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上莺飞二月天的下一句是“拂堤杨柳醉春烟”。

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全诗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短短四句,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早春图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悠远绵长,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更是一曲对春天、对童年、对自然的深情礼赞。

早春二月,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草色渐绿,嫩芽破土而出,田野间一片新绿,仿佛大地披上了一层柔软的绒毯。此时,黄莺也开始活跃起来,它们在草间跳跃,在枝头鸣唱,清脆的啼声如珠玉落盘,唤醒沉睡的村庄与河流。草长与莺飞,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勾勒出春天最富生命力的剪影。而“草上莺飞二月天”正是这一景象的诗意凝练——它不只是对自然的客观描写,更蕴含着诗人对季节更迭的敏锐感知,以及对生命勃发的由衷喜悦。在这样的时节里,时间仿佛被春风轻轻拨快,每一寸土地都在悄然生长,每一缕空气都弥漫着希望的气息。

紧接着的“拂堤杨柳醉春烟”,将画面由田野引向河畔。杨柳依依,枝条柔长,随风轻拂堤岸,仿佛少女低语,又似老者轻叹。而“春烟”二字尤为精妙,它并非实指烟雾,而是指早春时节水汽氤氲、薄雾朦胧的自然景象。阳光初照,河面泛起轻烟,柳枝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沉醉于这温柔春光之中。一个“醉”字,将无生命的杨柳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与意识——它不是被动地生长,而是主动地沉浸、陶醉于春的气息里。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妙之处:诗人不直言自己沉醉于春景,而是借杨柳之“醉”,反衬出自己对春光的无限眷恋。整句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既有视觉的柔美,又有触觉的温润,读之如临其境,心旷神怡。

后两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则将视角从自然转向人间。春天不仅是植物的季节,也是孩子们的节日。放学钟声未落,孩童们便已飞奔回家,放下书包,取出纸鸢,奔向田野。东风正盛,纸鸢乘风而起,扶摇直上,与蓝天白云共舞。那一只只风筝,不只是玩具,更是童心的象征——它们承载着无忧无虑的快乐,也寄托着对广阔天地的向往。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儿童的行动,将春天的活力与希望具象化。纸鸢越飞越高,仿佛把整个村庄的喜悦都带向了天空。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使全诗在写景之余,更添一层人文温度。春天,不只是自然现象,更是人间情感的催化剂,是生命与希望共同绽放的时刻。

整首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典故,却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春日图景:从草长莺飞的田野,到拂堤杨柳的河畔,再到孩童放纸鸢的村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诗人仿佛手持画笔,一笔一墨,皆出自对生活的热爱与观察。他笔下的春天,不是文人墨客孤芳自赏的阳春白雪,而是贴近百姓日常、充满烟火气息的寻常之美。正因如此,这首诗才能穿越百年时光,依然打动人心。

在今天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或许很难再看到“草长莺飞”的原生态景象,也少有机会“忙趁东风放纸鸢”,但高鼎的诗提醒我们:春天始终存在,只要我们愿意停下脚步,用心去感受。草上的莺飞,是生命的律动;堤岸的杨柳,是自然的低语;纸鸢的飞翔,是童真的延续。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恰恰构成了生活最珍贵的底色。我们不必远行寻春,春就在我们身边——在阳台上抽芽的绿植里,在小区树梢的鸟鸣中,在孩子奔跑时扬起的衣角上。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喧嚣中保持对自然的敏感,在忙碌中守护内心的诗意。春天年年如约而至,而我们,是否也该如那散学的孩童一般,放下烦忧,去拥抱这短暂却永恒的时光?或许,真正的春天,不在远方,而在我们愿意抬头看天、俯身闻草的瞬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