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做离离原上草,不羡朝朝锦上花。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原诗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起兴,借草木荣枯喻人生聚散,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无常、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而“宁做离离原上草,不羡朝朝锦上花”虽非原诗原文,却是后人根据诗意提炼出的一句凝练哲思,它超越了原诗送别的情境,升华为一种人生态度的宣言——宁愿做那原野上平凡却坚韧的野草,也不愿成为那看似光鲜却依附于权势与浮华的“锦上花”。

野草,生于荒野,长于瘠土,无人浇灌,无人修剪,却能在风雨中挺立,在霜雪中蛰伏,春来即发,岁岁不息。它不争不抢,不喧不闹,却以沉默的根系牢牢抓住大地,以柔韧的身躯抵御狂风。它没有牡丹的雍容,没有兰花的幽香,没有桃李的艳丽,但它有最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依赖任何人的垂青,不依附任何高枝,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尊严。而“锦上花”则不同,它依附于锦绣,盛开于繁华,看似夺目,实则脆弱。一旦锦绣褪色,花便凋零;一旦权势倾颓,花便零落成泥。它美则美矣,却缺乏独立生存的根基,其荣枯全系于外物。

在现实社会中,“锦上花”的意象比比皆是。有人追逐权位,依附权势,以谄媚换得一时风光;有人追逐名利,攀附豪门,以牺牲自我换取浮华生活;有人沉迷于社交媒体的点赞与关注,以虚假人设换取他人认可。他们如同那锦上之花,在聚光灯下绽放,在掌声中摇曳,却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旦失去平台、失去靠山、失去流量,便迅速枯萎。而“离离原上草”则代表另一种人生选择——不求闻达,不慕虚荣,脚踏实地,坚守本心。他们或许默默无闻,或许收入微薄,或许不被理解,但他们拥有内心的自由与精神的丰盈。他们像野草一样,在无人注视的角落生长,在无人喝彩的岁月里坚持。他们不靠他人定义价值,不因外界评价动摇信念。他们的生命,由自己书写。

这种选择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主动的生命姿态。野草之所以能“一岁一枯荣”,是因为它深谙自然的节律,懂得在寒冬中积蓄力量,在春风中破土而出。它不急于一时绽放,也不因一时凋零而绝望。它接受生命的循环,也尊重时间的馈赠。同样,选择做“离离原上草”的人,往往具备更深的生命智慧。他们不追求速成,不迷信捷径,而是专注于内在的成长与品格的锤炼。他们读书、思考、实践、反思,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逐渐建立起独立的人格与稳定的价值观。他们或许不会一夜成名,但他们的生命更具韧性;他们或许不会万人敬仰,但他们的灵魂更加自由。

野草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世界的一种贡献。它固土防沙,涵养水源,为昆虫提供栖息地,为大地增添绿意。它不因无人欣赏而停止生长,也不因被践踏而放弃重生。它的价值,不因是否被看见而增减。同样,一个选择做“离离原上草”的人,其价值也不应被社会标准所衡量。他可以是乡村教师,坚守讲台数十载;可以是科研工作者,默默耕耘于实验室;可以是普通工匠,以双手雕琢出精湛技艺。他们不张扬,不炫耀,却以行动诠释着责任、坚持与热爱。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更真实、更温暖、更有力量。

人生在世,终有一别。白居易在诗中写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草木有情,人亦有情。但草木之情,在于顺应自然;人之情,却可超越自然。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选择生命的质地。是做那短暂却耀眼的锦上花,还是做那平凡却坚韧的原上草?答案不在外在的评价,而在内心的安宁。

宁做离离原上草,不羡朝朝锦上花。这不是一句消极的退让,而是一种清醒的坚守。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被多少人看见,而在于是否活出了自己的根与魂。当繁华落尽,当掌声消散,唯有那原野上的草,依然随风摇曳,岁岁如新。它不声不响,却早已在时光中,写下最动人的诗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