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然上善若水”的下一句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这句话并非直接出自某一部典籍的原文,而是对《道德经》与《周易》中经典思想的凝练与升华。其中,“上善若水”源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而“厚德载物”与“自强不息”则出自《周易·坤卦》与《乾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当“释然”一词加入,形成“释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一完整表达时,便构成了一种融合道家智慧与儒家精神的现代人生哲学,既体现超然物外的豁达,又蕴含积极进取的担当。

释然,是一种心境,是历经世事纷扰后归于平静的从容。它不是消极的逃避,也不是冷漠的疏离,而是一种看透本质后的放下与接纳。当一个人真正理解“上善若水”的深意,便能明白水之所以为“上善”,并非因其强大,而是因其不争。水总是向下流淌,甘居低处,却能滋养万物,包容污浊,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随形就势,却从不失其本性。这种柔中带刚、以退为进的智慧,正是“释然”的根基。当我们学会像水一样,不执着于胜负、不纠结于得失、不抗拒于变化,内心便自然生出一种澄澈的宁静。这种宁静不是麻木,而是清醒;不是退缩,而是选择以更智慧的方式与世界共处。释然,是放下执念后的轻盈,是看清真相后的坦然,是历经风雨后的从容。

释然并非终点,它只是人生修行的起点。若只停留在“上善若水”的退让与包容,而缺乏行动与担当,便容易滑向消极无为。真正的智慧,是在释然之后,依然选择前行。于是,“厚德载物”便成为继“上善”之后的必然延伸。厚德,是大地之德,是承载万物的胸怀。它要求我们不仅自己活得通透,还要有包容他人、承担责任的勇气。水虽不争,却能穿石;人虽不争,却能成事。厚德之人,不以私利为先,而以公义为念;不因他人之过而怨,而因自己之不足而省。他们像大地一样,默默承受风雨雷电,却始终托起万物生长。这种德行,不是外在的标榜,而是内在的沉淀,是在释然之后,依然愿意为他人、为社会、为世界承担一份责任。

而“自强不息”,则是对生命能动性的最高肯定。如果说“上善若水”是道家的柔,“厚德载物”是儒家的仁,那么“自强不息”便是儒家进取精神的集中体现。天行健,永不停息,君子效法天道,亦应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这种“强”,不是争强好胜,而是内在的坚韧与持续的努力。它意味着在逆境中不放弃,在顺境中不自满;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经历失败与挫折后,依然选择出发。自强不息,不是与人对立,而是与自己的惰性、怯懦、安逸作斗争。它要求我们在释然之后,不沉溺于安逸,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以清醒的头脑、坚定的意志,持续追求更高的境界。

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种完整的人生循环:释然让我们放下执念,回归本真;上善若水让我们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厚德载物让我们心怀天下,勇于担当;自强不息则让我们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不断自我提升。它们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支撑、彼此成就的。释然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厚德不是软弱,而是为了更有力量地承载;自强不是盲目,而是在明理基础上的坚定。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陷入焦虑与内卷,或为名利所困,或为情绪所扰。此时,“释然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便如同一剂良方。它提醒我们:先学会放下,才能看清方向;先学会包容,才能凝聚力量;先学会坚持,才能成就自我。它不鼓吹对抗,也不提倡躺平,而是倡导一种平衡的智慧——在柔与刚之间,在退与进之间,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位置。

人生如长河,有湍急处,有平缓处,有回旋处,也有奔涌处。唯有以释然之心面对起伏,以上善之德涵养自身,以厚德之怀承载责任,以自强之志砥砺前行,方能在纷繁世界中,走出一条既宁静又壮阔的道路。这,或许就是这句话最深刻的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