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八下第六单元教案《满井游记》1课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八下第六单元教案《满井游记》1课时,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八下第六单元教案《满井游记》1课时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满井游记》(1课时)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满井游记》(1课时) 29.满井游记 目标定向: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踏青去!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课文朗读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燕地(y1n) 廿(ni4n)二月 花朝节(zh1o) 呷(xi1)浪 鲜妍(y2n)明媚 堕事(huī) 恶能无纪(wū) 飞沙走砾(lì) 曝(pù)沙之鸟 浅鬣寸许(liè) 髻鬟(jì)(hu2n) u面(huì) 红装而蹇(ji3n)者 脱笼之鹄(hú) 汗出浃(ji1)背 而歌者(léi)。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掌握下列实词。 冻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50dae4070100jvfb.html) - 语文八(下)29.满井游记(1课时)_曹静_新浪博客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3d20ee2f0100jncm.html) -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满井游记》(1课时)_红尘如歌_新浪博客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板书设计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 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u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板书设计 七、布置作业 完成书后练习三。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50dae4070100jvfb.html) - 语文八(下)29.满井游记(1课时)_曹静_新浪博客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3d20ee2f0100jncm.html) -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满井游记》(1课时)_红尘如歌_新浪博客篇2:《满井游记》 1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 扬)
结构览胜
一、城中余寒景象 燕地寒,花朝节后(地点、时间)
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
飞沙走石
二、出游地点:满井
满井所见景物 景
春水之美
春山之美
杨柳之美
麦田之美
人 泉而茗者
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物 曝沙之鸟
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三、记游原因,作者感受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作者邮箱: kingzhauh@sina.com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1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满井游记的课时教案
满井游记的课时教案
一、整体感知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满井游记》教案设计。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中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2、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3、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篇4:八下第六单元教案《醉翁亭记》2课时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醉翁亭记》(2课时)
28.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3d20ee2f0100jkuv.html) -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醉翁亭记》(2课时)_红尘如歌_新浪博客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50dae4070100jvf4.html) - 语文八(下)28.醉翁亭记(2课时)_曹静_新浪博客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3.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 1、 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 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3d20ee2f0100jkuv.html) -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醉翁亭记》(2课时)_红尘如歌_新浪博客篇5: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3课时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五首》(3课时)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五首》(3课时) 30.诗五首 目标定向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4)。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 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50dae4070100jvfv.html) - 语文八(下)30.诗五首(3课时)_曹静_新浪博客 来源:(blog.sina.com.cn/s/blog_3d20ee2f0100jncp.html) - 八下第六单元教案《诗五首》(3课时)_红尘如歌_新浪博客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第二课时 一、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副词,渐渐。 安:疑问代词,怎么。 &n篇6:《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诵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正课:
1、播放课文录音,注意掌握以下字词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 花朝节(zhāo);呷(xiā)浪; 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曝(pù)沙之鸟; 浅鬣寸许 (liè)髻鬟(jì)(huán);u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而歌者(léi)。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
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完整翻译课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文本探究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 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点出写作背景,辅助理解:
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六、自读小结
6、再读课文
7、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篇7:《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教师选四位同学回答,分四组。 (1)yān niàn zhāo huì (2)pù xiā jiā léi (3)liè qiàn jiǎn jì huán (4)huī lì wū 2、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词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①掌握下列实词。 东风时作 作:起。 土膏微润 膏: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在这时。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新打开。匣:指镜匣。 娟然如拭 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蹇,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喝茶、端着杯、骑着驴之意。 作则飞沙走砾 飞,使沙飞;走,使砾走。 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3、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是一篇写景小品,文章以清新的笔调写出北京近郊早春时节的秀美景色。第一段写城中“余寒景象”,写了欲游不能的苦恼。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先交待出游日期、天气、同行人物及出游路线;接着写满井春色,先总写满井全景轮廓,后分写山、水、柳条、麦田、游人、鸟、鱼,并点明文章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第三段交待出游缘由及作记时间,结束全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探究文章优美的意境。 (1)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同学发言,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河面浮冰刚刚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山峦积雪刚刚消融,座座青山秀丽,好像晨妆少女;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鸟儿晒太阳;鱼儿戏水戏浪。这些富于早春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游人相偕出游,作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热闹非凡。自然风光与人物活动相映成趣。 一幅满井春光图,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既表达了一种轻快喜悦的心情,又流露了对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2、深入研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稍作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的关键语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和“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文章开篇写城内的枯燥局促,与城外春色春意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得出结论“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式的人生哲理。 结尾“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自己和庸俗之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所以,这篇山水游记,与其说描绘满井一带的二月春色,还不如说作者借游春在抒写性灵,反映了他对官场和对大自然、人生的态度。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关于白描 白描是一种怎样的描写方法?能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例吗? 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如《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地写出了西湖雪景。 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关于比喻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画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倩女之NF156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关于拟人 提问:文中运用拟人辞格的句子有哪些?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由选例,品评。 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生背诵文中运用白描、比喻、拟人的文句,增加语言积累。 5、至于章法上的欲扬先抑(第一段写城中余寒,为下文写田郊春光作铺垫)、生动的场面描写(游人欢乐、喜庆的场面)等,可提示学生自行品味,此处不再赘言。 六、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1、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 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2、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七、布置作业篇8:满井游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2.体会文中记叙描写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理解作者抓住特点表现初春景象的写法及其渗透的作者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三、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
五、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介绍作者直接导入。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其为领导人物。他一生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明张岱曾说写山水名家柳宗元之后就当数他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最具代表的山水游记《满井游记》
(二)、朗读课文,读准子音,停顿
1.教师范度,正音正字,学生听读,作好标记
燕
廿二日
土膏
鹄
髻鬟
浅鬣
蹇
呷浪
堕事
恶能无纪
2.重点句子的朗读停顿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夫不能以游堕事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一到两遍,力争读熟
4.生齐读,老师再次纠正错误
(三)、默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词义,疏通文意
1.实词
冻风时作
土膏微润
娟然如拭
呷浪之鳞
冰皮始解
浅鬣寸许
髻鬟之始掠也
泉而茗
堕事
恶能无纪
2.虚词
“之”
结合课后练习三学习
“而”
表转折
而城居者未知也
表修饰
红装而蹇者
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勾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可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共同学习),文章虽有不少难解词语,但课下注释很详细,再结合合作式学习,疏通文意,也并不和困难。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几位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水、山、柳、麦、人、鸟、鱼,人与自然相映成趣。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谈)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师予以肯定,并稍做点拨: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关键语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及“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内涵。(此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结合作者本人的性情,经历来思考)
明确:前句是写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后句则表明自己与庸俗之人的区别,表达了他对官场、大自然、及人生的态度。
(五)、赏析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妙处。
学生阅读课文,谈谈你认为本文写景有那些精彩之处?
(学生可做小组学习,将心得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组内派代表进行发言)
教师小结:
1.白描: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初春景物生动的形象,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稍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2.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欣喜、舒朗的心情;以新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以新装倩女比喻被雪洗过的山峦,生动又传神。这些比喻,新奇、形象、生动,读来妙趣横生。
3.文中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写鱼鸟。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可背诵
(七)、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改写课文第二段
 2.整理记忆本课重要的实词
2.整理记忆本课重要的实词
附板书设计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
分:水
山
柳
麦
人
鸟
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篇9:满井游记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 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4、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课时一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训练
听读
自由朗读
抽读
齐读
2、给加点字注音
燕地( ) 廿( )二月 花朝节( ) 呷( )浪
鲜妍( )明媚 堕事( ) 飞沙走砾( )
曝( )沙之鸟 浅( )鬣寸许 髻鬟( )( )
u面( ) 红装而蹇( )者 脱笼之鹄( )
汗出浃( )背 而歌者( ) 恶能无纪( )
3、作者
袁宏道,字 ,号 , 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 、弟 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 ”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二、合作讨论
分小组,找出文中关键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试着翻译课文
课时二
三、展示讨论结果
1、关键词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 )作 于时( )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 )解 髻鬟之始( )掠
始( )知郊田之外未始( )无春
乍:波色乍( )明 冷光之乍( )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 ) 悠然自得( )
然:晶晶然( ) 然( )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泉( )而茗( )者,
( )而歌者,
红装( )而 蹇( )者
作则飞( )沙走( )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 )鹄
局促一室之( )
髻鬟之( )始掠也
夫:夫( )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 )微润 恶能( )无纪( )
2、翻译重点句子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课时三
探究文意
(1)试着描绘满井的全景,如此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2)这篇游记小品写了满井这个地方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细细读,慢慢品,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4) 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满井春色的?
思维拓展
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
巩固练习
(1)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2)文中“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一句应用了怎样得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第二段结尾“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暗扣开篇的哪一句话,使得首尾紧密呼应?
篇10:满井游记教案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记游小品,而且是本单元唯一一篇自读课文。作者袁宏道是一位疏放不羁的江南才子,他轻视名利,耽爱游山玩水。这篇游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文章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更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在疏通字词,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通过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究、交流中把握);
3、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引导掌握本文点睛之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及作者情况落实)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
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
(一)、教法
探究性阅读法。通过质疑、探究等环节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可以让学生产生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新型阅读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的体验,培养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关注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致力于对话、解读、重建、理解与分析,而不是告诉、传递和灌输。
(二)、学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语感,想象画面,整体感知)
2、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质疑交流法(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出质疑,并围绕问题各抒己见,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积极性。)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前三篇课文,我们接触了三位仕途失意、降职被贬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们或是怀着内心的愤懑不平,或是心系着苍生社稷,或是以旷达脱俗的胸襟,不约而同的走入了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之间,今天,我们将结识一位陶渊明式的有官却不想做的文学家――袁宏道,他笔下的山水又将是一番怎样的意境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满井游记》。
(二)学习目标:
1、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整体感觉并理解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做一只“脱笼之鹄”。
(三)初读,落实基础(课前利用学案自主完成,小组长检查)
(四)做好探究准备
通过网络、工具书、印发资料等方式:
1、了解作者情况,所创文学流派及其风格。
2、阅读作家的代表作品。
3、阅读课文,对疑难之处做上记号,并试做初步探究,以备小组交流。(说明:探究性阅读往往费时较多,故安排学生课外做一些准备工作,将本课置于一个开放的大背景下,使学生对作者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有一个全景观照,从而避免理解的片面性。)
(五)互查(利用早自习完成)
1、检查朗读,看朗读的流畅度,诸如语音、语调、停顿、重音等方面是否准确。(小组长负责,教师抽查)
2、检查理解。(同桌合作,一生读完原文,一生翻译,纠错,交换角色。)
3、互相提出问题,并试着给出解答。
(六)质疑
学生提出阅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迅速归类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使论题更集中,以提高探究效率。
疑难问题整理归类: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本文写的是“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3、第2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这些比喻有什么特征?
6、全文的主旨是什么?蕴含什么哲理?
(七)探究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展开深入探究。(注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遵循如下策略?小组通常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民族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互补性?要进行具体分工?最关键的是选定组长、培养组长。)
(八)交流
各组围绕上述问题各抒己见,通过对话、争辩等形式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文本作出正确解读。
篇11:满井游记教案
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间、地点的景物特征写最,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
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的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用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他与兄宗道、弟兄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他们提出“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对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览情事。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比喻新鲜、贴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体味洋溢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情趣。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
(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
(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融情人景,寄托追求。
4.提问第一自然段可删否?
烘托、反衬手法,是极必要的铺垫,作者欲扬光抑,欲进先退,把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
5.提问文中细腻刻画了哪些初春景色?
高柳突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游人、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
6.提问试分析文章的写景顺序。
自然景→人文景→自然景
(山水风光→游人→动物)
远景→近影
(山水风光→柳梢、麦田)
7.提问直接抒写作者心情的语句有哪些?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鸽→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仰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抑→扬)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议论作结,言明自然未尝没有春色,只是“局促”之人不知道春在哪里罢了。这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真正的自然是在“郊出之外”,不是在人事纷扰的“城”中。作者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却给他以慰藉,在心灵与自然的贴近中,山水鱼鸟都成了他的知己
(五)布置作业
书面一:分散朗读,并注音(出示小黑板,全班在练习本上注音,然后指名板演,共同订正。)(每个2分。)(括号内是答案,下同。)
1.燕(yàn)2.花朝(zhāo)3.辄(zhé)4.妍(yán)5.倩(qiàn)
6.u(huì)7.蹇(jiǎn) 8.呷(xiā)9.廿(niàn)10.浃(jiá)
口述:l.比喻句,明确在本体与喻体之间常用似、像、若、如之类的喻词。本文并有哪几个比喻句?(共有3个:①若脱笼之鹄。②如镜之新开……③如倩女之()面……。“娟然如拭”不是比喻句,它的意思是“美得像刚刚揩拭过的那样”,只是描绘而已,虽有“如”字,前后并没有具体的本体和喻体。)
书面二:本文写景细致入微,你读了有哪些体会?请选例并简要说明。(自读课文,用这类题目来检测,不作死板限制,可以让学生有自由发表意见的余地,不会扼杀有才能学生的天机及积极性。如果在水平属中下的教学班,可以改用课文后的一、二题。)
篇12:满井游记教案
关于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4、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5、二、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 (míng)罍(lěi) 蹇(jiǎn) 倩(qìan) 髻(jí) 鬟(huán) 浃(jía) 乍(zà) 澈(cè) 靧(huí) 曝(pü) 呷 (xiā)
二、导入: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了岳阳楼,在欧阳修指引下,观赏了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的东直门有什么美景。走,我们踏青去!
1.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 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 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 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 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 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 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互助,教师更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赏析
一、提问:请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写作本文用意和写作时间。
二、提问: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 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三、提问: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四、提问: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 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的盎然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
五、提问: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
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六、提问: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七、提问:请归纳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笔调,历历如画地 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心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游的愿望。
八、提问: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l)若脱笼之鹄:以物比人(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人比物(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九、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走进名校》
篇13: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精选模板
【教学目的】
1、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自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土,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
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二、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廿
鹄()
鬣()
茗()
罍()
蹇()
倩()
髻()
鬟()
浃()
乍()
澈()
靧()
曝()
呷()
三、串译课文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燕地寒:燕:古燕国,今北京一带。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若脱笼之鹄:鹄,一种水鸟,俗名天鹅。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匣,指镜匣。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文中指被晴日融化的雪水。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售髻鬟之始掠也:倩女,美丽的少女。
靧面,洗脸。掠,梳掠。
柳条将舒未舒:舒,展开。
柔梢披风:梢,本指禾的尖端,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风力虽尚劲:尚,仍然,还。劲,猛,强劲,猛烈。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浃,湿透。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末始无春:未始,未尝。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四、讨论、分析课文
1、请同学归纳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2、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3、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4、第2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可以分三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5、第2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宠之鸽,”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入”、“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6、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并为中国,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7、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欢体、恬适的心情和喜爱郊
游的愿望。
8、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县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⑴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⑵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⑶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⑷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五、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篇幅短小,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意趣蕴藉,具有艺术魅力。
六、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2、背诵、默写全文。
篇14:《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范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⑵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⑶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2、能力目标:
⑴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⑵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⑶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3、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1──课题)
二、正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幻灯片2──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飞沙走砾(lì)恶能无纪(wū)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 huán)脱笼之鹄(hú) 靧面(huì)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红装而蹇(jiǎn)者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课件出示幻灯片3──积累下列文言词语。)
⑴ 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
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
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⑵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⑶ 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⑷ 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课件出示幻灯片6──板书。)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篇15:《满井游记》教案参考
《满井游记》教案参考
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教学不必每课都弄得特别细,尤其是自读课文,要允许学生“囫囵吞枣”。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多读读,多议议,甚至可以找来同题材或同体裁或同时期同一作家的作品,开展比较阅读,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学生个读课文,检查预习。读后,教师正音。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三、学生自助解决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不懂的地方存疑。
四、教师释疑,师生共同疏通文章大意。
五、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分组鉴赏。可以从文章内容、表达的`情感、写景方法、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写作意图、读后感等诸多角度入手。
七、教师总结。
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以“春”为题材的不少,但从时节看,大多是写仲春、暮春之景;从地域来看,又多钟情“南国之春”;从情愫来看,且多“伤春”之作。本文写北国的初春景象,清新清俊,意趣盎然,堪为写春佳构。作者先放着线儿,并不急着写满井,也不急着写春风解春情,而是将笔锋一转,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紧要处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可谓据实招来,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不像南国:风最轻柔雨最时,根芽长就六朝枝。“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这只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是如何在斗室之中来回地踱着方步了。人是关不住的,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但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触触急发。
北国的春了无痕,可不,从春朝节到二十二日,这才几天的工夫,春就驻到北国了。且看这满井的春水、春山,山有人的体态,水有人的情意,水像乍出匣的明镜,山像刚梳洗过的美女。这一切是那么秀气传神,令人耳目一新。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初春,这一处景致准是: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意处处,令人遐想联翩,比起东坡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扬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里去,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更有意境。“柔梢披风”,岂不正是那个刚梳妆的美女子吗?“柔”大概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一定更具丰姿了。“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个诗人曾经这般钟爱呢?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寻春客,他们或“泉而茗”,或“罍而歌”,或“红装而蹇”;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这便是北国的春天,难怪作者“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八、小组汇报鉴赏成果。
九、作业。就鉴赏成果,写成一篇400字以上的文学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