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vxz05”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浅谈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欢迎阅读与借鉴!

浅谈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

篇1:浅谈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

浅谈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

建筑是社会主要的.能耗行业之一,它比其他任何行业使用更多能源,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说明了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生态建筑的原则与发展趋势以及当前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作 者:刘春发 刘德伟  作者单位:抚顺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辽宁,抚顺,113000 刊 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英文刊名:CHINA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发展   危机   生态资源   生态建筑   可持续发展  

篇2:生态茶园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茶园与可持续发展

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茶叶生产大国,我国茶园的生态保护也势在必行.本文就目前茶园中的环境问题及建设生态茶园的措施、意义展开讨论.

作 者:吕毅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茶学系,杭州,310029 刊 名:中国茶叶加工 英文刊名:CHINA TEA PROCESSING 年,卷(期): “”(1) 分类号:F307 关键词:茶园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生态农业  

篇3: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伦理学对自然界和生命系统的新理解与认识,既尊重人又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得以确立的'重要理论依据或赖以成立的重要文化前提;而从人的整体和长远利益角度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则是生态伦理学研究和思考的起点、归宿与内驱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伦理道德,而生态伦理道德又推动人类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 者:洪波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社科部,浙江,绍兴,31 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1(4) 分类号:B82 关键词:生态伦理   可持续发展   辩证关系  

篇4:道教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

道教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的瓦屋山,其原始神奇优美的生态环境,既是进行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教育的理想之地,也是开展道教文化旅游活动的宝贵资源.道教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老子之“道”是一种永恒的矛盾运动,实质为一种非线性的自然法则.道教主张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也是生态学的出发点.在旅游环境治理中,要坚持生态学原则、经济技术原则和美学原则.

作 者:李后强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物理系 刊 名:系统辩证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YSTEMIC DIALECTICS 年,卷(期): 9(1) 分类号:B958 F061.3 关键词:道教   生态学   瓦屋山   可持续发展  

篇5: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采取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知识增长,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强大的驱动力.文章立足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新审视传统技术创新观,正视、克服其生态缺陷,树立一种全新的技术创新观,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作 者:何小英 彭福扬 杨慧春 HE Xiao-ying PENG Fu-yang YANG Hui-chun  作者单位:何小英,HE Xiao-ying(湖南大学,人文社科系,湖南,长沙,410001)

彭福扬,PENG Fu-yang(湖南大学人文社科系教授)

杨慧春,YANG Hui-chun(南华大学图书馆馆员)

刊 名: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1) 分类号:B82-053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篇6: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企业和政府的重视。本文对生态创新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各自做了详细阐述,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技术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 生态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

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经历了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个阶段。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由于忽视了社会体制、政治制度、文化等因素,造成发展的困境;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发展观则忽视了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则代表了当前人类对发展问题最深入的思考,属于发展的生态观,突出人类与自然、前人发展和后人发展之间的协调,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

随着全球性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凸现和加剧,企业要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生态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篇7: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源于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上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报告。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模式,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种可持续性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运行轨迹与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是:当今的经济增长不能破坏后人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群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它国家(或其它地区、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它强调的是人类必须在“利他”的前提下谋求“自利”,以确保代际的公平和代内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利他”作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是相通的

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实际上取决于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而融生态与技术创新于一体的生态技术创新,则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整体上来考虑的技术创新。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中,生态技术创新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以社会可持续性为动力与保证。它主张以“可持续性”作为其基本准则,并取代“经济人假设”,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技术创新中过分强调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缺陷,而且突破了传统技术创新“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框架,它注重优化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即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从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

2技术创新新观念:生态技术创新

“创新”概念最早是在19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使用的一词。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是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以及实现工业新的组织等内容。后来,索罗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根源和后阶段发展,这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创新的内涵、过程、动力机制和运作模式等等,从而使创新理论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支是新熊彼特主义,即技术创新学派;另一支是制度创新理论,即新制度学派。

生态技术创新是生态学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的创新系统,是在建立新的企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中,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中引入生态观念,从而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生态技术创新在内涵上,实际上是融合了新熊彼特主义、制度创新理论和生态学的观点。它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

[1] [2] [3]

篇8: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河西内陆河流域由东到西包括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按流域等级划分,这三大水系均为三级流域,马营河作为黑河干流最大的支流,应为四级流域,在这里,重点探讨一下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1、马营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马营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冷龙岭,是黑河和石羊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黑河干流东部最大的一条支流,流域总面积2347平方公里,总人口 16。59万,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日照充足,干燥少雨的特点。区内年平均气温5。9度,年平均降水量19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695―2246毫米,具有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的显着特征。流域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9398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6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值,流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经多次转化和重复利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高达144%,余水下行至张掖汇入黑河。

马营河灌区是山丹县唯一的大型灌区,控制灌溉面积32。42万亩,是河西走廊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灌区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掠夺式粗放经营的短期行为也导致了人们对该流域生态的严重破坏,特别是山丹军马场,逐年开荒种地,破坏草原植被,与民争食,逐步蚕食包围水源涵养带,目前已扩展到了祁连山脚下,耕地面积已由80年代的3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0万亩,造成土壤严重沙化。据掌握,仅该地沙暴天气发生率就由70年代的每年5次增加到现在的每年24次,昔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已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由于水域、植被的严重破坏,逐渐引发了气候演变――少雨、高温、多沙暴天气逐年增多。据统计,灌区泉眼湖泊由70年代的3511眼萎缩到目前的125眼,泉水溢出流量由70年代的1。8 立米/秒,减少到了目前的 0。8 立米/秒,导致部分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林木枯亡;李桥水库年拦蓄水量由80年代初的5500多万立米减少到现在的3800万立米,减少了1000多万立米;祁店水库从 1996年开始就无径流调节,只是为了维系1。37万东乐人民的生命,每年从李桥水库调剂300万立方米用于生计。

整个流域自下而上呈现出“沙化区向农业区推进,农业区向牧业区推进,牧业区向林草区推进,雪线向主峰推进”的生态恶化趋势,而且还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成为影响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生态环境已越来越制约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支流生态环境的恶化必将威胁到黑河干流的生态环境。因此,马营河支流应与黑河干流的利用与保护同等重要,若支流开发利用程度过高,可能会破坏水文循环,也不能达到黑河流域乃至河西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2、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马营河属黑河水系,是山丹县境内最大的一条内陆河,河道全长176公里,综贯山丹县全境,水资源总量9398万立米,而流域国民经济各部门现状需水总量为10900万立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严重超越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传统水利的观念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大水漫灌、串灌、明浇夜退的灌水陋习长期束缚着灌水方式的革命性突破和超越发展。以李桥水库为界,上下游在经济结构、用水习惯等方面差异极大,用水矛盾也很尖锐,上游水的浪费大的惊人,只有40%的水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

其二,马营河流域内河床下切,水利设施基础掏空,上下游左右岸水土流失区林分结构不合理,坡地径流的汇集,缺乏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的有效拦截,入河泥沙大量增加,加快了水库淤积,至目前李桥水库已淤积泥沙300万立米,严重影响到了水库的安全运行。

其三,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流域水库上游缺乏控制性枢纽调蓄工程,工程配套差,渠系渗漏严重,有些村社仍然沿用土渠或天然河道输水,使大量水被渗漏、蒸发掉了,水量损失较大。

其四,农牧业结构不合理,粮经比例失调,高耗水作物和高耗水企业使水资源总量不足,打破了原有的水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未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农村人口的迅速膨胀,新的城市消费群体对给水需求的增加,导致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协调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用水,挤占了生态用水。山丹县解放初期有人口5。74万人,到现在已增加到20。21万人,增加了14。47万人,增长252%;而由于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极强型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先天不足,从50―60年代政府号召农民开荒种地,到80年代至今的改革开放又使得到致富机会的农民更加过度地开垦草地、坡地,上游耕地面积越来越大,下游保灌面积却越来越小,东乐乡6。0万亩土地沙化,人均耕地不足0。5亩,昔日绿洲面临沙化的.危机。以牺牲下游的生态系统来换取上游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

其五,河川径流逐年减少,地下水补给量也相应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一些湖泊、湿地消失,使下游地下水位下降最大达19米,井深发展到250米。祁家店水库出现库水倒灌现象,不得不从20xx年开始把调水以来每年3月1日开始的轮期推迟为4月15日以后,以减少库水倒灌,保证下游的灌溉。

因此,不论是水资源的的浪费,水环境的恶化,还是区域人口、数量、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都远远超出了现有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二、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途径

面对 不堪重负的水资源,面对有限的供水能力及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办法通过建设水市场来保护和重新合理配置现有的水资源,节约用水,量水发展,以供定需,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1、通过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节水运动,张贴节水标志和节水

标语,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2、树立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密切配合,团结治水,共同发展。

3、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病在下游,根在中上游,要坚决在上中游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开荒,湖泉打井,先保护,后利用,再配置。

4、流域内打井要建立监理制度,合理布井,制定取水标准,改进水量计量手段,用价格杠杆调节用水量,防止过量开采地下水。

5、通过灌区改造,加大上中游节水工程的比重和力度,特别是上三坝灌区要搞好渠系配套,渠道防渗,配备量水设施,计量收费,节约用水,把节约的水量用在下游农田保灌和生态用水上,逐步增加科技对水利的贡献。

6、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压夏扩秋,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减轻夏灌压力,减少水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

7、在马营河河床沿岸、沿坡种草种树,营造绿色走廊,改善植被,恢复生态。

8、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从而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9、对于上游特别是军马场收取水费的同时,收取污染防治费,控制面源污染,恢复和保护好大马营滩地的植被,涵养水源,发挥湿地的自净功能,减少上游对下游的污染,以水环境承载力的提高推进水资源承载力的提高。

10、积极争取外流域调水,增加资源总量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