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风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勾践灭吴》 2,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勾践灭吴》 2,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勾践灭吴》 2

篇1:《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

《勾践灭吴》教学设计2

一、课文悟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的著名史实。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何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海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他那“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的姑息之论,荒谬迂腐,愚不可及,是“妇人之仁”,又极具迷惑性。他的庇护,对越国是“福音”,对吴国却是“祸水”,事实上他已沦为越国的内奸了,真是“国有佞臣,敌国之福也”!而昏聩的夫差却亲菏栉椋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吴国的君昏臣佞,为其灭亡埋下了祸根。从公元前494年越国战败濒亡,到公元前473年吴国由盛而衰,以至灭亡,才短短二十余年,其间,吴、越两国的兴衰消长,“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竟如斗转星移,天翻地覆,其历史教训,令人深思。

令人慨叹的是,仅隔二百余年(前473年―前2)后的“楚、汉相争”,“鸿门宴”上又再现了与“吴越相争”惊人相似的一幕:占尽优势的项羽(类似夫差),不听从范曾(类似伍子胥)的忠言,却听信内奸项伯(类似太宰)的盅惑,不以史为鉴,一味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他可以残忍地坑杀20万秦降军,也可以焚烧壮丽的阿房宫,但却“不忍”诛杀一个政敌刘邦,这种“匹夫之勇,妇从之仁”致使项羽重蹈了历史的覆辙,犯了同夫差一样的低级错误。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沉痛啊!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二、亮点探究

1.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2.勾践事急而求贤,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比喻说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3.第3段“勾践说于国人曰”的“说”;第4段中“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第5段中“乃致其众而誓之”的“誓”;“勾践辞曰”的“辞”各是一种语体(或文体)。结合语境,体会各种语体的特点和作用。

探究学习:第3段的“说”辞,心情沉痛,语调哀婉,反省自责,立志改革,令人动容。

第4段和第5段各有一段“誓”辞。第4段中的“誓”表明勾践要学“古之贤君”,率众休养生息。第5段中的“誓”,是越国将士整装待发前勾践“战前动员”的“誓师之词”――加强思想教育,严明法纪军令。

前面评析的“说”和“誓”,都是越王勾践精心准备之后向民众演讲的,第5段中的“辞”则是他对国之父兄请战的即兴答对。他内心虽燃烧着复仇的烈焰,蓄意灭吴,但他却一再自责免战。这种以退为进、欲擒故纵之法,意在积蓄民众的复仇情绪。先塞后流,汹涌爆发,势不可挡。

4.第4段主旨是写勾践实行休养生息的国策,为何开头先交代“勾践之地……广运百里”?

探究学习:开头插叙这几句,表面看似行文不畅,略显突兀,实则很有必要,说明败后的越国,不仅人口减少了,国土削小了,形势严峻,百废待兴,复兴大业举步维艰。这就更能显示勾践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精神的可贵。

5.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

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十年生聚”。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同时勾践给予“达士”优厚待遇,礼贤下士,广揽人才,说明他在重视人口数量的同时,更注重人口质量。

6.在勾践复国的二十余年中,越国数次打败吴国。但写对吴的几次战争,作者既没有交代战前的部署,也没有反映战况,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国人皆劝”的高昂参战情绪和列叙战绩:“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为什么这样写?

探究学习:这是写作目的,主题使然。事实上,这些发生在不同地点的战争,并不是没有时间间隔的连续的`一场战争。作者意图不在表现战前的谋略运筹和战争场面的激烈壮观,而是要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由于“国人皆劝”,越军长驱直人,所向披靡,节节胜利。这就突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谁赢得人民的倾心支援,谁就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主题。

三、选题设计

1.文章最后,勾践从自身经历中吸取教训,以“遂灭吴”的果断行为回答了夫差的求和,戛然而止,警策峭拔。结合《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删节文字,想像灭吴过程和结果,特别是吴王、伍子胥、太宰旱拿运和下场,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

研究方法:

(1)展开合理想像。

(2)要有合乎逻辑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思想性格的展示。

参读书目:

(1)《国语・越语・范蠡佐越灭吴》。

(2)《国语・吴语・勾践灭吴夫差自杀》。

(3)《史记・吴太伯世家》。

(4)《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5)曹禺话剧《胆剑篇》。

2.阅读《左传》中的《越伐吴》《越灭吴》;《国语》中的《勾践灭吴》《范蠡佐越灭吴》《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吴王夫差与越荒成不盟》《申胥自杀》《勾践灭吴夫差自杀》;《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世家》,比较研究各类史书对同一事件记叙的详略、角度、侧重、笔法、体例等的异同。

研究方法:

(1)去图书馆找到相关书籍。

(2)运用比较阅读法,发现、探究各段文字的异同,体会各类史书的特色。

参读书目:

(1)《左传》。

(2)《国语》中的《吴语》和《越语》。

(3)《史记》中的《

篇2: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

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一、导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范读

注意读音、句读、节奏和感情

四、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

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见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

五、学生诵读

《勾践灭吴》 2(合集5篇)

第二课时

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4] [5]

篇3: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课文中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现象,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准确把握古汉语常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评判、翻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去民之所恶,补民之所足”。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才能成就大事业。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对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的把握。

解决办法

1.了解春秋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2.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点在于:或选中对象有的效矢;或软中带硬,硬中带软。要联系全篇,了解字词义中的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了解《国语》一书。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背景知识及作家、作品。

2.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一、导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范读

注意读音、句读、节奏和感情

四、理清结构

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本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始――“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写群臣携于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况于国人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以期报仇雪耻。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日”――结束)写越国同仇敌汽,一举灭吴。

文章叙事清晰,有选择地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化了他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展示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饱蘸感情的笔墨,形象地再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动人情景:“父逸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这正是深化主题,即: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谁就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可见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

《勾践灭吴》通过越王勾践在战败以后,忍辱求和,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富国强兵,最后打败吴国的故事,深刻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要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背向。文章也歌颂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可贵精神。

《勾践灭吴》.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细想想,对于今天有那些借鉴。

五、学生诵读

第二课时

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具体生动的言行,把握人物性格。

2.对外交辞令的鉴赏。

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3.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3.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词语:雠更吊卑事广运帅蕃饩e摩厉辍节亿旅进旅退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视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二、人物形象

人物的性格是怎样通过情节展示出来的?文章又是怎样通过对话,和作者的叙述刻画人物性格的?

一篇注重刻画人物形象的历史散文,它需要借助历史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言论行动,揭示其本质特征,《勾践灭吴》正是如此,文章开始,作者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越兵溃败,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于相谋的情景。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无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作者通过人物议论和对话,使勾践的形象深沉而丰满。他不是什么复仇者,而是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因为他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因为他知人善会,才能够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因为他不忘国耻,要成就大业,才能够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卑事仇敌而面无温色,抚慰百姓而痛切自责。在“十年生聚”的温岁月里,他明白了许多道理,因而善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当然,他毕竟是春秋时代的统治者,“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也是很自然的。在作者的笔下,大夫文种的形象也很鲜明。

在外交斗争中,文种采用的方法是: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尽管吴国忠臣伍子骨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夺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酷,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三、外交辞令

诸侯时代,诸侯各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因而十分讲究外交辞令。《勾践灭吴》就兼有两者之长。总观全篇均达到了字约义丰的标准。只有外交辞令,确实是妙传神。

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华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之。……

这段话是文种“行成于吴”时说的,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把对方捧到天上,把自己摔到地下,骄横的吴王夫差听了更加骄矜得意,自然就不必杀尽这些俯首帖耳、甘愿任人摆布的臣服者了!其实这番话当然不是越国君民甘心清愿地说出来的,更不是文种的本意。这番甜言蜜语无非是迷魂汤而已。一般人都能识破。而好大喜功的人无不喜欢这类奉承。这段话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它有的放矢,选中了对象。

紧接着上面这段甜言蜜语之后的一段软中带硬、硬中有软的外交辞令理为传神。

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李,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这段话也是文种说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吴王如果不饶恕越国的君民,那么将有全副武装的名兵士候您(字面上是伺候,实际上是拼死战斗),那岂不是伤害了您所钟爱的越国兵士了么?明是要与吴国拼命使双方都有损失,却偏偏说吴国的损失还包括他们杀死的越国兵士,因为越国兵士也是吴王所钟爱的啊!说恭维别人的话,说到了这般光景,真是说到家哩!

第三课时

以训练的方式,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字音

栖(qī)于会稽/栖(qī)息/栖(qī)身/两栖(qī)类动物/栖栖(xīxī,形容不安定)/栖(xī)惶

冬则资(chī)/稀(xī)有/晨露未(xī)/欷(xī)/令寡人有郄(xì)

无不?(fǔ)也/果脯(fǔ)/肉脯(fǔ)/胸脯(pú)

疾疹(chēn)/疹(zhěn)子/麻疹(zhěn)/轸悼(zhěndào,悲痛地哀掉)/鸡胗(zhēn)子

2.通假字

沈金玉于江沈――同“沉”,句意是,把金玉宝物都沉到江里。

仇雠敌战之国也雠――同“仇”,句意是,是互相仇视、敌打、交战的国家。

不可失也已已――同“矣”,语尾助词,句意是,不可以失掉。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率领。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句意是,规定青年男子不许娶老年妇女。

将免者以告――“娩”,生育,临产。句意是,妇女将要临产时向官府报告。

公令守之――“医”。句意是,官家就派医生看护她生产。

e其居e――“洁”。句意是,收拾干净他们的住所。

吾请达王甬,句东句――“勾”。句意是,我请求把你送到市,旬以东的地方。

而为弊异宸宇弊――“敝”。句意是,做吴国的庇护者。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本指磨擦,使其锐利;现多比喻磨炼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古人习惯在整数与零之间加一\“有\”字,

篇4:勾践灭吴 (节选)

《国语》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克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大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元,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遂灭吴。

篇5: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教学目标 】

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

了解“帅、政、取、有”等通假字;认真诵读课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归纳重点字词句,以达到熟读全文、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语 新课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二千越甲可吞吴”。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耻,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二、 题解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国语》又名《春秋外传》,全书二十一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三、分析讲解课文,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教师讲解重点、难点。

第一步:全文可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其内容。

提示:全文共分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1~3自然段)、卧薪尝胆(第4~7自然段)、胜而灭吴(第8自然段)。

第二步:分阶段讲解。

(一)战败和谈部分,明确以下问题:

 1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

 2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提示:越王纳谏,吴王拒谏。3 谈判的结果怎样?提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无乃……乎  成  伐  服  去

(二)卧薪尝胆部分,明确下列问题及词语。

 1、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提示:力之不足。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2 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提示:葬  问  养  吊  贺  送  迎  去  补。

 3 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提示:卑事夫差……亲为夫差前马。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4、勾践为了增强国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果如何?

提示: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纳贤士。轻徭薄赋,整肃军纪。

结果: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三败吴国。

词语:雠 更 吊 卑事 广运 帅 蕃 饩 摩厉 辍 节 亿 旅进旅退 劝

(三)灭吴部分,体会勾践与夫差前后两次谈判的心理变化,并理解以下词语:宸宇 视 次。

第三步:总结全文。从越王勾践战败媾和,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

思考题:

我国古代有一部著名的军事典籍,曾被美国军校作为教科书。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期间,有消息报道美军几乎人手一册。它向人们介绍战争谋略,在各种环境下克敌制胜或避敌锋芒、保存力量的高招,是我国古代长期军事谋略的概括总结,也为后世军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这就是《三十六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勾践灭吴》,看看远在春秋时期军事家是如何运用三十六计的。

《三十六计》简介,包括总说、计名、分类等,可板书计名。

依先易后难、先明显后隐蔽的顺序找出具体的策略。

1 第3自然段:越人饰美女八人……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结论:美人计。效果:缔结和约,吴国撤军。

美人计讲解:

原文: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分析: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取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美女八个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喜否,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在此时被送给了吴王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获得喘息之机。

2 第4自然段:然后卑事夫差……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结论:苦肉计。效果:骗取了夫差信任。

苦肉计讲解:

原文: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分析: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吴王夫差放松对勾践的警惕。  很显然,勾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历史上应用苦肉计的著名战例有要离断臂刺庆忌、周瑜打黄盖等。

3 第3~5自然段:越王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分析:此为暗渡陈仓之计。此计原文为: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