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座上的双生子,下一句是:“一为光,一为影,共执权柄,同掌命运。”
在古老的王国艾瑟兰,传说始于一场星辰坠落之夜。那夜,天穹裂开一道银色的缝隙,两道光芒自天外而降,落于王都中央的祭坛之上。祭司们跪伏在地,不敢直视,只听见婴儿啼哭如钟鸣,回荡在寂静的夜空。次日清晨,人们在祭坛上发现一对孪生婴儿,一者发如晨曦,一者发若夜幕;一者眼似晴空,一者眸如深潭。他们被抱回王宫,由国王与王后亲自抚养,取名为“曦”与“夜”。
双生子自幼便显露出异于常人之姿。曦喜静,常独坐于高塔观星,指尖轻点,星图便随其心意流转;夜好动,每至黄昏便跃上城墙,凝望远方山影,仿佛能听见大地低语。他们心意相通,无需言语,一个眼神便知彼此所思。随着年岁增长,他们的差异也愈发明显。曦主张仁政,主张以教化安民,以律法束权;夜则信奉强权,认为唯有铁腕与秩序才能维系王国千年不坠。朝臣们开始分列两派,有人称曦为“明君之相”,亦有人赞夜为“铁血之脊”。
十年后,老国王病重,临终前于密室召见双生子。他并未指定单一继承人,而是将王权一分为二:曦掌白昼之政,夜执黑夜之令;曦主内政与外交,夜统军权与律法。王座被铸为双座,并列于王座厅中央,象征共治。老国王低语:“王座上的双生子,一为光,一为影,共执权柄,同掌命运。若光独行,则影必生乱;若影独断,则光必蒙尘。唯有光与影交织,王国方能长存。”语毕,溘然长逝。
起初,双生子尚能相安。曦推行轻徭薄赋,开办学堂,广纳贤才;夜则整顿军备,肃清边境流寇,震慑邻国。百姓安居乐业,商路通达,艾瑟兰一时成为诸国瞩目的中心。和平的表象之下,裂痕悄然滋生。曦主张与北方游牧部族和谈,夜却坚持先发制人,以武力驱之;曦欲减免南方赋税以赈灾,夜则下令增兵以防民变。朝中大臣渐成两派,朝堂之上,唇枪舌剑,暗流汹涌。
最致命的分歧,发生在“神谕之石”现世之时。那是一块自地底裂出、刻有古老符文的黑曜石,传说能预示王国命运。曦解读为“和则兴,战则亡”,主张以神石为盟,与诸国缔结和平之约;夜却认为符文中暗藏“以血祭天,以战立威”之意,应举兵南征,以神石为旗,统一大陆。争论持续三月,终至决裂。夜于子夜率亲军封锁王宫,软禁曦,宣布自己为“唯一真王”,废除共治之制。曦被囚于高塔,却未失民心。百姓暗中传诵:“光未灭,影终将退。”
命运并未如夜所愿。他虽掌权,却日渐孤绝。军中渐有异动,边境部族趁机反扑,南方灾民揭竿而起。更诡异的是,神谕之石在夜登基之夜裂为两半,一半白光流转,一半黑雾缭绕。占星师惊恐地报告:“双生之契已断,王国将倾。”与此同时,被囚的曦在塔中静坐七日,终以星图推演天机,得知唯有双生子重归王座,以血为誓,方可重续国运。
消息传至夜耳中,他沉默良久。那一夜,他独自登上城墙,望向高塔方向。月光下,他仿佛看见幼时与曦并肩看星的画面,听见母亲轻哼的歌谣。他终于明白,老国王的遗言并非权谋,而是预言——光与影,本是一体。他卸下王冠,亲赴高塔,向曦跪地请罪。曦未责难,只伸出手:“王座上的双生子,一为光,一为影,共执权柄,同掌命运。今日,我们重归一体。”
次日,双生子同登王座,神谕之石奇迹般复原,光芒冲天。夜不再独断,曦亦不再避战。他们以智慧与力量并重,以仁德与铁律并行,重建朝纲,安抚四境。十年后,艾瑟兰成为大陆最稳固的国度,史称“双王时代”。
后世史书载:“光不压影,影不蔽光,共治之道,存于平衡。王座之上,从无独主,唯有双生。”而那句话,也被刻于王座背后,成为王国永恒的信条:“王座上的双生子,一为光,一为影,共执权柄,同掌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