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上青天下一句怎么说的?这句出自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名句,原句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句诗气势磅礴,意境高远,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志存高远的文人墨客。当人们在引用或书写时,往往只记得“欲上青天”四字,却对下一句“揽明月”感到陌生,甚至误以为“下一句”是某种现代流行语或网络梗。实际上,这句诗的完整表达,不仅关乎语言记忆,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精神追求。

这句诗出自李白中年时期的一首饯别诗,当时他仕途失意,却仍怀抱理想,在谢朓楼上与友人李云话别。诗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描绘的是二人豪情满怀、思绪飞扬的状态,而“欲上青天揽明月”则进一步将这种豪情推向极致——不只是仰望星空,而是要飞上青天,亲手摘取明月。这里的“揽”字极具动感,不是遥望,不是幻想,而是主动出击、伸手可及的姿态。这种超现实的想象,正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典型体现。他不是被动地感叹人生苦短,而是以主动的姿态挑战极限,试图突破凡俗的桎梏,直抵宇宙之巅。这种精神,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与“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

在历史长河中,这句诗被不断引用、化用,甚至成为文化符号。宋代文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虽语调更为含蓄,但“乘风归去”的意象,显然与“欲上青天”一脉相承。明代画家徐渭在题画诗中亦有“欲上青天扫白云”之句,将“揽明月”转化为“扫白云”,更显狂放不羁。这些后世的演绎,不仅说明李白原句的影响力,更反映出不同时代文人对“青天”与“明月”象征意义的不同理解。青天,是理想之境,是精神自由的象征;明月,是光明、高洁与永恒的代名词。欲上青天揽明月,本质上是一种对超越性价值的追求——超越现实困境,抵达心灵的高地。

这句诗之所以常被截取为“欲上青天”,是因为它本身已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张力。在现代语境中,它常被用于形容人志向高远、不甘平庸,如“他欲上青天,志在星辰大海”。若只停留在“欲上青天”四字,便容易流于口号化,失去原诗“揽明月”所蕴含的具体目标与行动意志。揽,是伸手去取,是付诸实践。没有“揽”,“欲上”便只是空想;没有“明月”,“青天”也只是一个空洞的空间。理解这句诗,不能仅停留在意象的审美层面,更应体会其中“理想+行动”的完整逻辑。它提醒我们:仰望星空固然重要,但要有伸手摘星的勇气与能力。

在当代社会,物质丰富而精神焦虑并存,许多人陷入“躺平”与“内卷”的两难。此时,重读“欲上青天揽明月”,便有了特别的现实意义。它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认清现实局限的同时,仍保有对更高境界的向往,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无论是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中探索未知,还是创业者在商海中披荆斩棘,抑或是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本质上都是“揽明月”的现代版本。他们或许无法真正飞上青天,但他们的精神,早已超越了地面。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欲上青天揽明月”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其音韵的和谐与节奏的铿锵。“欲上”为仄声,“青天”为平声,“揽明月”三字皆为仄声,形成“仄平平仄平仄”的错落节奏,读来如鼓点般有力。而“揽”字作为动词,居中发力,将前后意象紧密连接,使整句诗如箭离弦,一往无前。这种语言艺术,是白话文难以完全复制的。正因如此,即便在当代,这句诗依然能以其原始形式打动人心,无需翻译或解释。

回望历史,李白写下这句诗时,或许并未预料到它会穿越千年,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但正是这种超越时空的力量,让“欲上青天揽明月”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文化基因,深植于中华文明的脉络之中。它告诉我们:人之所以为人,不仅在于生存,更在于追求。青天虽高,明月虽远,但只要心怀壮志,伸手可及。

当有人问“欲上青天下一句怎么说的”,答案不仅是“揽明月”三个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对理想的执着,对行动的坚持,对超越的渴望。在每一个仰望星空的夜晚,这句诗都在提醒我们:不要只做看客,而要成为摘星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