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拖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生动的小泥人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生动的小泥人教学设计,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动的小泥人教学设计

篇1:生动的小泥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尝试用身边的材质(橡皮泥)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用橡皮泥通过揉捏敲等方式来制造自己喜欢的形象和不同的造型感受。

3、通过活动来了解袭击想要了解的有关泥塑方方面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玩橡皮泥、塑造形体和面部表情,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难点:如何运用泥塑夸张、变形等方法制作生动有趣的小泥人。

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1、师生问好

2、提问学生是否玩过泥巴,(农村的孩子对于泥巴应该不会陌生,从提问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都玩过),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经验来做一些简单的造型(放弃专业做陶的技巧,目的是让学生对泥巴有一种喜欢)

3、结合课件展示,阐述泥塑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如天津的“泥人张”、无锡的“惠山泥人”等,早已享誉中外,在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上体现了民间艺术纯朴、稚拙的特点。

4、欣赏泥塑作品(将审美教育落实于学生的实践中,有机的协调发展,促学生的操作能力的提高。)

5、请学生按分好的小组进行组合练习,各小组可以按照本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创作,教师不固定主题。(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让学生体会合作和个人完成的区别,创造集体智慧)

6、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创作当中。

7、作业要求:

制作时,要大胆发挥,敢于实践,贵在生动。可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使用捏、卷、贴、刻接等技法,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同时照顾形象前后、左右的造型变化,注意立体效果。

8、教学评价:

对小组完成的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自己的信心。师生共同参加点评。

后记:同学们动手能力很强,他们能在集体合作中找到乐趣,但是有些同学显得很孤立,他不愿意和别人合作,如何更好的调节这部分同学,帮这些孩子拉在一个群体里。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体会到学生们非常喜欢亲手接触大自然中的泥土,在做小泥人中得到了极大的乐趣,这也许是人的天性;学生不是雕塑家,老师不要对他们要求过高;

篇2:生动的小泥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

2、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3、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重点

在活动中掌握捏小泥人的方法。

难点

想象一定的情境,并根据情境做出各种造型有趣的小泥人。

教学准备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各种黏土。

教学方法

体验与讨论相结合,探究式方法。

板书设计生动的小泥人

骑鸡娃陕西安寨

踏青北京

击鼓说唱佣汉(夸张、诙谐)

制作要求:大胆、生动、夸张)

教学过程

一、走进教室 看一看

1、课件展示在教室里玩耍的小泥人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引导学主回答出“什么人”、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做个泥人 试一试

1、师生一起随意捏个外形。

教师在视频展示台示范讲解。(强调“随意捏”,要大胆,可夸张一点)

2、指名展示,师主共同调整。

三、捏捏泥人 动一动

1、课件展示小泥人的不同动作,配欢快的音乐。

2、师主同做“小泥人的体操”。

3、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让你的小泥人做不同的动作呢?

教师小结捏泥人动态的要求。

四、美化泥人 乐一乐

1、课件展示5张制作完整的小泥人图片。

提问:你觉得他们美吗?美在哪里?你能看出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师生共同总结美化小泥人的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2、师主共同美化自己的小泥人。

3、指名展示,师主共同点评、调整。

五、合做泥人 玩一玩

1、课件展示一组小泥人的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从泥人的动态、细节的美化以及组合几方面来欣赏。

2、分组讨论:我们的小泥人在教室的哪个位置做游戏,做什么游戏。

3、小组合作表现。

六、展示泥人 评一评

篇3:《生动的小泥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生动的小泥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与学习时间安排

《生动小泥人》是人美版美术教材第13 册第四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人来了解祖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文化,欣赏各地区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特别是了解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学习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本课我计划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民间艺术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民间泥塑表达了劳动人民纯真、热烈,乐观向上的感情,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反映了浓厚的生活情趣,作品大多运用夸张、简练的基本造型方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能力目标:用黏土捏一个生动的小泥人,体验原始材料的乐趣。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民间泥塑作品,特别是陕西凤翔泥塑,通过制作陕北安塞腰鼓中的鼓手形象,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和弘扬民间艺术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欣赏各种风格的民间泥塑,掌握手捏泥人的基本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泥塑造型的夸张、变形等方法制作生动有趣的小泥人。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安塞腰鼓”视频、凤翔泥虎彩塑一件

学具准备:泥巴、泥塑工具

五、教学特点

引导、启发,将家乡本土文化贯穿其中,使学生领会家乡文化的内涵,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和保护家乡文化的责任感。

六、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课前5 分钟,课件展示一组民间泥塑作品。(背景音乐:悠扬悦耳的二胡音乐)

设计意图 :上课前先烘托出一种民间艺术氛围,学生从中领略民间艺术的稚拙朴素的美感,并通过对屏幕上图片的观察,交流信息,为学习本课知识打下基础。

(二)新课学习

一、激发兴趣,欣赏导入(约15 分钟)

欣赏活动一:教师提问“你们见过屏幕上的这些作品吗?它属于——?”

学生异口同声:“泥塑作品”。

教师简介泥塑:“泥塑就是用泥巴来造型,是我国民间美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师再次启发学生:“这些泥塑你知道出自于我国的什么地区?”

学生回答:“陕西凤翔地区”。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 :凤翔泥塑是我们陕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凤翔泥塑欣赏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请学生概括凤翔泥塑的特点:学生归纳出 “造型生动”“夸张”“色彩对比强烈”“有花纹”等。

教师总结:我们陕西的凤翔泥塑是从周朝就开始出现雏形,有流传至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泥塑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员,凤翔泥塑吸取了我们陕西民间年画、剪纸、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的喜爱。每逢过年或赶庙会的时候当地人就要以泥塑为礼品,在孩子过满月时,长辈们要送泥虎。

教师出示凤翔泥虎实物,提问学生送泥虎的原因,学生回答出:生龙活虎,虎头虎脑。

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予以肯定并补充:凤翔泥虎概括了凶猛动物的性格特征,如圆睁的怒目、尖利的牙齿,也有驱邪避难、吉祥如意的含义,它的色彩运用了凤翔泥塑常用的一套颜色如大红、桃红、晶绿、米黄为主色并以黑色勾线进行填彩敷色。请同学们观察它的造型后讨论总结:夸张,大大的耳朵象两把扇子,耳朵上和尾巴上都插有娃娃生莲的形象象征“莲生贵子”,身上的牡丹花和钱币图案象征“富贵荣华”,教师总结,民间艺人在泥塑作品中敷于美好的愿望。

幻灯片欣赏二:天津泥人张彩塑

通过欣赏比较,教师启发同学们说出天津泥人张彩塑的特点,教师总结,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绪年间发展起来自张明山先生首创,随后传给张玉亭、张景祜、张锡等,流传到今有100 多年历史,泥人张彩塑一般高不过尺,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人物逼真生动,用色典雅秀丽。

幻灯片三:江苏无锡惠山泥人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这一组泥塑为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并总结特点,教师补充并总结,惠山泥人相传有400 多年历史,造型胖墩墩、笑盈盈,有的物捧寿桃、元宝,有的身挂金锁片,色彩鲜明亮丽,体现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幻灯片四:河南淮阳“泥泥狗”

学生讨论总结河南淮阳“泥泥狗”的特点,教师补充讲解,“泥泥狗”是河南淮阳泥玩具的总称,造型古朴,当地人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若买回去送亲友,可以去邪水灾。它的色彩是以黑色为底,配以红、绿、黄、白、桃红等色。制作过程是先用泥捏塑形象,然后放于锅中煮染黑色,最后用高梁杆削或斜尖蘸颜色,以点、线结构的图案加以彩绘。

教师带领学生欣赏上海、山东高密、北京、浙江海盐、河北沟镇等地区的泥塑作品,请同学们总结出民间泥塑的特点。

教师最后总结:泥塑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夸张生动的造型、鲜艳强烈的色彩表达了劳动人民纯真、热烈、乐观向上的感情,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反映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泥塑作品,我们今天也学着民间艺人的样子学习制作一个生动的小泥人。

设计意图 :通过欣赏各地泥塑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民间泥塑的特点,从而激发创作热情,产生想要动手的愿望。

二、讲授新课:小泥人的技法学习

问题一:小泥人的制作方法。图例《弹吉它的小男孩》

教师分别讲解演示泥条法、泥团结、泥板法、塑形法,请同学们根据图例依次说明什么地方用到了此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演示,同学们能直观学习制作方法,通过图例对比,启发学生知道小泥人身体的各个部分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完成。

问题二:小泥人的制作步骤。

出示步骤图解,分别制作头、身体、四肢道具等,又将各部分粘接,强调要将接口处抹平。

问题三:如何能使小泥人“生动”?

欣赏:东汉《击鼓说唱俑》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做击鼓说唱俑的动作,体会说唱艺人夸张的动作和表情。

说唱艺人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由大笑而布满皱纹,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举鼓锤,动作手舞足蹈,表情眉开眼笑,仿佛表演已经进入高潮,虽然我们不了解他说唱的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动和幽默的艺人,都会受他的情绪感染。

设计意图 :由学生尝试模仿《击鼓说唱俑》的动作到引导学生对《击鼓说唱俑》的分析,教会学生如何使小泥人生动起来,突破本课难点。

(三)、课堂练习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小泥人的制作方法与步骤,感受了《击鼓说唱俑》中说唱艺人生动的动作表情,让我们也尝试创作一个具有陕西特色的生动的小泥人。我们陕西最有特色,最能表现出西北人民粗犷、豪放气质的要属陕北的安塞腰鼓了。”(课件出示小资料:安塞腰鼓是陕北特有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 年以上的历史。每逢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当地人就要演出腰鼓助兴。安塞腰鼓的演出阵容庞大,一般都有60 多名鼓手,动作豪迈粗犷、舞姿刚劲奔放,体现了陕北人民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下面让我们欣赏一段安塞腰鼓视频,请同学们体会。”

视频播放:陕北安塞腰鼓

请同学们用一些词来描绘陕北安塞腰鼓的气势。学生:“刚毅”、“凶悍”、“豪放”、“震撼力”等。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由雕刻家刘士铭制做的铜塑《安塞腰鼓》。”使学生了解:不用做细节的刻画,重点表现了鼓手的动作、气质即可。

学生尝试制作一个鼓手形象。(背景音乐:陕北安塞腰鼓)

设计意图: 这个课堂练习的设计目的一是为了弘扬陕西的本土文化,二是想使同学们通过练习感受一下如何做出“生动”,也为了使作业具有可比性,为下节课的自由创作打下基础。

(四)展示、评价

将同学们的泥塑作品统一布置放至班内桌子上,举办一个小型泥塑展,请同学们欣赏评出最生动小泥人。

(五)下课

总结本课重难点,自我检测。布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自由创作一个生动的小泥人。

七、教学反思

《生动小泥人》这一课首先从欣赏民间泥塑入手,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同时在欣赏中产生创作的热情;在制作方法上我避免了直接传授技法,而是由学生欣赏总结和教师演示想结合,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在解决难点“如何使小泥人生动”的问题上我出示了《击鼓说唱俑》,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学表情,分析其生动的原因,启发学生学习制作;在练习上我设计了让学生来制作陕北安塞腰鼓的鼓手形象,这样一是为了宏扬陕西本土文化,另外安塞腰鼓本身非常生动,能够带给人一种冲击力量比较容易表现,同时将美术与音乐很好的结合,使学生感兴趣。

总之,这一课学生在看看、捏捏、玩玩中体验泥塑创作中的乐趣,懂得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在课堂中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中体现美、感悟美、用双手捕捉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不足之处在于课堂时间比较紧,不利于学生制作细节,只能表现大体感觉。

篇4:《小泥人》教学设计

《小泥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泥人》是湖南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20课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捏泥是学生的一大趣事,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本课小泥人是在捏泥动物一课基础上运用已学过的制作立体泥塑动物的基本技法,学习徒手捏制泥塑人物,以拓宽儿童泥土造型的表现内容。通过捏制小泥人,让儿童认识、了解人物头、躯干及四肢的基本结构、特征,在揉、搓、捏、接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立体人物造型的方法和步骤,塑造出自己熟悉的、常见的、生活中有趣的人物形象。并能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装饰打扮人物,表现出人物的表情、性格、动态等方面的特征。

本课的教学活动将个人制作与集体活动相结合,通过设置一个情境或场景等形式来做出不同动作、不同表情的人物形象,最后组成一个活动、不同表情的人物形象,最后组成一个动态、不同表情的人物形象,最后组成一个活动让大家共同游戏,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由于本课是低年级内容,学生对于泥巴的使用还无法很好的掌握,所以我在处理这课教材时,把材料变成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橡皮泥。这样学生既能较好的掌握泥塑方法,也能因为颜色的多种多样而增加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相较于一年级学生,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他们正处于思维天马行空、敢于尽情挥洒创意的黄金年龄,他们观察能力渐长,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同时,他们对于简单的事物有所掌握,对熟悉的知识有所感悟,具备动手表现的欲望。但他们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在游戏中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建立学生的表象,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思路

从欣赏民间艺术家的泥人作品入手,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功的满足感。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教学目标

生动的小泥人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从泥塑整体出发,捏制过程可分为三大部分,即头、身体、四肢。头可以似圆非圆,捏制时,根据个人主观意愿进行恰当的夸张变形,使其有其个性特征。其次要注意调整整块泥塑划分身体和四肢的拼接,通过记忆加想象来捏制生活中的人物。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考虑活动的合理性、趣味性、环节设置的条理性。通过欣赏激趣导入——感受体验——观察发现——造型表现——游戏活动——交流点评。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室里预先设置一个活动场景,将个人做好的小泥人摆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记忆、想象,培养造型创造表象的能力,通过多种游戏(比赛)形式来提高学习积极性。使能力、个性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得到体现和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了解人物造型的基本形态结构。

难点:掌握立体人物造型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彩泥、PPT课件、范作若干。

学生:橡皮泥。

教学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故作神秘地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非常神秘的礼物,想不想看?在孩子们的期待中,教师出示一组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福寿娃(图1),然后在孩子们的惊呼声中,板书课题“小泥人”。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民间小泥人作品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2、课件展示各种小泥人图片(图2—图7),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甲: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很漂亮。

学生乙:小人的动作很生动,形象很可爱。

教师提议:让我们也加入小泥人的游戏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感受小泥人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激趣?体验观察

1、直观感受

教师让学生每人拿一块橡皮泥放在手中随意撮捏,感受泥的质感,问:孩子们,你们手中的橡皮泥捏在手中感觉如何?

孩子们大声回答:很柔软!、很舒服!

教师顺势又说:橡皮泥,大用途,今天就让我们把手中的橡皮泥大变身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最直观地用手初步感知橡皮泥的柔软,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组合游戏

教师出示课件,指着大屏幕问:老师这里有许多不同的形状,你能看出都是些什么形状吗?”

生A:球形

生B:椭圆形

生C:圆柱形

教师问:“你能用你的火眼金睛把这些形状组合成小人吗?看谁拼的小人最多哦!

学生踊跃上台尝试移动各种形状组合成小人

学生组合完成后,教师问:小泥人由几部分组成?(头、身体、四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

师生共同总结:头——球形? ?身体——椭圆形? ? ?四肢——圆柱形

【设计意图】设置游戏环节,采用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学生自已总结出小泥人的结构及每部分的特征。

三、尝试制作大胆创新(图8—图9)

1、制作基本形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快速地用揉、捏、搓、压等技法制作出各部分的基本形。

2、组合小泥人

教师问学生:你们能把刚才做的各个基本形组合到一起,变成一个可爱的小泥人吗?

教师又问:怎样组合才能使小泥人更有趣呢?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组合的时候要大胆地做,不要过分拘泥,人物动作可夸张一些。

当教师制作出动作夸张的小泥人时,学生立即兴奋地想跃跃欲试。教师此时抓住时机播放课件,出示一组没有任何动作的站立的小泥人和一组动态各异形态可掬的小泥人,问学生:你们喜欢那组小泥人?为什么?

学生A:我喜欢动作很夸张的这一组小泥人,因为这些小泥人让我感觉非常生动可爱。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肯定后,学生完成小泥人的组合。

3、装饰小泥人

学生组合完后,教师问学生:“孩子们,你们的小泥人都做完了吗?

学生A:做完了。

学生B:不对,没做完,我觉得还要给小泥人装饰,比如帽子、衣服、道具等等。

教师:说的真好,我们在做小泥人的时候,可以给小泥人进行各种装饰,你可以用橡皮泥装饰,也可以借助其他材料来装饰,比如树枝、树叶、羽毛……,这样制作出的小泥人会更加出彩,别有一番趣味。

学生打扮完小泥人,教师鼓励学生举起自己的作品给周围同学看,互相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分解小泥人的结构和动静态对比的方式,化整为零,降低难度,巧妙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四、欣赏作品?开拓思维

教师继续启发:如果我想把许多小泥人组合到一个场景里,你会怎么做?

学生:可以分组,每个人做一两个小泥人,然后把做好的小泥人都摆放到小组的桌子中间,小组内的同学再给场景里的小泥人制作各种道具,比如:桌子、凳子、树、房子,等等。

教师播放课件,先出示各种不同场景的人物生活画面,再出示不同场景的人物组合作品。(包括宜昌步行街上雕塑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看生活中不同场景的人物图片和小泥人的组合场景图片,开拓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小组合作?勇于实践(图14—图17)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小组合作用彩泥做一个小泥人组合的作品,要求设置场景。

(1)比一比哪个组最会分工合作,积极主动;

(2)比一比哪个组做的泥人最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到创作的乐趣

六、展示与评价

1.学生把自己组的小泥人拿到小泥人展示台进行展示。

2.每组请一位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说:谈自己组的作品的设计意图和具体的表现方法。

3.学生互评:谁的小泥人更生动、有趣?哪个组合作得最好?

4.师评。

【设计意图】互相交流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篇5:《小泥人》教学反思

《小泥人》教学反思

《小泥人》是新课程美术教学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分放松、愉快的状态下,完善学生的多种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回味儿童时代经常三五成群的在一起玩泥巴的有趣情景。也锻炼学生对泥巴湿度的控制能力和揉泥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本堂课学生主要运用的材料是彩色橡皮泥,学生对玩橡皮的兴趣很高,每位学生玩橡皮泥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出现各种方法、手段。由于采用与传统不同的方式内容教学,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在上课的时候,我对学生稍微提示了一下,说:“同学们在制作的时候除了可以用橡皮泥,还可以运用我们身边的一些小材料,比如说铅笔,笔盖,树枝树叶,小花瓣,小草等。”孩子们一听,大受启发,一下课就马上跑出教室捡了一大堆各种各样的材料回来了,露出一脸的兴奋。材料准备好了,便迫不及待的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开始捏小泥人。连下课也舍不得休息。不出一会,生动可爱的小泥人很快就出炉了。看了孩子们的作品,很让我意外,激动我马上把他们的作品用摄影的方式留下永恒!

篇6:《捏泥人》教学设计

《捏泥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中国古代的泥塑作品,初步了解泥塑使我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2、认识、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初步掌握人物泥塑造型的基本方法和制作步骤,培养学生立体造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分体块捏塑人物的头部、身躯、双腿和双臂,然后将它们黏结起来。

2、初步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学会泥塑人物的基本方法和制作步骤:揉、搓、捏、接等;塑造出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有趣的人物形象,并让学生以大胆而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表情与动态,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塑造出有个性的作品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上课!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呀,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玩泥巴——捏泥人,(板书课题:捏泥人)感兴趣吗?

二、师演示,生试捏,掌握方法。

先看老师来捏一捏:(老师投影仪下演示,生仔细观察。)揉泥团,搓泥条。先分体块捏塑人物的头部、身躯、双腿和双臂,并将它们黏结起来。黏结的方法有几种。我们可以把头这样用牙签串接上去,按紧;用笔在肩膀旁边戳一个洞,再把胳膊放进去,捏紧。我们还可以这样挼出另一只胳膊;用泥刀在身体下面切一刀,分出两条腿来,挼一挼。这样省去了黏结,而且,比较牢固。

老师的小泥人做好了。同学们,你们看清楚了吗?赶快,跟老师一样,先做个泥人的初坯,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学生动手做。)让你们的小泥人像老师的小泥人一样能站起来或是坐下去……

好,一分钟时间到,停!噢,大多数同学的小泥人有的站起来,有的做下去了。你们都非常了不起。知道吗?刚才你们在捏泥人的过程中掌握了许多捏泥人的技法。比如说:搓一搓啊,捏一捏啊。那么,捏一个泥人到底有多少中技法呢?(点课件)大家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和刚才的动手经验互相交流一下再告诉我。(学生互相讨论。)谁来告诉我,你知道哪几种?(点学生说。)捏一个泥人的技法的确有很多,(课件归纳技法:揉、搓、捏、按、接等。)但老师想告诉你,你们可以选择其中你认为合适的几种技法,运用到你捏泥人的过程中去就可以了,而且还有很多技法是我们大家可以自己来创造的。在这么多的技法中,老师有一种技法是要着重向大家介绍的,那就是“扳”。(课件出示并强调“扳”。)扳什么呢?(投影仪演示)。那就是扳动小泥人的头、腰、四肢。小泥人的动态就会发生变化。不信啊,你们先试试。选择一个有趣的动作,告诉我。试一试,看看你的小泥人有没有发生变化(点名说,表演)。的.确是通过这一扳啊,大家的小泥人都发生了变化了,比刚才只会站着或坐着的小泥人生动多了!

三、了解泥人历史,欣赏泥人作品,掌握泥人制作过程。

老师觉得学习技法虽然很重要,但了解一下泥塑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捏塑泥人作品。现在老师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历史,领略一下大师们的精湛技艺。(边点课件演示边做解说)中国泥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阿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出示课件图片)据专家考证,这是春秋早期的珍贵文物。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约在公元前475年后,秦汉雕塑出现了浑厚、朴拙、流动的风格。(出示课件图片)像《秦始皇兵马俑》。两汉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人们因向往乐土而大兴寺院和石窟,于是出现了佛崖。(出示课件图片)公元7~9世纪的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敦煌、麦积山的泥塑大佛,唐十八陵石刻,洛阳龙门石佛都体现了精美的艺术造型。从五代十国一直到清末,随着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逐渐走向世俗化。晚清时期,泥彩塑及小型雕塑开始兴起。(出示课件图片)于是就有了……它们走进人间,走进家庭。那种人间的神化,那种超群脱俗、高雅华逸的贵族气派,变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有什么感想呢?(点名说)老是跟你一样有同感,为咱们国家有这么优秀的民间艺术而感到骄傲。我们在一起来看看大师们的作品,看看他们的作品由哪些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课件欣赏)艺人们在泥塑过程中人物表情动态的构思都花了不少心思,这正是我们爱学习的好方法。有一些和你们一样的学生朋友,他们捏的作品我们可能会更喜欢,一起看看!(课件展示)哎呀,这个作品是老师最喜欢的,你喜欢吗?告诉我你喜欢它什么?这是XXX,你知道这个XXX是怎样做起来的吗?想不想看?(课件演示)看了这小泥人的分歩图解,对你的小泥人创作有了一些启发。许许多多的小泥人有了共同的主题,都放在一起,会变得更有意思。比如说这些玩开火车游戏的小朋友(课件出示)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他们的方法,老师也给你们一个题目:那就是愉快的课余生活。(课件出示)课余生活有很多啊,同学们现在可以小组互相商量一下,待会儿告诉我。(版贴)……商量好了吗?那我们再来看一看,一个泥人制作需要哪几步。首先是做出外形,每个小朋友都有了,然后刻画一个生动的动态,最后要装饰细节,使你的泥人样品变得更加出色。(老师说板书)我知道有很多同学想告诉我你又怎样的课余生活。待会儿用泥塑作品来告诉我,好不好?同台小组分好工,注意合作好。那我们现在可以开始了!(学生创作)

四、学生创作,师巡导

(可见一直播放泥人制作分布。师拍照好的,有特色的作品)

五、展示、谈感想

好,请同学们把手里捏的小泥人先停一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刚才,在你们捏的过程当中,老师拍下来了一些图片。(载波发布功能)先看一下,看看哪个是你的作品。非常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内……(作者介绍作品)很有立体感,非常好……这刻画可是你创造的哦,我们没有这个方法。大家鼓励他一下(掌声)其他同学对他的作品有没有感想(他评)

六、总结

老是觉得大家的小泥人都捏得很精彩。这节课同学们是不是玩的很开心,也很有收获?老师给你们的小泥人总结了一下(课件出示:小泥人的艺术特色;形象生动夸张;装饰多样有趣;富有生活气息)好了,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大家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保持座位的干净整洁,下课!

七、板书设计

捏泥人

1、捏出外形

泥人的制作

2、刻画动态

3、装饰细节

篇7: 七年级美术上册《生动的小泥人》教案

七年级美术上册《生动的小泥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

2、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3、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重点

在活动中掌握捏小泥人的方法。

难点

想象一定的情境,并根据情境做出各种造型有趣的小泥人。

教学准备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各种黏土。

教学方法

体验与讨论相结合,探究式方法。

板书设计生动的小泥人

骑鸡娃陕西安寨

踏青北京

击鼓说唱佣汉(夸张、诙谐)

制作要求:大胆、生动、夸张)

教学过程

一、走进教室 看一看

1、课件展示在教室里玩耍的小泥人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引导学主回答出“什么人”、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做个泥人 试一试

1、师生一起随意捏个外形。

教师在视频展示台示范讲解。(强调“随意捏”,要大胆,可夸张一点)

2、指名展示,师主共同调整。

三、捏捏泥人 动一动

1、课件展示小泥人的`不同动作,配欢快的音乐。

2、师主同做“小泥人的体操”。

3、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让你的小泥人做不同的动作呢?

教师小结捏泥人动态的要求。

四、美化泥人 乐一乐

1、课件展示5张制作完整的小泥人图片。

提问:你觉得他们美吗?美在哪里?你能看出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师生共同总结美化小泥人的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2、师主共同美化自己的小泥人。

3、指名展示,师主共同点评、调整。

五、合做泥人 玩一玩

1、课件展示一组小泥人的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从泥人的动态、细节的美化以及组合几方面来欣赏。

2、分组讨论:我们的小泥人在教室的哪个位置做游戏,做什么游戏。

3、小组合作表现。

六、展示泥人 评一评

篇8:作文 小泥人

作文 小泥人

小泥人

去年的暑假,我随爸爸一起回到了老家。刚回到老家,吸引我的不是奶奶家那只忠实的“阿花”,也不是大伯家那群肥壮的鸡鸭,而是那一大捆一大捆饱满的大花生。

也许是碰巧,回到老家那天。爷爷正好要去田里拔花生,我也央求爷爷把我也带去,可是爸爸怎么也不肯答应。但我最终还是跟去了,因为爷爷实在扛不住我的软磨硬泡。

于是,我们便出发了!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花生地。我气喘吁吁地喘着粗气,一屁股坐在田埂上,大口大口的喝着水。“就说你不要跟来吧。”爸爸对我说。“谁说的'!”我像一只被激怒的小公鸡一样,一咕噜从地上跳起来,跑到田地里装模作样地拔花生。

因为之前了解过花生的样子,所以我才没能闹出不认得花生的笑话。只见我抓起一截像“树杆”一样的东西使劲拽,很容易就拽出来了。可等到我定睛一看,这哪是什么花生啊,分明就是一段枯树杆!我连忙把它扔掉,把目标转向真正的花生杆,使劲一拽,我便连人带花生摔到了地上。我立即站起来,刚想要把花生拿出来,突然发现身上沾满了黄泥,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等我回到了爷爷家,我快速跑进洗手间,望着镜子里的那个“小泥人”,心想:“这回可真得好好洗洗了。” 文 章 来 源

篇9:小泥人大班

小泥人(大班)

教学目标:

1、学会捏小泥人的一般方法。

2、培养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

3、体验学习活动的快乐,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掌握捏小泥人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想象一定的情境,并根据情境做出各种造型有趣的`小泥人。

教学准备:

课件陶泥

教学过程:

一、走进教室看一看

1、课件展示在教室里玩耍的小泥人的图片,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引导学主回答出“什么人”、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做个泥人试一试

1、师生一起随意捏个外形。

教师在视频展示台示范讲解。(强调“随意捏”,要大胆,可夸张一点)

2、指名展示,师主共同调整。

三、捏捏泥人动一动

1、课件展示小泥人的不同动作,配欢快的音乐。

2、师主同做“小泥人的体操”。

3、教师提问:你是怎样让你的小泥人做不同的动作呢?

教师小结捏泥人动态的要求。

四、美化泥人乐一乐

1、课件展示5张制作完整的小泥人图片。

提问:你觉得他们美吗?美在哪里?你能看出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师生共同总结美化小泥人的方法。并用课件展示。

2、师主共同美化自己的小泥人。

3、指名展示,师主共同点评、调整。

五、合做泥人玩一玩

1、课件展示一组小泥人的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从泥人的动态、细节的美化以及组合几方面来欣赏。

2、分组讨论:我们的小泥人在教室的哪个位置做游戏,做什么游戏。

3、小组合作表现。

六、展示泥人评一评

1、学生下位自由观赏交流,评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泥人和一组小泥人。

2、指名介绍、评价作品。

引导学生从小泥人的动态、美化以及小组的配合几方面来说。

3、教师小结。

篇10:《生动的表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各种表情,学习运用夸张、变形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不同神态。

2、欣赏运用各种方式表现人物表情的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对人物表情的感性认识,以及懂得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3、尝试不同工具、材料和表现过程,丰富视觉和审美经验。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形式来表现人物的表情神态。

教学难点:

人物表情的主要特征的把握与夸张表现。

教具学具:

(学生)水彩笔、签字笔、记号笔等。

(教师)课件、各种人物表情的图片资料、水彩笔、签字笔、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

1、组织纪律,安定情绪,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2、听音表演。

听一听:大笑、嚎叫、叹气、哭泣等声音。

演一演:根据声音做出表情,并谈谈感受。教师用数码相机拍下学生的各种表情。

3、感知引趣。

①播放刚拍的数码相片,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知识及图片资料等。让学生直观人物基本的面部表情。

揭题——《生动的表情》。

②引导观察人物的表情特征,课件展示人物由远及近面部的特写镜头,充分感知不同人物面部的眉、眼、嘴等主要表情特征。

③欣赏艺术家作品中的人物面部表情的表现方法。

④欣赏儿童线描写生作品,与真实的学生图片进行对照。分析如何用明晰夸张、想象的艺术形式表现人物的眉发、眼睛、嘴巴等主要特征。

4、尝试探趣。

以两人为一组,把学生分成各个合作小组。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大胆自由的线描写生。

教师巡视中给予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太小、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的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5、评价延趣。

采用整体评价的形式表扬优点,点出存在的问题。并提些建设性的建议。评价点主要放在构图是否合理、造型是否准确、线条是否肯定流畅上。

课后请学生选择搜寻各种表现人物表情的图片资料。

篇11:《生动的表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有创意的表情,接触简单的卡通表情,表现不同心境下的表情,并能在今后的绘画中运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在以后的绘画中大胆创作。

教学重难点:

表现不同心境下的表情,

教学用具:

绘画工具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门见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绘画卡通形象的表情,请一个同学来黑板上画一个人物头像,简评,大家都喜欢微笑的形象,老师改动,直接说明生动的.表情会让我们的卡通形象更加有趣。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画画不一样的《生动的表情》

二,讲授

如何画出生动的表情呢,很重要的就是变化!那么我们看看这个人物哪些地方可以变化呢?

生答:眼睛,鼻子,嘴,眉毛,发型,装饰,表情(眼镜,手里的东西,)

师总结:五官,发型,表情,装饰

五官,简单讲解

表情:你都知道哪些表情?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所说进行演示绘画。

生答:喜怒哀乐,

师:说的没错,但是也太稀松平常了,有没有特别一点的?

以讲故事的方式绘画出不同心境和状态下的不同表情,(微笑,大笑,大哭,眼里含泪,难过,惊讶,搞怪,解决教学重难点,表情的设计表现)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心情决定不同的表情。不局限于喜怒哀乐。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学生讨论并表演,不同心情和状态下的不同表情。

白板游戏,固定表情的嘴眼混搭,搭配出出乎意料的搞笑表情。

三、作业要求

联系多幅卡通表情,线条画,生动,特别。

学生绘画,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

什么样的心境状态,决定什么样的表情,不要拘泥于脑子中固有的模式,开拓思维,敢于创新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绘画知识,

强调并要运用的今后的卡通绘画中。

二、人物头像除了有表情的变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变化?

脸型五官、发型,装饰

通过对同学的对比和图片的欣赏,引导学生发现脸型五官的不同,并可以在绘画中适当进行夸张表现。

脸型 国,甲,由,申,田

眉毛粗细,弯直

眼睛大小,形状,眼皮单双

鼻子大小,高低(不好发现),

嘴巴大小,薄厚,有没有小虎牙,小兔牙

再通过观察老师发现不同的装饰,老师的脸上除了眼睛,鼻子,嘴,还有什么啊,(眼镜),好极了,我们笔下的人物也可以有啊,那现在想想,我们可以给太阳加点什么?(帽子,烟斗,红脸蛋,蝴蝶结,痣,牙套)

教师边引导,边演示

创作出多个卡通头像

三,作业

作业要求:绘画一幅拥有生动表情的卡通形象,

以线条画的形式表现。

学生绘画,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进行点评。

四、课后小结

评价学生作品,评出最生动的表情。

篇12:寓言故事《小泥人过河》

寓言故事《小泥人过河》

苦难就是河水,我们都是泥人,那么,天堂在哪里?

某一天,上帝宣旨说,如果哪 个泥人能够走过他指定的河流,他就会赐给这个泥人一颗永不消逝的金子般的心。这道旨意下达之后,泥人们久久都没有回应,不知道过了多久终于有一个小泥人站了出来,说他想过河。

“泥人怎么可能过河呢?你不要做梦了。”

“你知道肉体一点一点失去时的感觉吗?”

“你将会成为鱼虾的美味,连一根头发不会留下……”

然而,这个小泥人执意要过河,他不想一辈子只做这么个小泥人,他想拥有自已的天堂,但是他也知道,要到天堂,心得先过地狱。而他的地狱,就是他将要去经历的河流。

小泥人来到了河边,犹豫了片刻,他的双脚踏进了水中,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顿时覆盖了他,他感到自已的脚在飞快地溶化着,每一分每一秒都在远离自已的身体。

“快回去吧,不然你会毁灭的。”河水咆哮着说。

小泥人没有回答,只是沉默着往前挪动,一步一步,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他的选择使他连后悔的资格都不具备了,如果倒退上岸,他就是一个残缺的泥人,在水中迟疑,只能加快自已的毁灭,而上帝给他的承诺,则比死亡还要遥远。

小泥人孤独而倔强地走着,这条河真宽呀,仿佛耗尽一生也走不到尽头似的,小泥人向对岸望去,看见了那里锦缎一样的鲜花和碧绿无垠的草地,还有轻盈飞翔的小鸟,上帝一定坐在树下喝茶吧。也许那就是天堂的生活,可是他付出一切也几乎没有什么可能抵达,那里没有人知道他,知道他这样一个小泥人和他那个梦一样的理想,上帝没有赐给他出生在天堂当花草的机会,也没有赐给他一双当小鸟的翅膀,但是,这能够埋怨上帝吗,上帝只允许他去做泥人的,是他自已放弃了安稳的生活。

小泥人的泪水流了下来,冲掉了他脸上的一块皮肤,小泥人赶紧抬起脸,把其余的泪水统统压回了眼睛里,泪水顺着喉咙一直流下来滴在小泥人的.心上,小泥人第一次发现原来流泪也可以有这样的一种方式,对他来说也许这是目前惟一可能的方式。

小泥人以一种几乎不可能的方式向前挪动着,一厘米一厘米,又一厘米,鱼虾贪婪地啄着他的身体,松软的泥沙使他每一瞬间都摇摇欲坠,有无数次,他都被波浪呛得几乎窒息,小泥人真想躺下来休息一会啊,可他知道一旦躺下他就会永远安眠,连痛苦的机会都会失去,他只能忍受、忍受、再忍受,奇妙的是,每当小泥人觉得自己就要死去的时候,总有什么东西,使他能够坚持到下一刻。

不知道过了多久,简直就到了让小泥人绝望的时候,小泥人突然发现,自已居然终于上岸了,他如释重负,欣喜若狂,正想往草坪上走,又怕自已褴褛的衣衫玷污了天堂的洁净,他低下头,开始打量自己却惊奇地发现,他已经什么都没有了,除了一颗金灿灿的心。

他什么都明白了:天堂里从来没有什么幸运的事情,花草的种子先要穿越沉重的泥土才得以在阳光下微笑,小鸟要跌打,失去了无数根羽毛才能够锤炼出凌空的翅膀,就连上帝,也不过是曾经在地狱中走了最长的路,挣扎得最艰难的那个人,而作为一个小小的泥人只有以一种奇迹般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够让生命的激流荡清灵魂的浊物,然后,照到自己本来就有的那颗金质的心。

其实,每一个泥人都有这样一颗心,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获得自己的天堂,关键是你想不想去获得,敢不敢去获得,会不会去获得。最后,怎样去理解和认识这种获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