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众山小的下一句是“会当凌绝顶”。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全诗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望岳》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更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寄托了诗人远大的志向与不屈的精神追求。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早已超越了对山岳的简单描摹,成为激励后人不断攀登、追求卓越的精神图腾。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字面意思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到那时,所有的山峦都将显得渺小。这里的“会当”并非简单的“将要”,而是一种坚定的决心与必然的信念,带有强烈的意志色彩。杜甫写此诗时正值青年,尚未经历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磨难,诗中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与豪迈的胸襟。他并未真正登上泰山之巅,却以想象的方式完成了精神的登顶。这种“未至而心至”的表达,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以情驭景”的典型体现。诗人借泰山之高峻,抒发自己不甘平庸、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在杜甫笔下,泰山不仅是地理上的高峰,更是精神上的制高点。他渴望站在人生的巅峰,俯瞰世间万象,以广阔的视野洞察天下,以坚定的信念担当使命。

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看,“一览众山小”所体现的,是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岳历来是崇高、坚定与永恒的象征。孔子曾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此句显然受其启发,但又在情感深度与语言力度上更进一步。孔子之言重在认知的扩展,而杜甫之句则强调行动的决心与意志的坚定。他不是在陈述一个事实,而是在表达一种志向——唯有攀登至最高处,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格局,也唯有经历艰难险阻,才能获得俯瞰众生的资格。这种精神,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一脉相承。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虽仕途失意,却始终心系苍生,其诗歌中常流露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而《望岳》正是这种理想的起点,是青年杜甫对人生方向的最初宣言。

进一步看,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学意蕴,也与现代人面对挑战、追求成长的心态高度契合。在当代社会,人们常面临学业、事业、生活等多重压力,容易陷入焦虑与迷茫。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则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引:眼前的困难如同群山,看似不可逾越,但只要心怀登顶的信念,不断努力,终有突破的一天。登顶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正如登山者不会因山势陡峭而退缩,真正的奋斗者也应在逆境中保持清醒与坚定。这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胸襟,正是现代人亟需的精神资源。这句诗还提醒我们,真正的“高”并非外在的成就,而是内在的格局。当一个人站得足够高,视野足够广,便不会拘泥于琐碎得失,而能以更宏大的视角看待人生与世界。

杜甫并未停留在对泰山的赞美,而是将自然景象与人生理想融为一体。他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既是对泰山云气升腾、飞鸟归林的真实描绘,也暗喻自己心潮起伏、目光远大的精神状态。云起云涌,如同胸中激荡的抱负;飞鸟归林,如同目光追寻着远方的目标。正是在这种情景交融的铺垫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才显得水到渠成,气势磅礴。它不是突兀的口号,而是情感与思想的自然升华。这种由景入情、由实入虚的写法,体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也使这两句诗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感染力。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回望这首诗,仍能感受到其中澎湃的力量。无论是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还是民族复兴、文明进步,都需要“凌绝顶”的勇气与“览众山”的视野。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前所未有,竞争日益激烈,唯有不断学习、勇于突破,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而“一览众山小”所象征的,正是那种在纷繁复杂中把握大势、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关键的洞察力。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困难,而是敢于直面困难;真正的智慧,不是逃避挑战,而是主动迎接挑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它激励我们不断攀登,不断超越,不断拓展生命的边界。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泰山”,而能否登顶,不仅取决于体力与技巧,更取决于内心的信念与坚持。杜甫用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精神图景:只要心怀壮志,脚踏实地,终有一天,我们也能站在高处,俯瞰群山,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也看见更真实的自己。

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在不同时代中焕发新的光彩。当我们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不只是在回顾一段历史,更是在汲取一种力量,一种属于奋斗者的永恒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