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pingm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干部开展走帮服活动的心得,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干部开展走帮服活动的心得,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干部开展走帮服活动的心得
干部开展走帮服活动的心得
根据省市县委统一部署及我镇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活动的安排,我和xx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在xx村的x组,xx组开展“走帮服”活动,重点了解农村民情民意情况,帮助排忧解难。深入农户的家中,走在田间地头,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家生活的不容易,感受到了农民的勤恳朴实。走帮服活动不能只是走访、了解,更重要的是提供帮助,解决问题。为了不让村民感觉我们是形式主义,出现一次两次就再也见不到了,也为了取的村民的信任支持,真正的心与心相连。我们制作并发送了走帮服联系卡,上面记载了工作职务,姓名,电话,以便村民能够在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在走帮服过程中倾听群众的'呼声,范文TOP100收集社情民意。每走一户,我们都能够认真倾听,认真写好民情记录,并且及时梳理反馈问题,寻找对策,帮助解决。在x组x方向的一个路口,垃圾任意堆放,附近村民反映垃圾清理不及时,并且没有垃圾箱等放置设施,破坏环境,影响美观。我们将这个问题反馈给村委会请保洁员及时清理并设置垃圾箱,为村民营造一个优美的环境。我们会继续提高思想认识,并将重点落到“梳理问题,推动解决”上来。
此次走帮服活动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基层党员干部任重道远,农村生活天天在变化,我们党员干部要时刻关注并与村民紧密联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只有与广大农民群众融合在一起,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做事情,才能赢得信任、理解和支持,真正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篇2:走帮服活动的心得体会
走帮服活动的心得体会
春节之前到现在,一直在参加走帮服的活动。说句心里话,随着脱贫致富奔小康走帮服活动的深入推进,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教育,最大的感受就是:走帮服千万不能走江湖。
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拥护发自肺腑。老百姓不会夸夸其谈,也不会高谈阔论,但老百姓会掰着手指把党的富民政策和农村的新变化一桩桩地说给你听。这些年来,道路变宽了,河水变清澈了,秸秆禁抛禁烧的政策落实了,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村两委会班子越来越成为百姓的知心人、贴心人,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贪腐分子被抓起来了,共产党为民执政的`理念一天天深入人心,老百姓异口同声夸共产党好,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发自肺腑、溢于言表。
百姓对大走访活动的欢迎喜形于色。走访之前,我们多多少少有些顾虑,大走访的活动会不会被百姓误解成又一次走形式?一个人登门入户会不会被视为江湖骗子?会不会被少数百姓拒之门外或扫地出门?能不能和百姓套上近乎拉上家常?事实证明,我们的一些想法是多余的。当我们放下身段、表明身份、说明来意以后,老百姓立即喜笑颜开地把我们迎进家门,端上茶水,递上香烟,搬出椅子,一阵寒暄之后,猜疑没有了,顾虑没有了,不知不觉话匣子打开了,知心话说出来了,大走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不少时候,老百姓会跟着我们连续走上好几个家庭,有说不完的话。临近吃饭的时点,百姓还会争着留我们吃一口家常便饭。百姓的善良与真诚深深打动和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
百姓对民生问题的解决充满期待。农村水泥道路还有最后100米、200米没有打通,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分级诊疗的政策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一些不便,农村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现象令人揪心,农村危房改造实行统一的政策客观上影响了部分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改善,农村土地实行大户承包托管经营的模式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纠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问题没有能得到根本解决,这一切老百姓也会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更期待着这些跟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能早一天得到解决。
走访只是本次脱贫致富奔小康走帮服活动的开端,后面还有更多的、更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只要我们有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有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信念,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我们坚信,此次脱贫致富奔小康走帮服活动一定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和理想的成效,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海安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关于走帮服心得体会
“走帮服”活动是为了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发展“正能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活动。它旨在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工作在一线落实,作风在一线转变。那么街道作为一线政府机构,在下属一线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可以从舆论宣传、深入邻里、矛盾化解、实地调研、长效推进几个方面多措并举,切实有效开展“走帮服”活动。
回顾今年我们街道“走帮服”工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一强化督导抓落实。做到走访勤、问题清、宣传广、组织强。精细到“户头”,立足严实真走真访。精准到“节点”,聚焦问题办结落实。精益到“心坎”,帮扶实效群众评议。二全力打造“走帮服”品牌效应。与建言献策相结合,打造同心聚力品牌。定期邀请街道各阶层人士参加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通报情况。三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打造同心服务品牌。联合组建“同心服务团”开展活动,联络感情,加深群众对“走帮服”的认识。四与社会组织相结合,打造同心助学品牌。发挥第三方社会组织力量,打造一系列帮扶助学活动,让更多的人踊跃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五与思想建设相结合,打造同心共识品牌。在街道辖区中深入开展“四学四比”活动让“走帮服”活动深入人心。
街道“走帮服”活动一直在路上,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还有更多可以完善的地方,具体分为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舆论宣传方面。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发挥各类宣传媒介的作用。传统媒体,例如“南通日报”、“江海晚报”,我们可以多推一些走访心得、活动体会等,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加入到“走帮服”活动的个的队伍中来。新媒体上,例如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可以多宣传活动的目的、意义、影响,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二、深入邻里方面。我们可以让领导干部通过定点街坊、重点约访的方式,着力化解信积案,引导群众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除了居民的走访,针对企业的发展,我们除了做好日常工作以外,还可以配合条线深入生产车间,企业一线。领导干部实地调查、倾听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长效推进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每月的定点周末成立机关干部志愿服务日,长期推行“走帮服”活动,让每一个机关干部都有主人翁意识,急群众之所急。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将开展红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让每个干部端正思想,真正走到一线基层。健全基础台账,做好记录。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走帮服”活动的一点感想和建议,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篇4:关于走帮服心得体会
根据全县富民强企奔小康“走帮服”(12.4 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工作报告及汇报)活动要求,我镇已经全面开展“走帮服”活动。为推进这项工作走向深入、抓出成效,我镇全体全体机关干部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包括我们这些面向基层服务的大学生村官。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担任雅周镇的“走帮服”专职联络员而且参加我镇庞庄村的走访。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参加“走帮服”的一些心得体会。
我的家在海安镇,对于农村的了解,也是仅仅在不满一年的大学生村官服务期内才有的。根据这段时间在庞庄村的走访,我与农村更为亲近了。农村里有亲切的老人,勤劳的妇女,天真的孩童。大部门的农户家庭过的都是幸福美满的,他们发扬了海安人民的淳朴,真正体现了新时代的小康精神。
我所走访的庞庄村是雅周镇农户最多的村,一共x组,x户,x人。我和县事务局的孙爱君分在一组,共同走访的是32组、36组和38组,一共113户。这里的农户有富有,有贫穷,面临了多方面问题。我们每到一户,都会走进去看一看,与户主聊一聊,问问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对平时政府的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总体上说,我所走访的农户基本生活是幸福的
每次走访结束,我们都会遇到些典型事例,我都会想想自己的工作方法还有哪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庞庄村32组周仕荣的儿子周斌从小身患残疾,生活无法自理,虽然家中生活条件还算可以,但是常年的病痛让这个仅有27岁的小伙陷入困境。在我们的细心询问下,他希望拥有一辆残疾车,减轻家里带他出行的困难。
2、庞庄村36组需修建道路,目前道路不通畅,村民出行不便,帮服小组成员已向村委会反映情况,庞庄村村委会承诺帮助36组尽快开展道路修建,方便农民出行。
3、庞庄村38组卢伯稳身体欠佳,没有退休金,妻子是四川人,由于妻子是外地人,常年在雅周在生活没能有身份证以及户口,希望派出所尽快帮他们解决身份证和户口的问题。
几天走访下来,我的感受颇多,这是一次脚踏实地的群众路线,我觉得群众说的都应该牢记在心,及时帮助解决反映的问题。只有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真走真帮真服务,我们的工作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把好事做好了,拉近我们与群众的距离,让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的思考和决策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聚人气,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党员。
篇5:关于走帮服心得体会
经过三天走访,除一户拆迁外出打工无法联系外,其余43户均有接触,从目前归纳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需求:第一,基本生活保障,除两户因特殊情况未缴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不享受相关待遇外,大多数人对目前的基本生活保障感到满意,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普遍感到就医不太方便,其中有两户因病致穷;第二,精神文化方面,从前农村广播利用率较高,老百姓一大早就可以从村大喇叭中感受到生活的激情,现在由于广播台落败,普遍感到生活比较冷清,缺少文化知识,盼望送戏、送法下乡;第三,基础设施不完善,总体印象是欠账太多,全组大概还有15户没有享受到通达工程带来的便利,出门还是泥土路,村民江桂春的老婆感慨“嫁到北景庄三十年,就没走过好路过!”尽管该组已列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区,但仍有少数田生产不方便,灌水困难;西南角南北向废沟塘填埋不彻底,有五个沟塘常年干涸,看不见鱼看不见水,毫无生机,期盼能将就近沟塘连接,方便生活。部分路口需增设明细交通标志,防止撞车。
三天走访,老百姓对目前的基本生活满意度尚可,普遍反映,目前基本生活都有保障,只是由于收入高低,有一定的差距感,同时普遍存在几种担忧:一是由于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导致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60岁以上人员,将来如果田亩不实行托管或者大户种养,基本没人懂得农业基础知识,农业将会萎缩乃至无法正常进行耕种;第二,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留守儿童的照看以及大量家务的干扰,让在家劳作的人普遍感到焦虑:一是无法辅导小孩作业,二是在外子女对父母在家庭教育以及生活方面的期望值过高,加之沟通联系少,普遍有力不从心的感觉。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传统娱乐文化又偏少,普遍感到需要“送医、送法、送文化”下乡,期盼“走帮服”活动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作为村干部、党员领导,平日里多得是跟老百姓打交道的时候,但一般都是因为工作,实际缺少沟通及交心的机会。自“走帮服”活动开始以来,通过询问近况,拉家常,深入了解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也真实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推进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3月29日,人大办公室工作人员来到德字村9组进行“走帮服”活动,村民张丽菊听说此事便急匆匆得赶来,人大办公室工作人员顾主任自然上前问其缘由,原来是因为占补平衡的遗留问题,现在好几户人家排水成了难题,顾主任仔细询问了具体情况,了解了问题所在。过后立马将这件事反映给了德字村村委会,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村支部书记陈永逵非常重视这件事,并派包片干部张柳华实地查看,在与挖机老板沟通后,保留小路的正常使用,开了一条小泯沟,并埋好管子,解决了排水问题。
“走帮服”活动并不是阶段性的,也不能算作工作,我们要把“走帮服”深入到平日的工作中,让“走帮服”成为日常习惯,坚持“走帮服”,全心全意为村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