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各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初中历史《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练习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中历史《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练习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初中历史《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练习题
初中历史《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练习题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历史影响,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下面叙述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与功绩不正确是( )
A、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B、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C、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D、炫耀了大明的武力与金钱政策。
2、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我国将要开展纪念活动请你判断哪个设计活动方案不正确( )
A、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仿真航模开展
B、发行的《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
C、世界华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航海论坛举办
D、开新闻发布会,推出大国海洋霸权新主张
3、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原因是( )
①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②船舶种类齐全 ③装备先进 ④指南针的帮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下面有关郑和下西洋目的不正确是( )
A、宣扬国威 B 到西洋取宝 C 不计经济利益 D 给国家带来商机
5、( )——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语)
A、文化专制 B 重农抑商 C 与外界隔绝 D 对外交往
6、郑和七下西洋,并没有像哥伦布等航海家一样,为世界历史带来翻天覆地的转变,可是,它亦取得若干实质成果:( )
①郑和远航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最长的跨洋航行,在西 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开辟了广泛而稳定的航线,实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
②郑和远航使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建立起经常而友好的`联系,推动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
③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物资交流,同时也推动了南亚诸国的开发
④郑和远航向亚非各国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亚、非各国的文明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包括( )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③中外之间发生过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④明清政府闭关自守禁绝对外贸易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
A、限定通商口岸B进出口货物的无限制。
C、提高关税,抑制出口。
D、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9、清朝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不正确是( )
A经济上没有迫切需要 B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C、防御西方殖民势力 D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
篇2: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四川省郫县唐元镇初级中学 张洪文
指导教师:四川省郫县教育局教研室 江永辉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知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闭关锁国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2、能力要求: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壮观景象。
2、阅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
3、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
4、比较、分析开放政策与闭关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有关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的一个条件的观念,是我们每一个未来的建设者都应具有开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 :我国明清时期从开放走向闭关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关于教学重点的分析。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明初,我国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中国明帝国无疑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在主观上是宣扬国威,但在客观上促进了船队所到地区特别是南洋一带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明,是进行本册内容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之一。在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航行最远一次远航,开拓意识浓厚,对学生树立开拓创新的观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关于教学难点 的分析。我国在明及其以前各统一王朝时期大多是开放,为什么到明末清初时逐步走向了闭关锁国?由于教材在这方面述及不多,学生容易形成疑问:很显然,任何一个王朝都希望自己有雄厚的国力以稳固统治,既然开放能够促进国家的强盛,明末清初为什么要走向闭关锁国?而闭关锁国导致我国清王朝时期国力逐渐衰落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清王朝最终被西文用炮舰叩开国门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学生应该对这一转变的原因有所了解。
难点拟采用学生收集一些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的方式突破。
三、教学方法
采用教师提供部分材料和学生收集一些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的方式学习。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造船业发展情况的材料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有关清朝“迁海”的材料。
向学生推荐借阅《三宝太监下西洋演义》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投影仪 《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光碟一张(或相关录像) 自制课件
六、板书设计 :
第23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2.壮举:规模大 时间长 次数多 时间早 航程远
3.作用: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二)闭关政策
1.原因:明→倭寇 清初→郑成功抗清
2.影响:
(1)积极方面:防御侵略
(2)消极方面:限制发展,阻碍交流
七、教学过程 设计
同学们,咱们祖国在历史上有很多时候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各个强大时期的表现都有所不同。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片子:
(投影仪)(播放《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片段,约2分钟)
在这段片子里,给我们讲了明初时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出发点。
1.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介绍过的我国造船业发展的情况。
(学生回答。要点:三国、宋、元等时期的造船业的情况)
2.咱们知道,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之一,当时对外交往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活跃、开放等)
3.唐朝对外交往情况呢?举两个例子。(学生回答:唐僧西天取经、鉴真东渡等)
到了明朝,对外交往又有我们前边看到了郑和下西洋。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强盛时期的朝代在对外交往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开放。但是同学也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鸦片战争,这说明了我国在鸦片战争时国力已经衰落,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一原因。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处于郑和同时代,要想组建大型船队下西洋,需要具有哪些条件?(学生讨论约2分钟后回答。要点: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回答情况简单评述:)在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同时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这些条件的具有,使郑和下西洋能够成为现实。
2、壮举
课本上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结合课文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壮举”?
(学生讨论并回答后教师归纳:)规模大,(船只多,人数多)船队由200多艘船组成,参加航行的人数达2万多人;造船技术先进,最大的船长151.8米,宽61.6米;时间长,次数多,1404—1433年共远航七次;时间早,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航程远,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这些无一不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3、作用(意义)
(1)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流传了许多故事。哪位同学来讲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小故事?
(随机找两位同学讲述小故事。)
(学生讲完小故事后,教师随机点出:)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并且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请同学结合《郑和下西洋航线图》,说说南洋指的是什么地方?课本上说郑和下西洋“推动了华侨移居南洋”,什么又是华侨?
(学生回答,教师简要随机点评)
(二)闭关政策
1、原因
(1)郑和下西洋后,同学们听说过我国在这以后还有没有大规模的远航?原因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评)
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我国对外交往中仍以开放为主。
明朝中后期后为什么会出现闭关锁国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一些学者的看法吧,请同学们看仔细一点,看完后回答问题:
(投影仪:播放《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片段,约5分钟)
(2)这段片子给我们说明了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并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那么,这一过程中导致闭关锁国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要点:明朝中后期,倭寇侵忧沿海一带和荷兰侵入台湾,明朝逐渐采取了一些禁海措施;清初,郑成功以及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抗清活动,使清朝的禁海措施更加严厉,闭关政策形成。)
(3)在清初,为了巩固统治政权,实行过“迁海”。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后,教师根据学生介绍情况进行简单点评:)
可见,闭关政策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形成的。我们通过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国家开放与否,与国家的强盛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当然希望国家强盛以稳固政权,但当国家强盛与政权的稳固与开放发生矛盾时,他们宁愿放弃开放。
(4)关于我国这一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马克思评论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你能用你知道的史实来印证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评、补充。)
(教师小结:)
清政权在稳固后,它的闭关政策并非是与世界各国完全断绝往来,而是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中外经济交往不仅只允许官府,而且还限定了地点。
2、影响
(1)那么,实行闭关政策对我国社会发展会产生什么样影响呢?请同学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总结。要点: A、积极方面: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对我国的侵略;B、消极方面: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并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
(2)我们研究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对外交往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呢?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或发表感想。提出的问题由师生共同讨论。对提出问题或发表感想的学生都进行适当鼓励。之后,教师对本目内容进行小结:)
在明朝时期,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正是由于清朝初年闭关政策形成后,使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中断了,我国逐渐开始落后。到了十九世纪,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就处于了被动挨打的地位。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我国历史上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的原因和简要过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们从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优良传统;从国家对外态度由开放到闭关锁国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用的借鉴。
作业 :
请同学课后思考:
1、从郑和的经历或精神中,你觉得给自己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启示?
2、从开放到闭关锁国政策转变的史实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哪些方面的借鉴?请谈谈你的看法。
教案点评:
教师能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把历史读物的推荐和音像材料播放揉和在一起,材料的补充程度和方式较为恰当;同时注意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中逐渐深入,循循善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历史思维方法的训练。该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感情的教育,最后思考的两个问题提出又顾及了对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影响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思考,兼顾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功能和历史教学的开放性。
不足的是本课教学设计几乎没有学生动手操作方面的内容。
篇3: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四川省郫县唐元镇初级中学 张洪文
指导教师:四川省郫县教育局教研室 江永辉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知识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闭关锁国的含义和主要表现。
2、能力要求:培养运用识读历史地图的技能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壮观景象。
2、 阅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
3、 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
4、 比较、分析开放政策与闭关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有关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对外开放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备的一个条件的观念,是我们每一个未来的建设者都应具有开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我国明清时期从开放走向闭关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关于教学重点的分析。郑和下西洋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明初,我国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中国明帝国无疑是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在主观上是宣扬国威,但在客观上促进了船队所到地区特别是南洋一带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明,是进行本册内容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之一。在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航行最远一次远航,开拓意识浓厚,对学生树立开拓创新的观念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2、关于教学难点的分析。我国在明及其以前各统一王朝时期大多是开放,为什么到明末清初时逐步走向了闭关锁国?由于教材在这方面述及不多,学生容易形成疑问:很显然,任何一个王朝都希望自己有雄厚的国力以稳固统治,既然开放能够促进国家的强盛,明末清初为什么要走向闭关锁国?而闭关锁国导致我国清王朝时期国力逐渐衰落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清王朝最终被西文用炮舰叩开国门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学生应该对这一转变的原因有所了解。
难点拟采用学生收集一些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的方式突破。
三、教学方法
采用教师提供部分材料和学生收集一些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探讨的方式学习。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造船业发展情况的材料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有关清朝“迁海”的材料。
向学生推荐借阅《三宝太监下西洋演义》
四、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
多媒体投影仪 《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光碟一张(或相关录像) 自制课件
六、板书设计:
篇4: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2.壮举:规模大 时间长 次数多 时间早 航程远
3.作用: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二)闭关政策
1.原因:明→倭寇 清初→郑成功抗清
2.影响:
(1)积极方面:防御侵略
(2)消极方面:限制发展,阻碍交流
七、教学过程设计
同学们,咱们祖国在历史上有很多时候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各个强大时期的表现都有所不同。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片子:
(投影仪)(播放《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片段,约2分钟)
在这段片子里,给我们讲了明初时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和出发点。
1.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介绍过的我国造船业发展的情况。
(学生回答。要点:三国、宋、元等时期的造船业的情况)
2.咱们知道,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强盛时期之一,当时对外交往情况怎样?
(学生回答:活跃、开放等)
3.唐朝对外交往情况呢?举两个例子。(学生回答:唐僧西天取经、鉴真东渡等)
到了明朝,对外交往又有我们前边看到了郑和下西洋。可见,在我国历史上,强盛时期的朝代在对外交往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开放。但是同学也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鸦片战争,这说明了我国在鸦片战争时国力已经衰落,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这一原因。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处于郑和同时代,要想组建大型船队下西洋,需要具有哪些条件?(学生讨论约2分钟后回答。要点: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回答情况简单评述:)在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同时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这些条件的具有,使郑和下西洋能够成为现实。
2、壮举
课本上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结合课文和《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以及《郑和与哥伦布远洋航行对照表》,说说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壮举”?
(学生讨论并回答后教师归纳:)规模大,(船只多,人数多)船队由200多艘船组成,参加航行的人数达2万多人;造船技术先进,最大的船长151.8米,宽61.6米;时间长,次数多,1404―1433年共远航七次;时间早,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航程远,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这些无一不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3、作用(意义)
(1)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流传了许多故事。哪位同学来讲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小故事?
(随机找两位同学讲述小故事。)
(学生讲完小故事后,教师随机点出:)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并且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2)请同学结合《郑和下西洋航线图》,说说南洋指的'是什么地方?课本上说郑和下西洋“推动了华侨移居南洋”,什么又是华侨?
(学生回答,教师简要随机点评)
(二)闭关政策
1、原因
(1)郑和下西洋后,同学们听说过我国在这以后还有没有大规模的远航?原因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评)
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我国对外交往中仍以开放为主。
明朝中后期后为什么会出现闭关锁国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一些学者的看法吧,请同学们看仔细一点,看完后回答问题:
(投影仪:播放《明清时期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片段,约5分钟)
(2)这段片子给我们说明了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并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那么,这一过程中导致闭关锁国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要点:明朝中后期,倭寇侵忧沿海一带和荷兰侵入台湾,明朝逐渐采取了一些禁海措施;清初,郑成功以及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抗清活动,使清朝的禁海措施更加严厉,闭关政策形成。)
(3)在清初,为了巩固统治政权,实行过“迁海”。哪位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后,教师根据学生介绍情况进行简单点评:)
可见,闭关政策是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形成的。我们通过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国家开放与否,与国家的强盛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当然希望国家强盛以稳固政权,但当国家强盛与政权的稳固与开放发生矛盾时,他们宁愿放弃开放。
(4)关于我国这一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马克思评论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你能用你知道的史实来印证这句话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评、补充。)
(教师小结:)
清政权在稳固后,它的闭关政策并非是与世界各国完全断绝往来,而是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中外经济交往不仅只允许官府,而且还限定了地点。
2、影响
(1)那么,实行闭关政策对我国社会发展会产生什么样影响呢?请同学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总结。要点: A、积极方面: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对我国的侵略;B、消极方面: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并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
(2)我们研究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对外交往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或建议呢?
(学生自由提出问题或发表感想。提出的问题由师生共同讨论。对提出问题或发表感想的学生都进行适当鼓励。之后,教师对本目内容进行小结:)
在明朝时期,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正是由于清朝初年闭关政策形成后,使我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中断了,我国逐渐开始落后。到了十九世纪,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就处于了被动挨打的地位。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我国历史上从开放到闭关锁国的原因和简要过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们从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优良传统;从国家对外态度由开放到闭关锁国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可以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用的借鉴。
作业:
请同学课后思考:
1、从郑和的经历或精神中,你觉得给自己的学习有什么样的启示?
2、从开放到闭关锁国政策转变的史实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哪些方面的借鉴?请谈谈你的看法。
教案点评:
教师能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把历史读物的推荐和音像材料播放揉和在一起,材料的补充程度和方式较为恰当;同时注意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中逐渐深入,循循善诱,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历史思维方法的训练。该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感情的教育,最后思考的两个问题提出又顾及了对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影响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思考,兼顾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功能和历史教学的开放性。
不足的是本课教学设计几乎没有学生动手操作方面的内容。
篇5: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测试题及答案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测试题及答案最新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培养识读历史地
图的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
2、了解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历史影响,培养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下面叙述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与功绩不正确是()
A、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B、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C、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D、炫耀了大明的武力与金钱政策。
2、2004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国将要开展纪念活动请你判断哪个设计活动方案不正确()
A、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仿真航模开展
B、发行的《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
C、世界华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航海论坛举办
D、开新闻发布会,推出大国海洋霸权新主张
3、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原因是()
①人数众多,组织严密②船舶种类齐全③装备先进④指南针的帮助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下面有关郑和下西洋目的不正确是()
A、宣扬国威B到西洋取宝C不计经济利益D给国家带来商机
5、()——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语)
A、文化专制B重农抑商C与外界隔绝D对外交往
6、和七下西洋,并没有像哥伦布等航海家一样,为世界历史带来翻天覆地的转变,可是,它亦取得若干实质成果:()
①郑和远航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最长的跨洋航行,在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开辟了广泛而稳定的航线,实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
②郑和远航使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建立起经常而友好的联系,推动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相互了解
③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物资交流,同时也推动了南亚诸国的开发
④郑和远航向亚非各国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亚、非各国的`文明进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7、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包括()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②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③中外之间发生过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④明清政府闭关自守禁绝对外贸易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8、闭关政策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A、限定通商口岸B进出口货物的无限制。
C、提高关税,抑制出口。
D、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9、清朝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不正确是()
A经济上没有迫切需要B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C、防御西方殖民势力D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
二、课堂回顾
1、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2: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论南洋事宜》
材料3: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回答:(1)据材料1、2指出沿海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2)据材料3的政策归纳其危害,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2、问答题
你能从左表中看出什么端倪么?
三、课堂延伸
三宝太监二三事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艰难困苦境况下,郑和被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奴隶,做了宦官。
郑和在做宦官期间,因为,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此时,明朝皇室内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从1399年八月燕王朱棣起兵到1402年六月攻破南京,史称“”。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
郑和的原祖是从西域来到云南的,祖父和父亲都曾航海到伊斯兰教的圣地去朝过圣。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郑和希望长大了也能。由于郑和信奉两个宗教,懂一些航海知识而且又担任管理宫廷事务的大太监,因此成祖选拔他担任正使,你能协助他率领船队去完成这一光荣又艰巨的任务吗?
任务1:郑和下西洋路线描述
任务2:中西方远洋航海之比较
A、动机不同:
B、船队比较:船队规模比较
组织管理水平的比较
C成果的差异:中国的睦邻外交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一、课堂训练
1、D2、D3、B4、D5C、6、A7、B8、B9、D
提示:
1提示:见书P1292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提示:指南针早已传到欧洲。
4提示:不以交易为主,物品由官府督造或低价强征硬派。
5提示:见书P129引句6提示:见书P128
7提示:开放个别口岸交易8提示:限制进出口
9提示:地大物博经济上没有需要,防御西方入侵
二、课堂回顾
1.材料题
答:①有利于沿海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沿海居民的生活;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②闭关政策使沿海对外贸易无从发展;使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社会动荡不安。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但是它阻碍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近代中国的屈辱和落后。
2.问答题
答:海外贸易处于繁盛时期;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为下西洋提供物质保证;下西洋船只庞大,说明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广泛应用;船数人数说明规模庞大,组织严密,技术先进;次数说明中国人的智慧和勇敢精神;时间可以反映在当时世界航海上是无可企及的,比哥伦布等早了半个世纪。
三、课堂延伸
1、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靖难之役;麦加;出海远航
2、任务1郑和下西洋,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沿海南下,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风,11—12月,季风来了,便穿过台湾海峡和南海,第一站到达占城,再到东南亚各国,进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东,最远到达古里.它是古代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开始到达西亚、东非地区
任务2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联系;而哥伦布、达?伽马的航行则是为西欧商品经济开拓市场,以及扩张殖民地。郑和船队规模庞大、组织严密,这是当时欧洲远航船队所无法比拟的。郑和下西洋虽不像发现新大陆那样改写了人类历史,但它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谊与交流,这与西方国家在亚、非、美洲的疯狂屠杀和经济掠夺相比,真有天壤之别;郑和船队无论在船只数目、船员人数和船只大小等,都远比十五、十六世纪的西方船队庞大。
十五、十六世纪欧洲船队的组织管理水平,远不如郑和船队。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彼此的睦邻友好关系,但却未能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翻天覆地的影响。西方的殖民活动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海活动,改变了整个世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开始了殖民活动,从亚、非、美洲掠取了巨额财富。商业贸易和财富掠夺为西欧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但亚、非、美洲人民则沦入苦难的深渊。从此,西方世界跟第三世界的发展差距便日渐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