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云层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语言的文化烙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语言的文化烙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语言的文化烙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语言的文化烙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430074) 徐 菁

摘 要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体现又影响着语言。思维方式制约句子结构 ,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汉英语的句式表达有很大不同。本文主要比较中西思维 方式之差别,从思维方式上找出导致汉英句式结构及表达差异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思维 句式

Abstract Thought reflects culture and influences culture. T he sentence structure is influenced by thoughts, theref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 n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and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results in the different w ay of forming sentence. In this articl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and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are compared in order to trace the reason in culture which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ntence struc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thought sentence structure

一、思维方式 文化 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紧密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 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 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 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 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思维方式影响语言表达形式,尤其反映在语言系统句法这个层面上。本文拟归纳一些不同文 化下由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句子结构及表达上的差异,以及学习者忽视这种差异造成的表达 误差,以此探索制约句子结构及表达的文化思维根源。

二、思维方式在句式表达上的反映

(一)西方思维分析性与汉思维的整体性在句式表达上的体现

汉文化中重整体性这一思维方式在汉语句中的体现是主客融合。 而西方思维的重分析思维 方式在英语句中的体现是强调以主体为中心。试看下面茅盾先生的一段话:“林小姐这天从 学校回来就撇起小嘴,她扔下书包,并不照例到镜子前梳头发擦粉,却倒在床上看着帐子出 神。”笔者将它翻译成英文:On that day Miss lin returned from school with her lip s pouting. Instead of going to the dressing table to comb her hair and power her nose, She flung down her bag and lay on the bed staring up at the curtain.“ 在 这一句中,出现四个物主代词“her”, 而这在汉语中是多余的。 另外,英语有时即使在事 物本体上也强调主客体之别,这在汉语中是不可思议的。例如:

他的腿受伤了 He was wounded in the leg.

他一把抓住我的胳膊 He grabbed me by the arm

英语句强调主体的作用清楚地反映出英文化的人强调主观作用,以主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汉语句体现的主客体融合也正好反映出中国汉人不突出主体,注重主客体一致的融合关系

(二)汉思维的直觉性与西方思维的逻辑性在句式表达上的体现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表现为求简洁而缺推理 ,重直觉而轻论证。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表现在语言上时,英 语注重用实例,用数据说明问题。如在表达“经济高度繁荣”这一概念时,西方人会说,“ 经济比去年增加10%”;中国人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西方人却会给一个具体的恩 格尔指数。这表明在句式表达上,西方人重视“用事实说话”,不阐述大道理,不喊口号, 具体科学地阐述事理。

笔者摘录下面一篇中国学生写的英语作文:In recent yea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 ve developed very fast.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people are becoming richer and richer as the resul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se two factors made co mput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an before.

这是一段典型的按中文的表达方式来写的英文,这样的句子在中国学生的作文中俯拾皆是。 撇开句式上的毛病不谈,单从句子表达上看,句中全部用的程度的抽象形容词,如“very fa st”, “richer and richer”, “more and more popular” 来表明作者观点,而未列举一个具 体数据事实来证明这一点,这是受汉思维重直觉,轻实证的影响。

(三)汉思维的意向性与英思维的对象性在句式中的体现

意向型思维使主体介入客体,客体容入主体。在句式表达上,笔者归纳了有两个方面的差异 :

1、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

汉语受主体意识的影响,在表达上常使用“人称主语”,而英语由于较偏重客体表述,在表 达上多用“非人称主语” 例如: ①The sight of a dead mouse made me sick.汉语却要 说:看到那条死老鼠,我感到恶心

2、汉语多主动,英语多被动

这是汉语受到主体意识影响的另一方面。根据汉语思维的习惯,“事在人为”,动作应是人 这个主体来完成或进行的。因此汉语在表达上表现为广泛的“受事施事化”,即很多被动行 为都是以主动方式表现出来。而英语主动被动区分十分鲜明,而且主动使用比较普遍。

如:His successes were so repeated that no wonder the envious and the vanquished spoke sometimes with bitterness regarding them.

他赢钱赢的这么多,怪不得眼红的人、赌输的人有时提起这事就发牢骚。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较习惯于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时,常以动作行为的 施动者作为句子主语,因此汉语中主动态句使用比较频繁;而习惯于客体思维方式的西方人 却常把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为句子主语,因此英语被动语态很普遍 。

(四)后继性 前置性思维

中国人具有教强的历史意识,思维具有前置性。而西方人则比较注重现在和未来。这种世界 观使西方人有超前性意识,思维具有后继性。

在句式表达上,受后继性思维的影响,英语句子往往头短尾长,结构长时形成一条条不同的 思路,往往一一后置补充说明,因而较长的修饰语都是后置的。而汉语句序往往根据事情发 生的逻辑关系来组句,很多情况下出现前置性思维方式,修饰语往往前置,而且前面往往能 附加多个修饰语。例如:

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orgia where he had spent his vacation basking in the Caucasian su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job he ha d engaged in the south. (状语后置)

他原来在南方参一项建筑工程,任务完成之后上格鲁吉亚度假,享高加索的阳光,头一天才 坐飞机回来。(按时间顺序排列)

(五)归纳性与演绎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总结、归纳;西方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注重形式逻辑,擅长于演绎。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句式上的表现为英语句子语义重心通常在句首,即先讲态度、观点、结论,后再叙述原因、条件、事实等;而汉语句子语义重心通常在句末,即先讲事实、原因等, 后讲态度、结果等,形成圆周句。

先讲事实,再讲态度。 如: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这是最值得注意的。

The most noticeable is that students are more willing to speak their minds.

汉语强调逻辑顺序,按事情出现的顺序、因果等关系组句;英文通常是先叙述结果,具体情 况则放在后面。例如:

He eventually got that decent job, as he shows a stri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s well as team spirit during the interview.

在面试中他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因此最后得到了那份好工作

三、结语

本文从分析性与整体性,直觉性与逻辑性,思维性与意向性,后继性前置性,归纳性与演绎 性五个方面列举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举例分析了每种思维方式对句子结构及表达方式 的影响,从句子这一层面初步论证了文化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王力.王力文集(C).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吴潜龙.从语言与思维看外语习得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2;(1)

[6]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作者简介

徐菁(1979-)武汉人,中南民族大学2002级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篇2: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交流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交流论文

一、加深交流,对比学习

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背单词、熟读课文这些枯燥无味的过程,这些过程虽然不可或缺,但确实会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乏味,如果教师不从中找出一些有趣的方法,那么学生会逐渐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显然对学生的未来是没有益处的;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同样的汉语元素进行注入讲解,那么就会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增加了比对的乐趣,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这一点对学生是非常有益处的。

二、便于理解,利于学习

由于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理解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对外来说,我们并没有合适的语言环境,我们周围的人大多数还是以汉语为主要的交流语言,英语是很少使用的,所以外部语言环境不是那么得天独厚。对内而言,课堂上也是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许多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会出现误差,学生的理解出现误差,这时如果加入汉语进行比对,那么就可以大大地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会大为流畅,所以适当加入汉语元素可以快速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便于他们理解,利于他们的`学习。

三、注重实践,方便应用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走出世界,达到能与外人交流的目的,在课堂中,学习英语就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最终必须是以实践来检验才能说英语教学是成功的,所以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加练习英语与汉语之间的相互转换,熟能生巧,最后达到转换无障碍的境界,这时,我们再与其他人交流英语就可以游刃有余了,这也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英语的学习在学生的总体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好英语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通向未来,初中英语教学更是学生时代打下基础的开端,所以,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加入本国语言的文化交流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会快速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无疑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同时,也只有这样,才可以连续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合格的英语人才。

篇3: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hebang.sosoo.net/new_page_10.htm

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 张连仲

近十年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交际性教学原则的研究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对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整体精神与许多具体部分的表述与教学要求上也体现了交际性原则。比较前大纲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接受和实践了以结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结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教学法上强调的是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而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的交际法教学强调的则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思想和实践上都进行相应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学大纲的形式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教学中,人们对交际教学法,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一些模糊认识与不大理解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认为中学阶段(初、高中)外语教学主要目的应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语音的准确性、词汇的扩充、语法与句型知识等);另一点是认为目前中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从进行。本文将结合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探讨交际性语言教学中,处理好文化与语言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相应提出一些建议。

语言学、语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语言的本质不断加深认识,提出语言是交际性工具这一功能性观点,语言教学目的、目标也随之不断修正。《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高中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大纲》第二大项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中,不论是一级教学目标,还是二级教学目标,都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细化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指标。那么交际能力包括哪些因素,它与语言知识是什么关系,它与文化教学又是什么关系呢?

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分、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语言首先是一种“社会实践”。这其中后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点--语言得体性。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语言得体性离不开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正如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

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教学,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用这种教法教出的学生可能很会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读、写的能力),出现交际失误,最终也就达不到学习外语的真正目的。

通过对交际中错误现象的分析也可以证明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交际错误可以分为两种:语法错误与语用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观点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后一种情况又被称之为社交--语用失误,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就越容易引起误解。语言知识只能指导人们表达出形式上正确的句子,而语用能力则指导人们表达出恰当、得体的话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外语教学目的最终应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高中新大纲对语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以上议论了语言教学中交际性原则的运用及文化教学的必要性。现在我们再来讨论第二个问题,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广义上讲,文化教学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语言教学既然最终以语用为目的,就必然涉及语言文化的教学。文化因素与语言形式的难易并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如Helo/Hi/Sory/Pardon/Thankyou等形式上极简单的表达。真正使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如何发准音或拼写正确,而是在实际交际中如何恰当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用能力。这样讲,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讲每一个语言项目时都把与之相关的语用功能介绍全、练习够,这是不现实的,也违反认知规律。目前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讲者不厌其烦,力求一次讲全、讲透。在介绍一个新语言项目时,往往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字典搬家。学生则忙于记笔记。应试教育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更起了负面推动作用。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训练。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使用中相关社会因素较多,只有逐步介绍、训练,循环往复,学生才能体会到不同语境中语义的差异并逐步掌握,进而形成语言能力。目前,在教材编写中,教学内容循环出现的方式与原则也应体现在英语教学中。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有些教师可能由于自身语言水平不够,文化知识较少,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这种想法虽可以理解,但应帮助克服。我们提倡教师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可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如何向别人问候时,即使只介绍了一种形式的实际用法,只要从语用角度讲是正确的,他就传授了语用原则与文化知识;学生如果通过训练掌握了这一形式的运用,教师也就是在帮助学生逐步发展文化语用能力。尽管这种学习可能是零散、不系统的,学生却是在沿着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前进。教师自己不应该也不应要求学生学习好了语言形式再去实践,或者掌握了语用知识再去实践,而应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语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只能在交际中实现。

如何进行交际能力训练?方法可以多样。交际教学并不否认语言基础知识、技能的训练,并把它看成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交际法与结构主义教学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学习目标的不同。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

“假设交际”,指在课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各种操练,包括机械操练和教师讲解等;“教学交际”,指课堂内进行的再表达练习,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后,根据教师提供的语境开展模仿性对话或书面练习;“针对性交际”,指学生根据情景和语用考虑,作出反应;“谈论性真实交际”,指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社会性,言语符合语用及文化规范。

克鲁姆强调交际活动存在于外语教学的每个步骤,其基本观点是:语言应作为技能培养。大量的交际活动有助于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化,这种从操练到真实交际的过渡与现在流行的“五步教学”的某些环节有明显的共同点。

综上简述,教师只要确立语用学观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材料进行各种旨在提高语用能力的训练和交际,语言教学中的语用与文化要求是可以体现的。

最后谈一下思想教育问题。一般认为,语言教学中强调文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以进行交流,那么交流和学习什么呢?这就提出了思想教育的问题。《大纲》指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时,必然要与本民族语言与文化进行比较。我们应该鼓励学生采取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在语言与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义,也不自我贬低,认为英语国家的文化比我们的优越,甚至否定我们的民族文化,搞“自我殖民”(self-colonization)。《大纲》对这个问题作了明确、全面的要求。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时时注意贯彻。

21世纪即将来临,新世纪中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人类的交往愈发重要和频繁,外语教学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我们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指示培养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使他们能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贡献。新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已经为下世纪初我国高中外语教学的发展提出了目标与任务,要达到《大纲》所规定的目标,还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奋斗。

篇4:浅谈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教学和谐统一律 三序和谐统一律 知识与智力

[论文摘要]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掌握运用教、学和谐统一规律,充分发挥教、学两个积极性;将教材学科体系知识结构的序、学生认识规律的序和教学结构程序三序统一,循序渐进,教学才能高质量高效率;教思路、教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笔者通过对《中学英语教学法》和《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以及几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出如下一些中学英语教学规律,供同仁们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教学和谐统一律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教学中,教是为了学,受制约于学;学需要教,受指导于教。教和学相辅相成,缺一都构不成教学过程的额有机整体,都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规律,它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在英语教学关系上的体现。

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技能课程。至少在最初阶段,教英语不像教学历史或化学那样主要是由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英语教学中当然有该学到的知识,如语言学、音位学等知识,但这些并不是我们在教学初期阶段所要教给学生的。同样,对于英语教学,毫无疑问,模仿是成功的钥匙之一。语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准教师发音的能力,取决于准确模仿教师语音的技能,取决于反复练习同样的语音和句型的耐心和恒心,取决于掌握它们的牢固的记忆力。当然,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因为这些对学生的学习信念,学习习惯和学习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英语教学的质量。

既然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无论是语言知识还是言语技能,都要靠学生自己学得主动、练得积极才能有所长进,教师只能主导而不能包办代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师在教学中莫“硬灌”,应启发诱导。《礼记・学记》批评了当时教学中违反教学方法和原则的弊端:“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教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细细品味,正是今天教学中不懂教学艺术,“满堂灌”的活写照。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革除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成为学生从不会到会,积极学习、逐步提高运用英语能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犹如导演,学生犹如演员,也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快,用得快,用得活,才能迅速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态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信心。在示范和组织学生进行操练时,必须特别注意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与体谅。如,当学生相互间进行课堂操练时,教师来往于之间,仔细倾听他们的操练;学生语塞时,帮助提示一下;听到语误时,轻声纠正,态度亲切自然当课堂操练一时达不到要求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不随意呵斥学生,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应耐心地加以引导,鼓励学生重新操练。教师正确的教态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课堂上的和谐与默切。

作为教师,都应热爱学生,这也是使教学达到和谐统一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爱应该是理解与尊重。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尊重,只有尊重才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学生更深层次的爱,也才能做到教、学的和谐统一。尊重、理解学生并不排斥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爱之深,则求之切”,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严格要求的本身,就体现着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施之以尊重,报之以爱戴;加之以威,只能报之以怨。”过分的苛求,不堪接受的批评,有辱人格的谴责,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激发起学生的反感和对抗情绪,因而也就达不到教、学的和谐统一。掌握和运用教、学和谐统一律,充分发挥教、学两个积极性,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完美地结合,是教师时刻都要考虑的,永远创造不完的教学艺术主题。

二、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

教学中使教材科学体系知识结构的序(内容)、学生认识规律----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序(方法)、教学结构程序(形式),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的教学,教学才能高质量高效率。三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是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

中学英语课本是中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其依据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既然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都有原则性的规定,课本就是这些规定的具体化,就是说,课本的编写要经过编者们的大量创造性劳动,使语音、词汇、语法、课文和练习的挑选、安排、组织等方面符合学习的规律,编得即便于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

一般来说,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入门阶段,教材内容很简单,每课的句型和单词都是有限的,学生可以直接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这时教师就不需要讲授过多的语音知识和语法规则。但随着学生学习的语言项目增多和语言现象变复杂,就有需要和可能从一些语言材料里总结和归纳出必要的语法规则。不这样,就不可能使学生理解较复杂或变得繁杂的语言现象和掌握更多的语言项目。即使在这个时候,也还要坚持精讲多练。至于那些对实际运用语言影响不大的语法现象,可少讲,只要学生理解了就行。

一本好教科书能大大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它循序渐进、举例说明并提供了新材料的练习。但是,书不是教师,它不会教、不会听、不会纠错,也不会鼓励学生,不管课本编写得如何好,指导还必须来自教师而不是课本。新教师、负担过重的教师和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教师有时候回陷入所谓的“教科书的圈套”。他们先用“Good morning, class. Open your books to page”问候学生,然后整节课时间都花费在朗读和做书上的练习上。教师和学生完全依赖课本,成为书面文字即印刷符号的奴隶。教师不是在教,而学生也没有达到掌握英语句型的目的。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使用课本中的材料。许多教科书的练习本身就给出了许多用法:打开书或合上书做、口头或笔头做、有个别学生或有一组学生来做。总之,要记住教科书仅仅是一个帮助达到目的的非常有用的工具。不要把它当作拐杖或教师的替身,因为语言的实质是双方相互交流。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学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英语课要上成实践课,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要用于实践,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初中阶段年级越低,练习时间应越多。对语言知识必须精讲,讲授知识为了知道实践。语言知识讲授的范围、深度、方法和时机要由语言实践和教学需要来决定。

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巴班斯基说:“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要分清主次,并引导学生把精力集中到主要内容方面,并通过这些主要内容去促进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是基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如果每一节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就能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充满信心;反之,如果教师有一节课上不好,学生学得不扎实,就会产生学习上的“空白点”;这种如果经常出现,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人们常说的“夹生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生大面积掉队的严重后果。教学中,只有将知识的序、学生认识过程的序、教师安排课堂结构程序的序和谐统一,循序渐进,才能产生教学的最佳效果。

三、知识与智力相辅相成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在激发学生兴趣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教思路、教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知识和智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相似的和不同的情境中去,知识迁移,提高效益。所以,知识与智力相辅相成是教学的又一规律。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改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而培养学习能力,核心又在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选择合理的思路,形成有序的逻辑思维形式,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这一根本目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益。比如在介词教学中,我们可采用直观的教学法来帮助学生选择介词,以达到激发兴趣、加强理解、增强记忆,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我们可以用一个箭头、圆点、方框来表示方向介词;我们还可以在黑板上画几个直观图,利用教室里熟悉的实物,通过对每副图的重复或替换练习来演示它们的用法。

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英语教学要注意培育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力。这不仅有助于学习英语、学习其他学科,也有助于将来从事任何工作。英语知识的内在规律是人们经过长期总结、归纳出来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从感知到认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认识活动,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学生所学的英语是外国语言,许多语言现象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例如,在汉语中,“我有一本书”和“桌上有一本书”都是一个“有”字,而英语中相对应的“有”则有表示“所有”(have)和表示“存在”(there be)的差别。又如,在汉语中修饰名词的动词词组和主谓结构是放在受修饰词的前面。如:昨天来的那个人是我的叔叔。而在英语中,定语从句则应置于受修饰词的后面,如The man who came yesterday is my uncle. 学生在学习这些英语知识时,通过英汉分析对比,可以学会全面看问题的本领和防止思想僵化。在英语教学中,通过看图说话,问答,对话,按指定情景写作、自由作文,改写课文或课文的结局,对课文里人物、行为多问几个“why,if”之类的问题等等,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都是大有好处的。

教、学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同时进行的,统一实现的。因为知识是智力活动的凭借,智力是用知识来呈现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是知识结晶。二者相互为用,互为因果。所以应把掌握双基知识和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发创造力统一起来,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同步,相得益彰,协调发展,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懂得知识本身是什么,同时教给学生怎样正确获得知识、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指头,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捕获“猎物”的措施,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聪明,解决学习中的各种矛盾。

教学归根结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即“教是为了不教”。一个好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逐渐教会学生主动地猎取知识、运用知识,因为一个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不可能跟着老师学一辈子,同时,自学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抓了自学能力的培养,就可以把其他许多智能的培养带动起来,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就会永远伴随着智能的发展,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开辟广阔的天地,学生获得的知识信息就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会转化为长期的记忆。

篇5: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克服本族语的干扰,培养英语文化意识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文化意识是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英语的保证。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英文影片、给学生讲英语笑话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与交际密切相关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如果在课堂上不加限制地使用本族语,就会使学生感觉不到英语课应有的氛围,我们应用我们的聪明才智营造出一个全面接触英语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环境、感情环境、意识环境之中,亲身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并恰当地运用语言。如,有时学生学习英语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尽量用英语问候交谈,广泛开展讲英语小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身边发生过的事情等活动。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消除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障碍,他们见景生情,见情生话,既可增大语言使用的量,又提高了语言使用的质。

二、开展好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英语兴趣

作为英语教师,只要把教材讲得详细透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老师是无所不知的,所以,教师要在掌握本专业的基础上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改变“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不学,我也没办法”等这样的错误想法。另外,中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听说读写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听、说、读、写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四个基本技能,也是少数民族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所在。

为了让学生带着兴趣来训练,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拿5-10分钟,用英语复述前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或者播放课文录音,然后由学生重复或简单概括,并组织学生根据内容进行对话交流。这样的对话范围广、形式自由,有利于形成课堂轻松和谐的气氛。在学习新句型和单词时,教师可以先简单讲授,然后让学生伸出一个手指头跟着老师边读边在空中拼划,并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变化,鼓励学生使用新单词和新句型进行对话和写作。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在轻松、亲切的氛围中学到新的知识,减少对英语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使他们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著名教育家吕伟先生称课外活动为第二课堂,可见老先生对课外活动是多么重视,他不仅给课外活动定了位,而且还强调了必须开展第二课堂。

因此,课外活动不是可有可无,或设而不管,而是应该有质有量,设好管好。开展第二课堂,对于拓宽知识与增强能力、发展个性与开发能力、培养能力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浓厚兴趣。中学英语教学的课外活动应紧扣课堂教学,加强口语和听力在实际环境中的运用。例如,在交际活动中提倡学生用英语进行问候,了解日常用语;扩大他们视野和词汇;定期组织校园英语角,并形成制度;组织学生观看英语教学录像,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本族语言与英语的文化差异,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英语第二课堂形式自由多样,不受条件的限制,容易操作,学生对此较感兴趣,并且可利用课余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在活动中容易增强信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养成热爱学习英语的兴趣。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必须首先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尊重他们的文化,尊重他们的习俗。另外,无论是内地的英语教学还是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所以,教学的改革和实施新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书育人的目标,肩负起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赋予的'重任和使命。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常言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长远的战略目标,要常抓不懈地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可以设想,如果教师未能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职,那么厚德载物的良好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就难以建立。教师应该既能成功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能以身作则地教学生处世为人,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师资队伍的建设一定要把教师的业务素质与爱岗敬业的精神作为核心和重点。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前途和命运,是学校发展和培养人才的主动力,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障。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鼓舞中青年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层次和进行国内外交流、进修学习,相应配套的人才管理机制应及时确立并发挥作用;二是通过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对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观念意识;三是选拔培养一批教学业务骨干,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给予重任,使教学改革朝纵深发展,推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四是进一步扩大地区间、校际间教师的交流,比如一些教师到其他地区听课、交流等,取长补短,不失时机地把新经验、新方法和新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只有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常抓不懈,才能为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工作中实质的飞跃提供可靠的保证。

四、总结

总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是教育,英语教育又是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开放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西藏的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断稳步提高。但由于大部分地区地域封闭,经济与文化都不甚发达,加上受本族语言的影响,导致了本地区中英语教育现状与其他少数民族和内地地区比起来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研究和解决西藏地区英语教育的相关问题,积极推进西藏地区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对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培养西藏地区现代化急需的合格外语人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绝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西藏的英语教师,改变西藏的英语教学现状、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必须在教改实践中勤于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少说多做,才不会辜负藏族人民的期望,才对得起每一位藏族的莘莘学子。

篇6: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注重处理好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发展能力的关系

从《心理学》上说,技能是通过实际操练而巩固起来的活动方式,有技能并不完全等于有熟巧的功夫,熟巧是在已经具有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如果有这些理论指导,能理解所从事活动的性质,熟巧的形成就会更快更容易。那么,要掌握一门英语,仅获得语言知识和具有运用语言知识的熟巧是不够的,语言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具有语言知识技能技巧的学生,并不等于已具备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英语教学任务之一应是通过教师传授基本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目的。

二、注重处理好和谐、融洽的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教师和学生如何具有融洽的师生关系,这对完成英语教学任务是至关重要的。中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如果他们对某个教师有好感,便对这位教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学这门功课。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这位教师,出于逆反心理,就不愿意学或不学这位教师的课。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要经常接触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教师本人在学生的眼中,成为一个不仅是可敬的师长,而且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不过这并非说学生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关心、帮助、爱护他们的目的`和方式,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这样,师生关系达到融洽和谐,英语教学成绩方能大幅度地提高。

三、注重处理好教学与学生学习应考的关系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认真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当前,由于客观上存在片面以学生中、高考成绩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水平高低和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现象,致使学校一些教师认为,执行教学大纲固然重要,但应付考试则更为必要,考试考学生什么,就着重教学生什么。考试没有听、说试题,教学中就放松或放弃听说训练;考试不考翻译题,教学中就不注重于这方面的训练;考试题型以标准化的客观题为主,教学中就大搞选择题型,模拟练习。为了学生考试的分数,甚至有的教师改变教学计划,减缩教学进程,大搞应试技巧训练等。对于此种做法,模拟测试对复习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对提高成绩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但如果单纯地搞题海战术,除了能训练学生机械模仿及猜测题型的能力外,势必影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训练,导致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不全面,基本知识不扎实。因此,应客观地看待考试与正常教学之间的关系,按照教学与学习英语的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注重处理好灵活多样、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

单一的教学方法,即使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初学、巩固、复习等。比如教学生字母,26个字母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教得快、教得准、教得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并非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的。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每次几个字母,依次教完就过去了。有的教师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的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学生唱字母歌。这样做,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学得好,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以及班级的集体观念。

两种做法,两种效果。开始教单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教Football,我们指着足球:What’sthis?it’safootball、football.再重复一下,足球的音形意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以后看到足球,就会脱口而出football,football,而不需要汉语翻译作中介。教学生英语词汇,也是在教学生进行思维。那么,如果进行词汇复习,我们可以进行“guess”。比如,复习bell,football,pen,book,car,jeep等名词。我们便可把准备好的小实物、图片、模型放在讲台上,先让学生看一看,然后再放到讲台下,把一件如book放在一个准备好的大袋子里,然后拿出,用学生已学过的句型问:T:what’sinmybag?学生猜测后回答(宜单人进行)。S:lt’safootball.如果答不对,就说:T:No,itisn’t…接着问另一个学生。T:It’sabook.猜对子,教师鼓励这个学生说:T:yes,you’reright.如果学了clever还可以进一步说:T:youareveryclever.

语言的文化烙印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然后,再换一件继续进行。如此等等,这样既复习了单词,也熟悉了句型,既练习了听,也练习了说,而且学生不以学为苦,而是兴趣浓厚地参与其中。

篇7: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中学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现状来说,中学英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着主导性的地位,他们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向导,是学生知识的重要来源。但是,教师的教学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仍旧以自我教学为中心,并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成教学任务,而是继续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仍旧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准,对学生实行题海战术,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在试卷上体现出学习水平等等。由此可见,教师针对考试得高分进行的应试教学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新的课程标准对我国中学教育还是起了重要作用的,这点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在外语教学方面,我国的中学英语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开始进行较有成效的口语与交际英语的锻炼,突破了传统英语教学“死学”的状态等等。但在这一教学模式的交换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存在也应得到重视,以下,本文将针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希望能对中学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二、现阶段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因而,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十分迅速,特别是在教育方面,国家与教育部进行了全面与深入的教学改革,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在日常教学中淡化。但发展的.过程是漫长的,其道路也是曲折的,在我国现行的中学英语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以下将着重讲几个方面。

首先,中学教师对新的教学标准不能很好的吸收,导致教师在教学行动上的迟缓与无力。无论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还是在新型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由于我国的英语教育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因而,很多英语教师是在自身的学习中展开教学的,他们的教学方法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对于新的课程标准不能够全面的吸收与消化。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旧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他们把考试与分数看得十分重要,因而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把过多的时间放到了知识点的学习与巩固、单词记忆等方面,致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与培养。有很多教师由于对新型教学标准的接受不全面,不能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素质教育联系在一起,导致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全面。此外,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仍旧继续主动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将学生当成是学习的主体,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没有益处的。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总是被动的进行听、记,并不能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忽视学生个体的教学方法,对于中学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没有好处的,且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他们自主发展与独立人格意识的形成。

其次,教师的语言水平、文化水平与教学水平有限,导致教师对于新课标的实行力量不够。我国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而且大部分内容都源自于西方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自身英语教学水平有限,加之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的中学英语教师并不能真正地领悟新课标的精髓,导致在实行新课标的过程中实行力度大打折扣。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主体还是传统英语教学制度之下的教师群体。这些教师的语言应用水平、文化水平与教学水平十分有限,因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全新的教学理念。此外,一些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总体上还存在滞后的表现,其中一些英语教师由于其英语功底薄弱,分析教材的能力与思路不够明确,根本无法驾驭新教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无法达到知识与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实行方面不够到位。

全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英语教学应实行不同于以往的“主动式”教学,教师应退到学习的背后,一改传统的主动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研究与思考,这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现行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很难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不能真正地做到教学理念的更新,这与英语教师的认知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力都是分不开的。此外,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不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没有摆脱“授鱼人”与“吃鱼人”的局面,学生的课业十分繁重,不能真正地享受新的教学理念带给他们的轻松的学习氛围等等,这里由于篇幅问题,不再一一赘述。

三、解决对策

上述所提到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十分具有普遍性,应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这对于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本文将就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对策,希望能对英语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首先,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因地、因时制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中学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都处于特别时期,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也应是根据他们的特点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逆反期,如若教师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无法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对于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的培养是没有益处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鼓励与尊重学生,指导与培养他们自主地进行学习与研究。

其次,教师应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英语是一门语言,因而,英语的学习不能离开语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学生进行英语的交流与学习,不能把英语当成一门普通的学科,而是要将口语实际与英语理论学习结合在一起。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以应对不断发展的课程标准的需要。教师应该可以自由地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授课,让学生在英语的环境中进行英语的学习,这对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帮助的,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教师还应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加强对新教材的应用与实践能力。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实行新课改,随之,教材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则相应地提高了很多。新课标下的教材使用要求教师更具有创造性,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别开生面的方式处理教材的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以达到创造性教学的目的。

此外,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学状况来说,教师应学会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网络资源丰富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是在现代化教学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应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比如多媒体、网络、幻灯片、投影仪等机器的应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英语教学在的问题亟需引起社会、学校的重视。尤其是对教师来说,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对改变现阶段英语教学的现状是非常重要的。

篇8: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创新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对英语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学生毕竟是处在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对英语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牢固,在运用英语知识的时候,许多学生对说英语还有一定的恐惧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这个时候老师应当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开口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这一阶段,老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上。

二、中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创新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一般都是以纲为纲,严格遵守英语教学大纲,在创新教育的要求下,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英语教学大纲内,而应当根据情况适当做出调整,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创新教育下,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老师应当根据英语教学大纲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的学习

学习英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加深对语言的了解,掌握语言的使用习惯。应该了解其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比如:在西方,人们见面交流最多的是天气,避讳交谈隐私,而在中国与之不同。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和西方人见面时你就可以说:今天天气不错对吗?Itisbeautifulweathertoday,isn’tit?除了谈论天气,在西方,人们打招呼很少说:你去哪?你吃饭了吗?在交流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早上好、晚上好、你好吗,Goodmorning、Goodevening、Howareyou?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避免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出现低级错误。

(2)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拓展

虽然,英语教学应当遵循英语教学大纲,但是我们不能局限于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拓展学生的基本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在讲解志愿者Volunteer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一个单词,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汶川地震为学生讲解志愿者,拓展它本身蕴含的知识和传达的精神。志愿者在汶川地震中,积极参加抗震救灾,勇敢地完成了一项项艰巨的任务,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这样的实例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志愿者的了解,学习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对汶川地震的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大难兴邦的气概和中国人民坚强的勇气和决心。这种教学内容的创新,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英语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中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中,老师一般采用灌输的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新教育下,老师应当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积极灵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改变那种老师主讲的模式,把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学习,遇到不会的单词、句子,自己要学会查找资料,自己理解文章,自己寻找答案。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授课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培养学生的提问的能力,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结果。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情景对话、观看电影等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设置情景对话,让学生分组练习,并要在台上进行表演;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影《罗马假日》,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有效提高自己对英语的了解,增强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四、中学英语教学过程创新

在中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特点,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教学。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由于性格上的内敛和学习基础掌握不牢,不敢开口说英语,存在心理障碍。这个时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当根据这种情况作出调整。学生单独说英语可能不敢说或者是不好意思说,如果把他放到群体中去,用群体的气氛来感染他,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带动他说英语。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有效地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勇气和信心。

五、关于中学英语教学评价的创新

无论是评价学生还是评论老师,都应当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不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在评价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成绩都有优劣之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学生的潜力,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对学生的进步要表扬,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要客观公正,要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要敢于指出,帮助老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六、结语

在创新教育下,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对中学英语的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做出调整和改革。因此,必须根据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转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水平,提高中学英语的教学效率。

篇9: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操练学习,让学生充分训练

操练实践是我们课堂的主体,只有进行大量的操练,我们的社会实践交流才有底气,才能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知识。

我们不能简单地老师读几遍,比如在Healthyfoodanddrink中,一些饮食方面的词汇,我们让学生画出我们常见的事物,学生非常兴奋地去画,然后请学生用单词把这些食物介绍给外国的游客,学生试着用英语去表达,我们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讨论,老师表达:I’vegotsomejuiceinthefridge.学生用自己的'图片模仿教师的样子进行真实的操作演练,试着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操作兴趣浓,既可以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巩固句型,提升学生的练习兴趣。

我们有一个老师,想出更好的方法,他提着一篮子食物,让学生对食物用英语进行设计包装,学生努力地选取图片,运用自己的美术知识认真包装,并且像导购员一样,让学生向外国客人介绍我们食物,动作、表情都很到位。

为确保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活动,我们多注意让后进生进行扮演,其他学生帮腔,使后进生进入到我们的操练行列。

二、关注学生主体、进行情感教学

学习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我们要不断学习,英语更是一种语言,我们需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地坚持,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要不断与学生交流,这种语言的交流,不能离开情感交流,只有情感与语言的统一,我们的学习才更高效,比如,练习口语,我们就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在平时的交往中,在校园里、在校园外,遇到我们的学生,我们老师主动用英语打招呼,这样,我们才能调动学生使用外语的习惯,逐步引导学生把英语融入到他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要把这种生活中英语礼貌问候当做是客套话,只要我们坚持,就不是作秀,只要我们坚持,就是一种不平凡的英语学习过程。

在过圣诞节的时候,我们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小礼物,并用英语给学生写张祝福的卡片,学生收到后非常开心,他们也会给老师一些祝福的卡片,指导学生了解西方基督文化,扩展学生文化视野和文化背景。我们多次找后进生谈心,聊天,让学生不放弃英语,我们会关注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后进生参与英语学习管理,担任老师的助手,担任英语作业小组长,担任英语课代表,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找到快乐。

三、总结

总之,英语教学需要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尤其要注重实效,我们的学生才能有更多收获。

篇10: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熟知外国的文化背景及风土人情,进行高效教学

像中国在春节这种传统的节日里,一般是只给孩子准备礼物,而西方国家在过圣诞节或者比较隆重的节日时候,无论大人或者是小孩都要准备礼物来送给别人。如果不懂这些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言语上无法沟通,而且会发生很尴尬的情况。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通过外国那些新奇的文化来逐渐将英语文化渗透到学生身上。有些人词汇量特别大,基础知识特别扎实,但是由于不了解什么样的场合该运用什么样的词,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词。例如,第一次见面的人,打招呼时用“hello”就显得不是很恰当,此时应该用“Nicetomeetyou”会比较正式。如果教学不穿插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影响学生在生活中对英语的应用。

二、注重学生语感方面的培养

语感就是学生学习一种语言的天赋,它是学生由于长期对语言熟练掌握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不用通过大脑思考,直接运用自己的直觉将其直接说出来的能力。

1.教师在课堂中尽量运用英语,例如让学生站起来时说“standup”,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0页说“turntopageten”等等,这些生活中常用的口语,尽量用英语代替。可能刚开始学生会茫然,不知道该干什么,但是一旦熟悉以后,下次再听到,学生就可以听懂,最后达到学生自己可以将其应用到生活中去。在这个逐步实行全英文教学的过程中,会让学生受到英语氛围的熏陶,还能锻炼学生的听力,更能提升学生身上潜在的语感能力。同时教师对于一些问题的提问,应尽量让学生用英语回答,慢慢地形成习惯以后,学生的语感能力自然会有所进步。

2.对于中学生英语教学,不要以死记单词、死记硬性的语法为主,而是要让学生大声地阅读一些心灵鸡汤或者课外英语故事来锻炼学生的语感能力。在每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按照学号轮流让每个学生读一篇自己选择的英语文章来给所有学生分享。学生不仅可以从这些外来的阅读资料上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还能锻炼英语口语以及一些直觉性的语感能力。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这门外语感兴趣的同时,又能熟练地运用。学生熟练地游刃于这两种语言之间,会使自己的口语能力变得更加灵活。

三、以口语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交际能力

现在许多英语考试的试题中都会有补全情景对话的题目,既然试卷中会注重这一方面的培养,就说明英语中运用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运用英语交际就是将所积累的丰富的词汇和所学的语法知识综合起来用“嘴”向别人表达出来。之所以英语教学的质量总是难以提高,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学生受到母语的影响,除了课上教师会运用一些英语来教学以外,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很难张开嘴去用英语对话,是因为面对的都是中国人,有些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生活中也说英语,而且,有些教师在运用全英语教学的时候觉得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就索性用中文进行教授,这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会对以后学生运用英语交际造成困扰。所以此时,教师应该时刻以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本着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教学原则,尽可能地与学生用英语进行一些简单的沟通,去督促,去强迫学生张嘴说,加强口语教学,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成果。教师一定要牢牢把握住“口语”这个教学重点,再在这个基础之上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交际能力。

四、总结

对于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来说,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只有尽心去做,努力改革教学现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提高英语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

篇11: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中学英语教学现状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与教育部门对我国的中学教育十分看重,因而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希望能让中学教育进入一个更高、更快的发展阶段。英语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由于其学科的特点而尤被人们所重视,这是因为它不是学生的母语,用不是像数学那样可以用逻辑推理能力演算的学科,因而,这门学科的发展存在着一些自己的特点。在我国现行的英语教学体系中,我国中学英语教育仍旧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在东南沿海的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已开始实行多模态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从我国的全局来看,对于东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经济水平落后、文化的不发达,仍旧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根本没有得到实现,有的地区甚至连最基本的英语教学都不能保证。而在东南沿海以及一些经济发展的地区,英语教学的发展则相对要快的多,如北京、上海、南京以及山东半岛的一些教育大省、教育大市,中学英语教育已经步了现代化。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的发展程度因地区的发展不同,而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与教育部对课程改革的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城市与省市开始为教育改革而努力。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得到一个质的提高,新课标的实行,也真正让学生们享受到了减负与学习的乐趣;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其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虽不及发达地区,但其英语教学实践却也在逐渐进步。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实行,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受益,真正把学生从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整体看来,我国中学英语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出现,使得我国英语教学的现代化进程加快。

二、多模态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语言学界对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是近年来从Halliday的社会符号学出发,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多模态语篇的大量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视频语篇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和传递信息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在当今的互联网的时代,文字、图像和视频等媒介经过网络的整合可以迅速的传递,人们的交流方式变得前所未有的多模态化,外语教学也随之进入了多模态教学时代。传统的粉笔黑板录音机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多模态英语教学正是为了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将网络、图画与语言资源相互整合在一起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我国教育的现行阶段,越来越多的地区及学校引进了这种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打破,并将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多模态英语教学方法的使用,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而发展而来的,它较传统教学方式更加人性化、丰富化,使得英语教学的展开更为顺利,也让学生更乐于接受。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模态英语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教师的教育理念,没能与多模态教学同步。多模态英语教学,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来的,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中学英语教师中,大部分教师都是原来九十年代左右入职的教师,他们在英语教学领域已经有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验,让他们一下子将教学理念更新,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很多学校的老师虽然主张多模态英语教学,他们却不能将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贯彻到实际教学中,从而老师们不能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只是新瓶装旧酒。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仍旧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学生被动的听老师讲解,而老师才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因而,在具体的教学理念中,老师们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其新课改的效果并不明显。

2、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没有真正利用起来。由于我国对于英语教育的重视,国家大力提倡学校要开展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的减轻课业负担,很多学校都配置了多媒体教育、电脑等现代的教学设备。但是由于课改之后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老师们不能灵活自如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因而,这些教学器械很多地方都成了摆设,没有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学生与老师进行现代化教学的工具,但是由于教学理念的不明确,这些设备并不能真正得到利用,这了是导致多模态教学不能步入正轨的一个因素之一。

3、传统教学方法与应试考核制度,影响了现代化教学的实施。很多学校与老师都知道多模态的教学方法,是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多模态教学方法却很难得到实现。这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与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转换之初,老师与学校的转换没有完成,因而不能完全的将全新教学模式贯穿下去。此外,虽然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在发展变化,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却根本没改变,仍旧是传统的应试考核制度,对于素质能力的考查仍旧缺失;虽然在一些学校里,学校已经开始注意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考查,但是其力度仍旧很不,并不能代表全部。应试考核制度,使得老师与学校很有压力,因为无论素质教育有多么优秀,如果不能在应试考核中体现在试卷上,那么学生的成绩在升学等重要考试中仍旧是没有说服力的。其次,多模态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问题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只从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论述,这里由于篇幅问题,不再一一赘述。

三、多模态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

多模态英语教学方法的实行,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进步。更是针对我国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缺失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应得到大力的推广。针对我国多模态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将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对多模态英语教学能有所帮助。

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素质教育成为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具有综合素质的全方位的人才,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的学生,由于老师与学校所给予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为素质发展而努力。这是由于老师与学校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矫正,进而带给学生的一种不良的学习的目标,虽然学生在考试的重压之下,能够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但是他们的综合素质却不能得到提高,这是不利于学生未来发展。这就要求老师与学校要改变教学理念,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思想注入到课堂之中,把课堂搞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让他们在自主的学习中找到快乐。

2、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掌握多模态教学方式的精髓。多模态教学方式是一种全新教学理念,这就要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的理解多模态英语教学的理念,从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渗透素质教育。比如,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应多运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全新的教学模式,而改变以往的以老师为主导的输入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他们才会更加主动的去进行学习与研究。此外,老师还应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将图片、网络等信息资源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使得英语的学习真正与社会接轨,摆脱“死学英语”的现象。

3、尽可能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以保证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多模态教学理念,是让学生的学习参与更加社会资源中去,这就要求老师应将电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到课堂中去,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课件的指引之下。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篇12:语言文化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论文1:高校校园语言文化的建设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它的变化反映社会变化,折射出当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态。

上世纪60年代,拉波(WilliamLabov)提出“语言变异”理论,指由于语言交际语境的不同,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口语或书面语时产生的语言差异。

“语言存在多种变异形式”,“语言不是静止的,是受社会因素影响而不断产生变异形式的特殊符号系统”(Chambers1995;Chambersetal.)。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和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社会语言正在快速更新和发展。

而大学校园语言更是紧跟时代步伐,充分体现语言变异的特征。

不仅反映大学文化生活的现实状况,而且折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心态。

大学生是提升语言变异速度的重要群体。

他们崇尚自由和创造,通常不愿遵循传统。

使用语言时,往往打破语言语法、语义及语用规范,从而创造出庞大的变异语言。

而这些变异语言很多能成为校园流行语,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笔者深入河北省五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等方式,了解校园语言变异的主要类型,以及大学群体对校园语言变异的认知程度及态度。

问卷共发放230份,收回204份,有效试卷202份。

内容涉及经常使用的校园语言、使用校园流行语的心理、对校园语言的态度及改善校园语言环境的建议四个方面,共计20小题。

访谈对象为高校学生、学生工作者及管理人员,了解他们对当前校园语言环境现状的态度及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校园语言文化建设的策略,以期为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一、校园语言的变异类型

(一)语音变异。

在校园交际中,大学生常利用数字或字母谐音、叠音词等,创造性地传递特定信息,巧妙地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如用数字“1314”替代“一生一世”,用“美眉”代表“漂亮姑娘”。

这些用法形式简单、容易记忆,正好迎合大学生追求时尚、喜欢创新的心理,因此备受欢迎。

(二)词汇变异。

在校园流行语中,大学生大量使用新创词、缩略词和旧词新意等,反映大学生特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如将“偶像”赋予“呕吐对象”的意思,将“天才”赋予“天生的蠢材”意思等。

此外,“泄题门”、“李跑跑”、“打酱油”、“俯卧撑”等网络及热点新闻词汇成为校园语言的热门。

(三)句法变异。

在校园流行语中,汉语词汇和英语单词的混合形式及汉语词语与英语语法形式的混用构成了校园语言的另一种变异形式。

如“你Out了”表示“某人落伍了”、“今天办事不顺,郁闷ing”表示“今天办事不顺,正在郁闷”。

这种表达方式缩短了同学间的距离,使交际活动变得生动轻松。

但是这样的搭配又有些不伦不类,影响汉语的规范表达。

二、校园语言变异原因

(一)多语言环境因素。

当今大学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多功能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语言使用习惯的群体交流,渐渐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共同语言,而这种语言多数情况下是语言变异后的产物。

当前现实的语言环境、网络语言环境、媒体语言环境及政治语言环境不同碰撞,促成校园语言的变异,大学生通过使用这些变异的语言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语言环境的切换及交流。

如“有木有”,也就是“有没有”,来自于地方方言;“屌丝、逆袭”来自于网络语言,等等。

(二)大学生心态因素不同于其他群体,大学生群体的经历相同点比较多,对学习、生活、就业及社会期盼等各种压力有共同感受,由此形成共同的心理状态,使用校园流行语是他们宣泄心情的重要途径。

具体来讲,大学生心理状态可分为“从众心理”、“仿效心理”、“防御心理”、“求异心理”。

“从众心理”是过集体生活的首要心理,是大学生祛除孤独感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校园流行语的传播。

“仿效心理”来源于各种媒体的影响,如电影中的台词、明星说过的话等。

“仿效心理”可以使这些语言或加工过的这些语言迅速成为校园流行语。

“防御心理”则是体现大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宣泄,因此,像“伤不起”、“吐槽”等词汇能成为校园流行语。

最后来说“求异心理”,这是大学生自我个性展示需求形成的,目的是体现自我价值和个人魅力,如常见于微博的“任性”、“nozuo,nodie”等。

(三)社会心态因素。

校园语言的变异是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折射,是某些社会情绪的反映。

当前,“90”后成为大学生主体,他们独立的个性与传统价值观相冲突。

他们渴望自我展现,成为流行语的创作者和传播者的主力军。

“卖萌”、坑爹”、“吃货”这些词就是很好的印证,这些校园流行语的传播为他们宣泄情绪提供了一个平台。

(四)政治环境因素。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宽松的政治环境允许多样化多层面语言环境共存,为校园流行语的存在奠定了基础。

正是有了这个基础,各种“体”的流行语才层出不穷。

除此,流行语与政治还有明显的相互作用。

很多校园流行语来自于政治事件,如“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高频使用语句,用于讽刺目的。

还有“我爸是李刚”等,这些词的流行扩大了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起到监督作用。

三、语言变异背景下的高校校园语言文化建设策略

针对校园流行语已融入校园文化中,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使校园流行语的使用发挥积极作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校园语言建设尤其重要。

根据校园语言变异原因分析及调查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校园语言建设策略。

(一)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塑造优秀的人物性格。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可塑性比较大。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从塑造人物性格做起。

首先要营造好的校园文化,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人文精神培育人、塑造人,使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

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人,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人生坐标,积极奋进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中。

(二)加强现代汉语建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多语言环境。

在塑造人物性格的同时,更要突出现代汉语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

学校和各种社团要通过各种形式学习与传承现代汉语。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语言、媒体语言、官方语言、方言等多语言环境,使校园语言建设在变异的前提下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规范语言,促进现代汉语在校园中的体现。

学校要制定统一的语言使用标准,规范教师授课、学校标语、校园媒体及各种社团公共场合使用的语言,并把语言使用纳入考核指标,促进现代汉语在校园语言中的体现。

同时不限制积极校园流行语在校园中的使用,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补充。

(四)开展心理疏导,使学生正确对待负面情绪。

学校应提供优质的心理疏导服务,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针对校园流行语中体现的负面情绪及影响及时疏导,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使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学会在顺境与逆境中调整自我、激发自我。

四、结语

本研究首先阐述校园语言的变异类型及原因,然后对校园语言变异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做了调查研究,并得出结论,最后提出四点校园语言文化建设建议,期待本研究为我国高校语言文化建设提供帮助。

论文2:大学英语语言文化生态体系的构建

篇13: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蒲江中学 李然

【提要】:

“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四会”技能训练,更应该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语用能力。而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1 本文通过文化干扰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进行归类分析,并结合外语教学,阐述重视文化教学,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并如何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关键词】:文化意识 文学修养 文化渗透 素质教育

布卢姆说:人在学习上的潜力是极大的,只要教育得法,几乎每个人都能掌握中小学课程。对此我们毋庸质疑。作为一名中学的英语教员,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下,如何教育得法,卓有成效地进行现代化英语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不少所谓的“专家和学者”仍旧摆脱不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窠臼。填鸭式的教学外加“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的学生在劫难逃。学习的被动成就了老师的主动,学生的兴趣成就了老师的泛泛而谈。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操纵课堂,不仅是一个老师驾驭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老师综合素质的挑战。我们都在谈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作为一门外国语言教学的老师都“空”素质而又何谈学生的“实”素质呢?这两者的对立和统一需要我们英语老师在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大力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种非智力因素对一个学生的人格修养和健全人格来说起着“唇亡齿寒”的功效。学生不是机器,而是一个鲜明的活体。这个活体“多动”、“多思”、“多问”,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我们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了解外国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深知内外两种文化的迥然各异,在这种“外来文化意识”挑战“本国文化意识”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和教育,达到一种兴趣带动主动学习的景象。

一、文化意识的重要意义: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这种“兴趣即最好的老师”的带动下,在加上高素质的英语老师,学生的敏感性和鉴别力能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这种文化意识的渗透,可以达到一箭双雕。正如胡春洞所说“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使学生从深层去理解和把握语言,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逻辑性,这大大有利于其他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2 如果我们一味地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意义,单纯地把英语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而脱离文化孤立地来教学的话,就会给语言教学带来诸多困难。学生在运用语言时,也就常常会以“中文思维+英文方式”来套用所学词汇,从而出现许多不得体的句子,产生尴尬的局面,甚至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例如交际时的失误,中英问称呼存在很大的差异,稍有不慎就可导致交际的失误。 例如,在向老师打招呼时中国学生经常说,“Good morning, Teacher Li" 在汉语中,“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向老师打招呼时,通常叫姓,而不叫teacher,它只是一种职业,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非尊称。英、汉称呼系统是不对应的,英语中采用 Mr/Mrs/Miss加姓氏的称呼法。3所以外语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并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高中新大纲对语言知识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就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二、如何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

语言学习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而且对他们以后步入社会,走向世界也大有裨益。那么如何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呢?

1.了解语言学习者存在的个性差异。语言学习者本身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各有千秋。我们应该体现个性,尊重个性,让学生“能飞则飞,能跑则跑”。那学生存在哪些个性差异呢?它包括:智力Dgeneral intelligence.语言学能laguage intelligence,E.人格特征personality traits,F.认知方式cognitive model,G.学习策略strategies,H.学习动机motivation ,I.学习兴趣interest,J.家庭环境envronment等差异。 4

2.注意研究对象的转移。A.研究的客体逐渐过渡到主体;50-60年代前:主要集中在语言本身和教学方法上,通过研究逐渐认识到语言,教材,教法等都是外因,学习者本人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60-70年代初:开始转移到语言学习过程和学习者个体特征,这种转变是当今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趋势。B.外语教学中跨文化现象研究受到普遍关注;掌握各种常见情景中的文化对话和行为原则并了解常见词汇内涵关系,深掘文化意识所隐含的本质及人文差异性。

3.注意英语教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当今国际英语教育的发展正在经历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能力培养,从课堂的整体教学转向因材施教,从以教师传授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学习,以知识为目的的学习转向运用为目的学习,这些转变表现了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反映了英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4.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师作为学生行为思想的引导者,对学生的行为举

止,文化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曾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个公式:

教学质量=[学生来源与素质(1分)+教材质量(2分)+学习环境与条件(4分)

+教学方法(3分)]×教师 5

括号内四项相加为10分,而老师的分值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在外语教学观念上进行改革,要改革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而外语教师首先必须是教师,必备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又同时是语言教师,他的工作要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性,体现对人类活动的特殊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同时外语教师所教的内容是外国语言,他还必须具备更多的与教学相关的外国语言、文化及文学修养能力:

A.思想素质:学生本身具有“向师性”,要改变学生的错误观点,没有共同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是无法进行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即这个道理,所以老师要有较高的思想、人格和知识素质。

B.专业素质: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和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教师不仅要有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本族语言与文化知识,以及人类语言本质特征和使用规律的知识。

5.了解英语教学中的干扰因素。1)教学环境:现代英语的课堂教学缺乏真是的语言环境,是语言的单纯输入,对我们的英语老师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知识输入,为学生提供多种语言文化的背景知识就显得格外重要。2)学习者的情感: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外语学习不仅是一种意识的体系学习而更是对另外一种文化体系的适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外语教师的重要责任。3)学生原有知识:尤其母语既有利于学习但却又在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语知识的获得,外语教师要有清楚的认识。4)不同文化的影响:语言结构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外语中词和句的正确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的了解,两种不同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作为外语老师不但要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要有较深刻的了解,还要善于帮助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交际文化的误解之意。

三、课堂教学中的文学修养构建:

一般来说,教学内容是以一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的。遗憾的是,我国的外语教学尚无文化教学大纲。《外语教学与文化》6 一文综合了现有的语言文化研究成果,把文化内容分为五个方面: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交际习俗与礼仪、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等。以上几方面在现行JEFC和SEFC中都得到了体现。如SEFC 2B. L.10 Body Language就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知识。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缺乏文化教学大纲,JEFC和SEFC的编写中没有注意到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从而使所呈现的文化内容显得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另外,在教师用书中也无文化教学方面的建议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创设文化渗入的条件,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和鉴赏能力。

1、在课堂上加强文化的渗入。

1>课文背景知识导入。(1)用“文化旁白”的方法给学生加入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讨论。例如,SEFC Book 1A Unit 11 The sounds of the world谈到来自世界的个种音乐:非洲音乐、拉丁音乐、布鲁士音乐及爵士乐等,教师可以把音乐的其他分类如摇滚乐、轻音乐、钢琴曲、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等选录一些有代表性的曲子辑录、播放给学生听,边听边分析音乐的不同分类,这样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提高文学修养。如当我们谈到披头士The Beatles乐队时,我们可以重点讲到John Lennon 的Images: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试着去想根本就没有天堂

It’s easy if you try 如果你肯尝试

No hell below us 要做这样的想象并不难

above us only sky … 我们的脚下没有地狱

我们的头上只有天空……

我们在欣赏歌词的同时,又可以接触到优美的外国文学,既加深了对音乐的了解和鉴赏,又了解了他们所处时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文学作品的风格欣赏。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它能生动具体地反映该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而SEFC中不少课文就是文学名篇,阅读文学作品可帮助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应不满足于知晓故事情节,而是要领会、欣赏文章的措辞以及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英语的文学水平。例如SEFC Book 1B unit 15 The necklace 是Guy de Maupassant的作品,可以介绍莫泊桑这位法国19世纪后半期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篇中短篇小说,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 “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影响极大。我们所选的《项链》就是一例,它讽刺了主人翁极度的虚荣心,可引导学生并发现文中有些句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虚伪性以及“Judge a person by his clothes”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对话教学:对话教学(dialogue)编写的真实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口语材料完成日常交际用语、交际方式甚至体态语(body talks)反应等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口头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处理对话材料时,要紧扣大纲要求,充分反映教材编写着的指导思想,合理分析材料,处理好本族语与英语的文化背景差异,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放矢的教学。语用学家沃尔夫森M.Wolfson指出:“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这种社交语用失误情况,它主要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出现的语用错误,而违反说话原则就会看被成是不礼貌的表现。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注意介绍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异同。2>语言点教学时,要把语言点牵涉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如SEFC 1B Unit 16 Scientist at work 提到Good Friday可向学生介绍以下与此有关的资料:在基督教日历中,“受难日”在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五。星期五为犹太教的预备日,即安息日的前一天,耶酥在那一天被送上十字架,是为受难日。“Good”指耶酥为人类赎罪而自我牺牲,人类则因此而获益。7从而避免翻译或理解成愉快甚至友好星期五的错误。又如 “after tea”,要向学生说明“tea” is a meal taken around five o'clock in England. It consists of a pot of black tea, with bread, sandwiches, biscuits and cakes. 但美国人却没有下午四、五点用茶的习惯。这些文化内容都与课文内容有关,适当的渗入可扩大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

3、听力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923年,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说:“说话和听话者所共有的,对话语的理解和作用的背景知识。语境提供了交际信息帮助交际者正确理解交集内容”。对英语学习者而言,了解英语国家的特有事物是突破听力障碍的关键之一。如:

A: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now; it’s no wonder they go ahead for they know everything.

Question: what’s the meaning of the phrase “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A. the cat isn’t in the bag. B: leak the secret C: set free the cat.

Key: B

初听可能很多的学生要选B、C两个答案,而实际上答案选B,这是因为他们对这个英语成语典故不理解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在英语中翻译成reveal/leak/divulge a secret:泄露秘密;露出马脚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含义呢?相传从前英国的乡下人出售小猪时,常有小猪装入布袋出售的习惯,为了欺骗买主,有些狡诈的人则装入猫来冒充小猪,以欺骗买主。缺乏经验而粗心大意的人往往不予检查稀里糊涂,“口袋里买猪”(buy a pig in a poke)可是有经验的老手总要先打开口袋来看看,这样便 “把猫从口袋里放了出来”于是就露了马脚,这个短语也就由这个故事the cat 转义为“秘密”。8由此可见,听力材料所涉及的英语国家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政治制度及历史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阅读理解的文化教学。

英美文化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一直未能引起许多英语学习者足够的重视,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理解水平就自然上去了。”其实,很多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所以提高不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英美文化知识贫乏。因为离开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对许多句子的理解只是局限在字面的理解上,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如:“To sign a contract with such a cheap guy will ruin you. ”“He is a Shylock.”(同这样的小人签约会毁掉你的。 他是一个手段残忍的守财奴)。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一个高利贷者,其性格贪婪、残忍,常被用来指贪婪、残忍的守财奴。如果对英美文化知晓甚少,要理解Shylock在这小段话中的含义是很困难的。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是阅读理解的三个要素。不重视英美文化的学习就难以向更高的阅读理解水平迈进。

4、第二课堂中的英语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由于SEFC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以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或题材为主,而涉及异域文化的比重还相对偏低。因此教师可建议学生多读外国有关的游记、人口统计、民意调查、官方思想研究、时事评论、文学评论等方面的书或文章,从中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地理知识。由于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文化背景又导致了不同文学现象的发生,因此还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国外文学名著,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涉及。教师可列出一系列世界名著让学生去选读。至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让学生欣赏和学唱英文歌曲,观看英文影视节目,或鼓励他们积极去表演英文话剧、故事,让他们从反复排练的演剧中切身体会到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行为和方式。正如胡春洞指出“教人、教文化都是渗透于教语言之中的,不是脱离语言教学的”。

四、结束语:

中学英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教学,通过一种文化意识的渗透,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修养的提高。正确认识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性,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意识渗透已成为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我们强调文化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以进行交流,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正如《大纲》指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

参考书

1. 《英语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7月

2. 《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春洞,1994 P17

3.外研社建宏英汉多功能词 简清国,林茂竹 12 月 P1535 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

4.谈外语教学中科研问题 刘润清 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

5.薄弱高中搞好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徐汉东 P4

6. 《外语教学与文化》 胡文仲 高一虹 1995 湖南教育出版社

7.DICTIONARY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BIBLE 帅培天 周平马赫

四川人民出版社 P295

8.ALLUSIVE ENGLISH IDIOMS WITH EXAMPLE FOR USAGE AND TRANSLATION

张复星 陕西人民出版社

篇14:交际文化与外语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交际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

长期以来,在外语教学方面,人们总是认为只要把语音、语法和词汇学会,就算是掌握了这门语言。其实这只是掌握了语言的形式。近十几年来,外语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顺利、有效地与人进行交际。

文化在语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与语言紧密相连的,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国的语言反映的是一国的文化。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人,即使他有着漂亮的英语语音知识,完全掌握了英语语法,词汇也背了好几千,与那些native speakers 交流起来,肯定还会许多障碍。因为他只掌握了语言的躯壳,而没有掌握语言的灵魂,即它所反映的那一国的文化和在该文化浸淫下的该国国民的文化特征和行为习惯。

由于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国家的文化不了解而造成误解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中国人习惯了“民以食为天”,见面总是问“你吃了吗?”,而在英美人士看来,这样的问题可不是那么让人舒服的。他可能会理解为你以为他没钱吃饭。再如中国人有一种“明知故问”式的打招呼方法,“您上街哪”,“正忙着哪”,可在英美人士看来,这纯属废话,甚至还可能有误解:我是正忙着,你只会光顾着说废话,也不帮一把。又如听说某人生病了,中国人的反应总是:真的吗?生的什么病啊?严不严重啊?可英美人士只会说:“I’m sorry to hear that.”。中国人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没人情味,人家生病了,你sorry 一下就算完了,殊不知在英美人士看来,生的什么病可是别人的隐私,怎好随便打听?

由于文化差异,加上交际双方缺少跨文化交际知识,因而中国人的谦虚,可能被英美人士视为“虚伪”;英美人的干脆,则可能会被中国人视为“冷漠”;中国的热情,可能会被视为“繁琐”、“没有诚意”;中国式的关心,会被视为“多管闲事”。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在外语教学的时候,既要传授语言形式,又要教学文化知识。学者们对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本文所说的文化着重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探讨“交际文化”(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和“知识文化”(cultural knowledge information)。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到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如黄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西方人看来,它不过是一条挺长的、混浊的河流罢了。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上对交际文化重视不足,教学中偏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导致学生经常犯错误。

现在,随着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以及加入WTO ,中国的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英语教学中加大对交际文化的传授,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成了摆在全体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但要在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教材是很重要的。现在使用的人教版英语教材,课文内容大多是介绍英美国家的风俗人情、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生活方式等,并且还设计了大量的操练。这对学生学习了解英美国家状况是极好的材料。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不能机械、刻板地只讲授语言知识,而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比如介绍Christmas 时,可顺带介绍Thanksgiving Day、复活节(Easter)、万圣节前夕(Halloween)等西方重要节日,并比较中国自己的节日。谈到狗,可说说东西方对狗的不同态度:在西方,人们常将狗作为宠物来养,狗被称为人类最好的朋友(man’s best friend),如lucky dog 就是一个很好的词; 而在汉语中,“狗”总是用于贬义,如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头军师、狗腿子、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

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英语教学要侧重提高阅读能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应恰当选择一些好的课外阅读材料以作为补充。在平时作阅读训练时,不要停留于只讲解答案,应对所做阅读练习的材料中的跨文化因素进行挖掘,使学生既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又得到交际文化知识。比如我们最近做了一份完形填空练习,内容涉及美国社会的child care and working mother 的关系问题,由于我在平时上课时给学生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比较过中美在照看小孩方式上的差异,如美国法律规定父母不能把未成年孩子单独放在家里,法院有权剥夺不称职父母的监护权,所以有工作的父母在有小孩后,只好一方做出牺牲,或者去雇用保姆,或者邻居间互相协作,或者请社区、教或其他义工组织帮忙等,而中国父母一般要么把小孩扔在家里,要么雇保姆,还有很多人则是把孩子扔给了爷爷奶奶。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后,学生做起这篇完形填空就得心应手了。在阅读理解学到chairperson 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比较了chairman这个词,比较了人称代词he/she 和they, 又给学生介绍了女权主义(feminism)、平等(equality)及Ladies first等西方思想。此外在介绍body language 时, 我还让学生比较了中外手势语。我在带学生参加市中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时,担任评委的外籍教师都谈到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西方人说话时常用的一些手势语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注意运用正确的语言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文化交际学具有多学科性,对它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学科,即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和传播学。作为教师,平时应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在让学生做操练(尤其是操练对话)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说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场合的话。

总之,教学中既注重语言形势又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该语言,顺利进行交际,还有利于防止由于交际障碍而导致的交际摩擦(conflict),有利于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参考书目: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

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1期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版

杨连瑞、汤成雄、胡士田主编:《英语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2版

章兼中主编:《外语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英语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版

篇15:谈英语语言学习(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提要:本文从动机、能力、兴趣三方面浅谈如何学习英语,学习动机是在语言学习诸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进行外语学习动机的探究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途径与策略。能力是指从言语技能来分,听和读是理解性技能,说和写是表达性技能,听、说、读、写是各自独立的能力,但它们又是统一的整体。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把动机、能力、兴趣三大点结合起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不再流于形式,应付考试,而是真正成为一种交际的工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语言学习动机 能力 兴趣

一、学习动机的评价及其培养

学习动机是制约学生外语学习成绩的主要变量之一,是在语言学习诸个体因素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心理学家用“动机”这个词来解释个体发出的能量与冲动,指导个体将行为指向某一特定的目的,并维持这一行为的种种内部状态与过程,围绕这一过程,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动机不再单纯看成是某种内驱动力的反映,而是最后转化为行为的信念、思想,甚至情感。从这一意义上讲,动机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发动并维持某种行动的动态心理过程。心理学家们主要用以下三种理论模式来解释这种心理过程:期望--价值理论、目标理论以及自我决定理论。

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动机是由他对这一任务成功可能性的期待及对这一任务所赋予的价值决定的。个体自认为达到目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一目标中获取的激励值就越大,个体完成这一任务的动机也越强,针对这一理论,我们就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内给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即远目标和近目标,这样使学生很容易满足。

价值这一理论包括成就价值、内在价值、外在实用价值及所付出的成本。成就价值(attainment value)由任务本身的重要程度决定;内在价值(instrinsic value)完成任务之后个体所带来的满足与愉悦;外在实用价值(extrinsic utility value),及所出的成本,指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及由此在心理上产生的焦虑和恐惧。因此要让学生从心理上明白No pains No gains ,在学生学习英语的初期要让学生有所付出必有所得,以致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在目标理论中,人类动机被看成是对任务目标进行认知处理的结果。该理论认为,在学校教育情景下,学习者个体在完成学业目标时具有两种取向。

(一)是与任务相关的目标倾向

(二)是与自我相关的目标倾向,这两种目标倾向会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前者认为学习的意义在于知识的积累和个人的完善,后者认为学习只是完成目标并得到社会承认的一种手段,然而前者更倾向于迎接学习中的挑战,具有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会激发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中应多注意培养学生向前者靠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潜力”资源会源源不动。

二、语言能力的培养

学习外国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交际的形式有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两种。听和说是口头交际,读和写是书面交际,听、说、读、写是各自独立的能力,但它们又是统一的整体。这种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为培养语言能力,两者应当结全,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不可忽视。

听力能力的培养首先从培养辨音能力着手,把那些只有一个音,没的成对音组(Minimal pairs)进行语训练,如下表:

元音 bed bad 辅音 sat sad

foot food seat sheet

spot sport west vest

hot hut long wrong

say see safe save

duck dark tick thick

我读一个词,要求学生听了以后,立即写出这个词是A组的还是B组的,听完几个词后,听学生的结果,其次听句子然后作多种选择练习,学生从我说的每组句子中选出与我说的意义最相近的那个句子,如下:

A、John sent the letter

B、John opened the letter

C、John lost the letter

D、John destroyed the letter

我说“John dropped the letter in the mallbox”学生就应选择A,因为A句与我说的句意最相近,再在运用课堂来培训,教师在课堂上大多使用英语,学生应尽量接受他们这种多种方法,这不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更有助于提高他们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的听力,比如教学生重复刚说过的词或句子,如:

Please repeat the text.

Please say the text again.

Will you please say it again?

I’d like you to repeat the text.

同时学生也应抓住听力课的训练,这样听多了,熟悉了,以后,遇到类似的句型或句子,就容易理解了。

说的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多读、多听,产生语感,形成一种习惯,这就需要平时加强训练,如第一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扮演角色朗读或到讲台前表演。这时要注意学生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表情。第二步,让学生记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和句子,如:I see , quickly , I’m sure, 或I’d like to buy……。第三步培养口头复述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口语能力和记忆能力,在课堂中用得多的是复述课文的练习,给学生一些关键词,或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复述,如高中第一册下中,“The Necklack”为例,我让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尾来复述,下面是一个学生的口头复述:

Mathilde wanted to take party in a ball at the palace, but she hasn’t jewellery, who can’t be the only woman. So she borrowed a diamond necklace from her friend Jeanne, she had a good time at the back . This was last moment of happiness, in her life. She lost a diamond necklolle and she bought one for Janne. And she has working very hard for ten years to pay back all the money.

阅读就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阅读过程中应对学生提出以下三个要求:(一)通读文章,掌握大意,在段落开头或段落末尾找主句(the topic sentence),文章中的细节可暂且不予理会,待下一步需要时再仔细研究。(二)快速阅读,获取信息,对一些重要句子可以标出。(三)深入浅出,瞻前顾后,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史地知识、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归纳、推理和判断。

写作培养对于高中生首要他们make sentences, 其次模仿例写作,以所学的课文或实际中的一些例子,写一篇类似的短文,对短文的内容提出具体要求,再次写日记,严格控制学生所使用的词泯和句型,要他们做到没读过的表达法和句型不要用,其次写通知,在学写通知前,教师要通知--包括:事由、时间、地点、注意事项,最后是发生通知的单位和通知多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写的等,然后给学生范例,使他们掌握通知的基本写法,然后再自己写,最后是写,提示的命题作文,选题很重要、题目、内容必须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必须是学过的并且会用的,做到以上这些相信写是可以轻松过关。

三、兴趣是成功的捷径

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要经过不断的激发才能巩固和持续,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见缝插针地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其动机,激发兴趣,其次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要亲切热情,耐心细致,平易近人,使学生对教师和他所教的学科具有好感。同时要多创造各种情景,利用实物、图片、录像等同时还可以唱歌、跳舞、画简笔画来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疲乏的情绪。在言语训练中,对学生的回答应以肯定和鼓励。答对了,可以说“Good, vere good, I’m satistied. I’m pleased. Thank you ”等,若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不能急躁,勿用“Be quick,Don’t wast time”等,应说“Think over try please. Don’t be worry”等,学生会从教师的评语中形成良好的情绪,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学好英语的动机,再者要面向全体,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兴趣。教师应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或小型补课,课后可布置适当的补缺性练习,并当面逐个讲评使优异性、中等生、差生都有兴趣学英语,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动机是启动学习车轮的导火线,兴趣是强大的动力,能力是学习的技能方法,方法是学习的向导,是获取自学效果的法宝,一个学生明确了学习英语的目的,有了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并且又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再加上较好的学习方法,就一定能够学好英语,并在实际中运用自如,使其毫不逊色于母语。

参考书目: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教育论文汇编》 学苑出版社

《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