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t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12 联欢会的**(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12 联欢会的**(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12 联欢会的**(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12 联欢会的**(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2. 养成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主动探索动物王国的奥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动物世界》。

学生: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阅读《少年百科全书》中有关动物的部分,搜集有关哺乳动物的资料。

教材简析

我们常见的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你听说过像鸭子一样会下蛋的、像鸟一样会飞的、像鱼一样生活在水里的哺乳动物吗?动物王国就是这么奇妙。本文是一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童话故事。它用童话的形式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有关哺乳动物的新知识,同时告诉我们,大自然是神奇而美妙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有所收获。学习本文能激发学生关注大自然、关注动物世界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它内容浅显,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平实,但描述富有情趣,适宜儿童自己阅读和合作探究。教学中尽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演课本剧等多种形式,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主要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部分(第2~16段)写了联欢会的“**”,在“**”里具体讲述了哺乳动物的有关特征。第三部分(第17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写了哺乳动物有会下蛋的,有会飞的,还有生活在水里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建议本课教学用1课时。

解读与提示

* **:比喻纠纷或乱子。本文是指在联欢会开始前,小猴对哺乳动物家族特殊群体--鸭嘴兽、蝙蝠、蓝鲸和海豚不了解,产生误会而阻拦它们入场。

* 第1段:交代哺乳动物联欢会召开的时间、地点。通过查词典了解哺乳动物是什么。哺乳动物: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出幼体。除最低等的单孔类是卵生的以外,其他哺乳动物全是胎生的。

* 第2~16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浅显,采用对话的形式具体讲述了哺乳动物的特征。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找出哺乳动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整理。

* 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动物大多数是胎生的,都是吃奶长大的。哺乳动物的基本特点是靠母体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幼体。指导查工具书理解部分词语。胎生:人或动物的幼体在母体内发育到一定阶段以后才脱离母体,叫做胎生。乳腺:人或哺乳动物乳房内的腺体。发育成熟的女子或雌性哺乳动物乳腺发达,能分泌乳汁。

* 海豚:哺乳动物,身体长达3米多,鼻孔长在头顶上,背部青黑色,有背鳍,腹部白色,前肢变为鳍。生活在海洋中,吃鱼、乌贼、虾等。俗称海猪。蓝鲸:哺乳动物,种类很多,生活在海洋中,胎生,形状像鱼,体长可达30多米,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前肢形成鳍,后肢完全退化,尾巴变成尾鳍,鼻孔在头的上部,用肺呼吸。肉可以吃,脂肪可以制油,用于医药和其他工业。俗称鲸鱼。对“陆地”、“疑惑”、“困惑”、“庞然大物”等词语,可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读好对话。小猴角色朗读时要热情、有礼貌,其他动物角色要用温和的语气、善意的口吻来读。

* 第17段:讲述了小猴在动物联欢会上获得的知识:哺乳动物有会下蛋的,有会飞的,还有生活在水里的,以及小猴的自责:知识太少。小猴获得的知识应该是学生学文后获得的知识,小猴的自责也应该是学生学文后所受到的警醒。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自读自悟,互相交流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主动探索动物王国的奥秘。

* 课后第1题:旨在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通过向别人介绍,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 课后第2题:可在学完课文之后,先指导学生读好角色的对话再演课本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与参考

一、激趣导入,朗读课文

1. 孩子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喜欢?

2. 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动物王国参加一个别开生面的动物联欢会,你将在阅读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种动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再读课文,感悟体会

1.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 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还可以把你读后的感受和体会加上简单的旁批。

(2) 哺乳动物有哪些特征?

2. 汇报交流,归纳哺乳动物的特征。

3. 理清课文层次,弄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并给第二段分层,概括层意。

三、读演课文,体会情感

1. 自由选择角色,把它说的话读一读,记一记。

2. 试着加上动作、神态再读一读。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 分角色演课本剧,可以新增角色。

4. 看了表演,听了介绍,你有新的收获吗?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角色。

四、拓展延伸,强化理解

1.课外推荐阅读写动物的《少年百科全书》,收看《动物世界》栏目。

2.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哺乳动物的资料。

☆哺乳动物的起源:最古老的哺乳动物是一种体型较小、长约12厘米、类似鼠青的动物,接近于今天的单孔类,它们最早出现在距今约2.2亿年的三叠纪。它们是3亿年前被称为单孔类爬行动物的后裔。这些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侏罗纪和白垩纪(2.08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进化为不同的类群。绝大多数早期哺乳动物是肉食性的,但有一些以植物为食,如鼠、河狸等生活在树上的多节类动物。今天的有袋类、食虫类和灵长类动物最早出现在白垩纪(1.45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灭绝后,这些更加现代的哺乳动物扩散至每一块大陆,进化为数以千计的新物种。

[12 联欢会的**(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2:联欢会的**(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崩斫饪挝哪谌荩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2狈纸巧朗读,激发学生关注动物世界、探索动物世界的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焙⒆用牵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加一个别开生面的动物联欢会,你们愿意吗?(愿意)待会儿,如果看见你认识的动物朋友,就请你叫叫他的名字。(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联欢会的热闹场面:大象、狮子、老虎、小猴、斑马、羚羊……)

2笨墒钦獯瘟欢会引起了一场**。你们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吗?赶快读课文吧。

3庇米约合不兜姆绞蕉量挝模ú蝗鲜兜男麓识喽亮奖椋。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号,还可以把你读后的感受和体会加上简单的批注。

二、再读课文,感悟体会

1毙∽楹献餮习。学习要求:

①理清课文层次,读懂课文的内容。

②哺乳动物有哪些特征?

2被惚ń涣鳌5谝徊糠郑ǖ1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部分(第2~16段):写联欢会的“**”。一层(第2~6段):第一场“**”;二层(第7~12段):第二场“**”;三层(第13~16段):第三场“**”。第三部分(第17段):总结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动物的特征:都是胎生,都是吃奶长大的,身上都长有乳腺,都能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三、读演课文,体会情感

1弊杂裳≡窠巧,读一读,记一记。

2笔宰偶由隙作、神态读一读。师生评议,指导朗读。

3狈纸巧表演。(师生评议,评出“最佳表演奖”、“优胜奖”、“优秀奖”等。)

四、拓展延伸,强化理解

1毖Я苏馄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苯崾:孩子们,今天我们走进哺乳动物朋友的联欢会,收获真不少,但是关于动物朋友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呢,咱们赶快学习探索吧!推荐阅读《少年百科全书》,收看《动物世界》电视栏目,启发学生探索动物奥秘,推荐相关网址。

www.baidu.com/www.yxix.net

www.schoolworld.rsn.ru/species/mrmmalshtmi

www.soumus.com/smqy/prdw.html

ginmgdao.erschina.com/shanghai/qdhyj/z

五、作业

1卑涯阊У降男轮识告诉家人。

2笔占有关哺乳动物的资料。

附:板书设计

12 联欢会的**

鸭嘴兽(下蛋的)

蝙蝠(会飞)

鲸、海豚(会游)

胎生、吃奶长大--哺乳动物(特点)

[联欢会的**(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3:《联欢会的**》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联欢会的**》。

一、说教材:

《联欢会的**》这篇课文是一篇融 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童话故事。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哺乳动物的知识,同时告诉学生,大自然是神奇而美妙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有所收获。它内容浅显,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平实,但描述富有情趣,适宜儿童自主阅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状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语:如“**”、“不好意思”等。

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表演。

2、过程与方法:

①在生字生词的学习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这节课的读悟训练贯穿整个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养成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2、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人与自然相依相存,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生活才能更美好。

四、说学情:

1、学生现在能够借助工具书和已有的认字释词方法去认字释词;能深入文本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交流解决;在阅读时能字字入眼但做不到句句入心。

2、学生在学习了前三课后,已初步养成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良好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下一单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条件。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采用了“两读一导”教学法,即“初读课文,感受**--细读课文,理解**--结合**,畅所欲言”。

2、学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知识的生长、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激趣导入、引入新课--初读课文,感受**--细读课文,理解**--结合**,畅言收获”。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喜欢?

2. 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动物王国参加一个别开生面的动物联欢会,你将在阅读中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感受**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和让自己深思感动的句子。

2、查工具书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生词。

(理解词语时,可先采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再用查工具书核对的方法。)

3、在小组内交流收获,不理解的词全班探讨。

4、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解联欢会上要求什么动物参加?小猴和谁产生了**?

(这样设计,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细读课文、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我这样设计下面的环节:)

1、抽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后评价。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为以后课本剧的表演打下基础。)

2、出示问题:

①哺乳动物有哪些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②小猴子的收获是什么?假如你是小猴子,你会对同伴说些什么?

解决这两个问题对理解文章内涵有很大的帮助,为了帮助学生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我设计了以下3个小问题:

①(掀起**)

师:小猴子为什么把鸭嘴兽们拦住呢?

生:因为小猴子看到鸭嘴兽下蛋。

师:鸭嘴兽们参加动物联欢会了吗?

生:参加了!因为鸭嘴兽说:“我的肚子上有乳腺,你看,我的小宝宝是吃奶长大的。”

师:小猴是怎样平息**的?

生:小猴子说:“对不起,请进吧!”

②(一波刚平,一波又起)

师:小猴子为什么把蝙蝠也拒之门外呢?

生:因为蝙蝠能在天上飞。

师:蝙蝠参加联欢会了吗?

生:参加了!因为山羊说: “蝙蝠是哺乳动物,我看见她在喂奶的。”

师:小猴是怎样平息**的?

生:小猴不好意思对蝙蝠说:“请进!”

③(再掀波浪)

师:蓝鲸和海豚能参加哺乳动物的联欢会吗?

生:能!因为他们生娃、喂奶!

(分小组讨论以上两个问题,组长带领总结,老师板书)

(四)、结合**、畅言收获

1、课本剧表演(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

2、出示问题:

①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获得哪些启迪?

3、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这样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有亲身体验、有所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12、联欢会的**

鸭嘴兽

蝙蝠 吃奶长大→哺乳动物

海豚

蓝鲸

[《联欢会的**》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4:西门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故事,初步懂得解决问题必须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办好事的道理

2.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3.熟读课文,能按照提纲展开想象,详细复述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经过。

4.学习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荒芜、人烟稀少、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灌溉。

重点难点:

1.通过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故事,懂得解决问题必须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的道理。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初步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时代背景。

1.板书课题:19.西门豹齐读课题。

2.简介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查字典理解词义: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读通课文,给文章标上小节号。

(3)思考:西门豹管理邺地时做了哪三件事?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2.交流。

(1)“开火车”分节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2)解词:田地荒芜,田地因无管理而长满野草。

人烟稀少,烟,是炊烟。文中是指居住的人很少。

这两个词写出了西门豹去邺地时,邺地的情况。

(3)本文可分三大段。

第一段:(第一节~第九节)

第二段:(第+节~第+二节)

第三段:(第+节~第+四节)

三、细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节,思考,这一节交代了些什么?

地点:邺地;主要人物:西门豹;事情:西门豹调查情况

2.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西门豹为了调查情况,向当地的一位老大爷提了几个问题,内容是什么?用表示。

3.轻声读者大爷回答的内容,以一句话概括出西门豹了解到的情况。

交流:

(1)“河伯娶媳妇”造成了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以巫婆和官绅为首骗钱害人

(3)穷人的孩子受害最深

(4)漳河没有发过大水,反而年年闹旱灾。

4.从这些情况中,你看出了什么?

说明“河伯娶媳妇”是巫婆官绅骗钱害人的借口;也说明西门豹是个办事注重调查研究的官吏。

5.轻声读第九节,思考:

西门豹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为什么不马上惩办恶人,反而说下次河伯娶亲时去送新娘呢?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说明西门豹做事讲究策略,准备将计就计惩治恶人。

这句话在文中起了承上层下的过渡作用。

6.齐读第一段,概括段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家默;

2.熟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段,引人第二段。

齐读第一段,指名说说段意

师述: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严惩巫婆和官绅的?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的第2段。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下令禁止给河伯娶亲?西门豹想了哪些计策分别惩治了巫婆、官绅头子和其他官绅的?用“--”划出有关内容。

2.“提心吊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些官绅看到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都提心吊胆,大气不敢出?

提心吊胆,形容+分担心或害怕。文中是指官绅门知道河里哪有什么河伯?投下河去只有死路一条。他们亲眼目睹了巫婆和官绅头子被投下河后的下场,害怕极了。

3.指名读第十二节,思考,文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官绅们的丑态?

磕头,求饶

4.轻声读第2段,思考。

西门豹为什么会想出“投入河中”的方法来严惩恶人的?(西门豹巧妙地当众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不仅揭露了他们骗钱害人的阴谋,而且有力地用事实教育了被愚弄的群众。)

5.齐读第2段,概括段意。

三、根据提纲,展开想象复述第2段。

1.看到西门豹带着卫士也来到漳河边,巫婆、官绅会怎么想?

2.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分别惩办巫婆、官绅头子和官绅们的?恶人们当时的丑态是怎样的?

3. 西门豹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投进漳河后,对着漳河站了很久,这时“娶亲”场所的气氛和人们的心情会变得怎样。

4. 西门豹终于松了口,让官绅们回去,这时老百姓和官绅们会有怎样的不同表现。

12 联欢会的(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三教时

一、指名复述第2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第三段,思考,文中的“从此”指的是什么?

“从此”是指西门豹破除迷信,惩治恶人以后。

2.再读第三段,思考,兴修水利与破除迷信有什么联系?出示填空。(填写关联词)

()禁绝河伯娶媳妇,()能使老百姓安心地开凿渠道,发展生产,安居乐业。

3.齐读第三段,概括段意。

三、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学习了本文后,你知道西门豹是个怎样的人?

四、练习。

1.课后练习4: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1)都是阿伯娶媳妇给闹的。(这句话中的“闹”是“造成”的意思。文中指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河伯娶媳妇造成的。)

(2)他们每闹一次都要收几百万钱。(这句中的“闹”是搞;弄的意思。文中是指巫婆勾结官绅,每年都要搞一次给河伯娶媳妇的鬼把戏,每次都要捞取大量钱财,骗财害老百姓。)

(3)倒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这句中的“闹”是发生的意思。文中是指邺地夏天雨水少,旱灾年年都会发生。)

2.把词语补写完整,再说说意思。

田地(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人烟(稀少)。居住的人很少。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磕头(求饶)。跪在地上,两手扶地,用头碰地以求得对方宽恕。

面如(土色)。脸色难看,形容+分害怕。

3.写反义词。

沉(浮)旱(涝)漂亮(丑陋)迎接(送别)稀少(稠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六、课外阅读

[西门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5:西门豹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等词语的意思。

2.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

3. 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并受到尊重科学,为老百姓办好事等品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一、导入新课

1. 揭题: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西门豹》(板书)。

2. 解题:“西门”是复姓,“豹”是名字,他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2. 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3. 在指名读的过程中,相机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语。

4.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提示,找出课文中相应的部分。

三、学习“摸清底细”部分(第1~9段)

1. 带着问题默读:西门豹到邺任地方官时,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摸清底细”的?

2. 结合四次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读后评议。

3. 师生共同归纳四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1)了解原因;

(2)了解首恶者;

(3)了解受害者;

(4)了解漳河的情况。

4. 引导学生探究。如: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门豹已“摸清底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对这句话你是怎么看的?西门豹说“我也去送送新娘”,他打算怎样“送”?

四、学习“破除迷信”部分(第10~15段)

1. 小组合作学习。

(1)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西门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找出描写西门豹言行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2)交流阅读体会。

2. 全班交流汇报。

(1)分三步汇报:把巫婆投进漳河;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教训其他官绅。

(2)先汇报西门豹怎么说、怎么做,接着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读懂了什么),再用朗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最后请同学评议、补充,将汇报、朗读与评议结合。

(3)在交流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将汇报交流引向深入。如:“麻烦”是礼貌用语,这里应怎样理解?这句话应该怎样朗读?

3.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官绅们的丑态,并讨论:这些丑态说明了什么?

4. 引导探究。

(1)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妙在哪里?师生共同归纳:以新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为由,很“客气”地将巫婆投进漳河,妙在将计就计;以去“催一催”为由,再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妙在不露声色;以等回音为由,让官绅们“提心吊胆”、“吓得面如土色”、“磕头求饶”,妙在假戏真做;惩办巫婆、官绅头子,教训其他官绅,妙在区别对待。

(2)再进一步探究:西门豹如果不用这个办法,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比较一下,哪种办法更巧妙,收效更大?

(3)渗透思想教育:西门豹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巧妙的办法?(调查仔细;尊重科学,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决心。)

五、自学“兴修水利”部分(最后一个段)

六、复述课文

七、演课本剧《送送新娘》

1. 小组排练。准备道具,分配角色,设计台词、动作等。

2. 在班上表演,互相评议、学习。

板书设计参考:西门豹摸清底细 调查研究

破除迷信 将计就计

惩办恶人

兴修水利 为民除害(才智过人)

[西门豹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6:夹竹桃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夹竹桃的婉美、韧性的特点,了解作者看到夹竹桃时的想象。

2.学习作者由眼前景物合理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一边读一边想文字所描绘的景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夹竹桃的特点。难点是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师导: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到季羡林爷爷家去欣赏夹竹桃。

二.品读语句,体会感悟。

师导: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作者来说,却是最值得留念、最值得回忆的花,可见作者多么的爱夹竹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个语句点明了作者爱夹竹桃的原因?

反馈后,出示课件,读这句话。

师导:夹竹桃的婉美、韧性表现在哪里呢?它又引起我怎样的想象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一) 体会婉美。

1、.教师指名说“婉美”的意思。引导学生用换词等方法。(美丽;美好)

2、自由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受到夹竹桃婉美的句子,指名反馈,教师出示课件,教师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3、出示图片,体会“融洽”一词,再指导学生读出对夹竹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因为夹竹桃如此婉美,所以我爱上了夹竹桃。还因为它的韧性,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二)体会韧性。

1、出示句子“这一点韧性,同院子别的花比起来,不是形成鲜明的对比吗?”

师:读这句话,它是一个什么句式?改成陈述句。比较两个语句语气强度。

2、拓展思维,激发词语。:我们常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韧性”的呢?(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等)

3、轻声读第3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指名反馈后,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4、引导学生用上面的句子“夹竹桃,你  ,我           你!”

句式读句子,读出对夹竹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师小结:无论天气变化,还是季节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春天的和风里,它在烂漫的花丛中笑;在夏季的暴雨里,它仍然笑盈盈;在秋天的清冷里,它送走了谢幕的花儿们,这不正体现它难能可贵的韧性吗?

(三)了解想象。

1、师:作者喜欢夹竹桃,因为它婉美,它的韧性,还因为它让作者产生了许多想象,那么作者都有哪些想象呢?

2、让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教师出示要求: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想象?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我”哪些想象?

3、集体反馈。

(1) 指名反馈: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我的想象?

(2) 指导朗读,将学生领入情境。

4、教师创设语言情景: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我恍恍惚惚了,想象到了……(学生自然地接着说课文的内容)

4、拓展想象,同学们,你们还想象到了什么?(仿造我想象到它是         句式说话)

5、有感情地读这一段,教师相机指导。

6、分享读,邀请同学和你一块朗读,体会分享的快乐。

三、回顾全文,总结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地段落。

2、说说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的关系。

3、教师总结: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的婉美,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吧!

四、拓展训练。

你喜欢什么花,把喜欢的理由说给同学听,再写写。

五、板书设计

13夹竹桃

婉美

爱夹竹桃            韧性

产生想象

[夹竹桃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7:13 夹竹桃(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纪传体的喜爱之情。

第四、五自然段写纪传体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而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有关夹竹桃的资料,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板书课题:17、夹竹桃,齐读

2、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3)指名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3-5)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四、作业

1、课作: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2、4、5)

2、课文的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努力把课文读好。

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2、讨论,交流:

(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火与雪:不相容--融洽)

3、轻声读,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学习第5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

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

3、默读,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读第5自然段,试着完成填空练习:

我想它是地图。()是亚洲,()是非洲,()是大海。(),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5、小结:

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6、练习朗读。

学习第4、3自然段

1、那么第4自然段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轻声朗读

2、讨论: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3、默读,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自由读,交流,出示:

(1)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②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③练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4、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5、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反衬)

6、指导朗读

7、小结:

这两个自然段通过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衬托和夹竹桃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8、练习背诵

学习第1、6自然段

1、自由读第1、6自然段,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课文的最后一节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造句:

无……不……(无时不……,无日不……,无人不……,无法不……)

无不--

附板书:

韧性

夹竹桃 值得留恋和回忆 爱上了夹竹桃

幻想

[13 夹竹桃(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8:火烧云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第 二 课 时

一、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篇9:火烧云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

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

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     (静态-动态)              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第 三 课 时

一、背诵第三自然段

二、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三、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火烧云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10:21 西门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西门豹》可谓是一篇“历史悠久”的课文。我上小学时就学习这篇文章,如今我做为一名语文老师也反反复复讲了好几回了。这次翻开课本,我足足冥思苦想了两节课也没有发现出“彩”的地方。内心不禁感叹:“西门豹呀!西门豹呀!多少年来多少名师新秀都把你给挖空了。”猛然一个念头如电石闪烁一样在我的脑海中划过。既然不能从巧上突破,那就去掉繁华留下其真淳;既然不能设计出“彩”,那就索性不设计。

我们先看看本课的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13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使学生理解西门豹注重调查研究,将计就计的惩罚首恶,教育群众及兴修水利事业的事迹,知道西门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人物。

3.正确熟练地读课文。

另外我还想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本次教学中培养学生汲取语文信息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觉。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预习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表象,这对于学生在课中学习新知识时,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后,教师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尝试来获取新知识,可以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工具书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词语。

其次,熟读课文简单了解课文内容。

再有,通过各种有效渠道了解本课涉及到的资料。

第一课时:去华丽的导入,落实基础知识

一、板书课题激趣:板书“西门豹”,谁知道这三个字怎样读?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请学生自由说。(简介西门豹)

西门豹:复姓西门,名豹。战国时邺令。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又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到邺这个地方后,经过细致调查,发现了此地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的根本原因,于是他兴利除弊,很快使此地民富兵强,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修祠建庙,以为祭祀。

二、.抓好文字训练: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记忆字形,提问:课文的生字中哪些最容易记?哪些容易出错?让学生互相交流预习效果。

看拼音写词语

比一比,再组词

绅漂( )骗()扔( )

伸()飘( )翩()仍( )

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强调:“荒”的中间是“亡”不要多点。凿(业)部魏(鬼)部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14)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记述了西门豹在治理邺时,破除了河伯娶妇的迷信,惩治了首恶的巫婆及官员,以及兴修水利的为民做好事)

2.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西门豹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最后又做了什么?(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西门豹先进行调查研究,接着将计就计惩治巫婆官绅,最后兴修水利。)

3.试根据上面的提示给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9自然段;第二部分:10-13自然段;第三部分:14自然段

4. 集中交流,梳理问题

一、(1--9)调查情况了解原因

二、(10--13)惩治首恶教育百姓

三、(14)开渠引水兴修水利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地里。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

提心吊胆:心和胆都好像悬着没有着落。

通过学生问,学生答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教师要对有关知识进行指导

四、作业:

听写词语。

第二课时:去掉华丽的表演,落实品味语言。

一、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出示:①西门豹向老大爷问了哪几个问题?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了哪几个问题呢?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2、边读边思考,边用笔画一画,培养学生汲取语文信息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让学生体会回答问题要全面。

了解了“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与真相。

⑴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

⑵首恶分子是巫婆和地方官绅

⑶给河伯送的媳妇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⑷漳河没发过大水,倒是年年闹旱灾。

指名读1-9段,记住内容的先后顺序。

思考: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朗读课文--讨论:这部分主要写西门豹到邺后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摸清了原因,了解了官绅与巫婆勾结坑害百姓的真相。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些内容说出来。

学生复述

二、西门豹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露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呢?

默读、边读边思考,体会西门豹办法巧妙

①西门豹先以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去说一声为由,把巫婆投进了漳河。

②又以巫婆怎么不回来,让官绅去催一催为由,把官绅头子投进了漳河。

③当西门豹又要让其他官绅们去催时,那些官绅们知道根本没有河伯,把他们投进漳河是死路一条,跪下来求饶。周围的百姓看得清清楚楚,也明白了官绅和巫婆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谁也不敢载体河伯娶媳妇,这一大害就铲除了。

展开想象体会西门豹的机智

西门豹是邺这个地方的大官,别人都得听他的。他下一道命令不许再给河伯娶媳妇,把巫婆和官绅头子抓来砍头,这有多简单,为什么还费那么大劲去装着送新娘?

课文中说“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很久”。他已经把巫婆和官绅都投进了河里,坏人已经惩办完了,他为什么还那么长时间站在河岸上?

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有官绅、老百姓、老人、小孩等,他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呢?说一说,再写下来

练习复述这部分内容

组内练习、评议

指名复述、评议

小结:这部分记叙了西门豹在给河伯娶媳妇那天,将计就计,巧妙的揭露了巫婆官绅的鬼把戏,惩治了首恶分子,教育了百姓。

三、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浇田地,邺这个地方变得怎么样呢?

学生自学学习第14自然段

默读思考--讨论--汇报

由于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这个地方每年的收成都很好。

学生朗读--练习复述

朗读全文,练习看板书复述。

四、小结:

西门豹正是经过调查研究,采用将计就计的办法惩治了首恶,教育了百姓,然后兴修水利,时邺这个地方逐渐富裕起来,百姓们才能安居乐业,人们感谢他。

五、板书:

西门豹 (破除迷信 为民除害兴利)

新娘不漂亮 巫婆

将计就计、惩办首恶 教育老百姓

催一催 官绅头子

兴修水利有好收成

六、作业:

熟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21 西门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1:那只松鼠(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人物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揣摩父亲的心理,能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读中悟,读中感,读中想。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出示松鼠图片)

孩子们,这是什么?你们喜欢它吗?

一位小姑娘,年龄和你们差不多,她梦寐以求有一只小松鼠作伴。有一天,她的父亲在山林路边等车,意外地逮到一只小松鼠,准备送给女儿。可是,父亲最终放了那只松鼠。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只松鼠。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勾生词。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并把疑难生字向同桌提个醒。

3、出示小黑板上的生词,请生读,齐读,了解自学生字情况。

4、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父亲意外捉到一只松鼠,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可是他居然把它放回了山林。当女儿得知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责怪父亲,反而关注那只松鼠的命运。)

5、师边叙述边板书:逮--放--惦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㈠自主学习“逮松鼠”部分。

1、我们去瞧睢父亲逮松鼠吧。请孩子们自由读第三段。用横线勾出描写松鼠的句子,用波浪线勾出描写父亲逮松鼠的句子,并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汇报自学情况。

⑴松鼠是什么样的?从松鼠外形描写中体会到什么?

⑵当父亲去逮松鼠,松鼠要逃跑,课文是怎样写松鼠的呢?

出示句子:“可是没等我接近,那个圆球就‘嗖’地一下蹿上树梢。~~~~~那些小精灵呢,~~~~~~”

A、④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松鼠怎样?

B 、这句中的省略号表明什么?

C、这些语句该怎样读呢?

⑶这样一只活泼伶俐的松鼠,父亲是怎样逮住它的?

3、父亲费了很大的劲才逮到一只松鼠,心情怎样?联系前面的语句来说。(心里非常高兴)

4、领读感悟。是呀,小松鼠机灵、敏捷,父亲逮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课文都写得淋漓尽致,我们再去感受感受一下吧。老师引读第三段。

㈡合作学习“放松鼠”部分。

1、过渡语:多么伶俐,多么惹人喜爱的小松鼠呀,却被父亲逮住了。假如你看到这只可爱的小松鼠,你会怎么做?文中的父亲是不是这样做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四至六段。分小组合作学习,请齐读学习要求:

小黑板出示学习要求:

⑴小组内读四五六段。

⑵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描写松鼠神情、动作的句子,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⑶用三角形标出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体会父亲的心情。

2、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⑴出示躺在网袋里的小松鼠神情的句子:“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

A、生读这句话,说体会。

B、假如你是这只松鼠,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是呀,这只小松鼠也向往自由,向往家园,向往能逃脱,但它却无可耐何,让我们再去感受小松鼠的这种心情吧!齐读此句。

⑵交流描写父亲动作的语句,体会心情。

⑶父亲咬咬牙,把松鼠放了,你认为父亲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引导板书:热爱自然,关爱动物。)

3、生朗读第七段。

㈢放手学习“惦松鼠”的部分。

虽然这事过了许久,但父亲始终忘不了那只松鼠,忘不了它的眼神。在一次晚餐时,得意忘形的父亲还是讲了那只松鼠的故事。

1、理解“得意忘形”的意思。

2、得意忘形后父亲的心情怎样?女儿又怎样?

3、“一块石头”指什么?为什么一块石头落地了?

是呀,父亲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行为影响了女儿,在女儿的心中播下了这颗种子,也在我们心中播下了这颗种子。我相信,孩子们和文中的女儿一样会让这颗种子扎根、生长。

四、拓展延伸。

学到这儿,你们一定有说的话想对文中的父女俩说点什么吧?用笔写一写。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那只松鼠》,懂得了我们要热爱自然,关爱动物,做动物的朋友。

[那只松鼠(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12: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弊灾魇蹲郑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比鲜兑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模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将其制成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倍量挝奶饽浚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毖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笔υ倥湟韵喙鼗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惫椿生字、新词。

2弊灾魇蹲郑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笨挝闹饕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弊执实募觳椤W⒁狻巴丁薄ⅰ懊弧薄ⅰ吧琛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笨挝闹饕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蹦阕钕不兑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倍潦弊⒁夤椿、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毙∽榻涣鳌⒉钩洹⑵兰邸

4比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建议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 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闭舛蚊栊戳巳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投影适时打出画面,让学生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b北径沃械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泵蓝帘径危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2) 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3) 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闭獠糠帜谌菔前凑帐裁此承蛎栊匆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币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彼邓嫡馊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

d逼肺觥熬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蓖卣梗阂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f庇懈星榈囟炼恋3~7段,品味人们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钡闫溃浩莱鲅У米詈玫模要求阐述理由。

6庇懈星榈乩识磷约合不兜亩温洌进一步体会感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再次熟读课文六、总结全文

1毖Я吮疚暮螅你有什么收获?

2背了银杏树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附:板书设计

2 三棵银杏树(带来欢乐)

生长空间美 形态美 干、叶、花、果(形、色、味)

意境美 鹰 停 秃 枝 天空背景 喜爱 赞美情

[三棵银杏树(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