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的下一句是“一岁一枯荣”。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不仅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更以草原的四季轮回为喻,抒发了人生离别的感怀与生命不息的哲思。而“一岁一枯荣”正是对“离离原上草”这一景象的延续与深化,既描绘了自然规律,又暗含了时间流转、生命循环的深刻寓意。
“离离”二字,形容草木繁茂之态,读来便觉原野苍茫,绿意盎然。诗人立于古原之上,目之所及,是连绵不绝的野草,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诉说着大地的沉默与坚韧。而“一岁一枯荣”则如一声轻叹,道出这繁茂背后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枯冬藏,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这并非简单的自然描写,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凝视。草虽卑微,却能在严寒中蛰伏,在烈火中重生。它不因一时的凋零而消亡,反而在岁月的冲刷中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这种“枯”与“荣”的交替,正是自然界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法则。
进一步看,“一岁一枯荣”不仅是对草木的写照,更是诗人对人生境遇的隐喻。白居易写此诗时,正值仕途起伏、友人离散之际。他借原上草的年复一年,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坦然接受。人生如草,有得意时的“荣”,也有失意时的“枯”。但无论境遇如何,只要根在,心在,便总有春风再生的可能。这种豁达与坚韧,正是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的智慧。野草虽无言语,却以它的生存方式,教会人们如何面对挫折与离别。尤其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承接下,“一岁一枯荣”不再是悲观的循环,而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再生。它告诉我们:毁灭不是终点,终结中孕育着新的开始。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年,不仅因其语言优美,更因其蕴含的普世哲理。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被焦虑、压力与不确定性所困扰。而“一岁一枯荣”恰如一剂良方,提醒我们:变化是常态,低谷是过程,而非结局。就像草原上的草,经历严寒与烈火,依然能在春风中挺立。人生的起伏,如同四季的更替,不必因一时的失意而绝望,也不必因短暂的辉煌而自满。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永不凋零,而在于每一次凋零后,都能重新生长。这种“枯荣有度,生生不息”的生命观,正是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人应顺应自然,理解规律,在变化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坚定。
这首诗还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价值。末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将自然景象与人间情感融为一体。草的“萋萋”,既是视觉上的茂密,也是情感上的浓稠。离别的愁绪,如同蔓延的野草,无边无际,挥之不去。而“一岁一枯荣”在此处,也悄然转化为对重逢的期待:今日虽别,但来年春至,草色依旧,故人或许也能重逢。时间虽会冲淡记忆,但也会带来新的可能。这种在离别中蕴含希望的情感表达,使整首诗超越了单纯的写景,升华为一种对生命、情感与时间的综合体悟。
回望“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唐代草原的风光,更是一幅关于生命、时间与情感的宏大画卷。它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深刻的道理:生命如草,虽渺小,却坚韧;时间如河,虽无情,却公正。每一次的枯萎,都是为下一次的繁荣积蓄力量;每一次的离别,都在为重逢埋下伏笔。诗人以草为镜,照见人心,也照见天地运行的法则。
今天,当我们再次吟诵这句诗,或许正站在人生的某个转折点上。无论是面对挫折,还是经历离别,这句“一岁一枯荣”都能给予我们无声的慰藉与力量。它提醒我们:不要害怕凋零,因为春风终将吹来;不要畏惧离别,因为情谊早已深埋于心。生命的长河奔流不息,而我们所经历的每一刻,都是这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离离原上草”的下一句,不只是“一岁一枯荣”这五个字,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它教会我们顺应变化,珍惜当下,在枯荣之间,活出生命的韧性与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