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浓岭上梅争放的下一句是“雪满山中酒未消”。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癸巳除夕偶成》,原诗为:“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词人。霜浓岭上梅争放,雪满山中酒未消。”这两句诗以清冷孤绝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冬夜山行图:寒霜凝于岭头,梅花凌寒而开,竞相绽放;而山间积雪未融,诗人独酌,酒意未散,心绪难平。画面静中有动,景中藏情,既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孤寂,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高与忧思。

梅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高洁象征。它不争春色,偏在严寒中吐蕊,以清冷之姿对抗凛冽,以孤芳之态映照世情。霜浓岭上,寒气逼人,万物凋敝,唯有梅花迎风而开,仿佛天地间最后一道倔强。而“争放”二字,更赋予梅花一种主动的姿态——它不是被动地承受严寒,而是主动地迎难而上,以绽放宣告生命的存在。这种“争”,不是世俗的攀比,而是一种精神的宣示:即便身处绝境,也要以最美的姿态存在。诗人立于岭上,目睹此景,心有所感,却未直言其情,而是将情绪悄然融入后一句的“雪满山中酒未消”之中。

雪满山中,天地一色,白茫茫一片,仿佛时间凝固,世界归寂。酒未消,则暗示诗人已独酌良久。酒,是古人寄托情思的媒介,是孤独时的伴侣,也是清醒时的麻醉。酒未消,说明诗人并未醉倒,反而清醒地面对这雪夜山行。他或许在思索人生,或许在追忆往事,又或许在反思自己的选择与命运。黄景仁一生坎坷,才华横溢却仕途困顿,生活清贫,常以诗抒怀。此诗写于除夕之夜,本是万家团圆、笑语盈盈的时刻,他却悄然立于市桥,仰望星空,独对寒梅与积雪。酒未消,不仅是身体上的清醒,更是精神上的清醒——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清醒地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清醒地承受着才华不被世用的苦闷。

这两句诗,表面写景,实则写心。霜浓、梅放,是外在的冷与内在的热;雪满、酒消,是环境的静与内心的动。梅花在霜中争放,是诗人精神的投射——即便身处寒境,也要以才情与风骨自持;酒在雪中未消,是诗人情感的延续——即便无人理解,也要以文字与诗行自证。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悲苦,而是通过景物的对比与呼应,将情绪层层递进。霜与雪,是自然的严寒;梅与酒,是人的回应。严寒愈甚,回应愈烈,形成一种张力,使诗句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感染力。

这种意境,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孤高”精神一脉相承。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再到林逋的“梅妻鹤子”,中国文人始终在追求一种超脱世俗、坚守本真的生活态度。黄景仁虽身处清代,却继承了这种精神传统。他笔下的梅花,不是供人赏玩的装饰,而是人格的象征;他杯中的酒,不是宴饮的欢愉,而是灵魂的慰藉。霜浓岭上,雪满山中,天地虽大,知音难觅,但诗人并未因此沉沦,反而在孤独中找到了自我确认的方式。

今日读来,这两句诗依然能触动人心。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也在经历着类似的孤独与挣扎。我们或许没有岭上寒梅的境遇,但同样需要在困境中保持清醒,在冷漠中坚守热情。梅花不争春色,却以凌寒之姿赢得千古赞誉;诗人不逐名利,却以诗句留下不朽篇章。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外在的喧嚣,而在于内在的坚持。

霜浓岭上梅争放,雪满山中酒未消。前一句是自然的壮美,后一句是人生的况味。二者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命图景:无论外界如何寒冷,只要心中有光,便能绽放;无论前路如何孤寂,只要酒未消,便仍有希望。这不仅是诗人黄景仁的自我写照,也是千百年来无数在困境中坚守理想者的共同心声。梅花终将谢去,积雪终会消融,但那份在寒夜中独酌的清醒,那份在霜雪中绽放的勇气,却如酒香一般,历久弥新,久久不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