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4、师评:
五、结语:
本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在画与诗、诗与画之间走了个来回,感受到极平常极普通的字词,带给我们的无穷新意、无穷妙趣,课后把你创作的诗歌与你的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吗?
教学反思:浏览了很多教案,我最终选择了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问题设计有深度,可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简单的来理解古诗的意思。问题一:从诗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牧童?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他生活的很悠闲,很潇洒,无拘无束,他是一个机灵的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通过他们的回答我感受到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会到文字背后的东西。问题二:后两句,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学生对于每个字都有自己的体会,如:“捕”体会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个办法把知了给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现他的机灵。“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机灵。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之后,我问:“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样捕知了的?”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跑回家拿个网兜子,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网兜子把知了捕到。
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让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后轻轻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树枝轻轻地拿下来,准备用手去抓,可知了却忽得一下飞走了。
最后,我出示一些关于描写儿童的古诗,让学生读一读,多做一些积累!
《猫》最新教学设计2
力求突出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统一。
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揭示课题,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猫。教师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积极*。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拼读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想想课文意)。
2、流自学情况:课文写出了哪两种猫?多少只大猫,多少只小猫?是怎样大猫,又是怎样的小猫?随机形成板书:
(一只)(大)古怪
猫
(一群)(小)淘气
(在初读交流时,引出表现文章主线的板书,并借助这主线,为下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
三、理解结构,概括段意。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研究:
①课文的分段;②段意的概括;③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者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专题研究,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即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任选你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析给大家听。
1、教师先指导一处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应当怎样讲析。
2、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情况。
3、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作点拨、深化和评价。
(教师重点指导一处范例以后,要着重引导学生自读。可以让学生划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或最能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这情的句子,圈出这一句话中最能体现猫的可爱、作者爱猫的关键词,研读领悟这些关键词的特别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把这个自读过程具体说出来参加交流。这样保证了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了以繁琐提问作情节分析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开拓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说。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积极*和自豪感,真正发挥他们的**、主动*和创造*。)
五、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对读物按其不同个*、经历重新建构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研究*。本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以一课一问(一个研读专题)取代了传统的情节分析、烦琐提问这一难以突破的课堂模式,把课堂时空真正还给了学生,以充分展示生命活力。
最新《雪》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巧:
⑴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掌握其音、形、义。
⑵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过程与方法:
⑴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内容,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美与含蕴美。
⑵在比较中,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⑶理解本文几个含蕴深刻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玩强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诵读全文,比较两幅雪景的不同特点来体味蕴含其中的情感。
2、难点:
理解本文精练、优美、内蕴丰厚的语言。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
2、搜集回顾鲁迅先生生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示学生背诵有关“雪”的古诗词名句(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孤舟蓑?翁,独钓寒江雪”),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
二、正课
1、文学常识了解: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教师适当补充。
2、文体知识简介散文诗(借助多媒体字幕):
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只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较为短小,具有诗的文笔等。
3、初读感知:
⑴听读: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用心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展现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特点。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读一遍)
⑵展示听读收获:
a、听读中感受到的画面(生自由谈)。
明确:滋润美艳生机盎然的江南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的朔方雪……
b、听读中感受到的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清丽流畅,扑实真切,洒脱灵活,又不失严谨……
⑶感读:
感读是一种文字与心灵初撞的过程,需视之以目,感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于口,请同学们在刚才听读感悟的基础上,直面课文,通过直观的文字去查找学生初读感知的画面,同时注意预习时了解的字词在文中的运用。
4、层次疏理内容概括:
⑴根据听读和感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简括层意:
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江南的雪,
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雪。
⑵合作探究:
同桌交流概括两幅图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滋润美艳,生机盎然。朔方雪,如粉如沙,蓬勃奋飞。
5、美读品味:
精力专注,走入散文诗的意境,体悟诗中良好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提示朗读要求:
⑴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⑵进入情境,读出特点。
学生自由地大声动情朗诵。
6、展读评价:
找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全文或某一段落)师生评价。
评价参照:
⑴发音准确,节奏合理。
⑵读出诗意,感情充沛。
⑶“江南雪”语调要温润,赞美的,充满向往的。
“朔方雪”要用孤独不屈充满战斗*的语调。
三、小结
在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两幅各具特点的图景,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朔方雪的蓬勃奋飞,让我们领略雪这一纯洁自然之物的独特风采,另外散文诗灵活的形式,优美的语言,也让我们陶醉。所以同学们课下加强朗诵,将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下来,并有感情地背诵。
第二课时
一、文本探究
1、内容、语言:
⑴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
(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
a、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然后对比着引出江南的雪。
b、接写雪的质地、颜*。
c、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雪野图,衬托江南雪独具的风格。
d、写孩子们塑雪罗汉,将雪与孩子们的快乐联系起来。
语言:提示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谈谈怎样体现快乐的。
明确:呵、拍手、点头、喜笑等。
⑵用自己的语言再一次概括江南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⑶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学生交流讨论反馈。)
明确:作者用一个“但是”巧妙转折,先交待朔方雪与江南雪的截然不同,然后用“永远如粉、如砂,决不粘连”写出塑方雪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之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在“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2、情感和主旨:
⑴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明确:
作者对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对充满生机的南方雪景充满怀念和喜爱之情,对如粉如砂,旋转升腾的朔方雪,寄寓了深切的同情和热情讴歌。
⑵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①提供本文的背景材料: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主义战士的态度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②生结合背景材料计论,回答问题归纳主旨:
明确:滋润美艳的南方雪,寄托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藏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一般美好的世界。
二、关键词语的品味
(研讨课后练习二)学生结组交流,畅所欲言。
明确:
1、“*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三、迁移拓展
1、江南的雪那平和恬静的美让作者欣喜,寄托他美好的理想和追求,而作者更由衷地赞美北方雪的孤独与刚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精神。好,让我们闭上眼来倾听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走进雪的世界,去领略它那独特美韵。(放录音)
2、学了这篇文章,听了这优美的歌曲,你对“雪”是否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请拿出笔来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字数不限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学生写作,完成后交流评价)
四、小结
同学们,雪是雨的精魂,雪是春天的使者,雪象征着纯洁,雪象征着刚毅,雪是奉献者的化身,雪是挑战冷酷的斗士。心灵的冬季有雪相伴,你的心田,定会纯洁滋润,你的心音定会铿锵悦耳,你的心房定会宽阔坦荡。
最新《猫》教学设计4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短小,但内容具体,描述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猫》教学设计,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怪、任凭、屏息凝视、变化多端、跌倒、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大猫的*格古怪,小猫的淘气可爱,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感受对生活的热爱。
4、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5、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格特点的。
2、难点:
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
【教学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了解老舍。
2、教师:
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结合预习了解本课都有哪些作家写的猫(老舍、周而复、夏丏尊),三篇各有特点,先一起来学习老舍笔下的这只猫。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接读课文:
划出两个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
2、全班交流,(出示句子)说说各自的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和认识,随机引导、总结:
⑴老舍先生写的两个重点内容。
板书:
古怪淘气
⑵围绕这两句话,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⑶通过这两句话,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总结阅读方法。
三、重点研读,理解“古怪”
1、创设情境,理解“古怪”:
⑴初步感知:
读第一自然段,发现猫的哪些*格?
⑵理解“贪玩”:
通过朗读展现猫的贪玩。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品读老舍先生对贪玩的猫的宽容与喜爱。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升华情感。
⑶理解“尽职”:
理解词语“屏息凝视”。亲身体验“屏息凝视”,体会猫等老鼠的决心,感受猫的尽职。指导朗读,感受猫的尽职。
⑷小结:
透过对立、矛盾的*格,体会猫的*格的古怪。
2、进一步理解猫的*格“古怪”:
⑴自主发现:
自读第2、3自然段,找出其他矛盾的*格,体会古怪。
⑵汇报交流:
重点理解“印”等重点词句,体会其中流露出的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读中感悟,体会“更可爱”
1、初步理解“更可爱”:
自读感受满月小猫的更可爱。
2、欣赏满月小猫的图片,激趣感受小猫的更可爱。
3、创设情境朗读,升华情感。
五、深入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1、默读“阅读链接”:
了解周而复、夏丏尊写的猫的片断。
2、借助图示,比较老舍的《猫》与周而复的猫片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总结:
学习作者描写动物时不同的表达方法,为学生写好动物打下基础。
六、练习
1、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比较老舍的《猫》与夏丏尊的猫片断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其他作家笔下的动物。
《先学后教》最新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课本2、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三个方向。
2.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位置与方向中的东、南、西、北(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投影,生齐读)。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
1.认真看课本第3页的例1,重点看黄*云彩里的话,并根据黄*云彩里的内容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到图上,然后再根据你标的方向将下面的横线补充完整。思考:
()与()相对,()与()相对。
2.根据例1中的图,将例2中校园示意图补充完整。思考:
(1)地图通常是按上()下(),左()右()绘制的。
(2)小精灵下面的示意图中,如何确定方向?
5分钟后比谁填得最准确。
四、先学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用眼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师不能辅导)
过渡:看完的请举手,指一名生(后进生)说*。(错了让其他同学更正)
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
2、做一做:(课本第6、7页的第1、2、4题)
(1)指名生口答第1、2题,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要求:声音响亮,小老师要听完别人的回答后,再举手纠错)
口述小结:在做和方向有关的问题时,第一步应该先确定其中一个方向,然后根据这个方向再辨别出其余三个方向。
(2)请2名生板书第7页的第4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坐姿端正)
(3)生*完成,师巡视搜集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以备后教。
五、后教
1、更正:
写完的同学检查,检查完了以后观察堂上板演的内容,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上堂更正。(用红粉笔把出错的部分用斜线划掉,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堂上板演的内容。
2、议一议:
第7页的做一做
(1)同时看第一个空,认为正确的请举手,为什么?错的说出错在哪里。
(2)第一步应该先干什么?然后再怎么样?
(3)同时看第二个空,第三个空。认为正确的请举手,为什么?错的说出错在哪里。
板书: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4)评议板书,全对得100,字漂亮得小红旗。堂下全对的举手,帮助错的同学更正。
(5)拓展练习
太阳早上从()方升起,下午从()方落下。
我的前面是北方,我的背后是(),我的左边是(),我的右边是()。
六、全课小结
口述小结:先找到其中的一个方向,然后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将其余三个方向标出来。
七、练一练
过渡: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练习册第1页
八、板书设计
认识位置与方向中的东、南、西、北
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最新《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媒体设计】
可以设计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幻灯片,简介作者及其作品,投影重要的字词,将文中的重点词句投影出来并配上朗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
⑴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
⑵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供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方案二
1、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文章中心论点。
2、进行朗读训练,在此基础上讨论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运用哪些方法来进行论证的。
3、设计精当的思考题或安排延伸阅读,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方案三
1、引用孟子的名言和裴多菲的诗(参见方案一第二课时步骤三导入,引出价值观的问题)。
2、整体感知课文,并自由诵读至流畅的程度。
3、学生自主质疑,主要讨论孟子在本文中所阐述的对价值观的看法及其现实意义。
4、进行朗读训练,弄清论证方法。
【备教资料】
卡片1:
字词积累:
易错字注音:
所恶(wù)辟患(bìhuàn)
一箪(dān)食蹴(cù)尔
不屑(xiè)苟(gǒu)得
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动词)、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成语:
舍生取义
卡片2
难句释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意思是:事实上有这种情况,有时通过某种方法可以保全生命,然而人们却不愿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某种方法可以逃避患难,人们却不愿采取这种行动。
卡片3:
本文主旨:
本文指出义之价值高于生命,贤者在必要时应舍弃生命而取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更是不足取的。当然,孟子所宣扬的义有具体的阶级含义,但在本文的学习中,这一点可以忽略不谈。
卡片4:
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意思是: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终不肯吃,最后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历来是有气节的表现,吴晗先生就曾著文谈到这一问题。
卡片5:
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而猪肉、狗肉乃至鸡肉、羊肉是普通食品,一般人都可以吃到。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卡片6:
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ɡ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最大的书》最新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难点:
1、读好人物对话。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课前准备:
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3、生质疑,师归纳并相机板书:
(1)“书”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书”字要加引号?
(2)这本书里有哪些内容?
(3)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二、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请带着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我们现在一个一个地来解决这些问题。
谁来告诉大家,这本“书”指的什么?
(1)指名回答,相机出示第四自然段。
(2)指名读,说说岩石为什么像书?“一册”还可以换个什么词语?
(3)指导读好含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
(4)哦,原来这本书指的就是岩石啊!现在我明白了。那你们明白为什么“书”要加引号吗?
3、过渡:既然叔叔说岩石就是“书”,那这本书里有哪些内容?它又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12自然段,找找川川对叔叔提了哪些问题?
(1)指名读川川的话,指导读好问号。
(2)从川川的提问中,你觉得川川是个怎样的孩子?(勤学好问)
(3)面对川川的问题,知识丰富的地质勘探员叔叔是怎样回答的呢?现在请同学们分角*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读,男女生读,教师示范读,齐读)
4、谁能说说这本“书”里有哪些内容?叔叔是通过什么判断这里原来是长满树木的森林,后来变成大海的呢?
5、这本“书”有什么作用?
(1)课文中用”……”是什么意思呢?谁能接着说说它还有哪些作用?(出示幻灯片)
(2)听了叔叔的介绍,川川的心情怎样?
(高兴)
(3)带着高兴的心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读了这一段,请大家猜猜看: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呢?
四、小结
最大的”书”不仅满足了川川的好奇心,还让他从中找到了自己的梦想.相信同学们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大自然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等着聪明的你们去探索、去发现!
最新统计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整理统计知识,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空统计表、统计图,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师:说说本学期我们都学习哪些统计知识?
生: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有何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优点?
学生小组交流整理。
师归纳(板书):
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两个事物,便于比较。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
二、统计知识的应用、内化
1、统计表
师: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们都打算到哪里度过呢?就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出示: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男生(人)
女生(人)
合计(人)
(动手*作完成表格)
师: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教师摘录问题)
师: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人)
学生解决问题。
2、统计图
师:请你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统计图。
(要求:*完成,同桌交流,相互评价并回答问题)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1)想去(
)的人最多,(
)的人最少。
(2)如果你是老师,你准备带全班同学去哪里?为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综合应用
*完成书本p127题15
反馈----交流-----评论
三、总结升华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