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上残花君莫笑的下一句是:“尚有新芽破雪来。”

这句诗出自一首意境深远、情感含蓄的古体诗,原诗虽未见于正史典籍,却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在文人墨客间被反复吟咏。它并非出自某位赫赫有名的大家之手,却因其对生命轮回、世事变迁的深刻洞察,而被后人奉为哲理诗中的佳作。诗句以“枝上残花君莫笑”起兴,描绘的是春寒未尽、枝头残红零落之景,看似衰败,实则暗藏生机。而“尚有新芽破雪来”则如一道曙光,穿透阴霾,揭示出自然与人生中最动人的真相:凋零从不意味着终结,而是新生的序曲。

残花,是季节更迭的见证,也是生命流逝的象征。春风未至,寒意犹存,枝头的花瓣在风中摇曳,或飘落于泥,或蜷缩于梢。行人匆匆而过,或叹息,或无视,唯有诗人驻足凝望,以一颗敏感的心捕捉到这看似衰败之景背后的深意。残花虽残,却曾是春日最热烈的绽放;它凋零,并非失败,而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授粉、结果、孕育新生。人们常因表象而悲叹,却忽略了生命循环中那不可见的延续。诗人劝诫“君莫笑”,实则是提醒世人:莫以一时之荣枯,断言一世之兴衰。残花之“残”,是表象;其背后,是大地深处悄然萌动的力量,是生命不屈的回响。

而“尚有新芽破雪来”,正是对这一回响的诗意回应。新芽,是生命最原始、最坚韧的形态。它藏于冻土之下,藏于枯枝之间,藏于残花凋落后的空枝之上。它不声张,不喧哗,却以沉默之力,顶开积雪,刺破严寒,向天空伸展。这“破”字,用得极妙——它不是“长”,不是“生”,而是“破”,意味着突破、冲破、打破。它象征着一种对抗,一种在逆境中奋起的力量。雪,是寒冷的象征,是阻碍,是旧秩序的残留;而新芽,则是希望,是变革,是未来的萌芽。当残花尚在枝头苟延,新芽已在暗中蓄势,待春风一至,便破土而出,重绘山河。

这两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命图景:一边是衰败,一边是新生;一边是终结,一边是开始。它们并非对立,而是共生。残花不因新芽的存在而失去意义,新芽也不因残花的凋零而显得突兀。相反,正是残花的凋零,为新芽腾出了空间,让阳光得以照进,让养分得以回归土壤。这是一种自然的智慧,也是一种人生的哲理。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会在某个阶段遭遇低谷,事业受挫、情感破裂、理想破灭,仿佛如那枝头残花,被风吹雨打,零落成泥。此时,最容易陷入自我否定与绝望。诗人却以“尚有新芽破雪来”提醒我们:低谷不是终点,而是转折。只要心未死,志未灭,哪怕身处严寒,新芽仍在悄然生长。

历史长河中,无数人正是在“残花”之境中,迎来了“新芽”之春。屈原放逐,写下《离骚》,以文字破开政治的寒雪;杜甫流离,目睹战乱,却以诗笔记录人间疾苦,为后世留下不朽篇章;苏轼贬谪黄州,于困顿中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精神上破雪而出。他们并非没有“残花”之痛,而是没有在痛中沉沦,反而在痛中孕育出更深刻、更坚韧的生命形态。新芽,不一定是外在的功业,更可能是内心的觉醒、精神的升华。

自然如此,人生如此,社会亦如此。王朝的更迭、文明的兴衰,看似如残花飘零,但总有一种力量在废墟中萌发。文艺复兴之于中世纪,启蒙运动之于专制,科技革命之于蒙昧,都是“新芽破雪”的体现。旧的秩序崩塌,看似混乱,实则为新思想的生长提供了土壤。历史从不直线前进,而是在破与立、衰与兴的循环中螺旋上升。

“枝上残花君莫笑,尚有新芽破雪来”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哲学信念。它告诉我们:面对衰败,不必嘲笑,也不必绝望。残花自有其美,其价值不在盛放,而在完成使命;而新芽,虽微小,却蕴含无限可能。我们应学会在凋零中看到希望,在寒冬中期待春天。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永远盛开,而在于每一次凋零后,都能重新破土而出。

当我们在人生路上遭遇挫折,不妨抬头看看那枝头残花,再低头瞧瞧脚下泥土——那里,或许正有一粒种子,在黑暗中悄然萌动。只要不放弃,新芽终将破雪而来,以沉默而坚定的方式,宣告生命的又一次胜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