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拉很好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周公庙导游词,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周公庙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周公庙导游词

篇1:宝鸡周公庙导游词

周公庙位于歧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即《诗经》记载的“凤凰明矣,于彼高岗”处,是唐武德元年(618)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修建的,距今已有近14的历史。庙区内除所存的数座古代建筑,还有众多碑石和参天的古树,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一棵植于明代、树龄480多岁的龙爪槐,很多游人认为此树沾了周公庙四百多年的灵气,抚摩它的树干便能带来福气,所以除了树枝被红带子缠满之外,树干的凸起部位被抚摸得很是光滑。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是周王朝的开国勋臣。武王死后,成王少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在此期间,周公率军东征,平定管蔡之乱,稳定了周初政局。同时,他还制订礼乐,建立朝纲制度,为巩固新兴的周王朝作出了卓越贡献。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历来为人们所乐道。

“润德泉”是周公庙内的重要景观,泉水的喷吐和干涸有间歇性,每朝每代都把泉中有水看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兆。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因此泉涸而复喷,宣宗便把这自然现象和他的个人功德联系起来,赐名为“润德泉”。因系皇帝敕赐,一直沿用至今。

润德泉旁有亭台一座,我在周公庙里溜达了四个多小时,台上的秦腔一直没有收场,让我大饱了一番耳福。虽然说唱词我几乎一句都听不懂,但是其铿锵激昂的唱腔确实让人震撼。

随意走进一间刚刚复建的大殿,有位画师正在画壁画,还有两个小伙子(后知是陕西美院的学生)在已经打好的底画上用薄纸临模我发现画师笔下的人物和场景颇具古风,便站在他身后看他作画。这几年到处溜达,见过不少修旧如新的佛殿壁画,对于现代画师的粗糙模仿实在不敢恭维,但眼前这位画师确实有相当的工笔画功底,一勾一扫之间很有些神韵。眼角的余光见我举起相机拍他正在作画的背影,画师有些不高兴,转过头来说他作画时不喜欢别人拍照。我问为什么,他说不为什么,就是不愿意。我说我是觉得你作画确实有水平才想拍,因为你这一墙画比很多古建中修复的壁画强得多。八成是这句话很受用,画师上下打量了我一眼,问,你从哪儿来?北京。画师一副恍然而悟的样子,哦!然后说,那么远的地方来的,那你拍吧!

后来聊起来,知道画师是凤翔人(如果我没记错,嘿嘿),从四五岁就开始学习工笔画,基础非常扎实,后来因为工笔画不太值钱,就下到南方去开装饰公司了,这次是周公庙为了复建殿堂特意请他回来创作壁画的。我问,画壁画如此耗时(一幅墙就要用两三个月),不是耽误你在南方的生意么。他答,是要少挣很多钱,但是这是给周公庙画,不一样的,好歹也算为弘扬民族文化作点贡献……

周公庙距离凤翔比较近,由于凤翔没有什么景点,很少游人会在凤翔停留,所以凤翔泥塑都摆到周公庙这边来卖了。凤翔的泥塑是很出名的,也确实非常有特色,形象以十二生肖、避邪面谱为主,色彩以白底黑线条勾划为多见,也有少量彩塑。动物造型大多朴实圆润,而线条又非常细腻传神。避邪面谱多为挂件,大小不一,感觉是以虎脸为原型又有狮面之韵,很有特色。若不是还要继续行走,真该买上n个回来送朋友,一家挂一个,呵呵。

将在6月临盆的fay_an要求我给宝宝买双小虎鞋带回来,我看了很多双总挑不到满意的,要么是鞋子漂亮但是鞋底不舒服,要么就是鞋底舒服鞋子又不漂亮,却不经意间在周公庙一眼看上了一只小虎枕,做工比较精细,形状和色彩也比较喜人,瓤儿又是荞麦皮的,便把它买下来作为给宝宝妈妈的礼物了。可惜的是这最小号的虎枕可能也得到孩子长到4岁才能枕,不过宝宝妈妈说了:可以先拿来当抱枕嘛……

篇2:宝鸡周公庙导游词

洛阳周公庙是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古代洛阳的缔造者、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的祠庙,亦称元圣庙。周公曾协助武王伐纣灭商,辅佐成王摄政,东征平定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与纣王之子武庚叛乱,营建洛邑并制礼作乐,使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由于周公开创了千秋伟业,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全国各地多设祠纪念,洛阳周公庙即为其中的一座。 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末唐初(6),为隋将王世充草创。

唐太宗贞观和唐玄宗 开元年间予于重修,明嘉靖四年(1525年)在旧址重建,万历四十七年(16)重修。洛阳周公庙坐北面南,现存一组古建筑。依中轴线自前到后依次为定鼎堂、礼乐堂(会忠祠)、三殿及东、西廊房,凡664平方米,是洛阳市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明、清建筑群之一,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四角飞檐起翘,拓展伸张, 比例匀称,节奏和谐,既庄严稳重又隽秀灵巧,按我国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所言,这是一座保留有辽金建筑风格的艺术杰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殿内现供奉周公、召公、毕公及周公长子伯禽、次子君陈五尊圣像。定鼎堂后为会忠祠, 清代单檐硬山式建筑, 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现陈列一组人物群像,再现了当年周公制礼作乐的场面,置身此殿仿佛能聆听到典雅而悠扬的韶乐,故改名礼乐堂。后殿为清代单檐硬山式带前廊建筑,现陈列洛阳五大都城遗址出土文物,并展示隋唐东都城宫城、皇城沙盘模型。东、西廊房为清代硬山式建筑,拟辟为《周公史迹陈列》展室。

篇3:民间传说:周公庙

民间传说:周公庙 -资料

大禹治理了洪水,接着又铸造了九个大鼎,到了商周九鼎成为传国之宝,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

商朝未年,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名胜小铁山,既难搬又难运。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八九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

资料

夏朝国都在洛阳,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不料正当武王准备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礼时,却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了位,在周公旦的建设和帮助下,在太庙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选择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取得了天下。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就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

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都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浏览凭吊。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篇4:周公庙游览作文

今天<农历正月初五>,我们全家去周公庙玩。我高兴极了!

我们先到了周原广场。我看见一辆好大好大的石头马车,长大约8米,高大约4米,非常巨大!这辆马车由两匹马拉着,车上坐了三个人,他们穿着古代武士的盔甲,看起来威风极了!我们爬上了马车,爸爸拿起相机给我们拍照,我们照了很多张,有一张是我坐在武士的拳头上,你看他大不大?从马车上下来,我看见广场中间有一个大方鼎,我们连忙跑了过去,我想摸摸大方鼎的底部,可是怎么也摸不着,我连续跳了几次,还是没有够着。它可真高呀!

我们在那里玩了很长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去了周公庙。

进去后,我发现里面有很多神像,许多功德箱。钻进山洞,走啊走,来到大玉佛跟前,传说摸摸他的头可以带来福气,心想事成!我一摸,上面特别光滑,一定是很多人摸过了!我还磕头许愿了,我的愿望是长大当个科学家!出来后,我发现门口有两棵很粗很粗,很高很高的柏树,我跑过去看了一下树上的牌子,已经1300岁了,哇!这棵树这么老啊!我又看见旁边还有一棵更高更大的柏树,我跑过去一看,天啊!这棵树已经1700岁了!哇!我想了想!那会不会是唐代的树木呢?这棵树已经这么老了啊!

今天真是好玩极了,我都不想回家了,可是这时天已经快黑了,又刮起了狂风,我感觉快要下雨了,我们急忙向车站飞奔而去,一路上我想:下次我还要去!

篇5:描写周公庙的诗句

关于描写周公庙的诗句

(第一首)

山色青葱掩阁亭,高冈雕凤状飞鸣。

汉槐唐柏知兴替,飞瀑流泉兆欠丰。

殿宇无言藏礼记,草虫有意解诗经。

旅人欲问周公事,栏外田头拜老翁。

周公庙导游词(推荐8篇)------

(第二首)

岐山鸣凤世更新,辅佐君王道义伸。

善解民忧三吐哺,诚兴国运几披榛。

礼行四海铭钟鼎,乐暖诸侯涤垢尘。

稽首周公尊古圣,元知德治赖贤人。

------

(第三首)

匝地槐阴蔽院庭,周公庙宇耸高甍。

世风不古多庸梦,礼乐难闻少正声。

谁继归心三吐脯,功镌营洛九围城。

我今来谒空伤叹,时有低飞鸟一鸣。

------

(第四首)

古柏森森欲蔽天,西岐揽胜凤凰南,

周公吐哺传佳话,圣地重光颂大贤,

礼乐文明功绩永,伦常教化惠风暄,

勤民谨政谁人似,叹咏卷阿叹咏绵。

------

(第五首)

难从亭阁避人行,雨后苍苔珠露倾。

古柏连云尘外意,灵泉卜币世中情。

心随蝶影空怀梦,风过残碑徒识名。

依旧岐山春色里,喧喧不是凤鸣声。

篇6:秋游周公庙记作文

秋游周公庙记作文

阴雨霏霏的秋末,天气突然放晴,抬眼远眺东方,洗涤一新的天空,红霞微露,久违了的晴空,心情也格外得好。一大早,约三个同事前往周公庙游览。

在这个季节游览寻访古迹,我以为,避过旅游旺的季节假日,清晨或是傍晚才好,这时游人少,清静,便于细看,便于沉思,特别是文物古迹,若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急急忙忙,历史的沧桑骤然消失,神圣的凝重感也荡然无存,游览时的感怀也就淡了许多。

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6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为纪念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周公姬旦而修,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以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姜嫄、后稷殿为辅,东庵、北庵、西庵拱卫环绕,八卦亭、碑亭、魁星楼点缀其间,形成姜嫄“背子抱孙”的有趣格局。区内自然景观山环水贯,庙宇建筑庄严肃穆,是关中西部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风景名胜区。始建于唐,后经多次修葺、扩建,凤凰山新景区内再添凤山楼、元圣殿、周公陵、“天下归心”牌楼等标志性景观,周公庙日益成为融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为一体,文物旅游与休闲文化并重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一路上,自驾驱车,想着谈着,脑海里努力地回忆着上世纪90年代初次游览周公庙时的每一个情景、每一处景点;虽然土生土长直至学习工作在距离周公庙不远的西府,但这次再游周公庙,已经是时过20多年了,真是感叹岁月更迭、时光飞流。

半个多小时,车已停在了周公庙前广场,下了车,那雨后帐幔轻纱般雾霭下庄重肃穆的周公庙影影灼灼:正如岐山同事描述的,周公庙所处地貌犹如一个偌大的簸箕,三面环山一面接连平原,庙前古柏参天,傲骨峥嵘,绿荫茂盛,走近大门仔细看才发现,最长树龄竟达17,朝代迭替,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中,历经千年仍然生机勃勃,着实让人感叹。

踏进庙门,院内绿荫蔽日,花草遍地,清泉如镜,亭台楼阁,错落在致,各有特色。拾阶而上,依次是周公殿,姜姬祠,后稷祠,气势宏伟,庄重肃穆,殿中各有塑像若干,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单就环境风景而言,算不上最美,可其深厚浓郁的人文气息,却非可比,掌故传说众多,古远文化气息浓郁,仅此就让游览者变得乐趣无穷。

位于正殿东侧的'润德泉,在这个季节已经不再流水。但井中水绿覆底。泉水的喷吐和干涸有间歇性,自唐朝起,每朝每代都把泉中有水看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吉兆。然而,时至今日,早已成了死水一潭,落叶飘浮其中,盛名之下,不负其实。此潭东北方,有一小院,乃程潜别墅,相传是程潜主政陕西时方便视察民情而建,其中寓意,让人联想浮翩。

再往上行,依山有一石洞,曰:玄武洞。洞内有玄武真君像一座,全身光滑似陶瓷,当地人叫它“玉石爷”。讲解员告诉我们,探拜者那里有痒患疾,摸真君的相应部位即可治愈,虽是传说,可去的人还是虔诚地的摸这摸那。出了庙殿,转至东侧,顺坡拾阶而上,到达约10米的平处,方见红砖垒砌的小院。进院,沿壁一排窑洞,洞中有药王、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等神仙泥塑像,或坐或立,形象各异。再前行,出了庙门,便来到了岐山凤凰山风景区,里面有园林小道可行,礼乐、吐哺、甘棠、思贤、金滕和凤山楼等亭台楼阁6座,现在已经成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了。

游周公庙,谈周公君。据历史资料记载,自从周公之后,历史几乎成了定向发展的路径。一治一乱,一乱一治,不管历史混乱到什么程度,礼崩乐坏到什么程度,最终人们还是选择走回到周公的理想国那里去。他使中国社会即便在尧舜以后几千年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下仍然保留了“天下为公”的理想火种,也基本决定了中国人按照集体聚居方式从事劳动和生活。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下,最后才能制礼作乐,推行社会人际层面的伦理道德,规范人的言行,教化民众,德服天下。

难怪乎孔子说梦见周公了!周公创制的“理想国”不仅是孔圣人的梦,而且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梦,是形态最早的“中国梦”,虽然历史绝大多的时候并不能完全地实现它,但是历朝历代的仁人义士都在不断舍生追求,延续着孔门“道远”“弘毅”的士子精神。哪怕仅仅是模仿、是靠近也是极为可贵的。

我们今天的文化观念,道德礼仪,风俗习惯,都是由周公创立,一直传承至今。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没有走出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范畴,而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则不过是周公思想的不同解读。周公缔造了周朝的繁荣,也缔造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政治和道德文明,他的本民思想,直到今天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理论基础。周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节庆礼仪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德和、恭敬、谦让、宽厚、信义、仁爱、孝廉、自强、进取、爱国的精神,这种民俗礼仪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液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意志,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号召力和统摄力。

当我们重拾“文明礼仪”话题时,很多人会自然地联想到各种政治文化大型活动之时的红地毯、仪仗队、亲切的握手,想到庄重的会场上有序的座位、着装身姿、言笑面容,或者东洋繁琐的“茶道”程序、西洋进餐的高雅姿态,全然忘却了“文明礼仪”实际上是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细节。从周公制礼开始,我们的民族一直强调“礼法并用”,用礼仪规范我们的生活,也润泽我们的道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一句问好,一次点头,一次谅解,一点宽容,……一些细小的细节都是文明礼仪,一些微不足道的暖意就是文明,举手投足间的关爱就能消融心中冰雪,化解人间仇怨。        “文明礼仪”是社会和谐发展呼唤,是社会文明进步所需,如果说人生是树,功绩是果实,才能是枝干,而文明礼仪,是不起眼的树叶,是那深扎地底的根须。

游周公庙,谈周文化,周公的文化和文明礼仪似这秋季离离细雨,洗礼着你的思想,洗礼着我的思想,树立文明礼仪、建设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做起!

篇7:关于周公庙的散文:拜谒周公庙

拜谒周公庙

周公庙全国有几处,有据可考,毋庸置疑的当属岐山周公庙。在我们以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的自豪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周文化,周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就是周公庙。

在我熟悉的学者中,有两位对周原文化颇具研究的人,他们历经多年,不辞辛苦,对周原文化作出了极大贡献,一位是著名作家、学者李西岐先生,一位是著名作家、学者徐岳老先生。

一个偶然的机会,书画家冶柏霆、文物工作者于亚文夫妇接待我在岐山民俗村吃饭。看到满桌的岐山小吃、菜肴、美食,我便说,在我的印象中,陕西最早的农家乐源于岐山,岐山的农家乐源于周公庙。经交谈,果然没错。早在,岐山就有了农家乐。在长达的发展历程中,从最初的每人8元,到现在的每人35元,其农家乐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岐山擀面皮、岐山臊子面、岐山锅盔等众多特色小吃为主,闻名西府,享誉三秦,经久不衰。这使我想起了如今陕西最火的农家乐礼泉袁家村。早在前的8月16日,我在与时任袁家村村主任的郭战武先生座谈后,在《陕西日报》发表了题为《袁家农民真牛气 二十万元买点子》的多字的文章。这就有了袁家村农家乐,这就有了“关中印象地”。换言之,岐山周公庙的农家乐比礼泉袁家村早开发了整10年;我是第一个宣传袁家村农家乐的媒体人。

茶足饭饱,于亚文夫妇邀请我去周公庙转转,并告诉我,著名作家、学者、陕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延河》杂志原主编徐岳老先生住在周公庙,为周公庙编书,何不探望一下老前辈?我立即爽快地应允了。

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6.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唐武德元年(公元6),唐高祖李渊为纪念西周政治家曾助武王灭商立国、辅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下诏创建周公祠。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榭、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

周公庙景区现存古建筑30多座,唐柏汉槐多株,是宝鸡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人们的游览场所。韩愈、苏轼、康海等许多文人墨客曾来此游览抒怀,留下了140多首游览诗文和30多通碑石。

周公庙景区依山傍水、古木参天,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状如簸箕。《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因此,后世人称这里为“古卷阿”。

岐山是周室发祥之地,3000多年前“凤鸣岐山”的典故就发生在古卷阿北部的凤凰山上。《竹书纪年》载:成王三十三年,周成王曾率文武游于卷阿。早在西周初期这里已是王室贵族的游乐场所。

看着汉柏唐槐,望着座座庙宇,我在想,拜谒周公庙,实际上就是文化寻根、人文寻根、精神寻根。

我如期见到了徐岳先生,徐老生于1939年,祖籍岐山。从县文化馆与陈忠实、邹志安、京夫等7人先后调到陕西省作家协会。作了18年文学编辑,曾担任《延河》杂志主编5年。上世纪80年代初。他的伤痕文学小说作品在数千人的大赛中荣获第二名。那时,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已发表,在此次大赛中位列第三名。从此,徐岳轰动文坛。

徐老个头不高,有些消瘦,衣着朴素。他身体硬朗,步履矫健,平易近人,完全不像78岁的老人。他一边给我沏朋友送给他的“太白山野茶”,一边给我签名他主编的两本书。

原来,,在西安退休多年的徐老给岐山县有关方面说能否让他每年夏季回来住一段。县上领导便安排他住在周公庙,并建议他给县上编写有关周公庙的书籍。作为行家里手的他,欣然接受了这一为家乡发挥余热的任务。

我仔细浏览了一会,发现不少作家朋友的作品都被收录其中。有岐山本土的,有全省各地的,也有四川、甘肃等临省的。和各出了一本,的第三本即将面世。

徐老每年6月来,9、10月回西安,奉献在夏季,收获于秋天。岐山是一个文化大县,文人较多。徐岳的影响、引领、带动使文化有了主题、文学有了方向、文字有了灵动。

暮色降临,我几次劝徐老留步,他却执意送我上车。我将我的新著《吹糠见米》散文集送给了徐老,他面带笑容,十分客气地说着谢谢,手里拿着书,一直等我们的车子走远。

在徐老的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作家的执著、敬业、专注、仁爱、无私、谦逊等品格。 生于斯、长于斯、耕耘于斯、奉献于斯。

这,是周公的感召;

这,是周人的笃诚;

这,是周礼的传承;

这,是周原的魂魄。

(207月26日于岐山)

篇8:周公庙戏曲文物调研论文

周公庙戏曲文物调研论文

陕西的周公庙位于岐山县城西北六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诗经大雅卷阿》中云:“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恺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诗中提到的“卷阿”,正是现在周公庙所在地的古称。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朝的开国元勋,曾辅佐周武王灭商,摄政7年后还政周成王,开创了分封制度,制礼做乐,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基础。孔子将其思想进一步人伦化、世俗化,形成传承数千年的儒学思想,成为中国社会最基本的文化传统。

早在西周初期,“古卷阿”便是游览胜地。周公旦晚年归隐于此,制礼作乐,使得天下大治,万民归心。因此,这里可谓中华礼乐文明的发源地。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高祖李渊为纪念曾助武王灭商立国、辅成王平叛安邦的周公姬旦,下诏在相传其制礼作乐的“卷阿”创建周公祠。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形成了以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殿为主体,姜嫄、后稷殿为辅,亭、台、楼阁点缀辉映的古建筑群。据记载,庙区内现存古建筑共30余座,占地约7公顷,整体建筑对称布局,大都保留清代建筑原貌。这里主要介绍庙里的戏楼建筑。周公庙现存的三座戏台建筑,都为古戏楼建筑风格,其中民国以前的有两座。乐楼处于中间,东西戏楼分设两边。下面分别对三座戏台进行详细分析:

一、乐楼

乐楼坐南面北,与南面的山门和北面的周公殿一同耸立于南端建筑群中心纵轴线上,穿过它便是主庙区,由于是中院的门户,因此也被成为中楼。是周公庙主体建筑之一。周公庙乐楼创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为纪念周公制礼作乐而建,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因故坍塌而拆除,到嘉靖三十八年时重修,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4年)再次重修。民国时期直至建国后乐楼经过多次的补修和维修得以成为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楼建筑。周公庙乐楼的整体为过间式戏楼建筑,戏台下可以通过行人。屋顶为五架梁式,外观(南面)呈歇山顶建筑,使乐楼看上去像一个面阔五间前带廊的整体建筑,漏极屋顶全为绿色琉璃彩瓦、筒瓦扣缝,正脊中间施一黄绿色琉璃宝瓶,两端施正吻。正中檐门额上悬“飘风自南”四个黑底镏金楷书字横匾,楹联板对上书:制大礼作大乐并戡大乱大德大名垂宇宙,训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昭日月。

“飘风自南”,此四字为清时庙王村文人学士王麟所书而楹联则是由毗邻周公庙东,陵头村,清光绪壬午科举人冯拱辰所撰。乐楼内观(北面)为硬山顶样式,檐角上翘,垂脊雕龙,岔脊前端施仙人。檐椽下的斗栱昂口均为三踩斗栱,昂头呈马蹄状,柱头斗栱耍头雕龙头,补间斗栱耍头雕象头。雀替雕刻凤凰,工艺精美复杂。戏台为一面观式,面阔10.6米,进深8.8米,戏台两侧建有耳房,面阔2.5米,成回廊结构。台中有相隔雕花隔扇将戏台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台供奏乐演戏。隔扇上方正中有“肃雍和鸣”四字,语出《诗经周颂有瞽》。左右有演员出退场两门,门上分别写有“出云”,“入霭”。戏台两侧墙上有两幅壁画,描画了周代宫廷宗庙乐舞的真实场面。

二、西戏楼

西戏楼又称西舍戏楼在周公庙山门和乐楼之间主干道的.西侧。此戏楼据考建于创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直至解放初期,戏台还在被经常使用。此戏楼面阔10米,进深9米,为硬山建筑。由于此戏楼现被用为仓库,用围墙包住,台基被填平,因此无法看到内观,因此无法进一步考察,但从檐部斗栱,可以看到与乐楼几乎是相同的,还带有已经不太明显的彩绘。

三、东戏楼

东戏楼曾经存在,但在战争年代被军校拆除,后建于1947年左右,也叫东舍戏楼。由于年代较晚,已不再考察范围。但由于此戏楼布局以及梁架结构与西戏楼相同,而未经改造,因此可与西戏楼作比照研究。距今已有1380多年历史的周公庙,古树参天,很多古柏已有千年历史,正是见证了周公庙无数的春夏秋冬。

院内之害至今保存完好的唐宣宗钦赐的“润德泉”和唐汉白玉石雕“玄武像”也印证了周公庙的历史。其中,唐《润德泉记》碑立于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高236厘米,宽78厘米,厚23厘米,须弥座,有收分,现置于周公庙润德泉北平台上。碑阳顺次刻有凤翔节度使崔珙奏状、中书门下签呈、唐宣宗李忱答诏、崔珙答谢表四文之全部,完整地记录了唐代的公文报批程序,是研究唐代公文制度的一个实证。此碑为周公庙现存最早的石碑,清人金石著作中多已著录。《石墨镌华》载“:文词婉至,有盛世风。书亦遒健有法。且其叙例,大似汉人碑例,而逊其古质耳。如此等碑,宋以后恐不易得也。”《金石史》云“:笔气萧散,有褚河南意。后书年月及衔,复似柳,如出两手。”为标准的唐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关于周代的历史在周公庙也是有考古证实的,这也使周公庙地区的历史价值得到提升。考古工作者在对陕西岐山周公庙附近遗址进行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甲骨,其中11片上带有文字,迄今为止该遗址共发现甲骨文523个。岐山周公庙遗址有“西周殷墟”之称,是目前所知最高等级的大型西周墓地。在这一大型墓地外围,专家发现了长达1500余米的西周城墙,这在西周考古史、中国建筑史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历时多年的发掘,周公庙考古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7处近千座先周、西周时期不同等级的墓葬。

专家们还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发现了“王季”“、文王”等周王称谓,还有“毕公”、“叔郑”、“周公”、“召公”等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数字卦辞等内容。其中“王季”是首次发现,“王季”为文王的父亲季历,对进一步完善西周诸王年表有重要意义。

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需要切实的保护。这次在周公庙中的考察发现:比起其他地区将戏台一拆殆尽,周公庙的三座戏台能够在这片景区保留了下来,实属不易,但还是可以看出,周公庙对于戏曲文物的保护还是不够重视的,资料的收藏也不够完善,虽然乐楼作为周公庙的一处景点被重新修葺,但并没有原封不动的保持戏楼原始的建筑风格,应该说还是应旅游的需要有相应改动,也没有更多珍贵的戏曲文物和史料保留。工作人员介绍此为元代戏台,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足见对于戏曲文物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古老戏台急文物的调查研究还应有深远系统地发展,才能使中国古典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的以继承和发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