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栩”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选择题浅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选择题浅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选择题浅析

篇1: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选择题浅析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选择题浅析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在中考试卷上分布着5-6道选择题,它们一般是2分到4分,可以说,一道简单的选A/B/C/D的题目甚至比一道简答题的分数都要高,因此可以这么说,将选择题全部做对不一定能拿高分,可是只要有选择题做错,就基本与高分无缘。那么,面对试卷上分布的选择题,我们是否可以有所准备?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重要的选择题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从试卷结构讲,选择题一般分布在诗词鉴赏、课外文言文、说明文、记叙文、综合能力运用五大部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何针对诗词鉴赏选择题进行准备以及在解答诗词鉴赏选择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诗词鉴赏的选择题一般为第7题,分值为2分。在经历了第6题的注释或者主旨默写以后,学生很容易被四个似是而非的选项迷惑。然而,无论什么样的迷惑项,都可以总结出其规律。因此,诗词鉴赏的选择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课下注释;主旨;考点。

一、课下注释

就是每篇中考重点篇目古诗的注释,有长有短,建议学生做到重点注释一字不差,其余注释相对熟悉。比如说这道题: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伫倚危楼风细细”是说主人公长时间依靠在一座即将坍塌的高楼的栏杆上。

B.“无言谁会凭阑意”指主人公没有遇上熟识的人说话,所以没人理解他登高望远的心情。

C.“强乐还无味”写出主人公勉强欢笑但仍抑制不住愁绪,更写出“春愁”的缠绵执着。

D.“衣带渐宽‘两句写出了主人公因为“春愁”的折磨而痛苦、无奈的心情。

四个选项中,A选项就考了《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的课下注释②:‘伫倚危楼:长时间依靠在高楼的栏杆上。’选项A中将“危楼”的意思从“高楼”变成了“即将坍塌的高楼”,将错误的部分藏在了正确的内容中。因此,学生对于重点注释要一字不差的背出来,以便区分选项中的`错误。

又如:

黄鹤楼

唐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诗前四句表达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B. 首联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表达对仙去楼空的感慨。

C. 颈联运用对偶的手法,表达了对故乡的追忆与憧憬。

D. 这首诗后四句描写日景晚景,由此触发了思乡之情。

不恰当的是B。B选项考了《黄鹤楼》的课下注释①的后半部分‘传说三国时费祎登仙驾鹤于此,因此得名’。由这个课下注释可以看出“昔人已乘黄鹤去”是传说,与选项B的前半部分“见昔人乘鹤远去之景”相违背,因此B是错的。所以学生对其余注释要相对熟悉,尤其是故事典故等。

二、主旨

即每首中考重点篇目古诗的主旨,要求学生分点记忆,保证自己能够掌握每篇重点篇目古诗的主旨。如下面这道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2分)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卖炭翁矛盾的心理,表现了他处境的悲惨。

C.“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刻画了宫使强取豪夺、压榨百姓的形象。

D.本诗揭示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的主旨可以被概括为三点:

1、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

2、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希望引起皇帝的注意

以上三点与选项A、B、D在一定程度上相吻合,只要学生在背诵《卖炭翁》的主旨的基础上有意识的进行分层分点,就能将其运用到实际做题之中。

三、考点

即每篇中考重点篇目容易考到的重点,每篇都应该有不同的总结。如: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绘出萧瑟、冷清的秋景。

B.“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极显速度之快。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

D.作者描绘的秋景浸透着自己寂寥、悲凉的感伤。

《天净沙·秋》的考点是两幅画与动静结合:

两幅画

特点

情感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萧瑟凄凉

悲凉寂寥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朗绚丽

开朗平和

一点飞鸿影下

在掌握了考点的基础上去分析四个选项,就可以看出A/C符合考点的总结,而选项D的“寂寥、悲凉的感伤”与第二幅画的情感相违背,因此D是错的。

由此可见,针对诗词鉴赏的选择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进行准备:

方面

要求

方法

课下注释

重点注释一字不差,其余注释相对熟悉

背诵

主旨

一字不差,分点记忆

背诵、归纳

考点

每篇重点古诗都要归纳

可以在做选择题的时候有意识的归纳考点,制作表格

篇2: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常用技巧

对诗词大意理解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此内容的考查频率极高。如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0题:“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再如河南中考语文试题中第21题:“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考查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篇3: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常用技巧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

(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

(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篇4:中考语文诗词鉴赏常用技巧

对分析技巧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抒怀、寓情于景等。(3)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等。(5)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

这里,我们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做以简单归纳,希望在做分析诗歌写作技巧这一类题的时候加以灵活运用。

1.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

(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2.艺术风格

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昌龄的雄健浑厚,高适、岑参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韩愈的奇特新颖,李贺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近,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商隐的清丽俊逸,杜牧的含蓄绰约,李煜的伤感细腻,欧阳修的清丽明媚,范仲淹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缠绵悱恻,黄庭坚的自然流畅,秦观的情真意切,李清照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辛弃疾的气势雄壮。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选择题浅析

篇5:中考语文诗词鉴赏热点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热点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篇6:中考诗词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参考:《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等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对抗金战斗的回忆。另外,在《贺新郎》(陈同甫自东阳来过年)、《摸鱼儿》(淳熙已亥)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示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

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在艺术成就方面,辛词以生动、夸张的描绘和想象,形成了他的豪放风格。因为有战斗实践,他在表现战斗场景时能营造雄奇阔大的意境,而且文词生动,笔墨饱满。辛词常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词人以惜春又怨春的心态,暗示他对当局的矛盾心理。这是词人明显受到传统的“美人香草”表现手法影响的体现。

篇7:中考诗词鉴赏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

2.云母屏风:嵌着云母石的屏风。此言嫦娥在月宫居室中独处,夜晚,唯烛影和屏风相伴。

3.长河句:银河逐渐向西倾斜,晓星也将隐没,又一个孤独的夜过去了。

4.碧海:《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阔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

【译文】

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

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

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篇8:语文 -诗词鉴赏

语文 -诗词鉴赏

名诗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 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1. “迟日园林悲昔游”,是由眼前的春光回忆起往昔的春游,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悲”字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今春花鸟作边愁”,诗人用花鸟反衬“愁”之深重。杜甫《春望》中也有一联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这联,简要评析反衬艺术的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一段话谈谈:“人南窜”与“水北流”相对,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慨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紫薇花

杜牧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今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1. “桃李无言”句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人笔下紫薇花的特点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宋代诗人梅尧臣认为三、四两句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你回答:

1. 这两句诗是如何“状难写之景”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句诗传达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一 . 1. 两者诗都是怀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 前者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局聚集在今日荒凉的遗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后者着重描绘姑苏台今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3. 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二 . 1. 今日的悲,使人不由得追溯起昔日的欢乐;回忆往日的欢乐,更反衬了今日处境之可悲。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花鸟这些平时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感时”、“恨别”之情,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

3. 抒写远离京师的悲凉心境及对自己仕途遭遇的不平与愤懑。

三 . 1. 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及花期之长。

2. 清新俏丽,独占秋光。

四 . 1. 因为是写早行,诗人选取了早晨最有代表性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事物,呈现在读者眼前。

2. 对羁旅的愁思,对故乡的思念,对早行的悲苦。

语文教案-诗词鉴赏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一、背景分析:

初中古诗词教学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缺乏一个整体有效的指导,对题型感到混乱,没有掌握一些鉴赏古诗词必要的方法。作为一线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拨云见雾,总结方法,形成整体的印象,并激发学生灵性,感悟诗歌妙趣,提升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案例描述

《课程标准》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为: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要求:积累、感悟、运用;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复习中需要明确的是感悟和运用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使复习更加具有针对性。无论是哪一类要求,前提是读懂。

师:同学们,对于古诗词鉴赏老师有这么几个感想,一是课内的古诗词要引起足够重视,由课内再到课外;二是答题的时候不要总想着标准答案是什么,这样会让自己作茧自缚,不敢下手;三是在鉴赏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感觉和灵性,充分读懂、读通诗歌。

师:我们先来品字词。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了却是完成的意思,可怜是可惜的意思。

师:可惜程度还浅了点。换一个。

生:叹惜。

师:就改成可叹或可恨吧。

师: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两个字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生:“聚”字用的好,群山聚拢来,有拟人效果。怒字也是一样。

生:我补充一点,“怒”字写出了黄河的咆哮,怒吼。

师:这两个字都表现了潼关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师:我们再来说说画面。《蒹葭》这首诗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生:写了蒹葭,白露。展示了凄清的画面。

师:蒹葭苍苍、萋萋是茂盛的意思,采采是众多的意思,又如何能看出是凄清的画面?

生:应该是用蒹葭的茂盛反衬出萧瑟的气氛,“白露”“霜”这些意象还能体现凄清感。

三、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古诗苑中有灵性的成长

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古诗词的内涵。而“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全新学习方式,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贯彻和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反复朗诵,探究古诗词之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让学生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定能增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2、发挥想象,探究古诗词之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 “僧敲月下门”,一字风流,意境全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紧抓一个“尽”和“入”字,脑海里就能展现“高山渐渐隐去,现出空旷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荒原”这样的画面。学生先得要读懂诗歌,之后再展开联想和想象,画面效果自然就出来了。再比如《次北固山下》,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引导学生这样一细细体会,学生理解就能很全面了。在古诗词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学生通过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诗人词人的世界。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 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3、备考之法

第一,咬定《附录》中的篇目不放松。每篇古诗词力求烂熟于心。课文中所选的古诗词篇幅都不长,且句式整齐,意境优美,朗朗上口,做到这一点,对于同学来说,应该是易如反掌的事。

第二,理解、分析,整体把握和抓住重点相结合,在背诵的基础上,要透彻理解每句诗的含义是什么?每首诗的意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分析找出哪一句或哪一联是这首诗词的点睛之笔,每一首诗都有脍炙人口的名句,抓住这些“诗眼”便是抓住了重点。

第三,多做练习,在使用中理解,在实践中强记。在联系中理解诗句含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古诗古韵中放飞自己的思想,和古人交流对话,高屋建瓴的从深层次认识把握古诗词的神韵。

古 诗 风 韵

——评王建平老师的《古诗词鉴赏》

这节王老师的《古诗词鉴赏》课给我一些启发及思考。

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从目标定位来看,王老师的古诗词复习课都把目标立足于“读懂古诗词”。长沙市语文中考对“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这一考点的考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初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初步评价诗词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这两个目标的大前提都是要“读懂古诗词”。但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是忽视了“读懂”这一必需的环节,而直接进入“鉴赏”,使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的观点,进而死记硬背,并不能形成能力。王老师的教学目标都是定位于先读懂古诗词意思,后感悟诗词表现的情感,王老师的目标还更进了一步——品语言。应该说这王老师的目标定位对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际情况而言是很准确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二)从教学目标的陈述来看,王老师都能按照目标导向的教学策略的思想来叙述教学目标。王老师对目标的确立、达成、检测三方面的问题,可见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研讨示例,他的教学目标的叙述都注意到行为主体是学生,他没有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如“能够说出意思”“能够说出及写出表达的情感”等。

(三)从课堂教学来看,我觉得有以下的亮点:

①王老师都注意到了在初三的复习课上发挥中考真题的作用,无论是导入还是精讲、练习,都以中考真题为材料,拉近了学生与中考的距离,也让学生具体认识中考考什么、怎样考。

②王老师的阅读指导都能重视紧扣文本,这在古诗词阅读中尤为难得。

③王老师重视方法的归纳总结,而且方法很到位。会给学生及听课老师带来不少的启发。如:《次北固山下》中“平”“阔”“正”“悬”等词炼得好。王老师归纳出来的推敲古诗用词的主要思路(意情法、联想法、替换法)以及感悟古诗词情感的基本方法(找情词、巧联想、品手法),还有一些答题的规范句式,都较好地为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的答题指出方向。

④王老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讲练结合,即时反馈,而且练的形式比较多样化。

听完这节复习课,我也有几点困惑之处:

①古诗词复习课与日常的古诗词教学课,目标的定位有何区别?王老师的教学目标似乎放在任何一节的古词教学课都可以,该如何区分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目标呢?

②作为复习课,似乎教师讲得多了一点如何在复习课上真正是学生在“复习”值得思考。

③有效的复习课,除了到位的方法归纳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用方法,所以我比较倾向于复习课采用“讲——练——评——练”这样的模式,尤其是教师的精讲方法,师生的相互评点(赋分评点更能激发兴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吸收,这应该是复习课精华所在,这节课在“评”的环节上可作一些修改。

以上只是我对王老师古诗词复习课的粗浅看法,总的来说启发很大。

篇10: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高分技巧

有关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高分技巧

一、如何把握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

其实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弄清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类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例文:《饮酒》

第二类情感:伤春惜春,对人生苦短的慨叹。例文:《送春》

第三类情感:秋思、秋恨,对离愁别绪的咏叹。例文:《送东阳马生序》

第四类情感:爱国报国之志。此类诗歌通常从亡国之痛、壮志难酬这两个角度来抒发的思想感情。例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五类情感: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控诉。例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①不劳而获。

②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徭役、战争)。

③腐bai无能(南宋、清朝)。

第六类情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第七类情感:对友情、爱情的赞美。

第二步:掌握进入古代诗人情感世界的两条途径。

(1)由物象(事物的形象)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2)由诗人自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1、正反对比。

古今对比、美与丑对比、理想世界与黑暗现实对比、田园生活与污浊官场对比。

2、衬托。

①从正面衬托。江山荒城猿乌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是涛声似旧时。(陆游的《楚城》)江山荒城猿乌悲一句就用了以悲衬悲的表现手法。该句以荒城的悲衬托乌悲,衬托诗人内心的悲,猿猴、乌鸦与悲凉、愁苦相联。

②从反面衬托。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有一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被后世传为绝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大意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项,放眼四望,那所有的.山山岭都会显得十分渺小。该诗句表面上是在写景抒情,而实则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活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虚实结合的手法。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后文的虚写铁马冰河入梦来,与前文的实写僵卧孤村不自哀相照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慨叹。

4、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南唐。李煜词《浪淘沙》以自然界的花落、水流、春去不归三件事比喻离别后的江山如天人相隔,永不能见,沉痛哀婉,十分凄凉。

5、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无一纯写景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家何在喻将远走,马不前喻前途艰辛。冰天雪地之中,诗人立马蓝关,不独心系家人,的是伤怀国事。景物描写中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情。

篇11:中考诗词鉴赏答案

中考诗词鉴赏答案锦集

一、相见欢(景物景象描绘)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题:这首词的上片描绘出一副怎样的景色?

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意近即可)(景物景象描绘)

二、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问题:展开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案:描绘应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景物景象描绘)

三、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秋烟】秋烟: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问题: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走着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流露了作者对小松的清新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情感美感揣摩)

四、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题: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情感美感揣摩)

五、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 宗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青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问题: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

答案:落日、绮霞、远山、青草。(意象意境体味)

六、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题: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诗的颈联,诗人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_________和_________,地名与处境融合在一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心境。

答案:形势的险恶,境况的危苦。(意象意境体味)

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诗在写法技法上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典故(表达技巧的鉴赏)

七、移家别湖上亭

戒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释】(1)系:j,牵连。(2)浑:简直。

问题:请从写法上说说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答案:这句诗用拟人(或衬托)的写法,形象有趣地写出黄莺连连向我挽留啼叫,使离情的表达更加深刻。(表达技巧的鉴赏)

八、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做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末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问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做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的好处。

答案: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阳树,新燕啄泥衔草的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重点词语品味)

九、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问题: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妙,请作简要欣赏。

答案: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重点词语品味)

十、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漫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艳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暴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题: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是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案: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经典名句赏析)

十一、江天暮雪

马致远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衰归去。

问题:请赏析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答案: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经典名句赏析)

篇12:中考语文的复习选择题和鉴赏题技巧

选择题不失分技巧

1.【字音辨析题】

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字形辨析题】

答题技巧: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会错。平时多积累。

3.【词语运用题】

凭语感去选择自己认为的最佳答案,一般有两种类型:

答题技巧:对词义的理解,先拿你最会的词语去排除,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的搭配」。注意采用排除的方法,将最容易辨析的词语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

4.【熟语(含成语)辨析题】

答题技巧:

第一,逐字解释熟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体会熟语的褒义贬义中性等感情色彩;

第三,要注意熟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

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要正确理解熟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熟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熟语往往是对的。

5.【病句辨析题】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歧义)、不合逻辑。

答题技巧:判断病句用排除法居多。回忆以前做的常见病句的标志

做题思路通常是:

「检查句子的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凭借语感。」

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①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注意主语的残缺。

②类似于A是B的句子,注意AB的协调,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③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④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⑤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⑥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6.【标点符号题】

答题技巧:注意试卷中常考标点(顿号、引号、破折号、括号、分号、问号)的使用,重点审查这类标点的使用正确性,逐一辨析排除。

7.【排序题(语言连贯题)的考查】

答题技巧: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

诗词鉴赏高分技巧

中考诗词鉴赏的简单赏析是近年来中考语文的常考题,要做好此类题目,关键是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二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一、如何把握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

其实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弄清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类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例文:《饮酒》

第二类情感:伤春惜春,对人生苦短的慨叹。例文:《送春》

第三类情感:秋思、秋恨,对离愁别绪的咏叹。例文:《送东阳马生序》

第四类情感:爱国报国之志。此类诗歌通常从亡国之痛、壮志难酬这两个角度来抒发的思想感情。例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五类情感: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控诉。例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①不劳而获。

②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徭役、战争)。

③腐败无能(南宋、清朝)。

第六类情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第七类情感:对友情、爱情的赞美。

第二步:掌握进入古代诗人情感世界的两条途径。

(1)由物象(事物的形象)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2)由诗人自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例题:备战2017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试题

二、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1、正反对比。

古今对比、美与丑对比、理想世界与黑暗现实对比、田园生活与污浊官场对比。

2、衬托。

①从正面衬托。江山荒城猿乌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是涛声似旧时。(陆游的《楚城》)江山荒城猿乌悲一句就用了以悲衬悲的表现手法。该句以荒城的悲衬托乌悲,衬托诗人内心的悲,猿猴、乌鸦与悲凉、愁苦相联。

②从反面衬托。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有一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被后世传为绝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大意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项,放眼四望,那所有的山山岭都会显得十分渺小。该诗句表面上是在写景抒情,而实则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活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虚实结合的手法。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后文的虚写铁马冰河入梦来,与前文的实写僵卧孤村不自哀相照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慨叹。

4、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南唐。李煜词《浪淘沙》以自然界的花落、水流、春去不归三件事比喻离别后的江山如天人相隔,永不能见,沉痛哀婉,十分凄凉。

5、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无一纯写景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家何在喻将远走,马不前喻前途艰辛。冰天雪地之中,诗人立马蓝关,不独心系家人,的是伤怀国事。景物描写中露出英雄失路之悲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