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上桃花春带雨的下一句是“楼头燕子夜衔书”。

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春夜喜雨》,原诗为:“枝上桃花春带雨,楼头燕子夜衔书。东风吹水绿参差,梦入江南烟水路。”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夜微雨中的自然景致与诗人内心的幽微情思,将视觉、听觉与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清丽婉转、含蓄深远的意境。而“枝上桃花春带雨,楼头燕子夜衔书”两句,尤为动人,不仅对仗工整,意象丰富,更通过自然物象的拟人化,传达出春天特有的温柔与生机,也暗含了诗人对远方、对故人或对理想的思念与寄托。

“枝上桃花春带雨”描绘的是春日清晨或微雨初歇时分的景象。桃花本已是春日最富诗意的象征,粉红的花瓣在微风中轻颤,仿佛少女含羞的脸庞。而当春雨轻洒,花瓣上凝着晶莹的水珠,便如泪痕点点,更添几分娇柔与哀婉。这里的“带雨”并非暴雨倾盆,而是细密如丝、润物无声的春雨,它不摧残花朵,反而为桃花增添了一种“梨花一枝春带雨”般的楚楚动人。诗人选择“枝上”而非“园中”或“林间”,强调的是个体之美,是那一枝独秀的桃花,在春雨中静静绽放,不喧哗,不张扬,却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感。这种美,是内敛的,是含蓄的,正如诗人心中那份未言明的情愫,在寂静中悄然生长。

而“楼头燕子夜衔书”则将画面从静景转入动态,从白昼的雨景转入夜晚的想象。燕子是候鸟,春来秋去,常被赋予传递书信、沟通远方的象征意义。诗中的燕子“夜衔书”,并非实指,而是一种诗意的想象——它仿佛在夜色中穿梭,口中所衔的“书”,或许是远方友人的来信,或许是诗人写给故人的未寄之信,又或许是心中对理想、对归途的默默倾诉。夜是静谧的,楼是孤高的,燕子在夜色中飞翔,衔着无形的信笺,飞越山川湖海,将思念传递到未知的彼岸。这一意象,既延续了前句的柔美,又注入了动感和期待,使整幅画面由静态的“看”转为动态的“思”,由眼前的景升华为心中的情。

这两句诗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情完美融合。桃花带雨,是春之娇媚;燕子衔书,是情之寄托。前者是视觉的盛宴,后者是心灵的回响。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春夜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自然万物皆有灵性,风雨草木皆可传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思念或感伤,而是通过这两个意象,让读者在画面中自行体味那份深藏于心底的温柔与怅惘。正如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高启用极简的笔墨,勾勒出最丰富的情感空间。

进一步看,这两句诗也体现了明代文人特有的审美趣味。他们不再像盛唐诗人那样张扬豪情,也不似宋代词人那般沉溺于婉约愁绪,而是追求一种“淡而有味”的意境。他们善于在日常景物中捕捉诗意,在细微处见深情。桃花、燕子,都是寻常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却因“带雨”与“衔书”而有了灵性,有了故事。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所在。它不依赖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精微的观察与细腻的情感,让人在不经意间被触动,被感染。

从文化心理层面看,“燕子衔书”还暗含了中国传统中“信”与“归”的双重寓意。燕子春来,象征归期;书信传递,象征沟通。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古代,一封家书抵万金,而燕子作为“信使”,便成了人们寄托思念的重要载体。诗人将燕子置于“楼头”,更添几分孤寂与守望的意味——高楼之上,人独倚栏,看燕子飞过,心中所想,或许正是那封迟迟未至的回信,或是那远在天边的故人。这种情感,跨越时空,至今仍能引起共鸣。

整首诗以“东风吹水绿参差,梦入江南烟水路”作结,将现实之景转入梦境,使情感进一步升华。而“枝上桃花春带雨,楼头燕子夜衔书”作为全诗的核心意象,不仅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也承载了诗人对春之美的赞叹、对远方之思的寄托,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淡淡感怀。它们不是孤立的句子,而是整个诗意世界的支点,支撑起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春夜图景。

在今天,当我们重读这句诗,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来自数百年前的温柔与诗意。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停下脚步,看看窗外的桃花,听听春夜的燕语,感受自然中那些微小却动人的美。或许,我们心中也有一封未寄出的信,一只在夜色中飞翔的燕子,一段在春雨里悄然生长的思念。而诗歌,正是连接现实与心灵、当下与远方的桥梁。

“枝上桃花春带雨,楼头燕子夜衔书”——这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执着,对情的珍视,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