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的西湖月上尚残,这句诗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夜泛西湖》,原句为“出的西湖月上尚残,孤舟独倚夜风寒”。这句诗在流传中常被截取前半,留下后半句的空白,仿佛一个未竟的梦境,引人遐思。它描绘的不仅是西湖夜色的静谧与清冷,更是一种心境——在繁华落尽、喧嚣退去之后,仍有一缕月光悬于天际,似明未明,似灭未灭,如同人生行至中途,前路未卜,往事未忘。这句诗以其凝练的意象与深沉的情感,成为无数人心中难以释怀的意境,也让我在某个秋夜泛舟湖上时,忽然领悟了它所承载的深远意味。
那夜,我独自租一叶小舟,从苏堤南口缓缓划入湖心。时已深秋,白日的游人早已散去,湖面上浮着一层薄雾,像轻纱般缠绕在船头。远处雷峰塔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倒映在水波之间,仿佛时间也在此刻凝滞。我划桨的动作极轻,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忽然,一弯残月从云层中探出头来,斜斜地挂在孤山的肩头,清辉洒在湖面,碎成无数银光,随波轻晃。那一刻,我忽然想起那句“出的西湖月上尚残”——原来“尚残”二字,并非仅指月之残缺,更是心之未安,情之未尽。月虽残,却仍悬于天,光虽弱,却未完全熄灭。正如人生行至中年,许多梦想已如秋叶飘落,但仍有微光在心底闪烁,不肯全然沉寂。这“尚残”,是一种坚持,一种不肯向时光低头的倔强。
我继续向湖心划去,风渐起,寒意透衣。船行至三潭印月附近,三座石塔静立水中,塔中灯火早已熄灭,唯有月光在塔身投下淡淡的影子。我停桨静坐,望着那轮残月,思绪翻涌。想起少年时曾在此处与友人共赏中秋满月,彼时笑语喧天,酒意微醺,以为人生永远如那圆月般圆满无缺。如今故人已散,各自奔忙,偶有联系,也多是寒暄几句。而那轮月,年年依旧,却再难复当年之圆。即便月残,它仍照拂着这片湖,照拂着每一个独坐舟中的旅人。我开始明白,“尚残”并非遗憾的终点,而是另一种圆满的开始。残缺本身,也是一种完整——它提醒我们,美不在于无瑕,而在于真实;不在于永恒,而在于此刻的存在。就像这西湖的月夜,没有白日的喧嚣,没有霓虹的干扰,反而显出一种更本真的美,一种近乎禅意的空灵。
回程时,雾更浓了,月光被云层遮住大半,只剩下微弱的一缕,像一根银线牵引着归途。我忽然不再急于靠岸,反而希望这夜能再长一些,这湖能再深一些。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以为“圆满”是目标,是归宿,却忽略了“尚残”本身所蕴含的张力与诗意。那些未完成的梦想,未说出口的话,未抵达的远方,未释怀的过往,都如这残月一般,悬在心头,却也照亮了前路。它们不是失败,而是生命在时间中留下的印记,是成长的一部分。正如西湖的月夜,正因有“残”,才更显其静;正因有“尚”,才更显其韧。我们不必强求事事圆满,也不必因缺憾而自伤。只要心中尚存一丝微光,便足以在黑暗中前行。
出的西湖月上尚残,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姿态。它告诉我们:残缺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光的感知。当世界归于寂静,当繁华褪尽,只要还有一缕月光悬于天际,只要心中尚存一丝希望,我们便仍有前行的力量。这西湖的夜,这残月的光,这孤舟的影,都在无声地诉说:人生不必完美,但求真实;不必圆满,但求不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