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欢迎阅读与借鉴。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

篇1: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

籍奏,诏可,当行。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窦皇后亲蚤卒,葬观津。于是薄太后乃诏有司,追尊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

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自卜数日当为侯,从其家之长安。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复问何以为验?对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与老子,尊其术。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误置其籍代伍中藉:登记

B.比灵文园法比:比照

C.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更:更加

D.识其县名及姓识:懂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

B.家贫,为人所略卖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C.识其县名及姓从其家之长安

D.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小题3】下面各组内容,都能体现窦后“孝悌”品格的是(3分)

①“必置我籍赵之伍中。” ②代王独幸窦姬③欲如赵近家④丐沐沐我 ⑤请食饭我 ⑥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

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姬曾经主动向宦官要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册放在去赵国的队伍里,但宦官把这件事忘了,错把她的名册放到去代国的队伍中了,导致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变。

B.窦皇后的双亲早已去世,葬在观津,这时薄太后就下诏有关官员,追尊窦皇后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C.代王成为皇帝之后,王后和所生的四个男孩都病死,窦姬的长子就被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第二年,窦姬的小儿子被封为代王。

D.窦皇后进宫之前,家道艰难,曾带幼弟上山采桑,其弟跌伤,与弟诀别于驿站宿舍,讨来米汁给幼弟洗头,又要来食物给幼弟充饥,然后才离去。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4分)

译:

②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4分)

译:

③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2分)

译:

答案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A.藉:名册。C.更:接连。D.识:记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B级。

【小题2】试题分析:C(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指代“少君的”。A.以:介词,凭借;介词,把。B.为:介词,表被动;介词,替,给。D.于:介词,对,向;介词,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小题3】试题分析:D (②窦姬受到代王的专宠,⑥窦后信奉黄老学说,都不属孝悌品格。)

【小题4】试题分析:C (C项中,“代王成为皇帝之后,由于王后和所生的四个男孩都病死”错。代王尚未入朝立为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小题5】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涕”1分、“相” 1分,“乃’1分,句意1分。(2)这个句子中“明年”1分,“已而”1分,“是”1分,句意1分。(3)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为……所”1分,“略”1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参考译文:

窦太后,赵国清河观津人。吕太后的时候,窦姬以良家女子的身份选入宫中服侍太后。后来太后把一批宫女遣送出宫赐给各诸侯王,每王五人,窦姬就在这批宫女之中。窦姬家在清河,想到赵国离家较近,就请求那个主管遣送的宦官:“一定把我的名册放在去赵国的队伍里。”宦官把这件事忘了,错把她的.名册放到去代国的队伍中了。

名册上奏,诏令说可以,应该启程了。窦姬流出眼泪,埋怨那个宦官,不想去,强制她走,她才肯动身。到了代国,代王偏偏只宠爱窦姬,生下女儿叫嫖,后来又生了两个男孩。代王王后生了四个男孩子。在代王尚未入朝立为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等到代王立为皇帝,王后所生的四个男孩子也接连病死。孝文帝即位几个月之后,公卿大臣请求立太子,窦姬的长子年龄最大,被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女儿刘嫖为长公主。第二年,立小儿子刘武为代王,不久又迁徙到梁国,这就是梁孝王。

窦皇后的双亲早已去世,葬在观津。这时薄太后就下诏有关官员,追尊窦皇后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下令清河设置二百户的园邑,由长丞侍奉看守,一切都按灵文园的做法。

窦皇后的哥哥窦长君,弟弟叫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四五岁的时候,家境贫穷,被人掠去后出卖。他家中不知他被卖在何处。又转卖了十几家,卖到宜阳。他为主人进山烧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觉,山崖崩塌,把睡在下边的人全都压死了,只有少君脱险,没有被压死。他自己算了一卦,断定他几天之内要被封侯,于是就从主人家去了长安。听说窦皇后是刚被封立的,她的家乡在观津,姓窦氏。广国离家时年龄虽小,也还知道县名和自家的姓,又曾跟姐姐一起采桑,从树上掉下来,把这些事作为证据,上书陈述自己的经历。窦皇后把这件事告诉文帝,广国即被召见,问他,他详细说明了情况,果然不错。又问他还能用什么来验证,他回答说:“姐姐离开我西去的时候,和我在驿站宿舍里诀别,姐姐讨来米汁给我洗头,又要来食物给我吃,然后才离去。”于是窦后就拉住弟弟痛哭起来,涕泪纵横流下。左右侍从也都趴伏在地上哭泣,一起为皇后助哀。于是赏赐他很多田地、房屋和金钱,又分封与皇后同祖的窦氏兄弟,让他们迁居到长安。

窦太后爱好黄帝和老子的学说,皇帝、太子以及所有窦氏子弟都不得不读《黄帝》和《老子》,尊奉黄老学术。窦太后比景帝晚六年去世,她与文帝合葬在霸陵。

篇2:《史记·外戚世家》阅读答案及译文

《史记·外戚世家》阅读答案及译文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

籍奏,诏可,当行。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后生两男。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长男最长,立为太子。立窦姬为皇后,女嫖为长公主。其明年,立少子武为代王,已而又徙梁,是为梁孝王。

窦皇后亲蚤卒,葬观津。于是薄太后乃诏有司,追尊窦后父为安成侯,母曰安成夫人。令清河置园邑二百家,长丞奉守,比灵文园法。

窦皇后兄窦长君,弟曰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年四五岁时,家贫,为人所略卖,其家不知其处。传十余家,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暮卧岸下百余人,岸崩,尽压杀卧者,少君独得脱,不死。自卜数日当为侯,从其家之长安。闻窦皇后新立,家在观津,姓窦氏。广国去时虽小,识其县名及姓,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召见,问之,具言其故,果是。又复问何以为验?对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乃厚赐田宅金钱,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与老子,尊其术。窦太后后孝景帝六岁(建元六年)崩,合葬霸陵。

(选自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如赵近家  如:到……去 B.比灵文园法  比:比较

C.为人所略卖  略:用策略D.识其县名及姓识:懂得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太后出宫人以之赐诸王

B.家贫,为人所略卖至宜阳,为其主入山作炭

C.其家不知其处从其家之长安

D.窦皇后言之于文帝封公昆弟,家于长安

7.对下列省略句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而(刘武)又徙梁,是为梁孝王B.又复问(少君)何以为验

C.合葬(于)霸陵D.乃厚赐(侍御)田宅金钱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姬曾经主动向宦官要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册放在去赵国的队伍里,但宦官把这件事忘了,错把她的名册放到去代国的队伍中了,导致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变。

B.代王成为皇帝之后,王后和所生的四个男孩接连病死,窦姬的长子就被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第二年,窦姬的小儿子被封为代王。

C.窦皇后的双亲早已去世,葬在观津,这时薄太后就下诏有关官员,追尊窦皇后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

D.窦皇后的弟弟窦广国少时曾多次被转卖,后来又入山烧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觉,不料山崖崩塌,睡在山崖下边的人只有少君脱险,其余都被压死了。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对 曰 姊 去 我 西 时 与 我 决 于 传 舍 中 丐 沐 沐 我 请 食 饭 我乃 去 于 是 窦 后 持 之 而泣 泣涕 交 横 下 侍 御 左 右 皆 伏 地 泣 助 皇 后 悲 哀。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窦姬出涕,怨其宦者,不欲往,相强,乃肯行。

②又常与其姊采桑而堕,以为符信,上书自陈。

参考答案:

5、A(B.比:比照。C.略:通“掠”,劫掠。D.识:记得。)

6、C(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指代“少君的”。A.以:介词,凭借;介词,把。B.为:介词,表被动;介词,替,给。D.于:介词,对,向;介词,在。)

7、D。

【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D项省略的应为“少君”。】

8、B。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B项中,“代王成为皇帝之后,由于王后和所生的四个男孩接连病死”错。代王尚未入朝立为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

9、(1)对曰/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于是窦后持之而泣/泣涕交横下/侍御左右皆伏地泣/助皇后悲哀。

(2)①窦姬流出眼泪,埋怨那个宦官,不想去,强制她走,她才肯动身。

②又曾跟姐姐一起采桑,从树上掉下来,用这些事作为证据,上书陈述自己的经历。

【 本小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D。①“涕”1分、“相” 1分,句意1分;②“常”通假“尝”1分,“以”后需要补充宾语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窦太后,赵国清河观津人。吕太后的时候,窦姬以良家女子的身份选入宫中服侍太后。后来太后把一批宫女遣送出宫赐给各诸侯王,每王五人,窦姬就在这批宫女之中。窦姬家在清河,想到赵国离家较近,就请求那个主管遣送的宦官:“一定把我的名册放在去赵国的.队伍里。”宦官把这件事忘了,错把她的名册放到去代国的队伍中了。

名册上奏,诏令说可以,应该启程了。窦姬流出眼泪,埋怨那个宦官,不想去,强制她走,她才肯动身。到了代国,代王偏偏只宠爱窦姬,生下女儿叫嫖,后来又生了两个男孩。代王王后生了四个男孩子。在代王尚未入朝立为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等到代王立为皇帝,王后所生的四个男孩子也接连病死。孝文帝即位几个月之后,公卿大臣请求立太子,窦姬的长子年龄最大,被立为太子。窦姬也被立为皇后,女儿刘嫖为长公主。第二年,立小儿子刘武为代王,不久又迁徙到梁国,这就是梁孝王。

窦皇后的双亲早已去世,葬在观津。这时薄太后就下诏有关官员,追尊窦皇后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下令清河设置二百户的园邑,由长丞侍奉看守,一切都按灵文园的做法。

窦皇后的哥哥窦长君,弟弟叫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四五岁的时候,家境贫穷,被人掠去后出卖,他家中不知他被卖在何处。又转卖了十几家,卖到宜阳。他为主人进山烧炭,晚上一百多人躺在山崖下睡觉,山崖崩塌,把睡在下边的人全都压死了,只有少君脱险,没有被压死。他自己算了一卦,断定他几天之内要被封侯,于是就从主人家去了长安。听说窦皇后是刚被封立的,她的家乡在观津,姓窦氏。广国离家时年龄虽小,也还知道县名和自家的姓,又曾跟姐姐一起采桑,从树上掉下来,把这些事作为证据,上书陈述自己的经历。窦皇后把这件事告诉文帝,广国即被召见,问他,他详细说明了情况,果然不错。又问他还能用什么来验证,他回答说:“姐姐离开我西去的时候,和我在驿站宿舍里诀别,姐姐讨来米汁给我洗头,又要来食物给我吃,然后才离去。”于是窦后就拉住弟弟痛哭起来,涕泪纵横流下。左右侍从也都趴伏在地上哭泣,一起为皇后助哀。于是赏赐他很多田地、房屋和金钱,又分封与皇后同祖的窦氏兄弟,让他们迁居到长安。

窦太后爱好黄帝和老子的学说,皇帝、太子以及所有窦氏子弟都不得不读《黄帝》和《老子》,尊奉黄老学术。窦太后比景帝晚六年去世,她与文帝合葬在霸陵。

篇3:《史记世家第二十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记世家第二十七》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却。

归,复置太尉官。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亚夫之短。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

其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居无何,亚夫子为父买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初,吏捕亚夫,亚夫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选自《史记·世家第二十七》,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引:退避

B.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却 却:隔阂

C.常与太后言亚夫之短 短:说人坏话

D.景帝欲侯之以劝后 劝:勉励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愿以梁委之 斧斤以时入山林

B.乃以太尉计谋为是 今君乃亡赵走燕

C.亚夫子为父买甲盾五百被可以葬者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D.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

B.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

C.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

D.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3分)

译句:

(2)后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3分)

译句:

(3)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4分)

译句: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6.C 7.C 8.B

9.(1)梁王天天派使者请求太尉支援,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前往。

评分建议:共3分。“使使”、“守便宜”及语句通顺各1分。

(2)后来吴军冲向汉军营垒的东南角,而太尉却派人防备西北角。

评分建议:共3分。“奔壁”、“陬”及语句通顺各1分。

(3)他们背叛他们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封他们为侯,那么怎么去责备不奉守节义的人臣呢?

评分建议:共4分。“侯之”、“责”、定语后置句式及语句通顺各1分。

篇4:《史记·孔子世家》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史记·孔子世家》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①。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

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②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③三都④。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夹谷:地名,春秋时齐地。②拨(fá):大盾。③堕:毁坏;拆毁。④三都: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郈,称三都。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摄相事 摄:代理

B.孔子趋而进 趋:小步快走

C.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 伐:夸耀

D.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克:攻下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孔子在夹谷扬礼节的一组是(3分)

①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②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③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

④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

⑤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

⑥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从孔子任中都宰写起。他任职一年就很有政绩,鲁国各地的官员都纷纷效仿他。于是,他升为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

B.文章写孔子严于礼法之行为使齐景公震憾而省悟,并以退还原来所占的鲁国之郓、汶阳、龟阴之地的行动来向鲁国赔罪。

C.定公十三年夏,鲁定公听从孔子的建议,打算拆毁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封邑的城墙,在拆毁的过程中,遇到了公山不狃等人的武力阻扰。

D.公敛处父认为,如果拆了成邑的`城墙,那么齐人必将兵临城下,孟氏没有了保障,会处于危险中。于是,他坚决抗命不拆成邑的城墙。

答案:

1.C 伐:攻打

2.C ①句说的是孔子在鲁国受到重视而被屡次提拔;②句说的是两国君主在夹谷见面的情景;⑥句是齐国有司的话。

3.B.非“震憾”而是“惧怕”。

篇5:《绛侯周勃世家史记》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绛侯周勃世家史记》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周勃卒,文帝感其功,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亚夫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细柳,先驱至,不得入。日:“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上至,又不得入,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可得而犯邪?”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孝景三年,吴、楚反。以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日:“楚兵剩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昊、楚兵后食道。吴兵乏粮,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卯。归,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景帝由此疏之。而粱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匈奴王徐卢降,景帝欲侯之。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中元三年,以病免相。后条侯子坐买官器,事连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延尉。延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惜其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日使使请救/太尉不肯往

B.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清救/太尉不肯往

C.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清救太尉/不肯雀

D.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孝王请救太尉/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粱日使使请教太尉/不肯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P: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尉,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B.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集团,蒙古族、突厥族、契丹族等大都是其后裔,从唐中期开始,就与中原征战不休,也是后人诗句中的“胡虏”所指。

C.官器,指皇家专用的器物,臣民百姓非特旨允许或赏赐不得使用。比如定窑、景德镇官窑等,就是专为宫廷烧制瓷器的“官窑”,烧制的瓷器就是官器的一个种类:

D.史公,即太史公,西汉武帝时设立的官职名。文中史公为司马迁,他继任父职,写出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亚夫治军严格,赢得赏识。文帝曾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临终叮嘱太子,周亚夫可以担当重任。

B.周亚夫谋事有方,贯彻有力。吴、楚叛乱,周亚夫事先与皇帝制定以梁国吸引敌兵、断敌粮道的战术,后虽梁孝王求救、景帝诏令救梁,仍不改战术而最终平乱。

C.周亚夫固执己见,不知恭顺。在废弃太子、匈奴王徐卢封侯事上他未与景帝保一致,加上梁孝王向太后进言,使其逐渐失去景帝的信重,后来被免丞相职务。

D.周亚夫性情刚直,宁折不弯。景帝怀疑他谋反,指使吏卒逼迫,周亚夫不服,最终绝食而死。史家肯定其用兵才能,而对他因性格弱点导致穷途困窘表示了惋惜。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诏择其子最贤者,人举亚夫,遂荫亚夫条侯为续。

(2)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答案:

4.A(注意各句主语、谓语相关内容的变化。)

5.B(从秦始皇时期开始,就有匈奴与中原征战不休的记载。比如学生可以从司马迁、苏武牧羊等故事推知汉朝时中原与匈奴就已经征战不休了(考查学生的课内外知识和思维的延展能力)。

6. D(“景帝怀疑他谋反”及“指使吏卒”属臆想,原文无据。)

7.(1)文帝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诏”“其子最贤者”“荫”“续”,每处1分,句意1分。)

(2)那个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或:要求)不守节操的臣子呢?(“彼”“侯”“何以”“人臣不守节者”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绛侯周勃死了,文帝感念他的功劳,下诏挑选周勃最贤能的儿子,人们推举了周亚夫,于是恩荫周亚夫为条侯,接续周勃的`爵位。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周亚夫驻扎在细柳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到细柳营慰劳军队,天子的前导到达军营,不能进入。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皇帝到了,还是不能进入。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别人怎么能够去侵犯他呢。”文帝将要去世的时候,告诫太子说:“如果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担当领兵重任的。”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国叛乱。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向东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孝王向太尉周亚夫请求救援。而太尉周亚夫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屡次想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应战。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由这次平叛开始,梁孝王和太尉有了嫌隙。周亚夫回朝后,升任丞相,景帝非常器重他。后来,景帝废了栗太子,丞相周亚夫极力为此事争辩,景帝因此就疏远了他。而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常常跟太后讲条侯周亚夫的短处。匈奴王徐卢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为侯爵。丞相周亚夫说:“那个人(或:他)背叛了他的(或: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为侯,那还凭什么去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意见不能采用。”周亚夫因而称病退居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后来条侯的儿子因偷买天子用的器物而获罪,事情牵连到条侯。文书呈报给景帝以后,景帝交给官吏查办。官吏按文书上内容逐条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说:“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把周亚夫交到廷尉那里去。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您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于是周亚夫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太史公说:周亚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终导致穷途因窘。真令人悲伤啊

篇6:史记孔子世家中学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史记孔子世家中学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②。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③,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料量平: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司空:官名。③羖:公羊,五羖,即五羖大夫,官名。④累绁:用绳索捆绑,引申为牢狱。⑤大司寇:官名。⑥粥: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

D.吾即没,若必师之 没: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斥乎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处虽辟,行中正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

C.孔子遂行 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1.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是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吾即没,若必师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在季氏手下做过小官,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3分)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3分)

(3)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4分)

参考答案:

9.B(去:离开。)

10.A(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虽然;C副词于是就,D都是副词将要)

11.B(A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是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为说明执政才能。)

12.C(得到了善待。)

四.(24分)

13.(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门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荆轲送行(送别荆轲)。(译出定语后置1分,穿着白衣戴着白帽1分,句子文意通顺1分)

(2)正当这个时候,我的力气还足以继续前进(入洞),火把还足以照明。(尚,还;明,照明。各1分,句子文意通顺1分)

(3)(孔子)跟齐国太师谈论音乐,欣赏到(听到)了韶乐,(就)学习弹奏韶乐,(沉浸在音乐中)三月不知肉味,齐国人都称赞他(孔子)。(补出开头的主语1分,语乐1分,三月不知肉味可不译,后三个不补充不扣分。句子文意通顺2分)

篇7: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之说苑·奉使和史记·南越前传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之说苑·奉使和史记·南越前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父母

B.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C.人众车舆 舆:众多

D.政由一家 由:如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陆生因说佗曰 伺者因此觉知

B. 将相欲移兵而诛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 尉佗乃蹶然起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D项,由,出于。

9.【答案】D

【解析】D项,所,助词,用在动词前,与“所”构成名词性短语。A项,因,副词,于是/介词,因为,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B项,而,目的连词,来/转折连词,却;C项,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

附古文参考译文: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佗,还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劝尉佗说:“您本是中国人,父母、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高祖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而是天下人共同建立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朝相比呢?”通过交谈,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陆生终于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当即交给他一封公文,让他代行郡尉事务。任嚣死后,赵佗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篇8:陈涉世家与史记项羽本纪文言文阅读节选附答案

陈涉世家与史记项羽本纪文言文阅读节选附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试解释下列划线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________________

②比至陈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_

④天下之疾犬也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

2.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3.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

4.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意对即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