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能九天揽月的下一句是“下可五洋捉鳖”。

这句诗出自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原句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句豪迈的诗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革命理想和人类潜能的无限信心,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象征雄心壮志、探索精神与征服自然力量的经典表达。它既是对个人意志的礼赞,也是对集体奋斗的鼓舞,更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勇攀高峰的精神写照。

九天揽月,是自古以来人类对浩瀚宇宙的浪漫想象。从屈原《天问》中对星辰运行的追问,到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再到敦煌壁画中飞天舞动的身影,中国人对天空的向往从未停止。这种向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停留在文学与幻想之中。直到20世纪中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才真正迈出探索宇宙的步伐。而“上能九天揽月”这一诗句,恰好出现在中国刚刚开启现代化征程的关键时期。它不仅是诗意的抒发,更是对未来的预言。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采样返回,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完美收官。这些成就,正是“九天揽月”从诗句变为现实的生动注脚。它告诉我们,理想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心怀壮志、脚踏实地,人类完全有能力突破自然的桎梏,触摸星辰。

而“下可五洋捉鳖”,则象征着对深海的征服。如果说天空是遥远的未知,那么深海便是幽暗的秘境。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但人类对深海的了解,长期局限于表面。深海高压、黑暗、低温,环境极端恶劣,探索难度极大。这句诗以“捉鳖”这样看似轻松的比喻,将征服深海的壮举化为一种从容不迫的豪情。2012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成功下潜至7062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也使中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20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达到10909米,实现了对地球最深处的“打卡”。这些成就,正是“五洋捉鳖”的现实映射。它们不仅体现了科技实力的飞跃,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勇气与智慧。

九天与五洋,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探索自然的两极:向上,追求星辰大海;向下,深入地球深处。而“上能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之所以成为一句震撼人心的诗句,正在于它超越了单一维度的追求,将人类的探索精神推向了极致。它不是空谈理想,而是以豪情激发实干,以诗意激励奋斗。在当代社会,这句诗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无论是航天工程、深海探测,还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每一项重大突破的背后,都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努力,是无数普通劳动者默默无闻的奉献。正是这种“揽月”“捉鳖”的精神,推动着国家不断向前,激励着个体不断超越。

今天,我们回望这句诗,不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更是在汲取一种力量。它提醒我们:梦想可以高远,但脚步必须坚实;目标可以宏大,但行动必须务实。九天揽月不是幻想,五洋捉鳖并非戏言,它们都是人类智慧与意志的结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揽月者”或“捉鳖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去攀登属于自己的高峰。

上能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这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永不言弃、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它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