜是这样的深沉、幽静与昏暗,主人公被寂寞与凄清包围着,越发的惆怅难眠。窗外,银河渐渐地由中天移到天边。清晨的星星也逐渐隐没,变得越来越少。面对残烛冷屏、青天孤月,落寞的主人公又度过了一个黯淡的不眠之夜。
诗人没有着意刻画萦怀在心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他只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点染出室内的凄清寂寥,以及室中人的寂寞难耐。这是李商隐常用的诗歌表现方法。一个“渐”字,暗示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过去的,彻夜难眠之情不言而喻。
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寥的长夜,与主人公相伴的是天上的那轮冷月。看见明月,自然想到孤居广寒宫的月中仙子嫦娥:嫦娥啊,嫦娥,你年年夜夜独守月宫,面对碧海一样的青天,应该深深地懊悔了吧,那不死*换来的不过是无穷无尽的凄冷寂寞啊!“夜夜心”,指夜夜独对青天所引起的寂寞凄冷的心情。
“应悔”是揣测之词,这种揣测源于同命相怜、惺惺相惜。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嫦娥窃*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净,但夜夜随月历青天而入碧海。这与女冠的慕仙学道追求*而不得不忍受清冷孤寂有相似之处。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些微妙复杂的心理,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相传可能当年后羿射日有功,西王母才赏赐不死之*,而过够了凡间劳苦生活的嫦娥先偷吃,结果她成仙了。但如今为何后悔偷吃了灵*,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灵*虽然使生命获得了永恒,但也注定是一种永恒的孤独。人活着应该是快乐的,如果不快乐,即使活上几千几万年又能怎么样呢?很显然嫦娥是不快乐的。那种天上人间,无法相见,只能夜夜相思的夫妻离别生活怎能快乐?
绝句难写,但对李商隐这样的大家来说还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区区二*个字通过对一个千古遗憾的神话典故的运用,就勾勒出一种高远清寂之境和永恒的寂寞感,沟通了不同类型的人物某种近似的心理,从而使诗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又人认为此诗是李商隐对封建统治者崇奉神仙,信任方士以求长生不死之*一类人的愚妄行经大胆的否定和嘲讽。虽又点道理,但似乎又太牵强,李商隐自己毕竟也学过道。
设想嫦娥会因为天上的孤寂而后悔偷吃灵*,不是自苦如此,哪来此等奇思妙想?明代陆时雍评价说李商隐的诗“多以意胜”,说的就是他总能翻出妙想,既含蓄宛转,又韵味深长。人们对诗旨猜测纷纷,正说明这一典故经过反用之后,那种高远清寂之境和永恒的寂寞感,沟通了不同类型人物的某种近似心理,从而使得诗歌有了空前的张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解读。
《嫦娥》诗子数不多,却极尽特*。撇开那种朦胧多义的思想内涵不论,又有一个人生大问题摆在了面前:人生究竟在追求什么?我们追求的东西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嫦娥当年豪气风发,抛夫背义,偷吃灵*,得登仙府后也并不快乐,诗人自己呢?人生何处归宿。
有人把李商隐的诗意和苏轼的词意合起来。作一副对联,对她的奔月进行概括:“灵*应未偷,看碧海青天,夜夜此心何所寄;明月几时有,怕琼楼玉宇,依依高处不胜寒。”
“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估计也是为了警醒后人感情的事不要太冲动,一失足成千古狠啊。
《已凉》译文及赏析3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的诗意:龙须草织成的席子铺上锦褥,天气已凉却还未到寒冷时候。
出自韩偓《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注释
⑴绣帘:一作“翠帘”。
⑵猩血:一作“猩*”,猩红*。屏风:一种用来遮挡和做隔断的东西。画折枝:一作“画柘枝”,指图绘花卉草木。
⑶龙须:属灯心草科,茎可织席。这里指草席。
八尺龙须:龙须草编织的凉席。
锦褥:锦缎做的被褥。
译文
翠绿*的栏杆外绣帘儿低垂,猩红的屏风上画着草木花卉。
龙须草织成的席子铺上锦褥,天气已凉却还未到寒冷时候。
赏析
《已凉》是唐末诗人韩偓创作的一首情诗。此诗以工笔画的手法,用旖旎秾艳的*彩,精细入微地描写了诗人所钦慕的美人深闺绣户中精巧典雅的陈设布置,点出已凉未寒的特有时令气氛。诗中主人公始终没有露面,但床上锦褥的暗示和折枝图的烘托,隐约展示了主人公在深闺寂寞之中渴望爱情生活的情怀。全诗情思深远,委婉含蓄,构思颇费心思。
全诗是说,碧绿的栏干,猩红的画屏,门帘上的彩绣,被褥的锦缎光泽,可知这是一间华美精致的卧室;而今,又到了一年季节转换的时候,簟席上添加了被褥,表明暑热已退,秋凉方至。“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时令变化,配上画屏上的柘枝图,及床席、锦褥的暗示,女主人公定在思忖年华易逝,时不我待,爱情生活是该有个着落了。通篇无一字涉及“情”,甚至无一字触及“人”,纯然借助环境景物来点染人的情思,命意曲折,用笔委婉含蓄,耐人玩索。
通篇没有一个字涉及“情”,甚至没有一个字触及“人”,纯然借助环境景物来渲染人的情思,供读者玩味。这类命意曲折、用笔委婉的情诗,在唐人诗中还是不多见的。这首小诗之所以广为传诵,原因或在于此。无论从题材旨趣,还是从手法、风格上讲,这首小诗都开启了五代两宋闺情词缛丽婉约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