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鼓达人格雷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文言文重点字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文言文重点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文言文重点字词

篇1: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

(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10〕寻: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寻;

〔11〕闻:听;

〔12〕畏:畏惧,害怕;

〔13〕遮望眼:遮住远望的视线;

篇2:初一语文重点字词总结

初一语文重点字词归纳

第一单元

确凿(zao ) 菜畦(qí) 皂(zào) 荚(jiá) 树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 臃(yōng)肿 收敛(liǎn) 秕(bǐ)谷 蝉蜕(tuì) 盔(kuī)甲 锡(xī)箔(bó) 骊歌(l í) 花圃( pu )鸡毛掸(dǎn)子 玉簪(zān)花 木屐(jī)

讪笑(shan ) 环谒(ye ) 泯然(m ǐn )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来势汹汹

第二单元

哽(gěng) 澎湃(peng pai)哺育(bu ) 狂澜(lan )炽(chì) 痛 嗥(háo) 鸣 谰(lán) 语 蚱蜢(zha meng)镐(gǎo)头 亘古(gen) 污秽(hu ì)

第三单元

夐(xuàn) 曛(xūn) 铤(dìng) 鲜为人知(xian ) 当之无愧,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 排衙(yá) 迥(jiǒng)乎不同 赫然(h â) 锲(qiè) 而不舍 兀兀(wù) 穷年 气冲斗牛(d ǒu ) 潜心贯注 慷慨淋漓 踌躇(chóuchú) 磐(pán) 石 义愤填膺(yīng) 博学多识 一拍即合

第四单元

归省(xǐng) 潺潺(chán) 行(háng) 辈 肆无忌惮(dàn) 撺(cuān)掇(duo) 凫水(fu ) 撮(cuō) 桕(jiù) 树 棹(zhào) 着 楫(jí) 亢奋(kàng) 晦(huì) 暗 羁(jī)绊 蓦(mò) 然 冗(rǒng)杂 戛(jiá) 然而止 叹为观止 颦(pín) 蹙(cù) 粲(càn) 然 嗔(chēn)视 叱咤(chìzhà) 风云 尽态极妍(yán)

第五单元

拽(zhuài) 毛骨悚(sǒng)然 怏怏(yàng) 不乐 毋(wú) 宁 吞噬(shì) 羸(léi) 弱 告罄(qìng) 步履(l ǚ)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chong) 风餐宿露 耀武扬威 虞(yú) 斫(zhuó) 泅(qiú) 砭(biān)骨 崔(cuī)巍(wēi) 阴霾(mái) 养精蓄锐

第六单元

眼睑(jiǎn) 怂恿(song yong) 悲怆(chuàng) 娴(xián) 熟 略胜一筹 眼花缭乱 进退维谷 秩序井然 石破天惊 缀(zhu ì) 抽搐(chù) 箜篌(kōnghóu) 剽(piāo)悍 窥(kuī)伺(sì) 疮(chuāng)痍 阔绰(chuò) 项鬣(liè) 庇(bì) 荫 遒(qiú) 劲 妒(dù) 忌 慷慨以赴 相得益彰(zhāng) 觑(qù)

初一语文学习习惯

1、熟读、背诵的习惯。古代的学校,诵读之声不绝于耳,他们日日诵,天天读,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唾沫横飞,读得喉干舌燥,所以古时候有“手肘成胝,口舌成疮”之说。学习语文,必须养成熟读背诵课文的习惯。因为一方面,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实现识字悟意的目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另一方面,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深刻的感受汉语所特有的审美表现力。比如,汉语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那和谐悦耳的韵律感,不通过诵读是很难品味出来的。其他诸如词汇美、句式美等,都要在反复诵读中予以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课本中的每一篇范文都要熟读成诵,特别古诗古文。常说语文学习“要死要活”,就是要“死背”。自己不读不背,光听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是学不好语文的。中学时代,是青少年记忆力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能开阔视野,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错过“季节”要补救,就来不及了。

2、精思的习惯。读书的同时必须学会思考。要眼到、口到、心到,不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有精思,才能有自己独到的感受、独到的理解、独到的体验和评价,才能产生新的疑问,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发展。

3、博览的习惯。我们说某人学识渊博,“渊”是指高深,“博”是指广泛,语文学习最讲究“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要涉猎,以开阔视野,形成知识网络。所以希望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广泛的浏览各种报刊杂志,学会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学会粗读、通读、跳读等方法。阅读量增加了,语文水平自然也会提高的。

4、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字学科,学习中离不开工具书。工具书用好了,学习就事半功倍。常遇到学生问“老师,这个字怎么读”这样的问题,我一般不会告诉他。我请他自己去查字典,培养他的能力,自己查工具书认识的,印象也自然深刻些!也希望大家今后少问这样的简单问题。

5、有意识积累的习惯。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般的人对读过的书日子久了就没有多少印象了,等到要用的时候“书到用时方恨少”。有意识的积累,可以使人博学多才,用时得心应手。

初一语文学习方法

一.课前预习法:

预习很重要,你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1、预习之前准备一本字典,先把生字词过关。这样方便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标自然段。

3、熟读课文三遍(以上)。

4、概述课文大致内容,了解中心思想。

5、课后题试着做一做,最好不用参考书,这样能提高阅读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课后在和老师、同学一起交流、解决。

二.上课听讲法:

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学会倾听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别人的赞赏。培养听力首先从听课开始:

1.老师讲课时,不要东张西望,要集中精神这是培养听力的第一步。

2.耳朵边听要边记重点,这样方便回家、考试前的复习(笔记最好记书上)。

3.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要插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改善自己的不足。即使同学回答得不够完美,也等同学说完再补充。

三.课后复习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复习没预习重要,预习做好了,复习起来就自然跟着容易:

1.复习也要拿笔,第二次看要又有收获,把第二次的收获和看法另外写下来。

2.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要“一目十行”,要同时记重点、生字等知识内容。

四.课外阅读法:(文言文,现代文)

阅读是学习的重点,多阅读能提高我们自身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1.选书。选一本好书也是一个人的能力。

2.阅读时拿一支笔,在读的过程中把好词好句句画出来,不一定要背下来,只要了解一些句型,恰当的运用到作文中去。

3.摘抄就是把你画记的那些好词好句摘抄下来,用于作文,专门找一个本子。摘抄和阅读又不一样,它要更深一层。摘抄的内容,语言优美是不够的,有时一些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能写下来、记下来。

4课外积累的多,课内阅读你自然得心应手。

篇3: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

1)这早晚窦秀才才敢待来也:时候?

2)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折合,抵偿

3)只与婆婆早晚使用:随时?

4)这早晚窦秀才才敢待来也:大概,就要

5)女孩儿早晚呆痴:有时候

6)读尽缥缃万卷书:书籍

7)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有时候?

8)我一向搬在山阳县居住:一段时间以来

9)前合后偃:跌跌撞撞,站不稳?

10)当骂呵,则处分几句:数落,责备

11)你道是暑气暄:炎热?

12)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13)恓惶:烦恼不安的样子

14)错勘:错误地判断。

15)大度:大方,气量宽宏?

16)冠冕堂皇:很体面,有气派

17)浪荡乾坤,怎敢行凶撒泼:本义指天下太平,这里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意思。

18)灭罪修因:消除掉今生的罪孽,修得来世的'福分。

19)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黄金是世俗所宝贵的,从小相交到白头的朋友是少有的。

20)押付市曹典刑:市曹,热闹街市。典刑,按法行刑。

21)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同“糊涂”,这里是混淆的意思。

22)你敢是不肯,故意将钱钞哄我?大概是,莫不是

23)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连,介词

24)你老人家放精细着,你挣扎着些儿:清醒

25)蟊贼:原指吃禾苗根、节的害虫,比喻危害国家、民众的坏人。

26)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篇4: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

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 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兵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膑列传》)。 “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②通“促”: “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 (《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三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nǎng从前)、尝,昔、向。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文言文重点字词

1.表示授予、提升:

①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③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④简、铨(是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的意思):选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⑦擢、拔:提升;

⑧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⑨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

2.表示降职、罢免:

①贬:降职。

②左迁:降职(但“累迁”多是升职)。

③谪:被流放或被贬职。

④罢、免、黜、废:免官,废弃不用。

⑤放:驱逐,流放。

⑥出: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3.表示调动:

①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②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③调:调动官职。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④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⑤补:补充空缺官职。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⑥改:改任官职。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⑦出:京官外调。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4.表示兼职:

①兼:兼任。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②领: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③判:高位兼低职。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5.表示代理,暂时担任:

④署:代理官职。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后汉书·范雎传》)

⑤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

摄、行或行走。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七、常见的古今异义的: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r>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僭(jiàn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孤(幼年失去父亲)

阪(山坡) 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狱(官司、案件、监牢) 白(告诉)

与(赞扬) 多(赞扬)

勤(辛劳) 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树(种植) 给(食用丰足)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按(追究、考察、调查)

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典(主持)

令(美好、县令) 执(捉拿)

延(延请) 省(减免)

雅(平时) 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赧(因羞愧而脸红)

竟(结束、完)甫(才、刚刚)

寻(不久) 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造(造访、到) 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弑(子杀父、臣杀君) 用(财用、因为)

容(宽容、或许、许可) 遽(急速、就、恐惧)

还有一些相关的“高频词”虽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也要给予关注。这些词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主:掌管。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文心雕龙·史传》)

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有“案(追究查办)、狱具(判罪定案)、系狱、收、牵累、录(逮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

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千方百计去求官。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

在中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之上。表现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不管你多么留恋那个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弃职守孝。所以,“丁艰”“丁忧”屡屡出现于正史之中。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是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乞骸骨”。

对人物品评的词,如“勤于吏治,恭而近礼”、“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好直谏,守节死义”中的“勤、恭、苟合(苟且附合,曲意逢迎)、守节”之类。这类词关系到对文段的准确到位的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分析、概括一题的解答。

篇5:文言文《爱莲说》重点字词

文言文《爱莲说》重点字词整理

可:值得蕃(fán):

多。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涟:水清而有微波。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

直: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生枝蔓(wàn),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亵(xiè)玩焉: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隐逸(yi):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

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宜是应当的意思,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众:多。

篇6:水调歌头文言文重点字词

水调歌头文言文重点字词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宫殿。

(3)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乘风归去:驾着风,回到天上去。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6)不胜:经受不住。

(7)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8)何似:哪里比得上。

(9)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10)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1)照无眠: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12)何事:为什么。

(13)长向别时圆:长几位总是,向是在的.意思

(14)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另注:

(15)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6)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17)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8)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9)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2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21)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

(2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

(23)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

(2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

篇7:文言文《醉翁亭记》重点字词

醉翁亭记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

环:环绕。皆:副词,都。

蔚然:茂盛的样子。

山:名词状语,山上。

潺潺:流水声。

酿泉:泉水名。

回:回环,曲折环绕。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是坐落高处的意思。

名:命名。

守:官名。

号:取别号。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纪最

大。

意: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

乎:介词。

若夫:用在段的开头,用来表示提出另事。

而:就,表顺承的连词。

霏:雾气。

开:散。

归:回,里指散开的云又回聚到山来。

暝:昏暗。

晦:阴暗。

芳:香花。

发:开放。

佳木:好的树木。

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繁阴:浓阴。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伛偻:驼背,老则背微驼,故“伛偻”指老人。

提携:被搀领着走,指小孩。

临:靠近,这里是“……旁”的意思。

渔:捕鱼。

酿:酿造,利用发酵作用制造酒。

洌(冽):清澈貌。

山肴:指山猎获的野味。肴,指做熟的鱼肉。

蔌:菜蔬。

杂然:交错的.样子。

陈:摆开

射:这里指宴饮时的种游戏,即以箭投壶中,以能否投决胜负,叫做投壶。

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记数用的签子。

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谓:为,是。

庐陵:庐陵郡,就是吉洲。现在江西省吉安市。

篇8:高考文言文重点字词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 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三、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四、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史记·孙膑列传》)。 “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②通“促”: “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S,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S” (《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五、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三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nǎng从前)、尝,昔、向。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六、官员调动升迁的相关字词

1.表示授予、提升:

①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推荐,任以官职。

③荐、举、引:由地方或某官员向中央推荐,任以官职。

④简、铨(是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的意思):选拔。

⑤起:起用,起家就是起于家,在家里受征召任以官职。

⑥拜、除、授:任命,授以官职。

⑦擢、拔:提升;

⑧主、秉、典:主管;后面带的经常是管理的职责。

⑨知、守,尹:主管,主持。后多跟地点,知某州、守某郡、就是做某州(郡)的长官,如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尹京,即做京城的长官。

2.表示降职、罢免:

①贬:降职。

②左迁:降职(但“累迁”多是升职)。

③谪:被流放或被贬职。

④罢、免、黜、废:免官,废弃不用。

⑤放:驱逐,流放。

⑥出:离开京城,外调(古人以入京任官为荣)。

3.表示调动:

①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②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③调:调动官职。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④转:调动官职。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⑤补:补充空缺官职。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⑥改:改任官职。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⑦出:京官外调。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4.表示兼职:

①兼:兼任。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②领:同时掌管、兼任较低的官职。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③判:高位兼低职。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5.表示代理,暂时担任:

④署:代理官职。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后汉书·范雎传》)

⑤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

摄、行或行走。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七、常见的古今异义的: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r>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僭(jiàn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孤(幼年失去父亲)

阪(山坡) 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狱(官司、案件、监牢) 白(告诉)

与(赞扬) 多(赞扬)

勤(辛劳) 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树(种植) 给(食用丰足)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按(追究、考察、调查)

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典(主持)

令(美好、县令) 执(捉拿)

延(延请) 省(减免)

雅(平时) 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赧(因羞愧而脸红)

竟(结束、完)甫(才、刚刚)

寻(不久) 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造(造访、到) 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弑(子杀父、臣杀君) 用(财用、因为)

容(宽容、或许、许可) 遽(急速、就、恐惧)

还有一些相关的“高频词”虽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也要给予关注。这些词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主:掌管。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文心雕龙·史传》)

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有“案(追究查办)、狱具(判罪定案)、系狱、收、牵累、录(逮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

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千方百计去求官。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

在中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之上。表现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不管你多么留恋那个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弃职守孝。所以,“丁艰”“丁忧”屡屡出现于正史之中。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仕,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是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乞骸骨”。

对人物品评的词,如“勤于吏治,恭而近礼”、“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好直谏,守节死义”中的“勤、恭、苟合(苟且附合,曲意逢迎)、守节”之类。这类词关系到对文段的准确到位的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分析、概括一题的解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