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我在我镇高效课堂展示活动中,执教了《凡卡》一课,并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这节课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早在寒假期间,我就在人教*的《同备一课书》中备了这一课。然而,这篇课文原本是期中考试前的内容,因此我曾犹豫是否再次授课会有意义。在报课之初,我陷入了深思。直到高主任在新*屯的讲座上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你应该考虑的不是讲授什么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这句话点醒了我,我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没有明确的目标,如何能设计出高效的课堂呢?于是,我静下心来开始思考,并且恰好高主任在群里分享了他在光明实小讲授的《武松打虎》一课,这也是我们学过的课文。我仔细阅读了一遍后,豁然开朗。
首先,我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教学的案例,我们应该利用这些案例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因此,我选择了《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它来引导学生体会“反复”写法的作用,并指导他们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种写法。我逐渐领悟到了“用教材教学而不是教教材”的含义。
其次,高主任曾说:“评价一节课,首先要看学生是否有所发展。”我觉得在指导学生朗读“凡卡的反复哀求”这一环节上,我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因为在我创设凡卡种种悲惨情境中,学生们读出了凡卡因为现实生活的悲惨而向爷爷发出的苦苦哀求,连最后的全班齐读都读出了真情实感。
然而,在整节课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不是很活跃。虽然班主任李老师多次解释说平时学生们也不太爱举手发言,但是我发现40分钟下来,学生们的眼神始终紧随着我,因为他们在倾听,更因为这些未曾接触过的知识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关于这节课的设计,我觉得思路很清晰,即紧紧围绕“凡卡反复地哀求”和“凡卡反复地叹气”来体会反复的作用,符合教研室提出的“一课一得”的教学思路。在课堂结束时,我还引导学生拓展了五年级《草原》和《再见了,亲人》中反复的句子,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反复的作用,并进行了一些小练笔,如运用反复的写法与母校告别。尽管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只完成了一句,但这也是他们思考和表达能力的一次锻炼。
课文《凡卡》的教学反思2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的独特特*荡然无存,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课文凡卡的教学反思3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在人心深处,都潜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即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内心世界里,这种渴望尤为强烈。新课程的理念强调:教学应是师生间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这种互动往往通过教学细节得以实现。若说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构建精彩课堂的基石,那么教师对课堂细节的巧妙处理无疑是点睛之笔,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关注课堂细节,不仅能够成为教学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化解难点,而且能够创造出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精彩互动课堂。
然而,精彩的教学细节不仅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丰富和充实,更能赋予教学过程思辨*和灵*,充满智慧与创造。正如没有脚步的积累就无法走遍千里,没有涓涓细流的汇聚就无法成就江河,作为教师,除了需拥有开放的心态来构思理想的教学情境,更需要关注课堂中的教学细节,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相互生成,方能收获教学上的丰硕成果,达到点石成金、出奇制胜的效果。
通过《凡卡》这一教学片段,我们领悟到阅读教学应以学生为视角,即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让他们成为阅读课堂的主角。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突显了阅读是学生的主动行为。然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们被迫按照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进行一问一答的模式,导致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对主题思想失去兴趣。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改变设计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思考并发现凡卡内心的苦闷之处。这样的设计让课堂回归到学生手中,彰显了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积极主动地诵读、体悟和内化中学习,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无论是把握重点还是提炼主线,教师的指导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处不在。充分运用眼神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往往比语言交流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关心、教导和启发他们,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的师生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