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里八嗦”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长呀长》教学设计,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长呀长》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

《长呀长》教学设计

篇1:《长呀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与目标:(1)  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展开回忆与想象,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自由地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生长的情景。(2)  通过观察、体验和交流,感受植物生命的美丽与独特,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3)  通过课堂学习与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绿色生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教学的重点在与启发学生观察与想象植物生长的生动情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从环境、生长过程展开联想活动,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难点:表现自由性与流畅性,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教具准备:        学生:水彩笔,纸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新课教学(1)讨论这个植物会是什么,他长大了又会是什么?(2)  布置观察任务:a观察小草有几张叶子?                   b有哪些颜色?                   c叶子是什么形状的?(3)  师生小结:植物在适合的阳光、空气、水等条件下,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且在每个生长时期色彩、形态都有所不同……。(4)  欣赏、讨论书上的范画及照片,引导学生明白范作是如何将植物生长过程反映出来的。(三)学生作画,画一画你喜欢的植物的生长过程(四)作业欣赏,总结评价。板书设计:课后评析:

篇2:长呀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艺术来源于生活和自然,从小培养观察大自然、热爱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并能进行艺术的表现。

2、引发儿童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联想:生根——发芽——长高——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

3、学上,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观察、交流,资源共享,用自己喜欢方式画出一二种植物生长的样子或情景。

4、对植物的观察、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自由、生动、夸张地表现。

5、可以画出一种植物从发芽到结果的生长过程;也可画出一种植物生长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它们生长的环境等;也允许学生画动物或人等越长越高大的情景。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展开回忆与想象,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自由地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生长的情景。

2、感受植物生命的美丽与独特,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在小组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资源共享的良好品质,提高观察、感受、探究、联想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回忆与想象植物生长的生动情景,展开联想活动,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难点:表现的自由性与流畅性,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

四、学习材料

教师:在课堂里分别摆上几株蔬菜、树、水稻、花等小苗,并播放轻音乐。

学生: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实践,熟悉各种植物不同的外观及不同的生长条件,用绘画日记、照片或图片资料的形式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将学生带来的植物、作品或照片、资料布置在教室中,供学生自由参观、交谈。

五、教学活动设计

(1)组织教学:

在课堂里分别摆上几株蔬菜、树、水稻、花等小苗,并播放轻音乐。

(2)导入:

1、提问: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几位“新朋友”,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点?

2、那么,假如这几位“新朋友”又过了几个月、几年、几十年或1,它们又会是什么样呢?你最喜欢他们长到什么样的时候呢?

(3)揭题:

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画的画题《长呀长》。

(4)新授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植物的生长知识。

1、交流所查找或亲身实践得到的某一植物生长过程的资料和发现。

2、交流植物生长所需条件的有关知识及图片。(教师引导关注环保知识,如水土资源、环境污染等。)

3、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植物有关生长情况的影象和图片。

4、师生小结:植物在适合的阳光、空气、水等条件下,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且在每个生长时期色彩、形态都有所不同。

5、启发创作与想象:(教师出示一些种子)

(5)学生作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6)评价小结。

(7)课后延伸。

(8)结束语。

篇3:长呀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展开回忆与想象,根据自己的`意愿,大胆自由地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生长的情景。

2、通过观察、体验和交流,感受植物生命的美丽与独特,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

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启发学生回忆和想象植物生长的生动情景,并展开联想活动,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教学难点:

表现的自由性与流畅性,通过欣赏、鼓励等方法解决。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图片、大画纸、油画棒。

学生:彩色笔或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纪律、检查用具。

二、导入:

教师带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做种子发芽、长大的律动:睡觉→萌芽→一片新叶→两片新叶→慢慢长大→开花→结果

三、讨论:

1、关于植物的叶:针形叶、掌形叶、卵形叶

2、关于植物的茎:直立茎、匍匐茎、缠绕茎

3、关于植物的果实:挂在枝上的、长在泥土下的

四、想象:

(出示一些种子)给你一粒种子,你想把它种在什么地方?你猜它会长出什么? (出示课题:长呀长)在它生长的过程中,你会做些什么?它在成长过程中会碰到谁?

它会长成什么样子?你希望它长成什么样子?它会开花吗?会开什么样的花?会结果吗?会结怎么样的果?

五、欣赏:

欣赏课本上的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别人想象的内容和表现的方法。

六、表现:

以“我种的植物”的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表现。

1、表现出植物生长的过程或某一阶段的样子。

2、表现出植物世界中其他相关的事物。

3、表现出植物与人的关系。

4、表现出想象中神奇的植物。

七、评价:

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勤劳的种植者”的奖状,让他们送自己认为“种植物”比较出色的同学。

八、延伸:

找一些种子带回家,种起来,看看会长成什么样子。

篇4: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移情想象之中构建“故园”的丰富生活场景,体味作者“忠孝难两全”的矛盾心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篇5: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1、师: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出示课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请学生朗读。

4、思考:这句诗中以什么来衬托思乡之情?

5、师:今天我们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6、解题、质疑:

(1)“相思”是什么意思?

(2)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3)指导读题,注意长的读法,意味深长些。

(设计意图:以古诗文引入主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这一单元就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课文,不偏不移,与主题相吻合。让学生质疑,更能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走近文本。)

二、走近《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提醒读音:括o聒

括n栏

2、指名读:括o聒括n栏

3、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4、出示课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根据停顿的节奏,再次请同学们朗读,读得要有韵味。

(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读出语感,读出独特体验。)

三、走进《长相思》

1、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出示课件)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①程:道程,路程。

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指军营之多。

⑤更:括n溃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⑥聒:uō,喧闹,嘈杂……

⑦故园:故乡,家园。

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

3、评价。

4、思考:此时此刻纳兰性德在相思谁呢?从哪里知道?

5、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

6、交流:作者此时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7、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设计意图:把握文本主要思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融进文本,我用一个“身”来将学生带进文本,让学生的思绪一下集中起来。感悟作者行军的艰辛。)

8、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

9、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板书:心眷故园)

10、让学生怀着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齐读《长相思》。

(出示课件放背景音乐。)

11、想象词的意境:

师引导: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出示课件)

12、师小结;是呀,此时只能聆听寒风呼啸的声音,看到大雪纷飞的情景,一种难以入眠的心境装着一颗思乡的心。

(设计意图:以观看书上的画面加上配乐朗读让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内心,学生的情感较好体现出来。)

13、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1)师引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2)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

(出示课件)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3)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与朋友在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课件)

在楼阁亭下,与朋友。

灯光下,他在教孩子。

灯光下,他在帮妻子。

灯光下,他在帮父亲。

(4)交流学生所想象的内容。

(5)再读《长相思》

(设计意图:小练笔只为呈现画面而设计,让学生想象故园家暖人欢的情景,两者相比,突出边塞的凄冷,作者的无奈。)

四、拓展《长相思》

1、师引入: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板书:心系祖国)

3、师小结。

4、学生配乐朗读

《长呀长》教学设计(精选12篇)五、交流1、交流纳兰性德的《菩萨蛮》。(出示课件)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3、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以词讲词,以情悟情,会让学生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篇6: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难点】

1.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产生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心里产生了“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当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的心中又产生了怎样的思乡之情呢?

(二)读准《长相思》

1、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的停顿。明白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4、点一名学生读。

5、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6、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朗读)

7、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一下?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8、你们听出来了吗?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词。

9、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如果这样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读),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读),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10、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生自由读《长相思》,再点生读)

11、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12、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生齐读)

(三)读懂《长相思》

1、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诗下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好,默读《长相思》。

2、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榆关、山一程、水一程、帐)

3、作者的身在哪儿?这几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4、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儿?

5、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6、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

2、师适时范读。

3、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4、学生说,师小结。

5、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生伴随着乐曲《琵琵语》,想象写话。)

6、(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7、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8、学生汇报。

9、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10、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高挂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13、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读全诗)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孩子们,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点读、齐读)

3、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4、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

5、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6、(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7、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生默读《长相思》)

8、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9、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破碎、我的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齐读)长相思。

篇7:长相思教学设计

四、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何事要离别呢?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纳兰性德思念家乡的那颗破碎的心让我们不禁为之动容,你们知道吗?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自己的作品中道出了这浓浓的思乡情。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你还知道哪些相关的诗词,课下搜集并背一背。

篇8:《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长相思》,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边读边想象、情境诵读等方法品味诗人身在征途、心在故园的凄婉情思。

3、了解“故园”催生的丰富意象及文化内涵。

【教材分析】

康熙二十一年,身为御前侍卫的纳兰性德扈从康熙去往山海关外的盛京(沈阳)祭祖。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本首词表达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却也写得悠长动情。

【教学过程】

一、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二、请同学读读《长相思》

三、全班齐读《长相思》

四、读到这儿为止,你感觉到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五、再次朗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配《琵琶语》)

六、理解词意

1、作者的身在哪里?

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2、白天,这支队伍走了一程又一程,到了夜里,他们驻扎下来。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夜深千帐灯

壮观、苍凉

3、作者心在哪儿?

心系故园

4、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看着征途中的作者,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风雪交加、帐篷里的士兵思念亲人,无法入睡。

5、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享受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啊!

6、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词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他们的故园,请同学举说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篇9:《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朗读课文

1、正音

2、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

那畔:那边。指关外。

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聒碎:搅碎。聒,嘈杂。

五、感知理解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六、赏析加点字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七、感悟课文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八、知识归纳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篇10:《长相思》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回顾前文,总结引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两遍。

二、看词读好,找感觉。

1、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力求把它读得有板有眼。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给学生强调。

3、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哪个地方停顿。: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学生齐读)

4、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二、思意质疑,深入文。

1、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作者除了“身”在帐篷?还身在何方?

结合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征途的艰辛。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3、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4、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教师放音乐。(学生齐读。)

5、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6、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7、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8、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9、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10、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三、拓展激问,深入感悟

1、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2、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问纳兰性德,表达相互的思念之情。

3、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篇11:《长相思》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所以理解这首词时要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情,读出诗的韵律美,体会诗的内涵。在感悟诗词要多去“会”、去“意”、去“悟”,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解,多一些体验诵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

教学难点

在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情景,体味“思乡情”。

导学案:

1、读准这首词。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聒碎”等词语。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等,感知这首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边读诗词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在征途中是怎样的情景,心情是什么样的?

4、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之前我们已经读准了这首古诗,现在我们再来读,要注意诗的节奏,做到字正腔圆。

二、品悟古诗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细细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2、你都是用哪些方法理解古诗,总结(多读几遍、借助注释、结合插图)

3、学生自由理解。

4、师:说说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征途中,作者是怎样的情景?

展开联想,构建“征途”意象。

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小结: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5、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板书:碎)

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晚上,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甜美的饭菜,更没有和妻子,儿女一起的温暖与幸福,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6、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三、拓展升华

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

交流资料: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篇12:《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表达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结合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进一步学习品味有画面感的词语,体会诗人情感的阅读方法,学习诗人融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复习,初步感知

(一)、背诵《泊船瓜洲》、《秋思》

1、导入: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理解“长相思”,初步了解词(又称长短句,分上下阙而诗每句字数一样。),问: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忆江南、渔歌子。)

3、了解作者。纳兰性德:本名为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著有《饮水词》、《通志堂集》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二)读词《长相思》,要求

1、自由读两遍词,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聒读音和写法)和多音字(更)的正确读音。)

2、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自由读两遍。

(三)结合诵读穿插讨论──“更”为什么要读平声?──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二、联系插图,读懂词意

(一)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向我们展现那些景物并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山、水、榆关——不舍

千帐灯——孤独

风、雪——失眠

故园——思乡

(二)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长相思读完你看到了那些画面?(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三)作者的“心”又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板书:心系故园)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长相思读到这里你读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配乐朗读,想象词中的情境

走进作者的心中。配乐《怆》,师生轮读《长相思》,想象意境。

(二)自由朗读词展开想象,配乐《琵琶语》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下阙)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试问我为何轻易的离别,一年和家人能团圆相聚多久?)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诗人如此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却要踏上征途,我们感受到诗人(舍小家顾大家的爱国情怀)。

(三)回归课文,小结,并会背诵。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指名学生背诵《长相思》。

五、区别诗词,感受异同

讨论:再次读三首诗词,在读中讨论他们的相同及不同之处

1、格式不同。词又称之为长短句,分上下阕而诗却每句都字数一样。

2、三首诗词表达的情感相似,都蕴含着深厚的思乡之情。

3、表达的方法不同,《泊船瓜洲》是借景抒情,《秋思》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是结合了他们的特点,融写景、叙事为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