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眼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远看友人阅读理解及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远看友人阅读理解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远看友人阅读理解及答案
远看友人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日:“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日:“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日:“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件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下列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胡贼攻郡 值:适逢。
B.不忍委之委:抛弃。
C.子可去 去:到某地。
D.子令吾去令:叫,让。
2.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粗字的意义或用法,选出相同的一项( )
A.远来相视
贼相谓曰
B.道渴而死
而敢独止
C.败义以求生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D.我辈无义之人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郡并获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一句描写友情的名言和事例。
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1)毁坏情义,求取生命(这)怎么是我苟巨伯的行为呢?
(2)整座城获得了保全。(意对即可)
4.名言示例: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李白
事例示例:如钟子期与俞伯牙,李白与杜甫,刘禹锡与白居易等。(答案不唯一)
篇2:《荀巨伯远看友人疾》阅读理解及答案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③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⑤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②值:适逢,碰上。③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④败:毁弃。⑤既:已经。⑥班军:退兵,军队出征回来。
【问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2)吾今死矣,子可去
(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8、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2分
【参考答案】
6、(1)抛弃、放弃
(2)离开
(3)病(共3分,每小题1分)
7、(1)毁弃了道义来求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干的吗?
(2)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竟然入侵讲道理的地方。
(共6分,每小题3分)
8、道义至上,诚信第一。(2分,抓住“讲信誉,诚信”这一要点即给满分)
篇3:荀巨伯远看友人疾阅读答案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阅读答案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
11.选出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
A.子令吾去 子墨子闻之 B.值胡贼攻郡 然,胡不已乎?
C.汝何男子 水何澹澹 D.不忍委之 委而去之
12.翻译下面语句。(4分)
(1)吾今死矣,子速去!
译文
(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译文
13. 荀巨伯的这一举动可用孟子的一句话概括。(2分)
14. 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11. D
12.(1)我现在是活不成了,您快离开吧!
13.舍生取义
14. 被荀巨伯舍身救友的义举所感动。
篇4:《和友人鸳鸯之什》阅读理解及答案
《和友人鸳鸯之什》阅读理解及答案
和友人鸳鸯之什①(其一)崔钰
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②,逐梭齐上玉人机③。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注:①什:《诗经》雅、颂十篇为一什,故诗意有“篇什”之称。②一俯一仰成对组合的瓦叫鸳鸯瓦,是人们根据鸳鸯比翼双飞的形状制作、排列的,覆盖与珠殿之上,绚丽美观。③梭:织布机上的梭子。人们把织有鸳鸯图案的锦缎叫做“鸳鸯锦”。
8.诗歌的前两联写出了鸳鸯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咏鸳鸯,而尾联却写了采莲女。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答案】
8.鸳 鸯的羽毛的颜色,用“翠”“红”二字写出鸳鸯羽毛的鲜艳,并且用夕晖斜照的璀璨多彩来衬托羽毛的鲜艳。(答“从动作角度写鸳鸯”也行)鸳鸯的.性情,写鸳鸯相逐相呼、双宿双飞、难分难舍的多情、重情。
9.侧面衬托。通过写采莲姑娘打桨归来,看见鸳鸯比翼而飞,羡慕不已。营造了一种优美隽永的意境。表现了采莲姑娘“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心理。看似不写鸳鸯,实则把人物的情和鸳鸯的“情”融为一体,进一步的突出鸳鸯多情、重情的特点。
篇5:友人的阅读答案
【宋】魏野
达人轻禄位,居处傍林泉。
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
闲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
静想闲来者,还应我最偏。
【注】达人:指通达知命之人,这里指友人俞太中。
21.颔联中有两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篇6:友人的阅读答案
21.颔联中“吞”和“避”字用得生动传神。友人到流泉洗砚,招得鱼儿争先恐后地吞咽墨水;点火煎茶,熏得炉边的鹤来不及避开。这两个动词极富画面感,即写了友人生活的闲散自由,又表现了心境的闲逸安宁。
22、尾联从对面落笔,替友人设想,将自己引入了诗中。表达了自己不好名利,心境偏远,脱离尘俗的'志趣,更借此传达了和友人一致的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若答和首联“达人轻禄位”相呼应也可。)《书友人屋壁
篇7:赠别友人阅读答案
卢纶【1】
愁听千家流水声,相思独向月中行。
侵阶暗草秋霜重,遍郭寒山夜月明。
连年客舍唯多病,数亩田园又废耕。
更送乘轺【2】归上国,应怜贡禹【3】未成名。
注释:
【1】卢纶:唐朝天宝末年举进士,一生坎坷,仕途不达。【2】轺:yáo,古代轻便的马车。【3】贡禹:西汉时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著称,官至御史大夫。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思”一句表明友人远行,诗人孤独地在月下行走,以此排遣心中的思念。
B.颔联通过写暗草重霜、寒山明月,表达出一种不离不弃、缠绵悱恻的情感。
C.颈联指诗人客居他乡多年,数亩田园已经荒芜,只剩多病之躯,生活清苦。
D.“更送”一句写朋友乘车归京,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引发了无限的感慨。
2.本诗中“秋”是“悲戚哀伤之秋”。下列关于秋的诗句中情感不同于“悲戚哀伤”的一项是(3分)
A.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B.老来忧患易凄凉,说到悲秋更断肠。(文天祥《又三绝》)
C.一夕秋风蕙草摧,何当燕婉向泉台。(屈大均《哭华姜》)
D.枕前人去空庭暮,又见芭蕉白露秋。(刘言史《病中客散复言怀》)
3.下面这首诗与卢诗都是送别诗,请比较两首诗情感上的异同。(6分)
送狄宗亨
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注】鸣皋:河南省嵩县东北,朋友要去的地方。
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
①本诗开篇即写“愁”,但也有很多诗歌是间接表现愁闷之情的,如李清照《声声慢》:“ , 、晚来风急”。
②卢纶在诗中写了自己客居多病的经历,杜甫在《登高》中也有类似经历的两句是:“ , ”。
篇8:赠别友人阅读答案
1.B(3分)
2.A(3分)
3.(6分)
相同: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2分)
不同:王诗感情单一,卢诗感情复杂。(1分)卢诗还有朋友离去时引发对自己处境的忧虑,表达了对自己生活清苦和怀才不遇的感慨(3分)。(“生活清苦”1分;“怀才不遇”2分)
4.(4分,每空1分)
①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溪水阅读答案
2.提亲的阅读答案
3.帆阅读答案
4.信任阅读答案
5.《海燕》阅读答案
6.选择阅读答案
7.月夜阅读答案
8.亲情阅读答案
9.《伞》阅读答案
10.放学阅读及答案
篇9:阅读理解及答案
读郑谷的《鹧鸪》回答问题。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
(2)体会颈联中“乍、才”的表达作用。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5、(1)凄迷的意境,伤感的氛围。屈原/娥皇、女英溺于湘江
(2)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
(3)借鹧鸪啼声之悲切抒写了游子的乡愁旅思。
篇10: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 夜
星 新 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逾的真挚亲情的歌颂。
B、作品以极平淡的故事和语言来表现极其哀痛的人间真情,作品通篇没有一个“哀”字,但当读者读完作品之后,心理却蒙上了浓浓的哀怜。
C、通过刻画老人的异乎寻常的举动和想法,凸显日本社会中老人的孤独,落寞以及难以得到社会关爱的冷酷现实。
D、小说把雪花比做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E、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小说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强烈批判。
(2)、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营造了富有想象空间的悠远意境,请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E(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2)①为儿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②怕儿子学习辛苦而要送热茶;③不愿儿子有过重的思想负担④祝愿儿子顺利通过毕业考试;⑤恳求抢劫犯不要上楼伤害儿子。(6分)
(3)①小说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老人的儿子早就不在,这在小说的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 例如强盗的惊讶:“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细心的读者还是可以从“正常”中看出“不正常”来的。②通过情节的紧张冲突来展开叙事。强盗的闯入给作品带来波澜,读者开始关心并未出场的“儿子”的命运:两位老人的儿子会不会被强盗捆住或者又会发生什么奇迹?③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对雪花的描写。(6分,要点1分,分析1分)
(4)、①体现在开头:雪花悠然地飞落,似乎要预示什么,一两句话营造了一个静穆的氛围,自然地把读者带入故事里。接下来,冬天、雪花、旧房子、火盆、老人,由远而近,作者一步步把他描写的镜头推进了,把读者从悠远的雪景拉到现实生活的面前。②体现在结尾:生活闹剧结束之后,退幕了,“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一切都静静地消失在窗外悠远的雪景中,这一悠远的、纯净的、宗教般的意境,把俗世的生活空灵化了,也美化了,老人对死去的儿子的深情也在“雪夜”的背景中被凸现出来。(8分)
篇11:阅读理解及答案
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常的。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形成风,只不过,空气有时流动得很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xx多吨重,足以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风帆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乘风破浪驰骋在浩淼的海洋上。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他们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风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人类。
1.文章开头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给我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文中的介绍,请你另举出一个例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写出了风变化无常的特点。
2.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形成不同种类的风。
3.利用风力来磨面,用风力来发电等。(不唯一,意对即可)
4.举例子,列数字。使文章显得更准确、明了、科学性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