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希望您能喜欢!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

篇1: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习内容解析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二、文言词汇

1、读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邑(yì) 矣(yǐ)? 泯(mǐ)

?称(chèn)? 卒(zú)? 焉(yān) ?耶(yé)

2、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3、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属于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④指物作诗立就就:完成?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⑩受之于天受:承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仲永。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卒之为众人: 助词,无意义。

于:

环谒于邑人:到,向。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受于人者不至:从。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诗

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⑤父利其然也:这种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过渡。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随堂练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 ) (2) 指物作诗立就( )

(3)不能称前时之闻( ) (4)稍稍事言其父( )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参考答案

1.( l)曾经 (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 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2)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5.(1)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篇2:伤仲永课件

[教学建议]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3.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王安石的人才观。

4.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5.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6.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7.理解本文中方仲永五岁能诗,但到二十岁却“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方法

1.讨论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通过生生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看法,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

2.竞赛法。适合年龄特点,在竞赛中激发他们的赶超意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就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加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政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隶(lì)  扳(pān)  谒(yè)

泯(mǐn)  称(chèn)  卒(zú)

请一名学生认读并领读。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第一轮: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第二轮:认读课文

幻灯显示: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种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求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未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是一段尚未标点的文章,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认读。

4.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自由发言。

明确:(1)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写仲永少年时天资聪明,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体现“伤”的含义。

(2)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齐读课文两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并背诵。

3、课外收集被人誉称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妙。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学生自由发言。

生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教育、学习。

生2: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

生3: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

生4: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补拙。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正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的程度如何。……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有对作者观点的认可,也有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品评课文的艺术特征。

生1:本文借事说理,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生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和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生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生4:事理结合是本文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衰伤之情。

……

(四)、课堂小结

文章文理并茂。刚才我们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美点,它为我们写作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仲永的悲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天才需要呵护。天才需要勤奋。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放自制的动画课件)

三、教学反馈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检测

幻灯显示:

1.解释带“——”的字。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并自为其名  (4)指物作诗立就

(5)稍稍宾客其父  (6)或以钱币求之

(7)环谒于邑人  (8)不能称前时之闻

(9)泯然众人矣  (10)受之于天

(11)贤于材人远矣  (12)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诗以养父母  忽啼求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借旁近与之

父利其然也   借一乡秀才观之

其受之天也   以钱币求之

如此其贤也   余闻之也久

彼其受之天也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 客客其父 父利其然 伤仲永 父异焉

4.翻译下列句子。

a.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检测方式建议

每道测试的单数题由第一小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第二小组代表完成。如有困难,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

1. (1)属于 (2)曾经 (3)题上 (4)完成

(5)渐渐 (6)有的(人) (7)四处拜访 (8)相当

(9)完全 (10)承受 (11)胜过 (12)能够

2.其:(1)他的,指方仲永的 (2)代方仲永写的诗 (3)这样

(4)他  (5)他的  (6)他

之:(1)代“节具” (2)代“仲永”(3)代“仲永写的诗”(4)代“仲永的诗”

(5)代“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6)结构助词“的” (7)代“通悟”

于:(1)引出对象 (2)在 (3)表示比较 (4)介词,从

3.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把……当作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利:认为……有利

伤:为……哀伤

异:对……感到惊异(诧异)

4.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二)本检测题检测学生把握紧要字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翻译文章的知识。建议采用抢答法。

四、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过后,本人感触颇深:

1.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也重视智能的培养。文言文离不开字词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停留在分解肢节。老师把生字落实的同时,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给学生思考。

2.在完成双基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思考,发散的余地大,为学生制造“为学生制造”愤、悱“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与热情。

3.一节课学生多次读课文和有组织的小组讨论,围绕仲永的各种境遇展开讨论。但却不是各自为阵,有了争议问题,暴露无遗之后才易找到方法解决。

4.教师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学得心情愉快,思想轻松,若有所思。

篇3:《伤仲永》课堂实录 (七年级下册)

董晋梅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星椤⒂锲,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不作特别设计,随意一些,但要让学生感觉自然贴切。

二.    作者介绍

展示学生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三.    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四.    积累实词

常用的总结规律,生僻的辨析清楚。

五.    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六.    深化理解

就方仲永的悲剧,谈自己的想法。见仁见智不束缚学生,巧妙引导,不着痕迹。

七.    小结本课

不必面面俱到,突出主题则可。

篇4:《伤仲永》课堂实录 (七年级下册)

一.    导入新课

师: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果吧。

二.    介绍作者

师:谁能简略地介绍一下作者?

生:【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二十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生:请大家注意大屏幕,我查阅了作者王安石的生平。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师:介绍得言简意赅,又配有作者画像和文字,真可以说是图文并茂,让我们对作者有了大致的了解。还有谁想补充?

生: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所以被欧阳修赏识呀。

生: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师: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那我们一块来背诵。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会背王安石的《梅花》。

师:那试试?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学们鼓掌)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不是,是自己喜欢,我妈妈就让我背下来。

师:看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过,你的家长也教子有方哦。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要多读多看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歌,遇到自己喜欢的片断不妨背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文学素养就会提高。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那么,作者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见分晓。

三.朗读课文

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字音:

师:有拿不准的字音吗?

生:(摇头)。

【出示幻灯二】 易读错的字: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师:尽管大家预习得不错,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哪些同学愿意区分一下?

生:“即”读jí,“立刻,就”的意思。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生:“为”读wéi,是动词“写上”的意思。容易与介词“wèi”混淆。

师:分析得很好,后一个字谁来分析?

生:老师您帮我们分析一下吧。

师:好。“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还会常常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

师:除了字音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节奏。

师:有问题吗?

生:不明白课后例题中“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停顿的原因。

师:谁明白?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生:这样停顿是保持了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师:解释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怎么停顿?

师:谁能解决?

生:应该读“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这是根据语意的停顿。还有么?

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生:我认为应该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也是根据语意停顿。

师: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师:朗读文章除了注意字音、节奏,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作者的感情。

师:什么感情?

生:哀伤,惋惜。

师:何以见得?

生: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

师:你能读一下最后一段么?

生:(朗读)

师:读出感情了么?

生:基本上读出了,哀伤、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语气,因为最后一个句子虽是问句,但却是督促人们学习的,所以语气应该强烈些。

师:分析得好,你能读一遍么?

生:(朗读)(大家掌声)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朗读应该注意的点

【出示幻灯三】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师: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学生各自朗读、集体颂读。

四.积累实词

师:现在我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学生讨论)

生:“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和“如此其贤”中的“贤”一样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位同学能解答呢?

生:这两个“贤”不一样。前一个“贤”是胜过、超过的意思,后一个“贤”是聪明、聪慧的意思。

师:我知道前一个“贤”课下有注释,后一个“贤”的意思你从哪儿得知的呢?

生:前几天预习时我查辞典了。

师:好习惯。看来好习惯带来好效果,希望同学们都有这种学习的习惯。

师:一个“贤”字,本来的词性是--

生:形容词。

师:在“贤于材人远矣”中变为--

生:动词。

师:这种词性的改变在文言文中很普遍,我们分析这个词的时候,要根据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再来确定这个词的意义。这篇文章中还有这类的词吗?请找出来。

生: “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

生:“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父利其然也”的'“利”。

师:很好。如果词性的变化掌握了,那就更便于我们理解课文,更便于我们准确的翻译课文了。课下注意积累这样的词语。

师:还有什么问题?

生:“或以钱币乞之”的“或”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这个“或”是“有的人”的意思。

师:你的解释是对的,但为什么不是“或者”的意思?

生:在文言文里没有这个意思。

师:真的吗?那同学们以后可要关注这个词了,看它还有没有其它的意思。还有问题吗?

生:“卒之为众人”的“卒”怎么解释?

师:谁来解答?

生:是不是和“卒章显志”中的“卒”用法一样?

师:一样吗?

生:“卒章显志”中的“卒”是完毕、结束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成了ll(同学笑)

生:这里应该是“最终、终于”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

师:这样就解释通了。其实,刚才同学们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学习文言文中应该注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遇到这类词语,要注意将词放在句中多比较、多分析。

师:还有问题么?

生:(摇头)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对分析实词的方法进行如下归纳:

【出示幻灯四】  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五.复述分析

师:对于课文我们应该很熟悉了,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复述)

师:复述的如何?

生:还不错。

师:具体讲--

生:优点是复述的很流畅,缺点是有的重点词语漏掉了。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复到舅家问焉”的“焉”是代词,代方仲永的情况,她没有提到,让人不知作者问什么。

师:评价的很中肯,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生:她的复述也有合理的想象。

师:比如--

生:“传一乡秀才观之”,原文并没有“大家都惊叹不已”,可是她加了,我认为加的好,这样就从侧面表现了方仲永的才华,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师:评价的真好,既发现了同学的长处,又让大家深入了解了课文。

师: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期间才能发展的变化过程。

生: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不学习,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师:是他不学习吗?

生:本文讲述了五岁神童方仲永,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

师:谁能用白话概括得更简练明白些?

生: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

师:非常精辟。这句话中有个很关键的动词--

生:变

师: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师: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生:“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师:真乃神童。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生: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

师: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

生:蕴含主题的地方。

生: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师:作者怎么说?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显然退步。

生: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师:原文--

生:“泯然众人矣”。

师:悲剧啊,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的父亲“不使学”。

生:他的父亲贪图小利,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致使仲永荒废学业。

生:还有他后天不努力。他父亲不让他学习,他可以主动学习呀。(大家笑)

师:你如果是仲永的话,相信你会的。大家再看看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师:从哪里看出?

生:“受于人者不至”。

师:这显然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生: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师:对。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师: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内容

【出示幻灯五】            方仲才能永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师:我们学习到这儿,应该能够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了吧?还记得是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生: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生: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师:这两个概括都很好,既反映了本文所写的内容,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六.深化理解

【出示幻灯六】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师: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师: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生: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生: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大家笑)

生: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有时真羡慕仲永有那样的父亲呢。其实我也知道这样不对。(大家笑)

师:现代版的“伤仲永”。

生:老师,真的有现代版的“伤仲永”。我查资料时就了解到了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有出家的,有避世的,还有退学的,他们不都是因为压力太大,又不能得到适当的教育而形成的悲剧吗?(大家默然)

师:你的材料很丰富,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既严肃又深刻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受教育是一回事,教育的内涵又是另一回事,它太高深了,留待我们教育家们去解决吧。

生:有人计算过,说目前每天工作时间最长的就是中小学生。

师:哀伤、叹惜你们呀。

生:其实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都知道没有知识是适应不了将来社会的。“响鼓不用重捶”么,我们希望父母不要给我们太多的压力。

师:还有老师。(鼓掌)

七.小结本课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他们已经能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能够动手制作幻灯片,图文并茂,知识点醒目;能够抓住重点内容提问,有的同学甚至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二.一般情况下,人们容易把后天教育这个概念混淆为主观努力这个概念,这样就曲解了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曲解了作者想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重要的意图。所以我在教学中也引导同学对最后一段做了重点分析,应该实现了理解作者意图这样一个目标。

三.本课实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这种学习方式。课前预习做得较好,查阅资料较为丰富,在选用材料、运用材料的过程,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也注意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习这篇文章除了明白文言故事外,关键还要从故事中悟出道理。所以是时机地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四.在探究这个环节中,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按教材亦步亦趋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束缚了他们思维的拓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尽量地放手让他们敞开心扉,然后再与之进行心灵对话。如学生提到当年的神童宁铂、干政、谢彦波、王思涵等人的问题。显然同学们的动机是好的,是向上的,所以探讨这个话题只能让同学们更提高认识,更清醒自己的自主权利和更珍惜自己的自主机会,也因此更显示了这篇教材的现实意义。

钟跃

篇5:七年级下册古诗文伤仲永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篇6:语文课伤仲永课件

语文课伤仲永课件

伤 仲 永

王安石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补充课文注释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

4、即书诗四句

8、或以钱币乞丐

9、父利其然也

10、从先人还家

11、还自扬州:

12、邑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13、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14、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15、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16、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

这一段中,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篇7:伤仲永教学课件

伤仲永教学课件推荐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 扳 谒 称 泯 耶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①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②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篇8: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及原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唐宋八大家之一,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那么,作者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见分晓。

三、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C、作者的感情。(哀伤,惋惜)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ān)、环谒(yè)、称(chèn)、泯(mǐn)

即书诗四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划分朗读节奏。(停顿要保持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找准停顿、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分组讨论,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

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 ,一词多义要比较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2、特殊句式:

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一字多义

其:①并自为其名 自己的,代词。②父利其然也 这样 ③稍稍宾客其父 他的,代词。 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它的,指诗,代词。⑤其诗以养父母 他的,指仲永,代词。

之: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4、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翻译全文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背课文

二、分析课文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不使学,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蕴含主题的地方。

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 “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泯然众人矣”。

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 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方仲才能的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受于人者不至

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三、深化理解

方仲永 —— 天才 —— 不受教育 ——平凡人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示例:

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

四、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借事说理。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小结本课

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六、作业

小练笔《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23、伤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才能的变化 ———————— 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 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 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篇9: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及原文

伤仲永

——王安石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人材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伤仲永译文】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篇10:《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梦隔蒲中学 余国福   2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学前准备:

1、阅读以下文学常识: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注音:

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3、熟读课文,结合注解说说课文大意。

导入新课:

一、检查课前准备

二、听课文朗读,再齐读课文。

三、明确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 : 奇:         (2)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3)父利其然也  : 利:

3、明确重点词语词义:

①世隶耕   隶:              ②未尝识书具  尝:                    ③并自为其名  为:

④指物作诗立就  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               ⑥或以钱币求之 或:

⑦环谒于邑人 环谒: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⑨泯然众人矣 泯然:

⑩受之于天  受:           ⑾贤于材人远矣  贤: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得:

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1)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

(3)余闻之也久:             (4)不能称前时之闻:           (5)卒之为众人:

于:

① 环谒于邑人:     (2)于舅家见之:        (3)贤于材人远矣:             (4)受于人者不至: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四、合作探究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8、赏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

从全篇来看,行文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合作交流,在小组展示,小组再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教师小结。

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3.翻译下列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课后作业(20分钟)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环谒( )不能称( )世隶耕( ) 泯然( )

篇11: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七年级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 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 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后记: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5.伤仲永   王安石[宋]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篇12: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全文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全文翻译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家里世代从事农业生产。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写字的工具(笔、墨、纸、砚),(有一天)他忽然大哭索要这些写字的工具。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便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亲自在诗后写上了他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族人为诗的内容,(父亲把这首诗)传给全乡学识优秀的士人观赏。从这时开始,有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乡的人对此感到惊奇,纷纷的把他父亲当宾客对待;有的人用财物讨取仲永的诗作。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于是)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父亲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他十二三岁了。我让(他)作诗,他作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符。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问起他,(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消失,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予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资聪颖,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总结: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篇13:七年级伤仲永译文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篇14:《伤仲永》

E度网专稿

记得学过一篇课文《伤仲永》,说的是方仲永由一个天才变为普通人的事实,文中也着实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同上文相比,文章的主人公在前面的表现当然截然不同,但后面的结果却更出人所料,一个从天才降为凡人,另一个由不争气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无产阶级的英雄,打造出这天差地异的结果的,应该就是后天教育与个人努力造成的吧!

只有在磨难中历练过得人才能成才,这就是文章所告诉我们的深刻含义吧!而且本文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写此书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他强忍着病痛,历时三年才完成此书,也是想让我们这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刻苦学习和严格要求自己,拥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班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吧!

我想,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初一:1515248998

下一篇:这边风景独好 相关推荐 三河古镇游记 文明交通我见证 我为自己点个赞作文500字 我的家 我的家乡——顺德 《变色龙》读后感500字 军训有感 我的理想——主持人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作文1100字 我喜欢的体育运动作文600字 老王 让我如此依恋作文800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