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鹤排云上的下一句是什么?答案是:“孤鸿踏雪来”。这句出自现代诗人林清玄的《空山鸟语》,原句为:“空鹤排云上,孤鸿踏雪来。”两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以飞鸟为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寂高远的山水画卷。空中的鹤群列队穿云而上,孤鸿则踏着雪原缓缓而来,一动一静,一高一下,彼此呼应,构成天地间最动人的对照。这句诗不仅音律和谐,更在视觉与心灵层面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令人久久回味。

这句诗之所以令人着迷,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借自然之景抒写人心之境。鹤,自古以来便是高洁、清雅、远离尘嚣的象征。它们不栖凡枝,不饮浊水,常以排云之势直上九霄,寓意着精神的不羁与志向的高远。而“排云”二字,更是极具动态张力,仿佛能听见羽翼划破空气的轻响,看见那冲破层云的决绝姿态。在古人笔下,鹤常与隐士、道士相伴,是通往天界的使者,是灵魂超脱的具象。当“空鹤”出现,更添几分虚无与空灵,仿佛天地之间唯余此影,不染一尘。

而“孤鸿踏雪来”则从高远转向苍茫。鸿雁本为群居之鸟,此处却以“孤”字点出,凸显其独行之态。雪,是纯净的象征,也是寂寥的写照。孤鸿踏雪,步履无声,却留下清晰的足迹,如同人生中那些无法抹去的孤独与坚持。它不似鹤那般腾跃于云端,而是脚踏实地,在寒雪中缓步前行。这一“来”字,赋予画面以方向与期待,仿佛它正穿越风雪,奔赴某个未知的归处,或是一场宿命的相遇。鹤在天,鸿在地;鹤是出世的象征,鸿是入世的写照。两者一上一下,一升一降,构成了生命的两极:既有超脱之志,亦有跋涉之苦。

这两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其留白与余韵。诗人并未点明鹤与鸿是否相遇,也未说明它们最终去向何方。它们只是各自在天地间存在,彼此映照,却未必交集。这种“不遇之遇”,正是东方美学的精髓所在。正如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诗中的意象无需解释,只需观照。读者在“空鹤排云上”的刹那,感受到的是精神的腾跃;在“孤鸿踏雪来”的瞬间,体悟到的是生命的坚韧。两者看似无关,实则同根同源——皆是对自由、孤独、追寻的深刻表达。

从文化语境来看,这句诗也折射出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鹤与鸿,并非被动的自然存在,而是人格化的精神载体。排云之鹤,是理想主义者的化身;踏雪之鸿,是现实行者的写照。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并非对立,而是生命旅程中交替出现的阶段。有人向往云端,有人甘于雪地;有人追求瞬间的升华,有人坚守漫长的跋涉。而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理解并接纳这两种状态,既不因高远而轻蔑尘世,也不因困顿而放弃仰望。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这句诗更显得弥足珍贵。人们常被功利与喧嚣裹挟,难得片刻宁静。而“空鹤排云上”提醒我们,心灵仍需一片可以飞翔的天空;“孤鸿踏雪来”则告诉我们,即便前路苍茫,也当步履坚定。它不鼓吹逃避,也不否定孤独,而是以诗意的语言,为每一个在人生路上跋涉的人提供一种精神慰藉与审美寄托。

当有人问“空鹤排云上的下一句是什么”,答案不仅是“孤鸿踏雪来”这五个字,更是一种生命姿态的回应。它告诉我们:人生如行路,有时如鹤排云,志在千里;有时如鸿踏雪,步步艰辛。但无论身处何境,心中都应有云,脚下都应有雪。云是理想,雪是现实;云是远方,雪是当下。唯有在云与雪之间,在动与静之间,在高与低之间,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完整与丰盈。

这句诗,最终不是对景物的描摹,而是对人心的观照。它不喧哗,不张扬,却如雪落无声,鹤鸣九皋,在寂静中唤醒我们对生命本质的沉思。空鹤排云上,孤鸿踏雪来——这不仅是两句诗,更是一幅心灵的地图,指引我们在纷繁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云,与那一程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