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流响出疏桐”的上一句是“高蝉多远韵”。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始闻秋风》。全诗为:“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独来。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而“高蝉多远韵,古诗流响出疏桐”正是此诗颔联的化用或后人提炼出的名句,常被单独引用以形容秋日清越之声与诗情交融之境。其中“高蝉多远韵”为上一句,与“古诗流响出疏桐”对仗工整,意境相承,共同勾勒出一幅秋日高鸣、诗心回荡的画卷。

秋声入耳,往往不只是季节的私语,更是诗人心绪的回响。刘禹锡写《始闻秋风》时,已年过半百,历经贬谪,身心俱疲,然而诗中的他并未沉溺于悲秋的传统情绪,反而在秋风蝉鸣中捕捉到一种昂扬的生命力。他听见“高蝉多远韵”,那蝉声高亢清远,仿佛从天际传来,穿透了林间的寂静,也唤醒了诗人内心的豪情。蝉本微小,其声却可穿林越谷,传之甚远,这种“远韵”不仅是声音的物理传播,更是一种精神的延展——它象征着诗人虽处困顿,却仍怀高远之志。蝉居高枝,鸣于疏桐,其声清越而不浊,正如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宁可孤高自守。于是,“高蝉多远韵”便不只是对自然声响的描摹,更是对人格境界的隐喻。

紧接着的“古诗流响出疏桐”,则将自然之声与人文之韵融为一体。疏桐,即稀疏的梧桐,古来为高洁之树,常与凤凰、清音相联系。蝉鸣于其上,声如古调,仿佛不是今人所奏,而是从历史深处流淌而出的诗韵。这里的“古诗”并非实指某首具体的旧作,而是一种文化积淀的象征,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在秋日里吟咏不绝的集体记忆。当蝉声在疏桐间响起,它便不再是单纯的虫鸣,而成了诗意的载体,是时间之河中的一缕回响。诗人以“流响”形容之,既写出声音的绵延不绝,又暗喻诗歌传统如流水般不息。蝉声与诗声在此交汇,自然与人文在此共鸣,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正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动人的特质之一——它不追求直白的叙事或激烈的抒情,而是通过意象的叠加与声音的流转,让人在静听中体味深意。

刘禹锡之所以能在衰病之年写出如此清刚之诗,正因为他深谙这种“声韵相通”的哲理。他听蝉,不只是听其声,更是听其志;他写诗,不只是写其景,更是写其心。在“高蝉多远韵”中,他听见了生命的倔强;在“古诗流响出疏桐”中,他看见了文化的延续。蝉的生命短暂,但其声可传之久远;人的年华易逝,但其诗可流芳百代。这种对生命有限与精神无限的深刻体悟,使他的诗超越了个人际遇,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人生哲思。后世读者在秋风中听见蝉鸣,往往也会想起这两句诗,仿佛那声音里,既有刘禹锡的孤傲,也有整个唐诗的魂魄。

从自然到人文,从听觉到心觉,这两句诗构成了一条通往古典精神世界的幽径。它们提醒我们,诗歌的力量不仅在于文字的精巧,更在于其能唤醒沉睡的感知,让人在喧嚣中听见寂静,在短暂中看见永恒。今日我们重读“高蝉多远韵,古诗流响出疏桐”,不只是为了追溯一句诗的来源,更是为了重拾那种倾听的耐心与沉思的勇气。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诗句,让我们在某一刻停下脚步,静听一声蝉鸣,感受那来自千年前的清响,如何穿越疏桐,流入心间。

诗,本就是声音的结晶。而真正的诗声,从不因岁月而消逝,它如秋风中的蝉鸣,如疏桐上的流响,始终在天地间回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