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七八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中国人为何学不好口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国人为何学不好口语,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中国人为何学不好口语
中国人为何学不好口语
一、问题
1.先输入再输出;要想说先得背
成立:没有输入,确实无法输出。
问题:
①多少输入算是够?
②可能我们终身都有不认识的单词;英语的表达方法、新创词语层出不穷;掌握的话题似乎永远不够。
2.美剧、名著、英文歌曲是提高口语的重要途径
成立:很多成功的英语口语使用者确实可以从中吸收很多“高大上”的内容。
问题:
①如果英文歌曲没有一首你爱听的,你还会去通过这些方法学习口语吗?
②你口语表达中使用了多少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词句?
你通过上述方式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你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什么?你的收获是否真的被你运用到了口语表达中?
3.“个口语金句”、“个不能不会说的口语词汇”、“个英美不同的表达法”
成立:上面的都是很好的材料,不错的内容确实可以利用。
问题:
①这些内容的收集和整理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②这些东西本身是给有准备、有基础的英语口语使用者(例如笔者)准备的,但是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大家不能开口、开口也无话可说的问题。
③大家的微信关注了这么多的英语资讯平台,但是大家用了几个?哪些内容真的脱口而出了呢?
4.要先模仿、跟读,然后才能出口成章
成立:语言学习不能没有模仿。
问题:
①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模仿,你只是一只直立行走的“鹦鹉”。
②你可以使用别人的语言,但是别人的语言应该不会适合你自己的场景。
那么:你模仿的那些内容用上了吗?
5.没有语言环境
成立:语言环境可以帮助语言能力的提升。
问题:
①语言环境我没有,很多人不会有,你不自己创造绝对不会有。
②没有语言环境不是你拒绝练习口语和学好口语的挡箭牌。
6.口语不成,报班解决
成立:口语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素材,对口语进步有帮助。
问题:
①不管是实体课还是网络课,老师永远不可能有时间耐心地等你发言、不能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
②不能说的人结课之后还是不能自如开口。
③下一次接受口语打击之后,你第一个反应还是报班。你的口语似乎永远无望。
7.口语最好和外教练习
成立:合格的外教能给学习者在学习中后期很大的帮助。
问题:
①如果你听不懂外教说什么,你应该去练习听力(尽管我从不认为世界上应该有“听力”这个英语教学项目),因为你可以找到很多的音频材料,你不需要外教。
②就算外教能够提醒你、更正你的表达,学习者对于这些点通常也只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说运用了,你还是不需要外教。
③如果你能够和外教交流基本无障碍,你和谁交流都无障碍,你也就不需要外教了。
大家听好:在口语练习的初期,也就是说如果你还处在“轮到你说的时候,你说不出来”的阶段,你需要的是个人练习。总而言之,外教对于开不了口的英语学习者基本没有帮助。
二、建议
1.输入(口语素材积累)基本已经完成,但还需提高掌握质量
其实这是一个好消息加一个坏消息。先说好的:大家的积累基本已经完成;坏消息是:大家的积累质素有待提高。大家可以试着给我任何话题,我都可以用不超过CET4/6的词汇给大家说清楚,而且做到地道,不信你看下文:
The Chinese government just made it a law or law-like regulation that smoking is strictly banned from all public places. There are some surprisingly amusing facts: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rule, across the whole big China, a toal of 100yuan was fined and collected from one smoker; the public are willing to believe the law MAY work though they do NOT think it WILL work. I have some serious doubt about how dedicated the government is in improving national health. At the cost of taation from tabaco industries, which amounts to 5% of the national revenue?! I do NOT think so.
2.放下面子、摒弃完美主义
①开始追求自己的追求。
②私下开始练习你不掌握的话题。
3.忽略“成就感”、“挫败感”等阻碍进步的情感因素
①不要让你的感受(“成就感”、“挫败感”)左右了你的心情,特别是打断了你练习的坚持。
②与其被感情因素控制,不如找有能者分析一下症结,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把自己的大目标分解为可以实现的一个个小目标,然后去执行,这样既提高了自信,也提高了效率。
三、解决办法/练习方法
1.使用中文做到有话可说
①尝试用中文进行两分钟以上的自我介绍。
②如果想英文有话可说,先得有话可说,这个需要积累。
2.顽强地、力所能及地表达
①不要以摆脱责任的心理暗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妄自菲薄(例如,“My English is poor!”)。
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其他人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3.提高自我修正意愿
①只要大家花点时间,做到把自己的练习录下来,反复听,找到基本的而且可以自行更正的错误,然后反复练习、巩固正确的形式。
②这里的关键不是能力,不要因为你“懒”而不坚持提高你的自我修正的意愿。
4.素材积累与场景带入
①遇到好的素材,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句型/结构/单词改头换面,放在我们选择的话题中表达思想、进行演练,并最终牢记。
②大家只要认真尝试,那些“好东西”大家都是可以用上、用好的。
5.完成“目标性练习”
①练习口语的过程中,尝试使用新近习得的词汇、语言点,去表达自己不擅长的话题。甚至可以尝试练习任何话题,有些话题其实是大家非常感兴趣的,例如“交友”、“婚恋”、“股市”等等。
②使用常规的语法点,例如从句、分词结构等,再辅以任何你觉得好的、或者刚刚学到的词汇。
只有通过这种旨在跳出口语舒适区的“内容+语法+词汇”的“目标性练习”,大家的口语能力才能做到真正的提升。
6.增加练习时间
①坚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练习,我们假设:一个25岁的中国人,5岁开始说话,平均每天说中文总计5分钟。这个25岁的中国人已经说了608小时的中文,这个数字非常保守、非常安全。
7.分清“使用”和“练习”
①使用:如果交流是当时的要务,例如大哥请老外吃饭的场景(一个基本不懂英语的大哥对外国朋友这样说:“You me class over dinner me money you go?”然后外国朋友说“you money I go”),那个表达就很棒,因为解决了问题,而且就发言者自身水平说,他当时不能提供更好的表达形式了。
②练习:大家更需要有目标,更加仔细,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为以后的流畅表达积累素材。
8.提高语言的地道程度
这个不多说了,等大家领会了上面7点,再聊不迟;而且如果大家真的懂了上面的7点,这个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
篇2:中国人为何一定要知道《三字经》
《三字经》是最普及的蒙学读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符号,讲述了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古人的做人准则和治学态度,也是一部简明中国通史。
骆:是不是请钱先生先介绍一下《三字经》的由来?
钱:骆老师给我出题了。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中有很多蒙学著作,就是给小孩子看的。《三字经》既不是时间最早的一种,也不是篇幅最大的一部。但它确实是最普及的一种。它的作者到今天也不能确定。根据里面所讲到的一些史实和用语的特点,我们可以有相当的把握判断它应该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了。现在《三字经》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的符号,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作为一个汉族人不知道《三字经》,总会有一点奇怪。它也是文化的象征,多少知道《三字经》,就意味着多少读过一点书,意味着知道一点道理,意味着懂得一点学问上面的事。
另一个意思,在汉族的传统文化当中,在某些特殊的语境里,或许会有一点嘲笑你的意思:你就懂一个《三字经》,别的可能什么也不懂。有一些场合会用《三字经》形容一些穷酸文人的假斯文。
最近我在央视录《三字经》,就是希望把《三字经》好好讲一讲。因为我相信,《三字经》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启蒙读物,琅琅上口,大家都容易记。《三字经》有很多版本,基本上也就是千把字,有的版本更短一些。它基本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些人生的态度、一些做学问应该有的习惯,包括一部中国简明通史纲要。我想,上面的就是我的一份答卷,交给骆老师。
骆:文忠兄在很谦虚的状态下表现了他很渊博的知识。说到《三字经》的作者问题,这显示了《三字经》本身的一个特点:它是先以佚名的状态流行,然后人们再追溯它的作者。有的作品出来的时候就跟作者联系在一起,而像这种流行很久以后大家再追溯它的作者,是另一种情况,表明开始的时候大家没有怎么把它当一回事。关于《三字经》的作者,一个重要的说法是南宋王应麟所作,大家知道他是非常渊博的大学者,如果确实是出于王应麟之手,他写的时候肯定是不太经意的,就是给家里孩子看看吧,或者是范围再稍微大一点。因此一般人也不太注意。但时间久了,流传越来越广,大家才注意到这个东西不知是谁弄的,就很关心这个问题。这证明它是一个流传很广泛,适应性很强,老百姓也很喜欢的东西。
而老百姓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把《三字经》重新读了一遍,感觉它确实有它的好处。主要是涉及的知识很丰富,而线条非常清晰。里面有一些基本的儒家理念,“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啊什么的,但是这些理念的东西强调得不是很过度,就是把儒家的一些核心观念简要地说一下,告诉你做人的准则、道理、基本的规矩是什么,更多的是说一个基本的、中国古典的知识框架。当然你不能说读了《三字经》就知道中国文化了,但是
如果《三字经》里面的东西也没有懂的话,那你完全是还没有入门。
当代人如何解读《三字经》?
钱:《三字经》起到了关键词作用,帮助以后学习中触类旁通。
骆:成人先要解读,注意其中价值观的历史差异,然后引导孩子。
钱:刚才骆先生讲的《三字经》非常精到。百家讲坛讲《三字经》,起初找的不是我,而是两位非常棒的老师,可能另外两位老师有事,我才勉为其难,滥竽充数。我当时可以说有些轻视之意。我想讲《三字经》,应该没有什么难的。当时就是这样的一种狂傲心态。但是,做准备的时候才发现《三字经》真的不简单。即使对我们这样在传统学术领域做教学研究工作的,都未必简单。传统的深厚就体现在它乍一看去似乎很浅显,但是,背后却有很深厚的积淀。我们在其中成长、生活,须臾不可离。就好像今天那些活生生的传统,比如我们见到长辈都很尊敬,比如说中秋、过年都聚在一起,这些都很明白,没有什么,但我们都离不开。传统的魅力就在这里,《三字经》也是这样。
《三字经》基本上是十二字一节,到历史部分稍微有一点不一样,它的押韵也是按照这样的长短处理的。开始是大家都知道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起先,我认为这个很好讲:“人之初”,出生的时候;“性本善”,人性、天性本来是善良。但是后面的“性相近、习相远”怎么讲?人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那应该是性相同,岂不是就没有“性相近”的问题了吗?这就需要非常仔细地分析。在古代汉语当中这个“本”,“性本善”这个“本善”是不是我们今天以为的那么绝对的百分之百呢?也就是说人之初百分之百都是善的呢?不是的。《孟子》里面也讲到的,是否就是这个意思呢?中国古代人性论粗分有三支,一般说起来,是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
我们不能确定《三字经》的作者。但是,这里就可以看出,他比较认同孟子。大家的本性都是接近的,但是习相远,如果后天没有接受比较好的教育,那么也是会变坏的。因此,仅仅是《三字经》的第一句,我讲的时候就花了两讲。短短12个字,我的讲稿是18000字左右。
我想现代人看传统的某些东西有时候会认为很简单。但是,可能我们都忘了,一件东西之所以能够流传很久,往往不是因为它复杂,而是因为它简明。我们知道《论语》在古人看来就是很容易的,但是也有很多东西,比如说《文心雕龙》就不一样了。正因为表面的形式非常简洁明快,非常言简意赅,因此背后的积淀就越深。
我个人认为,《三字经》起了一个关键词的作用,其中,儒家的基本观念都有了。《三字经》就是一个一个的关键词。记住那些关键词会使我们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触类旁通,可以知道怎样学,可以知道还有哪些需要学。
篇3:中国人为何爱讲人缘
常言道:“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家靠自己,出外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中国人自古讲人缘,人缘好四处逢源,人缘差寸步难行,你看,那酒店餐馆里摆下的一桌桌上好酒菜,宾客落座觥筹交错,不就为了攀上这缘字,好让事情办得顺畅些吗?用心观察周遭的人和事,不难发现,中国人办事讲人缘,成功靠人缘,连心情也和人缘密切相关。中国人为何如此爱讲人缘呢?
人缘在中国传统里是资源
人缘,用社会心理学的术语来解释,就是一种人际关系。在中国这种以关系为取向的社会里,十分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于是,人们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这样一种概念:人缘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资源。正因人缘的重要,人们对它也就越发地加以关注。人人都争做“大众情人”,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即使西施有毛病,人们也都包容她,由此自能万事亨通。
此外,中国人讲究人缘和中国的社会氛围有着密切关系。相比于西方的个人主义社会,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社会。西方人认同的观念是心相异,心相隔,因此强调宗教理法、自我独立、正义平等。而中国人普遍认同的观念是人心相同、相通,因此看重血缘亲情、朋友情义,看重各种关系的长久稳定。在这种氛围中,人们觉得,只有在集体当中,在人际的和谐当中才能找到自我,内心得到慰藉,才能体验到平稳和满足,
为此,中国人认为,要想安身立命,必须要依靠一定的人缘,有了这些特定的人情关系,内心才能平稳,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中国人讲人缘,还与国人根深蒂固的宿命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经常用一个“缘”字来解释人际关系的建立。萍水相逢式的短暂关系,经常通过“攀关系”、“套辞”之后,双方把彼此的偶遇视为一种命定的“缘分”,并把对方纳入“自己人”的行列。成了自己人,便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待遇自然也就和所谓的外人有了分别。
另外,在中国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关系是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越大,其中有权有势的人越多,他在别人心目中的权力形象也就越大。这就更加重了人缘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
建立人缘靠真诚
如何才能拥有一份好人缘呢?俗话说得好,牵牛要牵牛鼻子,这人缘的事,只要贴近了人的心窝子,就八九离不了十。有人也许会说,人心隔肚皮,哪能说贴就贴。看过了太多人世间的尔虞我诈、相互利诱,很多人早已忽视了“真诚”二字。其实,这简单的二字,便是让人心贴心的强力胶。所谓真,便是真真切切做人,真心实意对人,真情真意留人。而所谓诚,便是诚实守信,诚恳真挚。真诚的人,人前人后一个样,少了掩饰多了自在;真诚的人,心存宽厚,面露和色,少了烦恼多了欢乐;真诚的人,话语中肯,将心比心,少了虚伪多了温情。
本着你的真心,借着你的诚意,必能迎来人生完美的人缘。
篇4:雅思口语不好怎么办
对于一些雅思学员在口语考试中的表现来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不仅是因为在对话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交流,而且语音语调也略微“怪异“,要么就是沉默是金,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看着老师尴尬的笑。那笑容中透着一股尴尬和勉强,于是自己也知道这次雅思口语又凉了。我此前看过不少雅思口语低于五分的视频,整体来说就是听不懂老师在问什么,需要重复了解;听懂了问题又不知道怎么回答,词汇量少的可怜。痛定思痛,大家如果想在口语上得到更好的分数,就得知道目前我们学员在口语中都面临着哪些问题呢?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果。
雅思口语不好怎么办_要不要放弃
1.口语发音不标准
形成这样的情况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所受英语教学环境下的英语老师满嘴的chinglish,按照汉语语法规则组织的英语教学,一方面在语法结合上有问题,另外在发音上也是“山寨版”。第二种就是本身学员在语言表达上有口音,由于地域的语言习惯不同,在表达习惯上方言痕迹比较重,在就是说卷舌音和翘舌音都比较困难,这样就无法把握音准。
解决思路:
改掉原来不好的英语口语表达习惯
熟悉口语话题,善于思考问题
选择VOA和BBC作为自己的模仿练习素材
2.哑口无言,无话可说
都90了,如果还是拿着东方人腼腆含蓄来作为英语口语表达不好的借口有点说不过去了。我们现在的95后的学生所接受的都是非常现代的开放式教育,所以无话可说的原因主要还是缺乏足够的表达所需句型,词汇。导致在英语输出型口语表达上,你的观点不明确和信息量过少。当然在表达上存在紧张情绪也是一个因素。
解决思路:
培养口语自信心和消除情绪
熟悉雅思口语考试模式
背诵雅思口语观点,积累口语词汇
精心准备近期十大热门话题
3.口语表达流利度差,不连贯
就像朗读课文一样,学员在口语表达时经常出现不自然的停顿和错误的断句,导致句式结构在表达中出现问题,不能给雅思考官比较舒服的口语交流感觉。这个和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也和大家平时准备的口语模板有关,因此大家在练习口语中尽量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来进行训练。
对于一些雅思学员在口语考试中的表现来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不仅是因为在对话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交流,而且语音语调也略微“怪异“,要么就是沉默是金,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看着老师尴尬的笑。那笑容中透着一股尴尬和勉强,于是自己也知道这次雅思口语又凉了。我此前看过不少雅思口语低于五分的视频,整体来说就是听不懂老师在问什么,需要重复了解;听懂了问题又不知道怎么回答,词汇量少的可怜。
痛定思痛,大家如果想在口语上得到更好的分数,就得知道目前我们学员在口语中都面临着哪些问题呢?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果。
解决办法:
与外教或外国人进行真实对话
将优秀的口语模板活学活用
增加练习时间,避免出现状况外的情况
4.报班学外教还是中教好?
其实从事雅思培训多年,我不得不说一下自己的观点,虽然现在国内的雅思口语教学机构特别多,但是课程暂时还不算特别成熟.
课程有的以短训为主,中教大班讲解。另外也有长期打包课程,小班外教讲解。第一种口语教师往往只能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毕竟上课的人太多了,课程又短只能讲个大概,大部分探索学习最终还是由学生在家独立完成,遇到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往往就GG。
后面这种课程说是走精品包装路线,更多还是在豪华装修、丰富活动、配合性能好的电脑上机做做文章。真实的效果和想体系化的学习口语还是有不小的差别,我觉得更多还是要以中国学生的特色来进行充分设计,不能一味地照搬西式的口语教学法。
解决思路
中教选小班获得更多参与感觉
不迷信和吹爆外教
切勿东施效颦,按自己的情况来学
师说\Teacher saying
雅思口语满分的学员少之又少,我们不用在口语这个比较难的单项上追求完美,但是至少6分的要求吧,想得高分的学员口语不能拉分,想考一般成绩的口语小分不能低,所以希望通过总结广大考生在口语备考过程中的问题,提供一些改善的意见,并不是照做就肯定能提分,在考试备考中并没有任何一条方法能够保证100%有效果,但是请雅思备考的学员不要轻易放弃每一个能够使你更优秀的学习意见,正式因为这些努力的改变才让你更加接近成功。
雅思口语新题Part2&3之A Healthy Lifestyle Change改变
Part 2
A Healthy Lifestyle Change
Describe a change you would like to make to your lifestyle in order to improve your health.
You should say:
1.what change you would like to make
2.how you would make this change
3.how difficult you think it would be
4.and explain why you think this change would improve your health.
Part 3
1. Is staying healthy an important question (or topic) in your country?
2. Is it really so important to stay healthy?
3. What activities do people in your country do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health?
4. Do you think elderly people (e.g.>65) pay more attention to staying healthy than young people?
5. What do elderly people do in order to stay healthy?
雅思口语新题Part2&3之A Radio or TV Program电视节目
Part 2
A Radio or TV Program
Describe a radio or TV program that you find interesting.
You should say:
1.what this program is
2.when and where you listen to or watch this program
3.what the contents of the program are
4.and explain why you like this program.
Part 3
1. Is listening to the radio popular in China? (Why?/Why not?)
2. Compare the impact of local radio stations with that of national radio stations.
3. Do young people and old people like listening to the same kind of radio programs?
4. How have radio programs changed in the recent past?
5. How do you think radio programs will change in the future?
6. Compare listening to the radio to watching TV.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advantages of each?)
7. Do you think radio is outdated, now that we have television?
8. Which do you think is better for advertising, radio or TV?
9. What skills or personal qualities does a person need to work at a radio station?
雅思口语新题Part2&3之A Useful Website网站
Part 2
A Useful Website
Describe a useful website that you like to visit.
You should say:
1.what the website helps you to do
2.what the contents of the website are
3.how often you go to this website
4.and explain how this website helps you.
Part 3
1.Compared to several decades ago, do you think the internet has changed people’s lives?
2.What impact has the internet had on modern people’s lives?
3. What are the pros and cons of children using the internet?
4. How do you think children could be encouraged to (or, taught to) use the internet in positive ways?
5. Do you think online education is good?
6. Do you think the internet (or, computers) will ever replace teachers?
7. In what ways is the internet used for entertainment?
8. Do different age groups use it for entertainment in different ways?
篇5:雅思口语不好是什么原因
1.Do you like to have flowers in your home?
Answer A:
Yes, I do. I think they add a lot of color to the place. They’re a nice natural touch and as they only last about a week I usually replace them with some other flowers so there’s always something different to look at. They bring a bit of life to the apartment, which is something I like.
Answer B:
Personally I don’t really bother with flowers where I live. I just don’t think they are important enough to go and buy them, then arrange them, and water them everyday. I like flowers, but I can’t be bothered having them around the house. If I want to add a splash of color I’d prefer to buy a painting or something similar for my home.
2.Where would you go to buy flowers?
It would depend on the occasion or event, and who I was buying them for. If it was just a small gift for someone and it wasn’t a particularly special event or anything like that then I’d probably pick some flowers up at the supermarket because they usually have a good selection and they’re always fresh and good quality.
If it was for a special event, or someone really special, then I guess I’d go to a florist and look for something appropriate for the person or event. I think each place is good depending on what you need. The supermarket is convenient and the flowers are good, but at the florist you can usually find something a little different or out of the ordinary, and they usually deliver them as well.
3.On what occasions would you give someone flowers?
Flowers aren’t always my first choice as a gift, so it would depend on the event and the person, but I usually take flowers with me when I visit my mother for example, because she loves flowers. I would also buy them for my girlfriend’s birthday and any other special occasion because she really adores them.
Then there are events such as funerals when flowers are normally sent or delivered to the family, and maybe other special occasions such as the graduation of my sister or cousin from university, because they both like flowers.
篇6:雅思口语不好是什么原因
1. Do you like walking?
I'm not one for going on really long walks in the countryside, but I don't mind walking when I'm in a town or city, for example when I'm sightseeing in a new place.
2. Do you think walking is important?
Yes, I think it's important to be active, and walking is the most basic physical activity that we can do.
3. Do you think walking in the countryside is better than walking in the city?
Personally, no. As I said before, I like walking in the city, especially if it's somewhere with a lot of history like London or Paris.
4. What could be done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f walking in cities?
I suppose the main issues are space and safety. Pavements need to be wide enough to accommodate lots of pedestrians, and we need safe places to cross the street.
4.Are flowers important in your culture?
Personally, I don’t think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in the culture. They may be popular, especially with women, but apart from the well accepted traditions of roses for romantic occasions, I can’t really associate a particular flower with any important special event or meaning. I think giving flowers is a common thing, many people do it regularly, but as for any special significance, I can’t really think of any.
They’re a very popular gift to give someone but lots of people prefer to give and receive other types of gifts too, so I don’t think they are really that important in terms of the culture, unlike in some other countries maybe.
篇7:为何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论文
为何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论文
俗话说: 分分,学生的命根。作为一名学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在学校里天天打交道的就是学习,因此,成绩对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无论一个学生看似对学习成绩多么的不在意,但是,在任何一个学生心里,都是希望取得好成绩的。那么,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 执教23 年,陪伴女儿走过18 个春秋,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研究,大量的实践和案例,使我总结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学生不想学习。
当一个人没有做一件事情的意愿度、没有做事情的兴趣的时候,是极难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可以用间接兴趣来作为做事情的动力,但是,对一个孩子来说,他对社会、对自己、对人生还没有太多的接触和感悟,所以,他很难会因为学习能够他的未来 “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选自龙应台 《致即将开学的孩子们》) ”从而对学习产生动力和兴趣。但是,我们也知道,学习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从一出生,就具有极为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兴趣,周围的一切都可能让他兴致勃勃、兴趣盎然,那么,孩子这种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学习兴趣是如何消逝的呢? 多年的研究发现,这些情况的出现,和家长在整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养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 一) 用低级需求替代孩子的高级需求。
美国人文心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68 年提出需求理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第一层,生理的需求; 第二层,安全的需求; 第三层,社交与爱的需求; 第四层,尊重的需求; 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人基本是从先满足低级需求然后再满足高级需求的顺序来发展的,每个人都具有尽可能的向高层次迸发的动力,每个人都有追求高层次需求的需求。但是,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却时常打压孩子高级需求的发展,用低等需求替代孩子的高等需求。比如,孩子到两、三岁的时候,会出现想自己吃饭、自己洗衣服的现象,那是孩子自我实现需求的萌芽。尽管孩子小,但是,追求高层次需求是每个人的天性,孩子也不例外。但是,作为父母,却时常害怕孩子弄脏了衣服、浪费洗衣粉、浪费水等原因,不给予孩子自己洗衣服的机会; 怕孩子把饭菜洒的到处都是、害怕孩子自己吃饭太慢等原因,而不允许孩子自己吃饭,总是家长喂饭……生活中无数的事例,无数件小的事情,让孩子即将萌发的自我实现需求丧失掉了。再比如,孩子长大一些,上小学了,取得了好成绩,非常开心,回家和父母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由于自己良好的表现,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得到发展,但是,家长却时常一高兴,对孩子说: “走,我们吃肯德基去! ”或者,“星期天,我带你去游乐场玩! ”家长的这些奖励,实际上恰恰是在用低级的生理需求来替代孩子高级需求的发展。
( 二) 家长的过分焦虑。
太多的家长,总是处在焦虑的状态中。他们害怕孩子背不动书包、害怕孩子自己整理不好书包、害怕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害怕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所以,他们总是活在督促中、活在提醒中,甚至活在监视中。“作业写完了吗? 还不赶紧写作业去?” “你看电视一天只可以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候必须关电视,听见没有?” “乖,快练琴去! ”……而这些事情,原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老师布置的作业,孩子是知道要完成的,即使完成不了,有老师会批评他。
二、努力学习却无法取得好成绩。
不是所有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是不想好好学习的,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是非常努力在学习的,有着极强的意愿去争取好成绩。因此,他们会努力要求自己上课好好听讲、放学认真完成作业,读了初中、高中,他们也会熬夜到很晚。他们很努力很努力,但是,却好像上天不公平,不善待他们,让他们的付出和得到总是不成比例。这种情况下,不是孩子不好好学习,而是孩子不具备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也和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经历有关,特别是孩子的敏感期如果度过不好,是非常影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的。而孩子一旦没有培养起注意力、观察力、空间想象力等能力,孩子想学习好,几乎是天方夜谭的。
什么是敏感期呢? 敏感期,是指0 -6 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这个时期,孩子的大部分能力的发展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知道,印度有个狼孩叫卡马拉,他两岁的时候被狼叼走,七岁的时候被人类解救回来。当时的卡马拉和狼一样,白天睡觉,晚上嚎叫,吃生肉、喝生水。当时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用了大量的精力来教育他,可是,两年的时间,卡马拉学会了直立,四年的时间学会了六个单词,到他 17 岁去世的.时候,他的直立水平只相当于 2 岁的幼儿。只完了七年,可是却注定了卡马拉一辈子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由此可见,0 -6 岁这个时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那么,对于孩子来说,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比如,孩子最先出现的敏感期是口腔敏感期,但是,这个时候,由于家长孩子不卫生,所以,不允许孩子用嘴去自由探索,剥夺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因此,一方面口腔敏感期不能充分度过,会影响后续敏感期的发展,同时,有会导致孩子长大后专注于食物、啃手、爱吃零食,甚至容易生病等问题。再比如,孩子小的时候,在专心玩玩具,家长时常会担心还渴、会认为孩子该吃水果了等原因而打断孩子,从而破坏孩子注意力的发展,而一个孩子没有长久的注意力,也是几乎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再比如,孩子在3 -6 岁的时候,会出现爬窗台、爬楼梯、跳沙发、喜欢捉迷藏等现象,实际上是孩子到了空间敏感期,由于这个时候可能会给家长造成的危机感比较大,很多妈妈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所以给了孩子太多的限制。空间敏感期如果过渡不好,会造成很多不利的后果,比如孩子长大后,空间几何学习不好。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在0 - 6 岁这个时期如果不能发育充分,那么将来想取得好成绩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尽管孩子有极强的学习好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向善、向上的欲望,之所以没有做到,一定有他的具体原因,所以,无论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家长,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而不能一味的责骂、抱怨,希望通过分析研究,让我们多一些对孩子的理解,多一些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了解,多一些对孩子成长切实可行的帮助。
篇8:为何做不好决定美文
为何做不好决定美文
大约在十年前,我携妻子、女儿前往菲尼克度假。在宾馆住了一夜之后,我和妻子都觉得脖子疼。这里的枕头简直和石头一样硬!我们想换一家更舒适的宾馆,却发现在接下来的五天里我们每晚至少要额外多付40美元。那时候,200美元对我们来说可不是小数目。
在考虑换宾馆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这个房间的其他方面都令人满意,真正困扰我们的只是枕头。
这时,我们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自己买个质量好一点的枕头呢?这样做肯定要比换宾馆的成本(包括时间和金钱)低,即便度假结束后将枕头扔掉都可以。
所以我们去了西尔斯百货商场,挑选出了喜欢的款型,三个枕头一共花了90美元。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枕头非常柔软,我们可以轻松地将它们塞进旅行箱,以备日后旅行使用。
起初我们有两个选择:住在便宜的宾馆(A)和转移到较为昂贵的宾馆(B)。看起来只能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但我们又进一步考虑了从这两个方案中最想得到的东西———既经济又舒适。摆脱了以往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我们将两者融合,创造出了混合型方案C———从整体上而言,这是更好的.选择。
我对一些人讲过这个故事,在解释说枕头太硬后,他们会笑笑说:“去买个新枕头不就行啦!”然而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去思考混合型的解决方案。
曾经七次问鼎环法自行车大赛的“车王”兰斯·阿姆斯特朗在他的自传《重返艳阳下》中抱怨不已,说在欧洲训练和比赛期间所住的旅馆。他写道:“我们住过的一些旅馆的条件甚至比不上美国的6号汽车旅馆。地上有面包屑,床单上有头发。肉的味道怪怪的,意大利面黏糊糊的,咖啡喝起来像糙米水。”
细想一下,兰斯·阿姆斯特朗在美国住的是价值250万美元的临河豪宅,开的是保时捷,每年的收入高达200万美元,难道他“买不起枕头”吗?难道他住不起更好的旅馆,吃不起更好的饭菜,没有钱给厨师去买更好的食材吗?
只需多花幾千美元,兰斯·阿姆斯特朗就可以一边享受舒适的生活,一边挣大钱了。然而,他没有那么做,仍然忍受着糟糕的住宿环境,吃着难以下咽的饭菜。
显然,兰斯·阿姆斯特朗并没有考虑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篇9:《中国人为何自称汉人》阅读答案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以至于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等都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而汉人却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才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的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首先是政权的整合。政权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人才都可以加入,汉初,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候,因此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后来转变成公孙弘可以布衣封侯,文人也可以封侯做宰相。
汉朝的察举制度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每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察举制度的建立,打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其次是经济网络的整合。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地的货币,加之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也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不在农村,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税收,以维持公共工程及防御的需要。为防止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密告逃税者可得到没收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告密成风。这就破坏了工商业机制,故生产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从汉武帝时代,织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再次是文化方面的整合。通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到中央,而中央又有学校。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上的整合,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共同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也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题目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认同自己是汉人,早在汉朝时,便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了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B. “汉人”的身份之所以被认同并能一直维持到今天,是因为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C. 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的构成得益于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像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这些学者的不懈努力。
D. 汉朝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同时也获得了几千年中国人的认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它不同于犹太人、日耳曼人等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的民族。它是以文化来定义的,所以能一直维持到今天。
B. 汉朝的科举制度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从而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
C. 汉武帝时代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从而形成全国经济网络,直到19世纪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这种经济网络是国家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D. 在汉代,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已经形成,各地精英都云集到中央,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约有3万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人的名称源于汉朝,从刘邦到文景二代还没有呈现汉朝的特点,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使最初的动荡不安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
B. 汉朝的察举制度为政治统治集团奠定了基础,进而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C. 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税办法,由于密告逃税者可得到相当丰厚的赏金,所以全国告密成风,破坏了工商业机制。
D. 汉朝时严酷的税收政策,破坏了城市的工商业机制,逼迫民间的生产事业转入农村,农村生产的集散功能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
答案及解析
1. A 2. B 3. 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项,“中国人认同自己是汉人”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说“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本提要求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B项,“汉朝的科举制度”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五段,原文是“汉朝的察举制度”。故选B。
【3题详解】
本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进而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中“进而”的关系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五段,原文为“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为政治统治集团奠定了基础”。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