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上九霄万丈渊,云开一线见青天。

这句诗出自一位无名隐士之手,流传于江南山间的一座古观残碑之上。碑面斑驳,字迹模糊,唯有这两句清晰可辨,仿佛被岁月刻意保留,只为等待某个有缘人驻足凝视。初见此句,便觉气象万千:前句“雾上九霄万丈渊”极尽苍茫幽深之象,仿佛天地混沌,万物沉沦于无边的迷雾与深渊之中,令人心生敬畏与迷惘;而后句“云开一线见青天”却如惊雷破空,豁然开朗,一线光明自云隙洒落,照破迷障,直抵人心。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隐喻——在绝境中寻得转机,于混沌中窥见真理。

世人常困于“雾上九霄万丈渊”的境地。生活如浓雾弥漫,前路难辨,人心如坠万丈深渊,上下无依。或为名利所缚,或为情爱所困,或困于自我怀疑,或陷于时代洪流。在这般境遇中,人如孤舟漂泊于无垠海,风浪不息,灯塔不亮。此时,“雾”不仅是外在的遮蔽,更是内心的迷障;“渊”不仅是地理的深渊,更是精神的绝境。许多人终其一生未能走出这片迷雾,终被深渊吞没。正因如此,那“云开一线见青天”才显得尤为珍贵。它并非凭空降临,而是源于一种内在的觉醒与坚持。

这种觉醒,往往始于对“雾”的凝视。真正的出路,不在于逃避迷雾,而在于深入其中,理解其成因,感知其流动。雾从何来?或因气候,或因地形,或因人心之浊。若只知抱怨雾浓,而不察其根,便永远无法破局。古人讲“格物致知”,便是要人静心观察,于混沌中寻秩序。一位老僧曾在山巅静坐三年,每日观雾升腾、聚散无常,终悟出“雾本无根,心若不动,雾自散”。他并非以力驱雾,而是以定破妄。同理,人在困境中,若能沉静自省,不随波逐流,不怨天尤人,便能在喧嚣中听见内心的声音,在迷雾中辨出方向。此时,“云开一线”便不再是偶然,而是必然。

而“见青天”更非终点,而是一种境界的开启。青天高远,象征澄明、自由与无限可能。当一线光破云而出,人便不再执着于“渊”的深度,而能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谓“心中贼”,正是那盘踞于深渊之上的迷雾——恐惧、贪婪、执念、虚妄。唯有以良知为灯,以实践为路,才能一步步攀出深渊,迎向光明。历史上多少贤者,皆曾经历“万丈渊”的磨砺:屈原放逐而作《离骚》,苏轼贬谪而悟人生,王阳明龙场悟道,终成心学大宗。他们并非天生超脱,而是于绝境中坚守本心,终见青天。

今日之世,信息如雾,情绪如渊。人们被数据洪流裹挟,被焦虑情绪淹没,看似拥有无限连接,实则孤独如坠深渊。此时,重读“雾上九霄万丈渊,云开一线见青天”,更觉其深意。它提醒我们:困境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雾中迷失方向;深渊不可惧,可惧的是放弃仰望青天的信念。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永远晴朗,而在于知道雾终将散去,天终将放晴。

人生如行山路,雾起时低头看路,不坠深渊;雾散时抬头望天,不失方向。那一线青天,不在远方,而在心中。只要心光不灭,纵有九霄之雾、万丈之渊,终有云开之日。到那时,回望来路,雾已化雨,渊已成湖,而人,已在青天之下,静观云卷云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