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格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试题及答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试题及答案,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试题及答案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体会本文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特点,学习使用肖像描写。
3、了解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学习他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4、了解本文所涉及到的音乐家及其作品。
5、了解本文的作者何为。
【课文学习指导】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重荷 深邃 踌躇 磐石 门槛 为难
流氓 下颏 模仿 头颅 喧嚣 惹人注目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重荷: 深邃:
踌躇: 磐石:
愁苦: 巴望:
锁闭: 喧嚣
惹人注目:
杂乱无章:
不见天日:
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按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有好几种不同的结果。请根据下面的`概括进行划分。然后讨论一下,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客人敲开贝多芬的家门,来到贝多芬工作的房子,以及女佣对贝多芬的介绍。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客人见到了贝多芬。
第三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贝多芬下楼以及他和客人的交谈。
第四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以及他对往事的回忆。
2、文章不管是在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上,还是在对他的语言描写上,都表现了他对不幸遭遇的抗争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答:
3、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
⑴“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答:
⑵“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答;
4、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答案
1、1—5 6—9 10—24 25—27 2、“两肩极宽阔,……及命运的担子”,“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生的意志。”这些外貌描写都显示了他对于不幸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这句话表现了贝多芬在遭到失聪的打击后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拼命”“巴望”表现了他与不幸命运做斗争的决心。 3、⑴这是一个比喻。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这句话显示了贝多芬幽默,也间接地表现了他渴望被人了解的的心情。 ⑵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他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这句话揭示了贝多芬视音乐为生命的感情。
篇2: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我们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完全占着主动地位,霸着讲台照本宣科给学生满堂灌,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平等的参与者,就教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对课堂设计就需要倾注更多的智慧和心血,并且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和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教师只有以温和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语言,平等的态度,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让感情碰撞感情,思想碰撞思想,让思想的溪流汇成浩瀚的江河,让思想的火花汇成灿烂的礼花。
还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智慧,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想的火花被点燃,他的的精神世界所迸发的精彩,往往超出我们教师的想像,也是我们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
越俎代庖──是平日授课中容易出现的现象。在本课时的授课中,我注意避免老师的侃侃而谈,增加学生自己感悟的机会。给学生明确的思路:认识贝多芬的伟大与平凡,让他们与课文亲密接触,自感自悟,踊跃交流,在交流中对人物总结升华,全面认识,这样人物的描写方法也就跃然纸上。教师无须多言,学生感悟更深。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层次,选择难度不同的作业。这样能使学生正视自己,寻找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篇3: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课前准备:
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可以细心聆听到什么?(生答:如潺潺的水声、清脆的鸟鸣、呼呼的风声……)(师归纳:声音是那样的奇妙动听)假如有一天你突然失去了听觉,你将如何面对这事情:下面我们同桌两人做一个小实验:(一个捂住自己的双耳,一个大声给提几个问题,然后两人交换做法。共同体会没有声音的感受。)(让学生交流感受。师归纳总结:进一步理解了残疾人的痛苦,作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是多么幸福!)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去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一下耳聋后的他是如何面对生活,如何面对自己的事业的?
〈二〉生读文:
找三四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词,正音。
〈三〉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参考教学设计P。60
二、研读与赏析:
〈一〉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是触动心弦的句子。四个人合作讨论、理解、然后明确,师适时点拨与补充。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也比一个人好”?
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你如何理解。
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是指什么?
5、“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以上问题仅供参考。课堂中还出现其他问题恰当处理。
(二)学生精读6——9段,找出关于贝多芬外貌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找出后,让一生读第9段,其他学生看投影的贝多芬画像,揣摩这些描写的作用。
讨论明确:
两肩极宽——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命运的担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脱着失效的助听器——浪漫不拘小节,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外貌描写:(神情、脸、头发、鼻子、嘴)——是一位具有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强无比的意志。
两处描写,一是远处,一是近处,也就是先概括后具体、逐渐描绘了贝多芬的形象。
作用:为下文更好地写贝多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作了铺垫。
三、体验与反思:
1、用学到的人物外貌的写法,刻画本班一人,不说姓名,然后交流,看谁刻画的最像,来判断出是谁。
2、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内容,你从一代音乐大师的身上学到什么,得到什么启示?
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到贝多芬在失去听力以后,与生命顽强的斗争,创造了音乐的辉煌,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他这种精神,做生活的强者。
作业:将自己在课堂上的外貌描写整理好,写在小作文本。
附板书:
篇4: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何为
外貌描写:
远处
近处:神情、脸、头发、鼻子、嘴
性格:刚毅、顽强、善良、执着
篇5:七年级《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全文,学生能自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赏析描写贝多芬的具体语句,学习运用外貌、语言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并学以致用,写出人物个性。
3、品味语句,感悟贝多芬与厄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
通过赏析描写贝多芬的具体语句,学习运用外貌、语言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学以致用,写出人物个性。
学习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把握人物内在的心理世界,理解贝多芬矛盾而又真实的个性。
学习方法:
情境陶冶法,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品读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导学案发放,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行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不告诉学生曲名、作者),以此导入,启发学生自由谈:音乐无国界,听过这首交响曲后,你从中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激昂,雄壮,强劲,有激情,充满力量,热血澎湃或苦闷--绝望--不甘--抗争……)
同学们,这首雄壮激越的交响曲正是音乐巨人贝多芬倾其心血谱写的《命运交响曲》。它表达了贝多芬同命运的不屈抗争,它唱响天下,它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又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简要了解作者,积累字词(抽生读)。
二、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3、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从“客人”访问贝多芬开始,整个访问过程主要写了几件事?请先自我概括,再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明确: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三、跳读赏析,感悟形象
4、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脉络梳理,我们知道,①女佣在引领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时,有两个词概括了工作室的特点,它们是:
明确:杂乱无章 零乱不堪
②接下来,请勾画出描写贝多芬“食”和“衣”及他起初对客人态度的的语句,想一想,你认为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
食:“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
衣:“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
他无视屋内的人。
女佣略一 踌躇 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什么?又怎么了?”他大声说。
他又粗着嗓子喊道:“你们说的声音大些,我是个聋子。”
明确:邋遢、不拘小节、冷漠、暴躁
③同学们,老师对大家的智慧给予肯定。你有没有觉得和你想象中的音乐家的形象大不相同?你心目中的音乐家是怎样的?你理解这其中的原委么?试从第22段中找出依据,结合补充材料,谈下你的理解。
补充材料:1、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
2、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亡,对音乐家则是整个世界的死亡。(傅雷)
5、(1)如果贝多芬留给读者的仅仅是邋遢、冷漠、不拘小节,远不是作者推崇的“巨人”。为使大家对贝多芬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作者不惜笔墨,从客人观察和贝多芬的自述等多角度对他进行了描绘。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贝多芬的其他有关描写的段落和语句,依照以下句式,说一说你对贝多芬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可小组讨论,展开互评,每组找出一处即可,限时3分钟)
我找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通过对贝多芬的______描写,运用______(词语或修辞)刻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 的贝多芬”
如:“火一样的蓬勃的头发,深邃的眼睛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颌”
→ 有激情 深沉 坚忍无比
明确:
“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 →顽强
篇6:七年级《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一、教材分析: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该单元所选的文章都是描写历史人物的感人故事。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贝多芬的故事,初一的学生有所了解,但其了解是浅显的,模糊的。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法,形象的描写了这位音乐巨人独特的个性和精神。走近他,了解他,学习他,是一次震撼人心的精神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培养搜索信息的能力;
2.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
1.概括归纳文中的主要事件并从肖像和语言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贝多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献身事业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
1.从肖像和语言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五、学法指导:
1、速阅读的方法:不出声、不回读、不指读、不唇读,搜索重要信息;
2、读写结合法:读是基础,是吸收;写是表达,是创造。
3、自主探究法:小组间的讨论和评价。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但是,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耳聋后的贝多芬,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读读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
(二)让我们打开课本读课文。
贝多芬简介: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一个音乐家庭,从他28岁起,耳朵就出了毛病,那时他的创作力正旺盛,30岁时,耳朵完全聋了,那时他特别苦闷。他在耳聋之后还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2、教师提问:“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请简单介绍本文的思路。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本文按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情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以谈话的方式让贝多芬自己开口,袒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3、思考:那么文中的女佣、“客人”和贝多芬是如何评价他的呢?用人物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同学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巨人”和同学之间搭一座心桥。
女佣:心地善良、性格孤僻、生活简朴孤独、处境艰难、自立自强 。
客人:他是一个可敬的人,在诸多的生活重压下能够创造如此奇瑰的音乐;但他又是一个可怜的人,在他的创作道路上,他有太多的磨难却少了人们的理解,我要把他的真实的好灵魂告诉众人,让大家都能理解我们伟大的音乐家,他不仅仅只有厌世和孤僻。
贝多芬:谁能知道我的孤独和苦闷,在这个寂灭的世界里;谁能懂得我的孤独和苦闷,在这个缺少温情的世界里。只有音乐一直那么忠实地跟随着我,于是我在音乐里抒发我的孤独和苦闷,抒发我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可谁能读懂我的音乐,谁能?只有音乐才是我永远的知音。
4、思考:客人说贝多芬有“真实的好灵魂”,他自己认同这个评价吗?
赞同,根据:“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但是在我心里…..”
5、下面就从他的肖像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贝多芬的形象的?请找出文中的几处肖像描 写 。
身材:身高五英尺左右,两肩极宽阔。
篇7:七年级《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一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4、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乐曲奏出了与命运抗挣的最强音)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挣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机音乐会的情形。
二、研读赏析
1、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a.“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b.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好比一个人好”?
c.“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应如何理解?
d.“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书里流着一条大河,那条大河就是从贝多芬身上流出来的,并且加以引申开的。”应如何理解?
e.“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是指什么?
f.“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理清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我们再一起认真听一听《命运交响曲》,结合课文,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明确:对不幸命运的抗挣。
3、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篇8: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优秀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看注释,读准每一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4、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看注释,熟读课文,并查阅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听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回答曲名、作者。
问:你从交响曲中听到了什么?(乐曲奏出了与命运抗挣的最强音)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的时候(1798年),自此至57岁(1827年)逝世,其间二十余年时光全是聋疾为祟的时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却在这时期产生。站在演奏台上听不见听众掌声的时候,他仍是继续作曲,终于作出了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而搁笔,所以,贝多芬的伟大,决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极度苦闷并将他的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挣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样的形象?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客人是怎样访问贝多芬的?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四人小组讨论,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明确:
客人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下楼并开始和客人谈话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会面,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机音乐会的情形。
二、研读赏析
1、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是能触动心弦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理解句子含义,然后全班讨论明确,教师适时点拨或补充。
a.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b.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棵树好比一个人好?
c.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脱出来。应如何理解?
篇9:七年级语文下:《音乐巨人贝多芬》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2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法,
3揣摩文中有关语句,说出其深刻含义。
重点:文中人物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难点:难句的理解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 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录音,以此导入课文。
二 让学生交流查阅到作者何为和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三 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槛 邃 喃 颅 磐 踌 躇
2朗读课文
四 整体把握:这篇文章记叙了客人访问贝多芬的经历,表现了贝多芬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及其不向厄运低头顽强的精神。
五 问题研讨
1 P99 (一)
一(1---5)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
二 (6---26)客人本人拜访贝多芬的情况,再现贝多芬的形象。
第1层(6---24)贝多芬下楼和客人交谈
第2层(25)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
第3层(26)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第4层(27)用贝多芬的语言袒露出他的内心世界
四件事:1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
2贝多芬与客人交谈
3贝多芬与客人共进晚餐
4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小结:层次清晰,脉络清楚,按照访问的顺序来写。
2从课文中找出贝多芬的语句,从外貌描写到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说出其作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1) 外貌描写
7小节:表现出生活的贫困窘迫
9小节:表现出贝多芬的愁苦及苦难的压力
6、9小节:表现出贝多芬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对不幸遭遇不低头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小结:文中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从远到近,从上到下进行描写,次序井然,以行传神,表现了贝多芬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2) 20小节 :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的火山”,“熔岩”指他的创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说,正当他对音乐的理解更进一步,创作欲望旺盛之时,遭到耳聋的打击,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他的音乐事业。表现出他与不幸命运抗争的决心。
21小节:贝多芬以他整个生命和激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传达出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表现出贝多芬的伟大,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表现自我信念和意志。
(3) 动作描写
8小节:表现贝多芬对音乐的执着。
人物形象:
贝多芬:独立而骄傲 沉郁而坚强 严肃而善良 热爱自然 追求自由 献身音乐
第二课时
一 朗读课文
二问题研讨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在班上提出来,同学们互相解答。
1“你们竟敢到狮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答案略
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答案略
3怎样理解“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答案略
4“请看一看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引申开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略
5 分析理解并且讨论20小节和27小节
答案见前
三 要求学生选择班上同学进行肖像描写,然后全班进行交流,看谁写得最传神。
七年级语文下:《音乐巨人贝多芬》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0:七年级语文下:《音乐巨人贝多芬》设计
教学目标 :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文的主旨,归纳出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2体会课文中出色的肖像描写,学习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法,
3揣摩文中有关语句,说出其深刻含义。
重点:文中人物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难点:难句的理解
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一 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录音,以此导入 课文。
二 让学生交流查阅到作者何为和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三 检查预习情况
1正音
槛 邃 喃 颅 磐 踌 躇
2朗读课文
四 整体把握:这篇文章记叙了客人访问贝多芬的经历,表现了贝多芬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及其不向厄运低头顽强的精神。
五 问题研讨
1 P99 (一)
一(1---5)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
二 (6---26)客人本人拜访贝多芬的情况,再现贝多芬的形象。
第1层(6---24)贝多芬下楼和客人交谈
第2层(25)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
第3层(26)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第4层(27)用贝多芬的语言袒露出他的内心世界
四件事:1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
2贝多芬与客人交谈
&nb
篇11:七年级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反思
为什么我的课堂总是拖沓?为什么我总完不成本节的教学任务?为什么我把握不住学生的思路和课堂时间?
这是教学效率问题。用挖得深,落实得细来找理由,绝对不可以。数量毕竟决定质量。
反思本节教学,深感几点可以完善:
1、想一想本文先后写了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哪几个情节?哪个是重点写的?
紧接着要提示学生:我们理课文思路学过哪些方法?那在本文也是否管用呢?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学会抓总起句找思路,会更容易更准确了。
2、感情朗读肖像描写的`句子,说说贝多芬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概括。
此问不妨改为:用文中的一两个词概括。或者提前引一句:贝多芬,一个名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鲜花、荣誉、掌声;一个音乐家,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么浪漫,而是
这样学生就可以短时到位。
3、学生抓词语理解肖像描写的句子含义时,老师挑重点(按学生思路)一两个词引导理解到位即可,其它的可以改为:你从纳鞋底反也看出他的痛苦了?也看出他的不屈服了?(暗示学生归类进行)
这样避免嗦、繁琐。
4、分析完肖像描写句子后,要归纳总结:肖像描写可以从身高、两肩、衣服、手、脸、头发、眼睛、鼻子、夏颏等描写。并归纳写作顺序。
5、总结学法时,别太刻意。首先让学生发自内心的谈感受,谈读出了什么。然后老师说:“看,这位同学会抓关键词理解句子含义!”“看,这位同学能联系上下文------”一旦刻意套学法,学生就亦步亦趋了。
6、感情朗读指导很重要,要穿插在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之中。
7、练习理解句子含义时,一定要给够时间,让学生落实到笔上。在书上画出关键词,写上“理解”。这才是真的到位了。
总之,不要认为学生说得不好,就老师抢说。越抢越乱越糟。老师要稳住气,一个学生说的不行,就再找一个。在比较中让学生找差距;一经发现学生上点路了,就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上路。相信学生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