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勾也喜欢人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一、通假字
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
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
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
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
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
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
二、古今异义
1.国家
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
2.爱人
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
3.以为
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
4.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5.河
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
6.橹
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8.赢
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
9.以致
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向南)
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对内;外,对外)
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
2.名词作动词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④履而至六合(履,登上)
⑤将数百之众(将,带领)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
②伏尸百万,_橹(漂,使……漂浮)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⑥约从离衡(离,使……离散)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
2.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
四、一词多义
1.制
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
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
_
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
⑥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母《齐桓晋文之事》规定、制定
⑦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
2.亡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
③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
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
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
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
3.固
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巩固
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
④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王忠肃公翱事》一定、必
⑤吾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本来、原来
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
⑦_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
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
4.利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
⑥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
⑦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谋攻》胜利
⑧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冯婉贞》有利于
5.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
④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
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赠送
6.度
①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
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
⑤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
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
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
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
⑨理有未安,妄以臆度《问说》推测、猜测
⑩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余威震于殊俗
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③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④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宾语前置句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②陈利兵而谁何
(三)被动句
①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四)省略句
①商君佐之,(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
②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
③聚之(于)咸阳(省介词)
④委命(于)下吏(省介词)
篇2:高考语文文言文“因”字考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因”字考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因”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篇3:语文文言文重要考点
语文文言文重要考点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提供了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考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常识】
选自《周元公集》。作者是北宋的周敦颐,北宋哲学家。文中提到的东晋的陶渊明就是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文章《桃花源记》的作者。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说”有《爱莲说》、《黄生借书说》、《捕蛇者说》。
【主旨】
本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高雅自重的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文中以菊花的隐逸和牡丹的'富贵作为衬托对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通过对比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①表明自己独爱莲花,赞美莲花的品格。
②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篇4:语文文言文考点复习
语文文言文考点复习
为了能更好更全面的做好复习和迎考准备,确保将所涉及的中考考点全面复习到位,让孩子们充满信心的步入考场,现特准备了中考语文常考考点的'内容。
1.之
①动词,去、到、往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狼》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 “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
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 何陋之有?
⑦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2. 者
①结构助词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助词,的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宜多应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孟子二章》
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的原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⑦语气词,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 其
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 《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指示代词,这,那 专其利三世(这种)
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 (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4. 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 却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述而》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未有问而不告 足肤皲裂而不知 《送东阳马生序》
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面山而居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 温故而知新 《论语·为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 挟天子而令诸候 《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 国险而民附 《隆中对》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⑧表承接,并且 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 野芳发而幽香
⑨表假设,如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⑩表并列 溪深而鱼肥
5. 以:
介词,(从、由,把、用、拿、用来、拿来,因为,靠、凭借、根据)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出师表》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出师表》
悉以咨之 (拿来) 《出师表》 以衾拥覆 (拿来) 《送东阳马生序》
生以乡人子谒余 (用) 《送东阳马生序》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出师表》 必以分人(拿) 《曹刿论战》
扶苏以数谏故 (因为) 《陈涉世家》 先帝不以臣卑鄙 (因为) 《出师表》
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 《送东阳马生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 )《送东阳马生序》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 以其境过清(因为)
何以战 (靠、凭借) 必以情 (根据) 《曹刿论战》
②连词 遂许先帝以驰驱 (表目的,为) 《出师表》
③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④连词,表顺承。
以光先帝遗德 (来)以咨诹善道 (用来) 《出师表》
无从致书以观 (来)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以便) 《岳阳楼记》
以激怒其众(来、以便) 《陈涉世家》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至) 以伤先帝之明(以至) 《出师表》
⑤动词,认为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⑥副词,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6. 则
①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
②副词,那么
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 则霸业可成 《隆中对》
③连词,表假设,若,如果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之 《孟子二章》
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④连词,表转折,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
⑤连词,只是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7. 于
①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②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师表》
③在 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④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⑤从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这篇2017中考语文常考考点的内容,希望会对各位同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篇5: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归纳
一、读作wéi时
1.(动词)做,干
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出师表》
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
2.(动词)当,担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劝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
项燕为楚将 /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陈涉世家》
3.(动词)筑,造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第二个“为”) ——《公输》
4.(动词)题,写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5.(动词)看作,当成,当作,结为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
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
6.(动词)成,成为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卒之为众人 /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伤仲永》
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小石潭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7.(动词)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同“谓”,说) ——《两小儿辩日》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
8.(动词)是,表判断
始悟为山市。 ——《山市》
此何遽不为福乎? ——《塞翁失马》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世家》
谓为信然。 ——《隆中对》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
此为何若人?/ 必为有窃疾矣 /为与此同类 ——《公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9.(名词)心理活动,心情
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
10.(助词)表示疑问语气
父子何命焉为? ——《公输》
二、读作wèi时
11.(动词)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童趣》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观潮》
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
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
12.(介词)给,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13.(介词)因为
昂首观之止,项为之强。 ——《童趣》
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
14.(介词)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15.(介词)为了……,后面省略宾语“此”“之”等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
16.(介词)向,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之道。 ——《桃花源记》
为天下唱,宜多应着。 ——《桃花源记》
篇6: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指导
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指导
考点指津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也要注意两点:一是“意义”,指文言虚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二是“用法”,虚词除了考意义外还考用法,主要指词性。高考考查的主要是18个常见文言虚词,但并非全部如此。
考点剖析
1.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卷文言文中考查的文言虚词一般在常见的18 个虚词之内,但自 年起,这个情况发生了变化。如2010 年全国卷Ⅱ考到的“会、遂”,四川卷考到的“益”等。这一动向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2.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选择题的考查形式,另外,在翻译题中也有所涉及。主流题型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让考生比较其共同包含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
3.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有时将实词与虚词放在一道题目中加以考查,这就体现出实词与虚词并重的趋势。
知识归类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结构助词。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还有一些词,有时用作虚词,有时又用作实词,如“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以”,义为“认为”,是动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五人墓碑记》)中的“以”,义为“将,把”,是介词。学习时必须分清。
2.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和不同虚词的相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等。又如《石钟山记》中“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前句的“之”作“的”讲(饶州府的德兴县),是助词;后句的“之”作“他”(代苏迈)讲,是代词。
另外,不同的虚词又可表示相同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都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3.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如:“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面的一大障碍。
4.通晓古今的不同用法
要确切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白话比较,了解它的变化,懂得它和白话中哪些词哪些说法大体相当。
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下列四种:
(1)少数沿用下来。如“学然后知不足”《( 学记三则》)的“然后”,今仍作“然后”。“使吾勇于就死也”《( 与妻书》)的“于”,今仍有“善于“”敢于”等用法。
(2)有的完全消失。例如作发语词的“夫”“盖”,起提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等。
(3)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例如“所以”,在文言文里多表示原因或凭借的,现在则表示结果。
(4)有的改用了别的词。例如“于”字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则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语气助词“矣”,现在一般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结构助词“之”,现在一般改用“的”,等等。
5.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如“诸”放在句中是等于“之于”,如“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放在句末时等于“之乎”,如“不识有诸?”《( 齐桓晋文之事》)。又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中的“焉”,就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其他如“盍”,相当于“何不”;“叵”,相当于“不可”等。
(2)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有时是两个词连用(较多),有时是三个词连用(较少)。用在句首的,如“藉弟令毋斩”《( 陈涉世家》)中“藉弟令”是三个假设连词连用。用在句末的,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焉耳矣”;“吾罪也乎哉!”《( 左传·崔杼弑齐庄公》)中的“也乎哉”是三个语气助词连用。两个助词连用的现象较普遍。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连用,不论是两个或三个,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
(3)双音单音。文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另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白话变为一个双音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用现代语意去解释就会错。例如:“吾祖死于是”《( 捕蛇者说》)中的“于”是“在”的意思,“是”指“捕蛇这件差事”,不同于白话的连词“于是”。此外还有“无论”“可以”“从而”“其实”“虽然”等,都不要简单地用现代的语意去解释。
教你一招
复习文言虚词,首先要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特别是结合典型例句来识记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同时了解一些推断虚词意义的方法技巧。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推断方法:
1.结合语法结构进行推断
运用这种方法要首先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结合它所在的短语构成或整个句子的成分划分进行推断。如下面几个“之”字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庄子·秋水》)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做“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2.根据虚词的对应位置进行推断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舟遥遥以轻飚,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3.结合虚词的特殊位置进行推断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4.结合句式特点进行推断
有的虚词的用法跟句式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根据句式特点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下面加点的虚词: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篇7:高考文言文《赤壁赋》考点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汉赋分为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赋的特点:
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赤壁赋》即是一篇文赋。
2、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3、课文解读《赤壁赋》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三、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四、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