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xl”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篇1: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组材料来进行比较阅读,原因之一是三首诗歌中都塑造了一个相同的意象:燕子。请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人月圆》)“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中吕?山坡羊?燕子》)后两句中的“燕子”,明显是从《乌衣巷》中化用而来。而《乌衣巷》中的“燕子”,则有着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吴激、赵善庆两位词曲作者剪裁唐人诗句,以抒亡国隐痛。于是,对命题者的下述设问,答案就很明确了: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篇2: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一首优秀的古典诗歌,它的形象塑造、语言特色,亦或它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应当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一部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出的观点态度,才是它的最大艺术价值之所在。所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当然也是设计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主要出发点。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下面,试以2007年全国及分省命题的多份高考试卷为例,就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作些初步探讨。

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

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歌中,有不少意象的符号意义是固定的。这些意象,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它们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象征。所以,对这些惯用意象的符号意义,我们必须了解。如抒愁写恨时,常用“水”、“雨”等意象来表达,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如: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菊象征人的高洁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

如2007年全国Ⅰ卷,鉴赏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在依题回答“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就得抓住“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意象)。因为作者选择的这些意象,体现了其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无法排遣而又极力想暂时排遣”的主旨相契合。

再如2007年浙江卷,选用了三首诗歌:唐人刘禹锡的《乌衣巷》、金人吴激的《人月圆》及元人赵善庆的《中吕?山坡羊?燕子》。之所以把它们作为一组材料来进行比较阅读,原因之一是三首诗歌中都塑造了一个相同的意象:燕子。请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人月圆》)“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中吕?山坡羊?燕子》)后两句中的“燕子”,明显是从《乌衣巷》中化用而来。而《乌衣巷》中的“燕子”,则有着其特定的符号意义。吴激、赵善庆两位词曲作者剪裁唐人诗句,以抒亡国隐痛。于是,对命题者的下述设问,答案就很明确了: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燕子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篇3: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介绍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介绍

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例如,鉴赏刘禹锡的《乌衣巷》(浙江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时,就得注意:这首诗运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再品味一下:作者运用这个典故,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王谢堂前燕。朱雀桥,在作为六朝都城建业(南京)的正南门外,是当时车马填塞的交通要道,至唐代已是野草丛生一片荒凉之地了。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聚居之处。据传王导家建有一堂,堂上悬有书写“来燕”二字的匾额。诗人从燕子的飞离,引出了人事盛衰的变化,反映了整个封建王朝贵族的共同命运。指出他们炙手可热的所谓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并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切莫重蹈覆辙。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了解、分析出诗中运用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

篇4: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中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中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二、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

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

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歌的内容。如20江苏卷,鉴赏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据标题“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词(且题目中也提示:这首词以“送人”为题)。如果知道了这首词是送别词,那么词中所描写的“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等意象的含义就容易把握了,词人所表露的丰富、复杂的情感(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也就更加容易解读了。

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是交待诗作的.背景。鉴赏诗歌要因人论诗,因时论诗,这就需要我们在鉴赏时必须对诗人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有时考题会给我们提供有关这方面的注释,对这些注释必须重视。

如年福建卷,在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后加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这一交待诗作背景的注释,对于体会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是很有价值的。

再如,2007年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问: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在回答上述提问时,就必须关注注释中的相关提示,以在“知人论事”的基础上体察诗人的悲怆之情。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此时他(王安石)尚未拜相变法”,还处在仕途不遇之中,“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辽国”,那可是个不无艰险的去处。根据注释中的交代,答题者作出时空上的拓展,就能将诗歌中表达的怆情悲意在更深的层次上加以把握。

篇5: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答题技巧

一、比较情感的表达

主要指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

“忧国伤时”

“建功立业”

“人生感慨”

“思乡怀人”

“离愁别绪”

“咏史怀古”

“边塞征战”

“隐逸闲居”

“讽喻时世”

“闺怨哀愁”

“生活杂感”

“托物言志”

等方面。

【例1】重庆卷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

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

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二、比较字词的锤炼

鉴赏诗歌字词的锤炼,首先是鉴赏诗眼,然后是鉴赏用得极为精当的.动词、形容词和词性活用现象以及一些虚词。

【例2】20福建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楚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寂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用“对”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三、比较形象的选用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其中又以分析自然景物形象为重点。自然景物形象是诗人抒情的载体。诗人常将思想感情融入自然景物形象中,便形成了意象。

【例3】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年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严诗用了象征手法。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服务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四、比较技巧的分析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另一种是间接抒情。

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衬托、对比、象征、虚实、烘托、渲染、铺垫、用典、讽喻、联想和想象等。

表达方式指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等五种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除教学大纲规定的八种修辞格外,古诗中还常用双关、叠词、顶针、借代、互文等修辞。

【例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2006年湖南卷

咏白海棠

薛宝钗

高考诗歌鉴赏题思想情感的解读技巧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答: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说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五、比较意境的营造

意境,指的是“意”和“境”的统一。“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事物和环境。

抒情诗十分讲究营造意境,讲求情与景,意和境的相融为一,和谐统一。

古人谈境界有所谓“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说。

“有我之境”就是一切事物都染上“我”的主观情感,营造出一种天地万物与“我”同悲喜的氛围,这是古典诗词常追求的意境。

“无我之境”是一种纯客观性的描写,天地万物、山川草木、写景状物、力求自然。

其实,在力求自然的过程中,作者的主观情感不自主地融入到笔下的万物中,何尝又不是一种“有我之境”呢?

【例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日来。

云间连下塌,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逢中遇救,回舟江陵,南游岳阳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日。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篇6: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学科中,古诗歌鉴赏这个题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题。所以每次考试的时候,总是有学生在这个题目上面出错,甚至得到很低的分数。下面给大家介绍最新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希望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有所帮助。

首先明确诗歌鉴赏题考什么:考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情感、观点、态度),第二就是对他考查的不同内容我们在解答题时应答出哪些信息(即阅卷者的采分点)

⒈形象:指叙事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的物与景。对形象的鉴赏在解答时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点:

①写了什么(这一环节主要是给人物形象定位或用一句话概括景物内容);

②形象特点(人的神态特点、思想性格、物的特点、景的特点、意境的恬淡或幽静或萧条或清冷……)

③作用或效果(主要从主题、意境氛闻和效果三个角度解答)。

【例4-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曲中的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越调]凭栏人?金陵倒中

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答案】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个游子(定性)的形象,他风尘仆仆,苍老疲惫(特点),走在荒郊野到上(氛围)。

⒉.语言

对语言的鉴赏包括两个方面。语言风格和炼字、词、句、章。语言风格基本上是固定的,如山水田园诗的清新、自然、朴素,用典诗和咏史怀古诗的委婉含蓄、籍、耐人寻味,边塞诗峻伟奔腾、雄浑豪迈;李白的豪放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实、直白。对字、此、句、章的鉴赏在解答时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点:

①字面的意思;

②是否运用了表达技巧(先说术语,然后用诗歌的内容来解说技巧);

③作用或表达效果[抒发了……情;营造了……氛围;更生动(含蓄)地……]。

【例4-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玉楼春?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

绿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清代著名诗评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对其中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作如下评价;“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但同时代的著名文论家李渔却在《窥词管见》里说;“此语殊难索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不认为哪位名家的评论更符合审美法则呢?

【答案】王国维的评价更好。‘闹’确有喧闹、热闹之意(字意),这里运用了化静为动(表达技巧)的手法,把红杏花开、春意盎然的景色描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效果)。

⒊表达技巧

⑴修辞:比喻(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互文、双关等。

⑵表达:描写、议论、说明、记叙……

描写角度:形态、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形、色、声、态;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远景、近景;动、静细节描写、工笔描写、概括描写、白描……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人或物言志、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

⑶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乐景写哀、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托物言志、抑扬结合、借古讽今、渲染烘托、化用典故、主客倒置……解答时应具备的信息采集点:

①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②用内容解说技巧;

③作用(从主题、意境角度来说明)或表达效果

【例4-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石灰吟

千谦

千锤万击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表达技巧)的手法,通过对石灰的吟咏,表现出作者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的崇尚品格(用内容解说技巧),体现了诗人洁身自好、清白自守的志趣节操(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4.思想内容

一首诗的主题基本上可以从诗歌的题材上判断出来,比较隐晦的可以通过注释和对两个层面的分析归纳出来。信息采集点:分值不多的题目,直接说出思想内容的内涵即可,分值多的题目还要答出是怎么传达出这种思想感情。语言模式;通过(概括景物画面或主要事件)……表达了(感情)。

【例4-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裴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本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答案】本诗前两句极写豪贵们争赏紫牡丹的热闹场面,与后两句写白牡丹空对明月,承着冷露而无人观看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裴给事人格高洁而无人赏识的人生感叹。

篇7: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 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 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 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6、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篇8: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是高考的考点之一,关于诗歌的鉴赏方法,一起来看看学习一下吧!

2017高考备考:古诗歌鉴赏——七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为使考生在备考中训练有素,高考临场发挥得好,下面根据近几年高考鉴赏题问答类型。归纳成几种模式,作操作性指导: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答题要点: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或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赞美之情、仰慕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示例:问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联中的“片云”.以远浮天边,喻诗人漂泊他乡;永夜的“孤月”,喻诗人与月共远同孤。第三联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风”是实景。②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个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看出诗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用世的精神;同时从尾联看,诗人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情怀.但一生漂泊,终被遗弃,大有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怨愤之情。

(4)形象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像或刻画了什么形象。

②刻画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④形象所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等。

解答提示:古诗词的形象,一般指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的形象,分析诗词的形象,要根据诗词描绘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形象蕴涵的哲理。通常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动静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题思路可以先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中心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内容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题要点:

①什么样的形象。

②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和蕴涵的哲理。)

示例:问: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头深藏碧伞中。”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试简析两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特点。

[答]拟人表现手法。杜诗的“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而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5)语言特色型题

设题方式:

①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②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

解题提示:这类题,不重在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因此要学会运用本编“一(二)古代诗词的语言”中所介绍的答题用语。

答题要求:

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式,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这首诗的语言持色。

[答]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前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

(6)主旨型题

设问方式:

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②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词中有关诗句,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解答提示:诗言志,总是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一定的志向追求。认定诗词的内容,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

答题要点: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或寄托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指明五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皇帝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了。

(7)技巧型题

设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答提示: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面前说过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明辨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分借景

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②辨明表现手法。A.衬托(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三种;B.象征;C.烘托;D.白描;E.虚实结合;F.动静结合;G.点面、抑扬、正侧面结合等。

③审清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顶针、互文等。

答题要求: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示例一: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此诗世人评它“善于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在表现形式上有过人之处,请品析之。

[答]这首诗确有过人之处:一是前幅句间工于对仗,首句写水光、晴日,次句写山色、雨天,显示出一种对称美。二是句中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描其态,“晴方好”、“雨亦奇”抒其情;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之情表现无遗。

后幅的形象比喻和总体评价更是喻人之所不能喻,道人之所未能道;诗人跨越人与物的界线,把西施不同打扮与西湖的不同风光联系起来,西湖正是这样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总相宜”,各有一番风韵。诗人借寻常事作惊人语的艺术技巧,实是变平凡为新颖,化腐朽为神奇。

示例二:阅读刘分攵《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更作荷心万点声。”①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②试从“静”和“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高考全国卷Ⅲ)

[答] ①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水面的平静。②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用“风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上面就七种鉴赏题型,分别作了提示,反复强调的是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漏掉一些要求,尽量做到答题到位、不丢分。当然,具体鉴赏、作答时也不能硬套,仍要注意灵活性、准确性。

篇9: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解题技巧】总体要求

一、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二、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三、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解题技巧】答题格式类型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

【解题技巧】分类解析:

(一)形象意境类

名词解释:

形象――形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象、物象、意象(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等,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1、人物形象:身份 性格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 主观感受 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篇10: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1.思想内容方面,要借助诗人写的景、人、事,体会诗的意境、诗人的感情经历、反映的道理。

2.形象方面,要找准诗中所写的形象,体会这些形象的经历、心态或代表意义。

3.语言方面,耍认真体会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的动词、形容词和其他词类,分析其如何体现意境的,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4.表达技巧方面,要弄清诗歌的表达技巧,借助原诗句进行分析。

5.明确题目要求的提示性因素,严格按要求做题。

6.认真组织答案,如果是语段。则按总分结构表达,要用准有关诗歌创作的概念术语,即要说行话。比如,要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不用第一句、第二句等。

答题技巧:

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从诗中找答案,各种方法要学,但关键是对本诗的理解,特别是在意境上要把握好。意境就是作者写这首诗表现的心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记住的关键一点就是:答案在诗歌内,在字句内在作者表达的情景内,如冷、清、寂、绝、暗、阴、闹、笺、泪中。

诗歌鉴赏的表述,要紧贴诗句展开,可贴标签,不可夸大或缩小,实实在在的表述为好。如20xx年折柳,20xx年冷、咽的诗眼,都是据本诗内容去分析,不可硬套。当然,表述应有技巧。就是分析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在此处的含义。这样表述就清楚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