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传诵极广的名句。它不仅描绘了大自然中草木的循环往复,更以极简的语言道出了生命坚韧、生生不息的哲理。当人们吟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往往紧接着便想到下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看似寻常的接续,实则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它不仅是自然规律的写照,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在毁灭中孕育新生的力量宣言。
在广袤的北方原野上,每到深秋,草木便由青翠转为枯黄,风一吹,便簌簌地倒伏在地,仿佛大地在沉睡。这并非终结,而是一种蓄势待发的蛰伏。白居易以“离离”形容草木茂盛之状,又以“一岁一枯荣”点出其年复一年的轮回。这种循环看似平淡,却暗含天地运行的节奏。草的生命短暂,却能在每一个春天重新破土而出,哪怕前一年的根系已被野火焚尽,哪怕地表焦黑如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才显得格外震撼。它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对生命顽强性的礼赞。野火象征着突如其来的灾难、毁灭性的打击,它可以烧尽地表的一切,却无法根除深埋于土壤中的种子与根茎。当春风拂过,细雨滋润,那些看似已死的生命便悄然苏醒,重新挺立于天地之间。这种“烧不尽”与“吹又生”的对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张力,让人在自然中看到了一种超越个体存亡的永恒律动。
这种生命观,不仅体现在草木之上,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精神脉络之中。从《易经》中“生生之谓易”,到道家“柔弱胜刚强”的智慧,再到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国哲学始终强调生命在变动中延续、在挫折中重生的能力。白居易写此诗时,正值青年,赴长安应试,借古原草起兴,实则寄托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悟。他送别友人,面对离愁别绪,却未沉溺于悲伤,而是以草之枯荣提醒彼此:人生虽有聚散,但情谊如草根深埋,终会重逢;前路纵有坎坷,只要心志不灭,便如春风所至,万物复苏。这种将自然现象与人生哲理相融合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妙之处。它不直白说理,而是通过意象的层层递进,让人在吟咏中自然领悟。
更值得深思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揭示的,不仅是生命的韧性,更是一种对时间与希望的信仰。野火是瞬间的暴力,而春风则是缓慢的滋养;前者带来毁灭,后者带来新生。这种对比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摧毁,而在于重建;不在于一时胜负,而在于持久不息的坚持。在历史长河中,无数王朝兴衰、文明起落,但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绝,正是因为它具备这种“烧不尽”的根基。无论是外族入侵、战乱频仍,还是自然灾害、社会动荡,只要文化血脉尚存,只要人心未死,便总能在废墟中重建家园,在灰烬中重燃希望。这种精神,正如原上之草,看似卑微,实则坚韧;看似柔弱,实则不可征服。
今日读来,这句诗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感疲惫、焦虑,甚至陷入绝望。当我们回望原野,看到那被踩踏、被焚烧却依然挺立的草,便会明白:生命本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直线,而是一次次跌倒又爬起的循环。失败不可怕,毁灭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重生的勇气。只要心中尚存一丝绿意,便总有春风拂面的那一天。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不仅是自然的写照,更是生命的寓言。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永不凋零,而在于凋零之后仍能重生;不在于逃避苦难,而在于穿越苦难后依然微笑。愿我们都能如原上之草,在岁月的风霜中,守住那一份不灭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