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上青天的下一句是:“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句诗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全句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名篇,《蜀道难》以其雄奇奔放的语言、夸张奇绝的想象和深沉的历史感慨,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更是家喻户晓,几乎成为形容艰难险阻的代名词。许多人只记住了这一句,却未必知道其后的承接之语,更未必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探讨“蜀道难上青天的下一句是啥”,不仅是对诗句的补全,更是对整首诗精神内核的深入解读。

蜀道,指的是古代由关中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主要经由秦岭、大巴山等崇山峻岭,地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在唐代,这条道路不仅是军事要道,也是商旅往来的命脉,更是文人墨客笔下寄托豪情与悲慨的象征。李白在《蜀道难》中开篇即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起笔,将读者瞬间带入一个险绝人寰的天地。他并非单纯描写地理之险,而是借山川之形,抒写人生之艰、仕途之困、命运之无常。这种将自然与人生融为一体的艺术手法,正是李白诗歌最动人的地方。

“使人听此凋朱颜”一句,承接前文对蜀道艰险的渲染,将抽象的“难”转化为具体的情感冲击。所谓“凋朱颜”,即容颜因惊惧、忧虑而憔悴失色。这里的“听此”,并非仅仅指听到蜀道之难的事实,而是指听完整首诗、听完诗人对蜀道层层递进的描绘之后,内心所产生的震撼与恐惧。诗人通过夸张的笔法,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将蜀道的险峻推向极致。而“使人听此凋朱颜”,正是这种极致描绘所引发的心理反应——不只是行走其上的旅人胆寒,就连听闻此事的旁观者,也会面色大变,心神俱颤。这种艺术效果,体现了李白诗歌强烈的感染力与共情力。

更进一步看,这句诗还暗含了诗人对时代与命运的深刻洞察。李白写《蜀道难》,表面上是咏蜀地山川,实则寄托了自身仕途坎坷、理想难酬的悲愤。他一生渴望建功立业,却屡遭排挤,被“赐金放还”,远离政治中心。蜀道之难,某种程度上正是他人生道路的隐喻:前路艰险,步步惊心,稍有不慎便粉身碎骨。而“凋朱颜”三字,既是对旅人心理的描写,也可视为诗人自身精神状态的写照——理想破灭、壮志难酬,使青春容颜在忧思中逐渐凋零。这种将个人命运与自然险境交织的写法,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描写,升华为对人生困境的哲思。

从文学技巧上看,“使人听此凋朱颜”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递进结构。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总起,以夸张手法定下基调;后句则从听觉与心理角度深化主题,由“难”引出“惧”,由“惧”引出“哀”,层层推进,情感愈发浓烈。这种由外而内、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盛唐诗歌“气象雄浑、情思深挚”的典型特征。同时,这句诗也呼应了诗歌结尾的“侧身西望长咨嗟”,形成首尾呼应的情感闭环,使整首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这句诗还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在古代,“朱颜”不仅指容颜,更象征着青春、活力与希望。而“凋”字则暗示了衰败、消逝与无奈。当“朱颜”因“听此”而“凋”,便意味着理想在现实的险阻面前逐渐褪色。这种对青春与理想的哀悼,是李白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核心主题。无论是《将进酒》中的“高堂明镜悲白发”,还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都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慨。而“使人听此凋朱颜”正是这一情感的集中体现。

在当代社会,这句诗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虽然现代交通已极大改善,蜀道早已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险途,但人生中的“蜀道”却从未消失。求学之路、职场竞争、家庭责任、社会压力……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难”。而“使人听此凋朱颜”提醒我们:真正的艰难,不在于道路的崎岖,而在于面对困境时内心的动摇与恐惧。唯有正视挑战,坚定信念,才能在“蜀道”上稳步前行。

“蜀道难上青天的下一句是啥”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动整首诗的意境与情感脉络。“使人听此凋朱颜”不仅是对前句的承接,更是对全诗主题的深化。它以精炼的语言,将地理之险、心理之惧、人生之困融为一体,展现了李白诗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这句诗告诉我们:真正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