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地震电磁前兆的观测,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地震电磁前兆的观测,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地震电磁前兆的观测
地震电磁前兆的观测
地震的电磁前兆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地震电磁观测技术也在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改进, 已经由被动的观测发展到主动的观测, 由地面局部的观测扩展到空间卫星全球范围的.观测. 文中介绍当前国内外在地震电磁观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实例, 展望了我国未来地震电磁观测技术的发展.
作 者:何宇飞 He Yufei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刊 名:国际地震动态 英文刊名: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 年,卷(期): “”(3) 分类号:P315.72 关键词:地震前兆 电磁探测 卫星篇2:国外地震电磁现象观测
国外地震电磁现象观测
本文综合介绍了国外在地震电磁观测研究方面的进展和实例,结果显示地震电磁信号在地面和卫星观测记录中非常丰富.地面异常信号频带宽、分布范围广,时间上多集中于震前一个月或几天的时间段内出现.卫星地震电磁信号集中于ELE-VLF频段,时间上以震前几个小时为主,说明电磁信号具有明显的`短临特性.我国地震电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以超低频段为主,并发展地面与电磁卫星的三维立体联合观测,为地震短临预报服务.
作 者:张学民 赵国泽 陈小斌 马为 ZHANG Xue-min ZHAO Guo-ze CHEN Xiao-bin MA Wei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 刊 名:地球物理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GEOPHYSICS 年,卷(期): 22(3) 分类号:P315 关键词:地震电磁异常 卫星 频段 短临预报篇3:地震电磁扰动观测的一些新进展
地震电磁扰动观测的一些新进展
目前,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和支持下,廊坊大地公司在首都圈地区布设的电磁波台资料的应用,已经纳入了“华北地区强震强化监视跟踪工作方案”,正在分析处理中.郑州晶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等地区布设的.电磁波台的资料,正在开展深入分析研究工作,现正对汶川大地震的强余震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另外,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正在十三陵地震台开展4种仪器的对比观测试验,并支持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地震电磁扰动信息分析实验室”,相关小组正在开展电磁扰动分析方法研究和软件系统研制,并拟对相关机理进行探索.
作 者:陈化然 刘晓灿 丁跃军 李玉堂 张勇 Chen Huaran Liu Xiaocan Ding Yuejun Li Yutang Zhang Yong 作者单位:陈化然,刘晓灿,Chen Huaran,Liu Xiaocan(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丁跃军,Ding Yuejun(郑州市灾害防御协会,郑州,450006)
李玉堂,张勇,Li Yutang,Zhang Yong(大地工程检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廊坊,065000)
刊 名:国际地震动态 英文刊名: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 年,卷(期): “”(7) 分类号:P315.6 关键词: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 电磁波资料 地震电磁扰动信息分析实验室篇4:新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网络建设
新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网络建设
介绍建设完成后的新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网络的整体功能,以及各种前兆观测手段在全疆的分布情况,给出了新疆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网络整体结构,数字地震观测仪器的基本信息、前兆观测数据管理模式等.
作 者:哈斯高娃 徐衍刚 高守全 Hasi Gaowa Xu Yangang Gao Shouquan 作者单位:中国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刊 名: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ISTIC英文刊名:SEIS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年,卷(期): 29(5) 分类号:P315.3 关键词: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网络 前兆观测手段 前兆观测数据篇5:地-电离层耦合地震电磁观测系统
地-电离层耦合地震电磁观测系统
强地震前,在震区产生先兆电磁现象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测量记录证实,地面直接电磁辐射异常和电离层异常扰动是地震前最显著的前兆现象,而且具有较稳定的时间尺度.除了卫星观测方法外,地震先兆电磁信息的观测方法有多种.根据接收的信号来源途径不同,地面观测方法可划分为:①被动观测:在地面观测附近孕震区直接辐射的'ULF/ELF/VLF的电磁波;②主动观测:发射(或借用已有)人为电磁波,在地面远距离观测地-电离层波导中调制的地震先兆电磁波信息.
篇6:地下流体水位观测地震前兆机理研究
地下流体水位观测地震前兆机理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锦州沈家台汤池子观测站地下流体数字化水位的.年、月、日动态特征及数字化资料映震性能分析.检验理论固体潮与实际观测水位的潮汐因子、相对误差,排除气压对水位观测的干扰因素,识别水位观测水动态中较大幅度的脉冲和突变、阶变、潮汐畸变,水位上升打破年变等因素,提高利用地下流体观测地震前兆的监测效能.
作 者:明成山 纪延辉 查楠 吕强 MING Chengshan JI Yanhui CHA Nan LV Qiang 作者单位:明成山,纪延辉,吕强,MING Chengshan,JI Yanhui,LV Qiang(锦州地震台,辽宁,锦州,121013)查楠,CHA Nan(辽宁省地震局,辽宁,沈阳,110034)
刊 名:东北地震研究 英文刊名:SEISMOLOGICAL RESEARCH OF NORTHEAST CHINA 年,卷(期):2009 25(2) 分类号:P315.7 关键词:数字化 水位 动态特征 潮汐因子 地震篇7:低频电磁辐射仪地震前的观测资料分析
低频电磁辐射仪地震前的观测资料分析
例举了杭州地震台投入超低频数字地震电磁辐射仪(EMAOS-L)以来的两组临震前电磁辐射观测异常资料现象,并对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作 者:陈建毅 Chen Jianyi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震局,杭州,310013 刊 名:国际地震动态 英文刊名: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 年,卷(期): “”(7) 分类号:P318.6+2 关键词:电磁辐射 观测资料 异常篇8:地震的前兆阅读答案
①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记载。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以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震前地下发声、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
②古书《隆德县志》上出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③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④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0xx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小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昧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⑤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⑥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⑦地形变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⑧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⑨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问题】
16.选文说明对象是【 】,主要从【 】和【 】两方面介绍的。(3分)
17.分类别是本文运用最鲜明的一种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分)
18.如果要把下面一则材料补充到文段中,最合理的安排是在( )(3分)
[材料]据《泉州晚报》报道,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之后,惠安辋川一村民发现家中的水井突现异常。水井水位不断上涨,不到半个小时,井水居然溢出井口,不断往外流出。居民见状疑云重重。他们通过记者联系到泉州市地震局,连夜彻查后揭开谜底:原来是自来水倒灌。
[选项]A.第①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1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属平实说明。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等多种方法,让读者获得“地震前兆”的相关知识。
B.选文结构的主要特点是“总分式”。
C.第④段中划线一句,前面有“可能”,后面的“不一定”就可删掉,一样体现用词准确、严谨,充分体现科学的态度。
D.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的最基本区别就在于是否需要借助仪器来测量。
【参考答案】
16.地震前兆(1分)宏观前兆(1分)微观前兆(1分)
17.举例1分,作用分析2分。例,选文以人们对前兆的感知程度,分成宏观和微观两类前兆现象分析,使说明的对象“地震的前兆”解说得有条理,层次清楚。
18.C(3分)
19.C(3分)
篇9:地震立体观测技术研究
地震立体观测技术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研制主动地震探测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的井下综合观测系统和适用于地震短临跟踪的观测仪器系统,为地震研究和地震预测预报获取地球物理场、应力应变场、孕震区介质物性等动态变化信息,提高地震预测预警能力,特别是提高地震短临跟踪能力.
作 者:滕云田 薛兵 李宏 王喜珍 王洪体 朱小毅 赵刚 王晓美 胡星星 王晨 王庆良 崔笃信 胡新康 李树德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科技成果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年,卷(期): 10(16) 分类号:P3 关键词:篇10:两次8级特大地震的新启示-地震前兆观测与研究的讨论
两次8级特大地震的新启示-地震前兆观测与研究的讨论
预报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观测研究是其基本研究途径;对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解决的'办法是通过观测预测实践;地震前兆和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突破它的主要途径也是通过观测与预测科学实践.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已取得了200余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例实测资料,既经历了1966-1976年的7级地震活跃期,也经历了继后的平静期,正在经历着1988年以后新的8级地震活跃期.丰富的观测预测资料和沉重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和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两次特大地震,为我们思考地震预报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科学实践依据.本文仅就地震前兆观测与研究进行讨论.
作 者:张肇诚 Zhang Zhaocheng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 刊 名:国际地震动态 英文刊名:RECENT DEVELOPMENTS IN WORLD SEISMOLOGY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P3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