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e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一、复习要求:
文言文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很有必要。
二、方法指导:
(一)
课内回顾: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B、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
课外延伸:
1、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春季北京卷)
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
3. 《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引”,《说文》:“开弓也。”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
4. 《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责”,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练习巩固: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二)
课内回顾:
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早写成“蚤”。“蚤”的本义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B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通“熟”,义为“仔细”.)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背叛,忘记。 )
方法总结:字音推断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课外延伸:
1、“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句中“倍”若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解出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近,“背”的含义是“违背”,这样,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释出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2、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如果是“柱”、“注”、“炷”等字就不可以通假“驻”;
3、亲戚畔之 (“叛”背叛)
练习巩固:
1、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2、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3、人穷则反本
4、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5、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6、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7、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8、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9、系向牛头充炭直。
10、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
课内回顾: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越)
D、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
F、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G、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总结:互文对举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外延伸:
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B、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全国卷)
“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练习巩固: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四)
课内回顾:
A、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平安的)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C、范增数目项王(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D、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E、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F、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方法总结: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外延伸:
A、文过饰非 (掩饰) 严惩不贷 (宽恕)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B、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C、自放驴,取樵炊爨(全国高考题)(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D、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练习巩固:
(1)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册府元龟》)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3)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4)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烛之武退秦师》
(五)
课内回顾: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听从)
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方法总结: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外延伸: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招致)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C、在官清恪,未尝闻私。(高考试题)(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D、吾亦望汝副其心(名副其实:符合)
练习巩固:
(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史记?屈原列传》)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3)敌则能战之。 (《孙子兵法?谋攻》)
(4)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以兵胁涣 (《三国志?魏志》)
(6)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庄子?齐物论》)
(六)
课内回顾:
A、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B、烟涛微茫信难求(“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方法总结: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外延伸:
A、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B、(郭)永以书抵幕府(“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练习巩固: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3)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竟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列传》)
(5)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6)坐南朝北
(七)
A、(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B、(上海卷)“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C、“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方法: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举例:
(1)全国卷 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2)全国卷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
(3)全国卷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4)全国卷Ⅱ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5)全国卷Ⅱ 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谏:规劝)——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
(6)全国卷Ⅱ 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7)全国卷 帝殊有难色(殊:十分、非常)—— 今者老臣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
(8)全国卷 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拔二十城《信陵君窃符救赵》
(9) 全国卷 使老弱女子乘城(乘:登上)——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篇2:高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如果这个实词的表面意思在这个语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联想它在其他场合特别是教材上出现过的意思。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
答案:A。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篇3:高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可以在具体的选择中使用排除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虚词的用法判断和文言文的`翻译中。如高考卷全国卷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杜:制止。
答案A。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部使者”,“刚”是廖刚,廖刚做什么呢,去“抚定”,所以中间的“檄”就不是名词“文告”,而应该是个动词“下令”全句的意思就是“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
这几种推断方法能灵活运用,还是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词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单独运用或者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解题,就比只凭识记来应对显得聪明多了。
篇4:语文答题技巧和方法: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教学设计构想:以课内例子导出方法,以方法指导课外。
在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落实120个实词之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一、复习要求:
文言文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很有必要。
二、方法指导:
(一)
课内回顾: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B、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
课外延伸:
1、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春季北京卷)
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
3. 《战国策赵策》:“秦军引而去。(“引”,《说文》:“开弓也。”开弓既是向后拉,所以“引”又有“引退”的意义。)
4. 《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责”,它之所以从贝,是因为贝表示财。《左传》昭公二十年:“使有司(主管机关)宽政,毁关(去掉关税),去禁(废除各种禁令),薄敛(减少田租),已责(停止讨债)。”这是“责”的本义。)
练习巩固: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二)
课内回顾:
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早写成“蚤”。“蚤”的本义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B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孰”通“熟”,义为“仔细”.)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背叛,忘记。 )
方法总结:字音推断法
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根据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课外延伸:
1、“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句中“倍”若释为“一倍,加倍”便无法解出此句的意思,但是“倍”与“背”的读音相近,“背”的含义是“违背”,这样,我们便可以很容易地释出 “倍道”就是“违背自然规律”。
2、进住夏口。(《赤壁之战》)“住”通“驻”。如果是“柱”、“注”、“炷”等字就不可以通假“驻”;
3、亲戚畔之 (“叛”背叛)
练习巩固:
1、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2、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3、人穷则反本
4、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5、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6、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7、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8、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9、系向牛头充炭直。
10、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
课内回顾: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越)
D、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
F、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G、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总结:互文对举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外延伸:
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B、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全国卷)
“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练习巩固: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四)
课内回顾:
A、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平安的)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C、范增数目项王(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D、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E、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F、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方法总结: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外延伸:
A、文过饰非 (掩饰) 严惩不贷 (宽恕)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B、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C、自放驴,取樵炊爨(全国高考题)(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D、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练习巩固:
(1)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册府元龟》)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3)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4)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烛之武退秦师》
(五)
课内回顾: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听从)
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
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
方法总结: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外延伸: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招致)
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C、在官清恪,未尝闻私。(高考试题)(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D、吾亦望汝副其心(名副其实:符合)
练习巩固:
(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史记屈原列传》)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3)敌则能战之。 (《孙子兵法谋攻》)
(4)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5)以兵胁涣 (《三国志魏志》)
(6)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庄子齐物论》)
(六)
课内回顾:
A、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B、烟涛微茫信难求(“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方法总结: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外延伸:
A、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B、(郭)永以书抵幕府(“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练习巩固: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3)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专以射为戏,竟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列传》)
(5)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6)坐南朝北
(七)
A、(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B、(上海卷)“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C、“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方法: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举例:
(1)全国卷 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2)全国卷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
(3)全国卷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4)全国卷Ⅱ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5)全国卷Ⅱ 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谏:规劝)——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
(6)全国卷Ⅱ 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7)全国卷 帝殊有难色(殊:十分、非常)—— 今者老臣殊不欲食,乃自强步《触龙说赵太后》
(8)全国卷 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拔二十城《信陵君窃符救赵》
(9) 全国卷 使老弱女子乘城(乘:登上)——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篇5:高考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模板
教学案导入: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的分值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关键就是准确理解文段,尤其是准确理解文段中文言实词的词义。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一、学习重点: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二、课前预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正确含义。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5.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傲慢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境7.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多8.使童子烛之用蜡烛照9.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刻毒10.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漆成红色漆成黑色11.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破旧的总结:这些实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有的是我们书本学过的,有的是课外练习做过的。然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实词可以说都是一些特殊的实词,还是比较难的。比如说涉及了一些词类活用或者是一些并不常用的词义。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实词呢?关键: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2、掌握正确的方法推断文言实词一般来说,有六种基本方法,我们先来看第一种:
三、类型例说:
(一)、联想推断
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既有令名,复求寿考便言多令才美好②铨简秀士简能而任之选拔官吏③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执政④引次江北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邹忌修八尺有余长⑥曾不知老之将至曾不若孀妻弱子连都,竟⑦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向吾不为斯役,则九已病矣以前⑧进之布指算,不爽(高考江苏卷)差错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差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⑨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20高考江苏卷)宰杀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杀⑩道济趋下阶(年高考江苏卷)快走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快走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快走
篇6:高考文言文实词
高考文言文实词汇总
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则素湍绿潭,回清侄倒影(白色的)
3彼君子兮,不至少餐兮(空,白白地)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5素餐:不劳而食,吃白食)
6披心腹,见情素(真情、本心)
7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没有文采的)
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臣请就汤镬(汤镬)
6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土皆垂泪涕泣(哭泣)
3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涕零:流泪)
4目泪下,鼻涕长一尺(鼻涕)
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5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7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篇7:语文文言文实词
语文文言文实词集锦
逾(yú)
动词。
①翻越,越过。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
②超过,越过。如:逾时,楼渐进,可见其顶(《山市》)
阴(yīn)
(1)名词。
①山的.北面,河流的南面。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②阴影,树荫。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2)形容词。
①日月没有光亮,阴暗。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②寒冷,阴冷。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引(yǐn)
动词。
①延长,伸长。如: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
②引用。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③拉。如: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远(yuǎn)
(1)名词。
偏远的地方。如: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2)动词。
疏远,不亲近。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形容词。
①差别大。如: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②长远,深渊。如: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再(zài)
(1)数词。
①两次(顿)。如: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②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副词。
再次,又,表示多次重复或继续。如: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活板》)
造(zào)
(1)名词。
大自然。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
(2)动词。
①建造,制造。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
②至,到。如: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朝(zhāo)
名词。
早晨。
如:a.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b.朝晖夕阳,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c.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知(zhī)
(1)名词。
读zhì,同“智”,智慧,聪明。如: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动词。
①了解。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②知道,懂得。如: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五柳先生传》)
③读zhì,记忆,记住。如: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为政》)
直(zhí)
(1)名词。
同“值”,价值。如:手把文书口称敕,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2)形容词。
不弯曲,与“曲”相对。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3)副词。
①径直,一直。如: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
②却,竟然。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
致(zhì)
动词。
①招引,招纳,招致。如: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
②传达,表达。如: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③获得,得到,取得。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篇8: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
1.道(dào)
(1)名词。
①道路。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②规则,正确的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④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⑤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2)动词。
说,讲。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得(dé)
(1)动词。
①取得,得到。
如:a.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柳先生传》)
b.一狼得骨止(《狼》)
②达到。如: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③助动词。能够,可以。如: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满井游记》)
④同“德”,感激。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2)副词。
与“无”连用,译为“是否”。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3.定(dìng)动词。
①固定,集中。如:定目细视(《幼时记趣》)
②安定,稳定。如:俄顷风定云墨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结束,完了。如: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湖心亭看雪》)
④平定。如: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