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春原上草的下一句是“一岁一枯荣”。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短短八句,以原上草为意象,寄托了诗人对生命、离别与时光流转的深刻感悟。其中“清春原上草”虽非原诗首句,但“清春”一词常被后人用以形容春日的清新与生机,与“离离原上草”意境相通,因而常被引用或化用,而“一岁一枯荣”则顺理成章地成为其最贴切的承接之句。

“一岁一枯荣”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它描绘的是自然界最寻常的景象:春草萌发,夏草繁茂,秋草枯黄,冬草伏地,年复一年,循环不息。白居易并未止步于写景,而是通过草的生死轮回,揭示出宇宙间最朴素却最恒久的规律——生命在毁灭中重生,在衰败中孕育希望。草虽卑微,却拥有惊人的韧性。一场野火,看似将其彻底焚尽,然而春风一至,嫩芽便从焦土中悄然钻出,以不可阻挡之势重新覆盖大地。这种“烧不尽”与“吹又生”的对比,正是生命力的象征。诗人借草喻人,也喻世间万物——无论遭遇何等劫难,只要根基尚存,希望便不会断绝。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使这首诗超越了送别的表层情感,升华为一种哲学层面的沉思。

在更深层的解读中,“一岁一枯荣”也暗含了人生境遇的起伏与命运的流转。人之一生,何尝不是如草一般,有少年时的蓬勃,有中年时的繁盛,也有老年时的衰微。仕途的起落、情感的聚散、理想的破灭与重建,皆如草木的枯荣,周而复始。诗人并未因此陷入悲观,反而在“春风吹又生”中看到了希望。这种乐观并非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认之上。正如原上草不因野火而绝望,人也不应因一时的挫折而放弃。白居易写此诗时,正经历仕途的颠簸与友人的离别,但他并未沉溺于伤感,而是以草为镜,照见生命的坚韧与未来的可能。这种豁达与通透,使这首诗在千年之后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却意境深远。“离离”形容草木茂盛,“萋萋”则描绘草色苍翠,叠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音律之美,也强化了视觉与情感的渲染。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将草的蔓延与历史遗迹并置,使自然之景与人文之思交融,展现出一种苍茫的时空感。古道荒城,曾是繁华之所,如今却为野草所侵,这既是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也是对生命不息的礼赞。草的“侵”与“接”,不是破坏,而是延续,是自然对文明的温柔覆盖,也是时间对记忆的重新书写。

回到“清春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一句,它之所以被后人反复引用,不仅因为其诗意之美,更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哲思。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感焦虑与疲惫,仿佛被无形的野火灼烧。这首诗提醒我们:生命的本质并非永恒不变,而是不断在枯与荣之间轮回。每一次的“枯”,都是下一次“荣”的伏笔;每一次的失败,都可能是新生的起点。我们不必畏惧低谷,因为春风终将吹来,大地终会复苏。

白居易以草为媒,写尽了离愁,也道尽了希望。他让我们看到,最平凡的生命,往往蕴含着最强大的力量。原上草年年枯荣,而人的精神,亦当如此——在风雨中坚守,在灰烬中重生。这或许就是“清春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