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上衮衣明日月的下一句是“阶前剑履动星辰”。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寄黄几复》,全诗为:“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殿上衮衣明日月,阶前剑履动星辰。三十年前共诗语,一灯相对话平生。”此诗以深沉的情感、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人生感慨。而“殿上衮衣明日月,阶前剑履动星辰”一句,更是以宏大的气象与精微的细节,勾勒出一幅君臣相得、朝堂庄严的图景,也暗含了诗人对友人仕途成就的赞许与期许。

衮衣,是古代帝王及上公所穿的绘有龙纹的礼服,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尊贵。明日月,意为如日月般光辉照耀,形容其德行与功业足以与天地同辉。这一意象并非虚饰,而是对理想政治秩序的礼赞。在古代士人心中,真正的贤臣不仅要有经世致用之才,更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黄庭坚借“殿上衮衣明日月”一句,既是对友人黄几复仕途显达的肯定,也寄托了他对理想政治的向往——朝堂之上,贤臣列位,其言行举止皆如日月般光明正大,足以引领风气、教化万民。这种理想,源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在政治参与中的高度自觉。

而“阶前剑履动星辰”则从另一维度展开画面。剑履,指佩剑与穿鞋,原为汉代重臣入朝时所享特权,后世引申为高官显宦的象征。动星辰,则是一种夸张而浪漫的表达,形容其威仪之盛,连天上星辰都为之震动。此句与上句形成空间与气势的呼应:上句聚焦于殿上衮衣,是静态的尊贵;此句则聚焦于阶前剑履,是动态的威仪。一动一静之间,朝堂气象跃然纸上。“动星辰”不仅是对外在仪仗的描写,更暗含了内在精神力量的张扬。星辰在古代被视为天象的显现,象征天命与秩序。剑履之动,竟能扰动星辰,说明此人的德行与功业已足以影响天道运行的节奏,其影响力超越凡俗,直抵宇宙秩序的核心。这种写法,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成就的极高评价,也折射出宋代文人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诗意诠释。

这两句诗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辞藻的华美与意象的壮阔,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情感与文化内涵。黄庭坚与黄几复是少年挚友,二人早年共读诗书,志趣相投。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各自宦海浮沉,天各一方。诗中“三十年前共诗语,一灯相对话平生”一句,道尽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而“殿上衮衣明日月,阶前剑履动星辰”则是在回忆与现实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它既是对友人今日成就的礼赞,也是对昔日共同理想的回望。衮衣与剑履,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理想的具象化。当诗人遥想友人立于朝堂之上,其身影与日月同辉,其步履令星辰震动,他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欣慰,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与慰藉。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两句诗也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政治理想与自我定位。在宋代,科举制度成熟,文官政治高度发达,士人通过读书入仕,成为国家治理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追求个人仕途的显达,更渴望在朝堂上实现“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黄庭坚本人虽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始终未曾放弃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在这两句诗中,他借友人之身,寄托了自己对“贤臣辅明君、天下得太平”的深切期盼。衮衣明日月,是德政的光辉;剑履动星辰,是功业的回响。二者合一,正是士人心中“内圣外王”理想的完美体现。

这两句诗的艺术手法也值得称道。诗人以“明日月”“动星辰”这样的超现实意象,将现实政治升华为一种近乎神话的境界。这种写法并非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强化了理想政治的庄严与神圣。它提醒人们,真正的政治不应只是权力的博弈,而应是一种以道义为根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事业。当衮衣与日月同辉,当剑履与星辰共鸣,政治便不再是冰冷的制度,而成为一种充满光辉与力量的精神实践。

今日读来,这两句诗依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或许不再穿衮衣、佩剑履,但每个人心中仍有对理想、对价值的追求。黄庭坚的诗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就不在于外在的荣耀,而在于内心的光明与行动的担当。无论是身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只要心怀日月之明,步履星辰之重,便足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灭的印记。

殿上衮衣明日月,阶前剑履动星辰——这不仅是一幅朝堂图景,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写照。它承载着古人对理想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