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荒原上的杂草呢,也曾在风沙中挺立过,也曾在烈日下舒展过叶片,也曾用微小的绿意回应过天空的凝视。它们不因无人欣赏而自惭,不因土地贫瘠而退缩,只是沉默地生长,将根须一寸寸扎进干裂的泥土,用生命最原始的方式诠释着存在的意义。这荒原,是自然的荒芜,也是人心的荒原;这杂草,是卑微的象征,也是坚韧的化身。当我们凝视它们,其实是在凝视自己——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是否仍能坚持生长?在命运的寒风中,是否仍敢伸展枝叶?
在城市的边缘,有一片被遗忘的荒地。它夹在高楼与高架之间,像一道被文明遗忘的伤疤。这里没有规划,没有养护,只有风卷着塑料袋飞舞,只有雨水冲刷出沟壑。就在这片看似毫无生机的土地上,杂草年年破土而出。春天,狗尾草从水泥缝中钻出,顶着细长的穗子,在风中轻轻摇曳;夏天,灰灰菜在烈日下舒展宽大的叶片,仿佛不惧灼热;秋天,蒲公英撑起毛茸茸的冠毛,等待一场风,将种子送往更远的地方。它们不争不抢,却从未真正退场。一位老清洁工曾对我说:“这些草啊,比人还懂得活着。”他每天清晨扫过这片荒地,从不刻意拔除它们,反而觉得这些绿意让城市显得不那么冰冷。他不懂哲学,却用最朴素的方式理解着生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杂草不追求被看见,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荒原的抵抗。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杂草并非孤军奋战。它们以根系相连,以种子传播,在地下编织出一张隐秘的网络。科学家称之为“菌根网络”,一种由真菌与植物根系共同构成的共生系统。在这个网络中,老草会将养分传递给新生的幼苗,病弱的植株会得到邻居的支援,甚至不同种类的植物也能通过菌丝交换信息,预警虫害或干旱。这荒原上的杂草,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彼此扶持,形成了一个微型的生命共同体。它们没有语言,却用行动诠释着团结;它们没有组织,却以本能维系着生态的平衡。这让我想起那些在社会底层默默劳作的人——清洁工、快递员、街头摊贩。他们或许不被关注,收入微薄,生活艰难,但正是他们维系着城市的运转,支撑着文明的日常。他们像杂草一样,不声不响,却不可或缺。他们的存在,不是装饰,而是根基。
我们常常被教育要成为“参天大树”,要“出人头地”,要“被世界看见”。可现实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可能只是荒原上的一株杂草。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无法掌控机遇,甚至无法避免突如其来的打击。但杂草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位置,而是姿态。哪怕身处边缘,也要努力扎根;哪怕无人喝彩,也要坚持生长。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被多少人记住,而在于是否真实地活过,是否在不被看见的地方,依然保持向上的力量。荒原不会因一株草而改变,但每一株草都在改变着荒原的质地。它们让土地变得松软,让种子得以安家,让风沙不再肆虐。微小的积累,终将成就不可忽视的转变。
所以,哪怕是荒原上的杂草呢,也值得被尊重,值得被理解,值得被铭记。它们不是失败的象征,而是生存的典范。在这个崇尚成功、追逐光鲜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杂草的精神——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在寂静中积蓄力量,在平凡中完成伟大。当我们感到迷茫、失落、无力时,不妨低头看看脚下的土地:那里,正有无数生命在默默生长,用最朴素的方式,回答着关于存在的终极问题。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