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
这句出自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豪迈诗句,穿越历史烟云,至今仍激荡人心。它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对极限的挑战,对未知的不懈探索。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从仰望星空到深潜海底,从神话传说到科技突破,这句诗所承载的意象,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成为民族意志与人类勇气的缩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安于现状,而在于敢于突破边界,向高处攀登,向深处挺进。
九天揽月,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最浪漫的梦想之一。嫦娥奔月的传说,寄托了古人对月亮的无限遐想;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以飘逸之姿描绘出人类挣脱地心引力的渴望。真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是近百年来的航天科技飞跃。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时那句“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让“九天揽月”从神话走向现实。而在中国,这一梦想的实现同样令人动容。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取回月壤,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圆满收官;2024年,中国计划实施载人登月任务,届时中国航天员将真正踏上月球表面,实现“上可九天揽月”的千年夙愿。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民族自信的彰显。每一次火箭点火,都是对未知领域的庄严宣示;每一次轨道修正,都是对精准与勇气的双重考验。九天之上,不再只是诗人的想象,而是人类用智慧与毅力书写的壮丽篇章。
而“下可五洋捉鳖”,则展现了人类对地球最深处的探索决心。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1%,平均深度超过3600米,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超过11000米,那里是阳光无法抵达的黑暗世界,压力是海平面的千倍以上。正是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中,人类依然执着前行。1960年,瑞士工程师雅克·皮卡德与美国海军军官唐·沃尔什乘坐“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底部,首次实现了“五洋捉鳖”的壮举。进入21世纪,中国深海探测技术迅猛发展。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7062米,创下当时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20年,“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深度达10909米,实现了对全球海洋最深处的全覆盖探测。这些深潜任务不仅采集了大量深海生物、地质样本,更揭示了极端生命形式的奥秘,为人类理解生命起源、气候变化和地球演化提供了宝贵数据。深海不再是神秘的禁区,而是科学探索的新边疆。每一次下潜,都是对生命极限的叩问;每一次浮升,都带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认知的拓展。
九天与五洋,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探索世界的两个维度:一个向上,追求星辰大海;一个向下,深入地球腹地。这种双向探索,体现了人类对宇宙与自身关系的深刻思考。我们既渴望逃离地球,寻找新的家园;又不断回归地球深处,寻找生命的源头。这种张力,推动着科技的进步,也塑造着文明的精神内核。从万户飞天的悲壮尝试,到今日航天器的精准入轨;从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到现代深海探测器的精密操控,人类从未停止对边界的挑战。而“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所蕴含的,正是一种无所畏惧、勇于开拓的精神。它不是盲目的冒险,而是建立在科学理性、技术积累与集体协作之上的坚定信念。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太空探索正迈向深空,火星、小行星、甚至星际旅行逐渐成为可能;深海开发则面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与科技伦理的新课题。无论向天还是向海,人类都需秉持敬畏之心,以和平、合作、可持续的方式推进探索。九天揽月,不是为了炫耀力量,而是为了拓展认知;五洋捉鳖,不是为了掠夺资源,而是为了理解自然。这句诗,最终指向的不是征服,而是理解与共存。
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这不仅是豪情,更是使命。它提醒我们:人类的未来,不在固步自封,而在永不停歇的探索之中。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我们终将抵达星辰,也终将读懂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